散曲是市井产物,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形式简单,坦率真挚,清新活泼,劳动人民常常用来暴露社会现实、议论时政,在民间互相传唱。散曲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的曲调和风格,故明人徐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徐渭:《南词叙录》。)元代流行的少数民族乐曲分大曲、小曲、回回曲三大类,共31种,其中回回曲有《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这些曲“与汉人曲调不同”(《南村辍耕录》卷二八,《乐曲》。其中“伉里”,当即“康里”。)由此可见,元曲既是我国戏曲发展的产物,又与元代这一多民族大家庭特定的时代环境分不开,少数民族的音乐和风格,包括回回乐曲与风格,对元散曲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元代回回散曲家人才辈出。见于《录鬼簿》的有不忽木、萨都剌、马九皋;见于《录鬼簿续编》的有丁野夫、兰楚芳、金元素、金元石、赛景初、沐仲易、虎伯恭;见于《太和正音谱》的有王实甫、马九皋(薛昂夫、马昂夫)、萨天锡、玉元鼎、阿里西瑛、阿里耀卿等。
马九皋的散曲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有人将他与马致远合称“二马”,称之“并声世家”,“卓然作手”;或称之与关汉卿、贯云石齐名。九皋亦自恃才气颇高,吴亮中《南曲九宫正始序》:“昂夫词句潇洒,自命千古一人,深忧斯道不传,乃广求继己业者,至祷祀天地,遍历万郡,卒不可得。”九皋曾将自己的散曲编为《扣舷余韵》,曲家张可久有《题马昂夫扣舷余韵卷首》一首:“海边,扣舷,一曲凉州遍。洞箫吹月镜中天,似写黄冈怨。自贬坡山,风流不浅,鹤飞来又几年?题花锦笺,采莲画船,归赛西湖愿。”九皋散曲集已佚,《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收其小令六十四首,《雍熙乐府》收其套数两套。内容多叹世之作,反映他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如(正宫·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雪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也有写景、怀古、记事等方面的作品。写景作品优美动人,怀古作品见解精深。朱权误将马九皋与薛昂夫、马昂夫当作三人,分别评为“松阴鸣鹤”“雪窗翠竹”和“秋兰独茂”。
萨都剌之曲不多,《雁门集》中收有若干首。朱权评为“天风环佩”。
阿里耀卿,《朝野新声太平乐府》称为“里耀卿学士”,收有(正宫·醉太平)小令一段。子阿里西瑛,善曲,又善筚篥(龟兹吹奏乐器)。居平江(今江苏苏州)城东北,自称所居曰“懒云窝”,以《殿前欢》调咏之:“懒云窝,醒时诗酒醉时歌。瑶琴不理抛书卧,无梦南柯。得清闲尽快活,日月似撺梭过,富贵比花开落。青春去也,不乐如何。”一时名士如贯云石、乔梦符、卫立中、吴西逸等皆有和曲。从内容看,西瑛也是一位失意的文人。现存散曲仅小令五首,其中(双调·殿前欢)《懒云寓》三首、(商调·凉亭乐)《叹曲》二首。又有玉元鼎,原名阿鲁丁,先祖玉速阿剌从成吉思汗征战,后入中原,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取玉速阿之“玉”字为姓,多有误为“王”,称王元鼎。至大皇庆间入国子学,从理学家吴澄学。兼擅诗、文、曲,作品多散佚,今存小令(双调·折挂令)等七首,套曲(大石调)等二套,作品华美、流畅、精致、典雅。阿里耀卿、阿里西瑛、玉元鼎三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之为“俱是杰作,尤有胜于前列者。其词势非笔舌可能拟,真词林之英杰也。”
康里人金元素、金文石父子,亦曲坛名家。元素,名哈剌。任工部郎中,升参知政事。《录鬼簿续编》称他“风流蕴藉,度量宽宏。笑谈吟咏,别成一家。尝有《咏雪·塞鸿秋》,为世绝唱。后随元驾北去,不知所终。”其子文石,“幼年从名姬顺时秀歌唱,其音律调清巧,无毫厘之差,节奏抑扬或过之。及作乐府,名公大夫、伶伦等辈,举皆叹服。”两人作品,惜皆散佚。
