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41

第41章 元代回回人(24)

回回医术中,眼科有悠久的传统和良好的疗效。蒙古国时期,有阿拉伯人白敬宇来华,定居于定州(今河北定县),以行医卖药为生,所制眼药疗效显着。

外科是回回医术的擅长科目。据载,元时大都有一儿童,患头疼不可忍。有一回回医官,用刀划开额上,取出一小蟹,坚硬如石,尚能活动,顷刻即死,儿童头疼亦愈。平江(今江苏苏州)阊门,有一过客之马腹膨胀倒地,店中有一老回回见之,于左腿内割取小块出,其马随起即骑而去(《南村辍耕录》卷二二,《西域奇术》。)

回回人入居中原后,有的努力学习中国传统医术,取得了很大成就。元代回回医学家萨德弥实,字谦斋。曾为御史,出为建昌太守,任内有政声。着《瑞竹堂验方》十五卷,惜明中叶后流传极少。清修《四库全书》时,据《永乐大典》所载,搜采编辑,分列二十四门,合为五卷,原书十之五六已亡阙。《四库全书总目·瑞竹堂经验方》提要如下:

谨依方诠次,分立二十四门,厘为五卷。中间如调补一门,不轻用金石之药,其处方最为醇正。又女科之八珍散,即四君子汤、四物汤之并方,其用尤广,明薛己医药已详着之。至疮科所载返魂丹,与今世疡医所用梅花点舌丹、夺命丹相类。内托千金散以治痈毒,亦见殊功,是皆可资利济之用。惟幼科之褐丸子与苏沈良方中列褐丸,名目相类,治疗亦同,特彼用乌头、桂、香附、干姜、陈皮配合,攻补兼行,颇为周密。此乃用黑牵牛、京三陵、蓬莪术诸品,殊病其过于峻利。盖金元方剂往往如斯,由北人气禀壮实,与南人异治故也。

该书现存185方,科目较齐全。这部医书还传到日本,并予刊行。

3.药物

《回回药方》和忽思慧《饮膳正要》中有许多治疗医方和营养方,这些方剂中所用药物多来自中亚、西亚或南海地区。现择其要者,简介如下。

阿月浑子。为漆树科的一种树或灌木,约有六种,产于伊朗和西亚地区。阿月浑子的果实是波斯和中亚常见的食品。唐时传入中国,段成式《酉阳杂俎》云:“胡榛子、阿月生西国,蕃人言与胡榛子同树,一年榛,二年阿月。”陈藏器《本草拾遗》云:“阿月浑子,气味辛温,清无毒。主治诸痢,去冷气,令人肥健。阿月浑子生西国诸蕃,与胡榛同树,一岁胡榛子,二岁阿月浑子也。”可见唐时已知此植物“主治诸痢”,是一种药物。

必思答。即阿月浑子,系波斯语Pista的元代音译。忽思慧《饮膳正要》:“必思答,味甘无毒,调中顺气。其果出回回田地。”《大明一统志》译为“苾思檀”。

葫荽。一名芫荽。波斯语gosniz的汉译。原产于亚洲西部及埃及一带,波斯亦产,并传入世界各地。唐时传入中国,见唐人孟诜所撰《食疗本草》和陈藏器《本草拾遗》。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云:“芫荽,味辛温,微毒,消谷,补五脏不足,通利小便。一名胡荽。”

回回葱。原产波斯和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后,最早见于隋孙思邈《千金食治》,称为“蒜葱”或“胡葱”。《饮膳正要》云:“回回葱,味辛温,无毒,温中,消谷下气,杀虫,久食发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胡葱即蒜葱也。”

齐。波斯语bīrzai的汉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齐出波斯,拂林呼为顸勃梨他。长一丈余,围一尺许。皮色青薄而极光净。叶似阿魏,每三叶生于条端,无花实。西域人常八月伐之,至腊月,更抽薪条,极滋茂。若不剪除,反枯死。七月断其枝,有黄色叶,其状如蜜,微有香气,入药疗病。”齐又称白松香,原产于叙利亚,唐朝时中国始知之。

阿魏。波斯语āngnyan的汉译。阿魏树脂是一种菜蔬产品,含有树脂、树胶和油料。原产于波斯和乌浒河、阿剌海和里海东岸诸地。可作药物,助消化、健胃,治皮肤红肿。中国史书《隋书》《北史》《酉阳杂俎》《诸蕃志》等书皆有记载。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阿魏出伽阇国,即北天竺也。伽阇呼为形虞。亦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阿虞截。树长八九丈,皮色青黄,三月生叶,叶似鼠耳,无花实。断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坚凝,名阿魏。拂林国僧弯所说同摩伽陀国僧提婆,言取其汁为米豆屑,合成阿魏。”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据波斯语kasni译成“哈昔泥”,云:“哈昔泥,味辛温,无毒,主杀诸虫,去臭气,破症瘕,下恶除邪,解蛊毒。即阿魏。”

