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42

第42章 元代回回人(25)

《饮膳正要》所列的汤膏、食谱,除了汉族传统菜肴外,还有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食谱,其中回回食品及配料、作料尤多。如汤类就有撒速汤、沙乞某儿汤、八儿不汤、马思答吉汤等,所用从阿拉伯、波斯等中亚地区的植物(或药物)有回回豆、八担仁、必思答、波薐、莙荙、蔓青、沙吉木儿(蔓青根)、回回葱、芫荽(胡荽)、莳萝、马思答吉、咱夫兰、哈昔泥(阿魏)、稳展、回回青等;所用酒类有阿剌吉酒。《饮膳正要》对所介绍的禽、兽、植物,均详细说明食用方法、食用时间、食用禁忌、疗效,故此书堪称我国营养学的一部佳作。

回回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清真食疗方法。其主要内容有饮食禁忌、牛羊肉药用、居家饮食习惯等方面,多以牛羊肉为主料、配以药物,用以治疗疾病、滋补身体。这种食补方法在元人所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的《回回食品》和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已有介绍,且在回族群众中广泛流传。

5.医疗机构

元朝政府专门设立广惠司,“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其下又有大都回回药物院、上都回回药物院两个专门医疗机构。政府部门设立专门机构,推广少数民族的医术,创办用少数民族的医术为人治病的医院,这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元史·百官志四》载: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在京孤寒者。至元七年(1270年),始置提举二员。十七年,增置提举一员。延佑六年(1319年),升正三品。七年,仍正五品。至治二年(1322年),复为正三品,置卿四员,少卿、丞各二员。后定置司卿四员,少卿二员,司丞二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

大都、上都回回药物院二,秩从五品。掌回回药事。至元二十九年始置。至治二年,拨隶广惠司。定置达鲁花赤一员、大使二员、副使一员。

广惠司是太医院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他的爱臣爱薛掌管。爱薛,通西域多种语言,工星历、医药。他虽是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但对回回历法及回回药物十分精通。中统四年(1263年),命掌西域星历、医药二司事。至元七年(1270年)设广惠司,仍命领之。卒后,其子鲁合任广惠司提举。广惠司的职责是“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可见,它医疗的对象是三种人:第一是“御用”,即供皇室使用回回药物及和剂,由此可以证明,元朝皇室对回回药物的疗效是十分信任的。第二是“诸宿卫士”。蒙古统治者对色目人十分倚重,京师大都的卫戍部队大部分由色目人组成,如右、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右、左钦察卫,哈剌鲁万户府,再加上康礼卫和在京的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等军士机构,京城中回回人比比皆是,这些回回宿卫士当然希望用回回药物为他们治病。第三是“在京孤寒者”,看来广惠司也是一个善慈机构。

除广惠司之外,大都、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两地还设回回药物院,隶属广惠司。这两个药物院看来是政府设的医院,服务对象大致与广惠司同,但没有“御用”的任务。

(三)工程技术

1.兵器制造术

十三世纪时,阿拉伯人的科技水平是相当高的。蒙古西征后,许多阿拉伯、波斯的科技人员、工匠来到中国,参加蒙古军队灭西夏、金国和南宋的战争。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动大规模灭宋战争之时,遣使征炮匠于伊利汗国汗阿八哈,阿八哈推荐木发里(今伊拉克北境摩苏尔)人阿老瓦丁、旭烈(今伊拉克纳杰夫)人亦思马因来华。二人“举家驰驿至京师,给以官舍,首造大炮竖于五门前,帝(忽必烈)命试之,各赐衣段。”十年,元军久攻襄阳不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此种大炮称“回回炮”,因在襄阳首见威力,又称“襄阳炮”。“回回炮”的原理与抛石机的原理相同,威力甚大。宋襄阳守将吕文焕不支,被迫投降。

由于回回炮威力大,元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回回炮手总管府,命亦思马因为总管。是年元将阿里海牙率军渡长江,命阿老瓦丁及亦思马因长子布伯随军攻宋,“时国兵渡江,宋兵陈于南岸,拥舟师迎战,布伯于北岸竖炮以击之,舟悉沉没。后每战用之,皆有功。”阿老瓦丁随元军转战各地,曾以回回炮破潭州(今湖南长沙)、静州(今广西桂林)等城。十八年,元置回回炮手都元帅府,以布伯为都元帅。二十二年,改元帅府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以布伯为万户,阿老瓦丁为副万户。旋因布伯升任刑部尚书,弟亦不剌金继为万户。亦不剌金子亚古后来袭为万户。阿老瓦丁子富谋只、孙马哈马沙袭为副万户。由此可见,亦思马因、阿老瓦丁两家,世代为元代造炮师。