剧作家丁野夫亦善曲,《录鬼簿续编》称他“套数、小令极多,隐语亦佳,驰名寰海。”可见其散曲为当时名家,作品今不存。沐仲易,又作穆仲义、木仲义,回回国子监生,任江浙行中书省宣慰使,累迁长兵曹幕,行省左右员外郎,元末避兵,隐居松江。《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皆能穷其妙,一时士大夫交口称叹。公貌伟隽,有自赋《大鼻子哨遍》,又有《破布衫》《耍孩儿》盛行于世。”作品亦不传。赛景初,赛典赤·赡思丁后裔,乌马儿之子,诗人丁鹤年表兄,善曲,作品散佚。虎伯荣,钱塘名士,《录鬼簿续编》称其“乐府、隐语,靡不究意。”《太和正音谱》赞其曲“如洛神凌波”。惜作品亦不传世。
元末回回曲家中,作品存世者极少,恐与元末战乱有关。现能见到作品的,除阿里西瑛外,便是兰楚芳了。据《录鬼簿续编》,楚芳曾任江西元帅,“功绩多着”,疑曾参与镇压元末红巾军起义,且有战功。又说他“丰神秀英,才思敏捷……时有名姬刘婆惜,筵间切脍,公因随口歌《落梅花》云:‘金刀细,锦鲤肥,更那堪玉葱纤细!’刘接云:‘得些醋,风味美,诚当俺这家滋味。’才子、佳人,诚不多见也。”兰楚芳善词章,在武昌时与曲家刘迁信赓和乐章,人多以元(稹)、白(居易)比之。今存小令九首,套数三套,内容大都为爱情生活,构思奇巧,笔法细腻。(双调·折挂令)《相思》:可怜人病里残春,花又纷纷,雨又纷纷。罗帕啼痕,泪又新新,恨又新新。宝髻松风残楚云,玉肌消香褪湘裙。人又昏昏,天又昏昏,灯又昏昏,月又昏昏。
此曲通过残春之景描绘相思人之心理与病态,大量运用迭词,可谓妙笔!
二、艺术
(一)书画
1.绘画
元代空前的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为回回书画家提供了发挥艺术才能的广阔天地。回回书画家在掌握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方面,表现出惊人的才能,画家高克恭、书法家、画工马君祥等成为这个时代书画艺术的代表人物。
元代的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风格的差异,画家继承的传统不同,在画坛上出现了董巨派、二米派、李郭派、青绿派、界画派和院体派等不同流派,高克恭是二米派的代表人物。
高克恭与赵孟是元代画坛公认的领袖。张羽说:“近代丹青谁最豪,南有赵魏北有高。”(张羽:《临房山水幅感而作》,《静居集》卷三。)克恭以专攻山水、墨竹着称,而孟则以书画多能盖世。夏文彦称克恭“善山水,始师二米,后学董源、李成,墨竹学黄华,大有思致。怪石喷浪,滩头水口,烘锁泼染,作者鲜及。”(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他虽然是元代画坛上二米派的代表,其实是一位集各家之长而又自成一家的杰出画家。自二米而追踪董、李,可谓继承五代、宋的山水画传统,又学王庭筠(号黄华)、王曼庆(号澹游),吸收金代画家墨竹笔法,具备了深厚的传统功底。在创作意境方面,孟典雅蕴藉,具有浓郁的书法韵味;而克恭则雄浑苍莽,更具有文人写意本色。正如朱德润所说:“高侯以文章政事之余,作山水树石,落笔便见云烟滃郁之象,真所谓品格高而韵度出人意表者也。”(朱德润:《题高彦敬尚书(云山图)》,《存复斋文集》卷七。)时人称高克恭的画为“一代奇作”(柳贯:《题高尚书画〈云林烟幛〉》,《柳待制文集》卷十九。)他的画对明清两代画坛有很大影响。
高克恭的传世作品有《云横秀岭图》《春山晴雨图》等。
继高克恭之后,回回画家还有萨都剌、丁野夫等。萨都剌有诗名无画名,据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故宫博物院有萨都剌《严陵钓台图》一轴;又有《梅雀》一轴,为延佑二年春写,首题句云:“香满疏帘月满庭,风檐鸣铁研池冰,夜寒人静皋禽语,却忆罗浮雪外登。”
丁野夫也是一位画家,《录鬼簿续编》称他“善丹青水景,皆取诗意。”
2.书法
元代书法重传统,尤其是对二王为代表的晋代书法传统的继承,赵孟“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元史》卷一七二,《赵孟传》。),可谓全能书法家。
元代回回人中也有不少着名的书法家。萨都剌,“美楷书”;康里不花,“书宗二王”。荣僧,“楷书师虞永芝”。马九皋,“能篆书”,弟九霄“亦能之”。金元素,“书宗正斋。”居康里之蒙古伯牙吾氏,元代着名书法家,字子山,号正斋。是名臣不忽木之子。
《录鬼簿续编》中亦记有几位元代回回人书法家。赛景初,“幼从文忠公学书法,极工妙,文宗深嘉之”。沐仲易,“尤精于书法”。虎伯恭,“字法献、羲”。
上述诸回回书法家都是所谓“华化”后经刻苦练习,成为书写汉字的书法家。元代还涌现有书写其本民族原有文字的、即书写普速蛮字的书家。普速蛮即穆斯林,普速蛮字即阿拉伯字。元世祖中统年间,燕京行尚书省中有回回译史麦术丁,“其所译簿籍捣治方厚尺纸为叶,以木笔挑书普速蛮字,该写众事,纸四隅用缕穿系,读则而下之。”(王恽:《中堂事纪》上,《秋涧先生大全架》卷八十。)其中用以书写的“木笔”,又称革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分草制、竹制、木制三种,木制者用干柳木劈成小条,厚约二三分,宽度按需要酌量而定,然后将笔头两面用刀划成小道,供蘸墨时吸墨之用。但无论草制、木制、竹制的革兰,在书写前都必须用开水浸泡后方可使用。