稳展。即阿魏树根,为“回回茶饭”所用香料之一,又称“回回香料”。《饮膳正要》云:“稳展,味辛温,苦无毒,主杀虫,去臭。其味与阿魏同,又云即阿魏树根。腌羊肉香味甚美。”

无食子。波斯语muzak的汉译。原产波斯、叙利亚、小亚细亚等地。为一种球状树瘤,由于黄蜂在几种橡树上戳刺树枝、树叶或花苞,产卵于其上而长成。用于工艺和医药。中国史书上首次记载无食子者为《隋书》。唐时传入中国,《酉阳杂俎》云:“无石(食)子出波斯国,波斯呼为摩贼树,长六七丈,围八九尺,叶似桃叶而长,三月开花,白色,花心微红,子圆如弹丸。初春熟乃黄,百虫食成孔者正熟皮,无孔者入药用。其树一年生无石(食)子,一年生跋屡子,大如指,长三寸。”《大明一统志》也提到无食子,出大食国及各番邦。

八担(八担,波斯语,杏也;突厥语承之。今维语仍称杏为八担。中原“八担杏”即由西域传来。)仁。原产波斯。唐时称为“婆淡”,《酉阳杂俎》云:“偏桃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婆淡树,长五六丈,围四五尺,叶似桃而阔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落结实,状如桃子而形扁,其肉苦涩不可噉,核中仁甘甜,西域各国并珍之。”元时译为“八担”,《饮膳正要》云:“八担仁,味甘,无毒,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其果出回回田地。”

莳萝。波斯语Zira的汉译。原产于波斯,即小茴香、葛缕子。可能是唐时由陆路和海路分别传入中国。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称,莳萝出佛哲(今苏门答腊);五代李珣《海药本草》云,莳萝出波斯;宋人苏颂称莳萝出岭南。元时广泛种植,忽思慧《饮膳正要》云:“莳萝,味辛温。无毒,健脾开胃,温中,补水藏(五脏),杀鱼肉毒。”

苦鲁麻。即“波斯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译为“窟莽”(波斯语xurman),《唐书》译为“鹘莽”(波斯语gurman),元时译为“苦鲁麻”。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金果》条载:“成都府江渎庙前,有树六株,世传自汉唐以来即有之。其树高可五六十丈,围约三四寻,挺直如矢,无他柯干,顶上馋生枝叶,若棕榈状,皮如龙鳞,叶如凤尾,实如枣而加大。每岁仲冬,有司具牲馔祭毕,然后采摘。金鼓仪卫迎入公廨,差点医工,以刀逐个劙去青皮,石灰汤淖过,入熬熟,冷蜜浸五七日,漉起控干,再换熟蜜,如此三四次,却入瓶缶,封贮进献。不如此修制,则生涩不可食。泉州万年枣三株,识者谓即四川金果也。番中名为苦鲁麻枣,盖凤尾蕉也。”

波薐。唐时传入中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引《唐会要》云,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尼波罗国(今尼泊尔)献波薐菜,类红蓝,实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忽思慧《饮膳正要》称为“波薐”。此菜即今之菠菜。

莙荙。即菾菜(甜菜),为地中海和西亚植物,波斯语称为gundar或gundur,段成式《酉阳杂俎》译为“莙荙”,《太平寰宇记》译为“军荙”。忽思慧《饮膳正要》云:“莙荙,味甘寒,无毒,调中下气,去头风,利五藏。”李时珍《本草纲目》把菾菜和莙荙鉴定为同一种植物。

齐墩。原产波斯、拂林,为波斯语zeiten的音译。唐时传入中国。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齐墩树出波斯国,亦出拂林国。拂林呼为齐。长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梅,极芳香。子似杨桃,五月熟。西域人压为油以煮饼果,如中国之用巨胜也。”清乾隆《钦定西域同文志》将齐墩列入“外国果实类”。

阿勃参。原产阿拉伯南部,移植至巴勒斯坦一带。唐时传入中国。由拂林的阿剌迈克语apursāma音译为“阿勃参”。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阿勃参出拂林国,长一丈余,皮色青白,叶细,两两相对,花似蔓菁,正黄,子似胡椒,赤色。斫其枝。汁如油,以涂疥癣,无不瘥者。其油极贵,价重于金。”