自元代开始见有记载回回人中的阿拉伯字书法后,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称之为经字画或阿拉伯文字画。它吸收汉字的特点和汉文书法的形式,有的写成中堂,挂于民间家庭客堂之中,有的写成对联,分挂中堂两边,有的则写成横幅;其字形,有的写成方块,有的则写成图案;其字体,则有行书体、三一体、库法体、波斯体、花体、象形体、宫廷体等。除了民间回族家庭中将它装裱后挂在宅中外,清真寺大殿、殿柱饰以金色的经文图案,显得庄严、肃穆、神圣,一派宗教气氛。
3.壁画
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后拆迁至芮城县永乐镇)的永乐宫,是一座道教宫观。永乐宫壁画分布于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面积达960平方米,规模宏大,技法精湛,保存完好,在中国壁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供奉道教的最高神只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故称“三清殿”。殿中三清的塑像已毁坏,但四壁所画《朝元图》则完整无损。《朝元图》是元代洛阳民间画工回回人马君祥及其子马七、马十一、马十二、马十三共同绘制的。该壁画依据流传于洛阳一带的道教绘画粉本设计而成,描绘八方主神均作冠冕帝王的装束,在仙官、玉女、使者、力士的簇拥下朝拜三清至尊的情景。四周壁画面积达400多平方米,人物近300个,每个人物画像高近300厘米,群像排列四周有三四层之多。人物表情十分丰富,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慈颜悦色,有的潇洒自然,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温文秀雅,有的须眉奋张……人物与人物之间,并非刻板拼凑,而是各有动作,或左顾右盼,或侧耳倾听,或回眸欲语,或俯首沉思,构成有机的整体群像。
《朝元图》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笔简练,线描功力深厚。服饰冠戴富丽精巧,衣纹流畅挺拔。全图青绿重彩,古朴庄重,加以在人物冠戴、衣襟、飘带与薰炉等处略施沥粉贴金,更增添画面艺术效果。其画法继承了唐宋着名画家吴道子、武宗元的壁画传统技法,但马君祥、马七父子在运用时更臻于精湛成熟,并为明清画工所广泛吸收。
元代回回人从中亚、西亚带入中国一种绘画颜料,《大元画塑记》中称为“回回胭脂”,或即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之“胡燕脂”。这是一种紫矿染棉制作而成,用于人物画、壁画、寺院修饰配料之中。永乐宫壁画,人物服饰冠戴如此鲜艳,又是回回画工参与绘制,或许与回回胭脂等绘画材料采用有关。
(二)音乐
1.回回乐曲
蒙元时期大批回回人进入中原,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流行的音乐和乐器。
在乐曲方面,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乐曲》条载,元时乐曲有“大曲”“小曲”两类,“回回曲”属小曲,有“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三个曲目。这些曲牌在元杂剧中被采用,如元曲家吴昌龄编的《西天取经》杂剧中,有小回回上场唱“回回曲”;元无名氏《牧羊曲》中,第三出、第十八出中也有“回回曲”。这种曲调一直流行到明代,如元末明初云南延庆寺僧人用“回回曲”唱出的歌词为:“江南柳,嫩绿未成阴。枝小不堪攀折得,黄莺飞上力难禁,留与待春深。”元末明初又有“回回偈”流行,其曲调不详,但词与上述歌词略同。
回回乐曲用回回乐器演奏。元代宫廷中设回回乐队,隶礼部仪凤司常和署,乐队共分三队,凡324人,为宫廷中汉人、回回、河西三色乐队之一,用于宫廷祭飨、供奉及娱乐时奏乐或演出(《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六;《元史》卷八五,《百官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