葫芦巴。原产波斯、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和小亚细亚一带。为阿拉伯语hulba的汉译。野生,药材用。宋时传入中国,首见于宋掌禹锡《本草》,说此种药材栽种于广东、贵州。苏颂《图经本草》云:“今出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番,船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番中来者真好。”

押不芦。原产于亚洲西部。为阿拉伯语yabrnh或abrnh的汉译。首见于宋周密《志雅堂杂钞》,书称:“回回国之西数千里,产一物极毒,全似人形,如人参之状,其名押不芦。生于地中深数尺,或从伤其皮则爌,毒之气着人则死。”又云:“取之之法,则先开大坑,令四旁可容人,然后轻手以皮条结络之。其皮条之前,则系于大犬之足,既而用杖打犬,犬奔逸,则此物拔起。犬感此气即毙,然后别埋他土中,经岁取出暴干,别用药,以制其性,以少许磨,酒饮,人即通身麻痹而死,虽刀斧加之,不知也。然三日别以少药投之,即活。”这显然是一种麻醉药。

咱夫兰。即蕃红花。由蕃红花的橘黄色柱头和一部分心茎制成。晒干的柱头长约3厘米,深红色,有香味,细小,有球根状多肉的地下茎,草绿色叶,秋天开紫花。可做调味品、香料、药物和染料。原产西亚地区,宋时传入中国,称“蕃栀子”,见《岭外代答》。元时译为咱夫兰,为阿拉伯语za′fern的音译。忽思慧《饮膳正要》云:“咱夫兰,味甘平,无毒,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久食令人心喜。即是回回地面红花,未详是否。”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蕃红花,元时以入食馔用。

蔓青。即沙吉木儿,为阿拉伯语aljam之音译。原产阿拉伯国家,由突厥人从波斯传入中国。忽思慧《饮膳正要》云:“蔓青,味苦温,无毒,主利五藏,轻身益气。蔓青子明目。”又说:“沙吉木儿,味甘平,无毒,温中,益气,去心腹冷痛。即蔓青根。”

回回豆。原产于波斯。辽时传入中国,元时多为野生。忽思慧《饮膳正要》云:“回回豆子,味甘,无毒,主消渴,可与盐煮食之。出在回回地面,苗似豆。今田野中处处有之。”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回回豆又名“回鹘豆”“胡豆”等,由西胡传入汉地,汉名“豌豆”。清《本草纲目拾遗》卷八引《五杂俎》:“出西域,状如椿子,磨入面中,极香,能解面毒。”

回回青。元代由西域传入。《饮膳正要》云:“回回青,味甘,寒,无毒。解诸药毒,可治热毒疮肿。”李时珍《本草纲目》归于“石青”类,称“西夷回回青”,在诸石青中“回青尤贵”。

马思答吉。为乳香树所产的树胶。阿拉伯语mastaki的汉译。又称“回回香料”“西域香料”。忽思慧《饮膳正要》称:“马思答吉,味甘香,无毒,去邪恶气,温中,利膈顺气,止痛生津,解渴,令人口香。生回回地面,云是极香种类。”明《马氏日抄》称其“状如地榭”。马思答吉是“回回茶饭”中最常用的佐料,也可作汤,有马思答吉汤。

此外,唐宋以来进入中国的许多香料,如芦荟、诃黎勒、破故纸、乳香、没药、血竭、青黛、毕拨、珊瑚、苏合香、苏方木、金钱矾、龙涎香、蔷薇水、木香、丁香、金颜香、安息香、肉豆蔻、檀香……其中也有不少是药物,可配入方剂中。

4.营养与食补

营养学是医学的组成部分。我国医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营养学的发展。元代回回人忽思慧,延佑年间任饮膳太医,天历三年(1330年)进《饮膳正要》三卷,系统地总结了营养理论,对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聚珍异馔、五味偏走、食疗诸病、服药食忌、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作了专门论述。他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天地合气,人以禀天地气生,并而为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人而有生,所重乎者心也。心为一身为主宰,万事之根本,故身安则心能应万变。主宰万事,非保养何以能安其身。保养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调和五脏,五脏和平则血气资荣,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袭,人乃怡安。

他把身心与保养的辩证关系,通过保养来调和五脏,使心志安定,作了高度概括。他所撰写的《饮膳正要》,收集了各种奇珍异馔,汤膏煎造达238方,日用谷、肉、菜230余种,介绍了各种食物的性质、烹饪及饮食卫生要求,所载汤方及食物大多具有补益和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