2.建筑术

公元1260年,忽必烈夺取大汗位,采用“汉法”,建元中统。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形势,忽必烈决定把政治中心从漠北的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哈尔和林)南移,至元元年(1264年),升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为上都,而以燕京(今北京)为中都。

燕京自1215年被蒙古军队占领后,战争带给这座城市的创伤一直未得到医治。在蒙古政权统治了半个世纪后,依然破烂不堪。琼华岛(今北海公园)原是金朝离宫万宁宫的组成部分,到中统建元前成为一片废墟。1260年王恽到琼华岛,留下了“蓬莱云气海中央,薰彻琼华露影香,一炬忽收天上去,谩从焦土说阿房”(王恽:《游琼华岛》,《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二十四。)的诗句。忽必烈即位后,把燕京重建并将都城迁到燕京已在酝酿之中。中统四年(1263年)回回人亦黑迭儿丁建议修琼华岛,但忽必烈没有采纳。可是在第二年(至元元年)二月,忽必烈又任命亦黑迭儿丁负责修琼华岛。

亦黑迭儿丁,原为阿拉伯人。忽必烈未即位前,已见亲任。公元1259年,宪宗蒙哥卒于四川合州军中,忽必烈急从鄂州(今湖北武汉)北还夺位,路过亦黑迭儿丁家中,亦黑迭儿丁以织金地毯铺地,迎接忽必烈,又将地毯剪开,分赠从臣。忽必烈即位后,命他掌管茶迭儿局(茶迭儿,蒙古语“庐帐”之意),这是掌管土木工程的官署。琼华岛的工程主要是在原来的废墟上重建广寒殿,还有其他一些工程。至元三年(1266年)广寒殿建成。同年八月,亦黑迭儿丁被任命为茶迭儿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兼领监宫殿。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决定营建中都,命太保、领中书省事刘秉忠负责设计规划。刘秉忠精佛道之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元史》卷《刘秉忠传》。)又有建造上都的经验,他经过考察后,决定另选新址,在原燕京城北建造新都,以新修葺的琼华岛作为新城宫殿基础,可以接高梁河,解决新都水源。刘秉忠等“图上山川形势城郭经纬与夫祖社朝市之位;经营制作之方。帝命有司稽图赴功。”(苏天爵:《赵文昭公行状》,《滋溪文稿》卷二十二。)亦黑迭儿丁作为中都茶迭儿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也参与了设计讨论。“亦黑迭儿受任劳勩,夙心不遑,心讲目算,指授肱麾,咸有成画……魏阙端门,正朝路寝,便殿掖庭,承明之署,受厘之祠,宿卫之舍,衣食器御,百执事臣之居,以及池塘、苑圃、游观之所,崇楼阿阁,缦庑飞檐,具以法。”(欧阳玄:《马哈马沙碑》,《圭斋文集》卷九。)

具体负责中都修建工程的是张柔、张弘略父子,行工部尚书段天佑和亦黑迭儿丁。亦黑迭儿丁具体负责宫城的建筑,“乃具畚锸,乃树祯干,伐石远甓,缩版覆篑。兆人子来,厥基阜崇,厥址矩方,其直引绳,其坚凝金。”(欧阳玄:《马哈马沙碑》,《圭斋文集》卷九。)亦黑迭儿丁采取的是我国传统的板筑技术,城墙基宽、高和顶宽的比例是3:2:1,这和马可·波罗所见是一致的。马可·波罗说:“墙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墙头仅厚三步。”

至元九年(1272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三月,宫城建成。亦黑迭儿丁“自是宏遇日隆,而筋老矣。”(欧阳玄:《马哈马沙碑》,《圭斋文集》卷九。)可能在宫城建成后不久即去世。其子马哈马沙、孙木八剌沙、重孙蔑里沙先后继领茶迭儿总管府达鲁花赤之职。

元代的伊斯兰风格建筑主要保存在福建泉州。泉州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元至大二年(1309年)耶路撒冷人艾哈玛德·本·穆罕默德重修。该寺仿造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建筑形式,主建筑分大门、奉天坛、明善堂等部分。大门建筑高11.40米,宽6.60米,用青、白花岗石砌叠而成,为一个三层穹形顶之尖拱门,分外、中、内三层。外、中两层上部均有青石作圆形穹顶,刻有网状图案。内层门上部作半圆顶,粉抹白灰。大门屋顶为平台,名为“望月台”,系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这种门外有门的门楼建筑,尖拱大门的发券做法,蜂巢状的小尖雕饰,气势雄伟壮观,正是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建筑特色之一。

泉州艾苏哈卜寺,又名圣友寺,始建于1009~1010年,1310~1311年波斯设拉子人艾哈玛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重建,其门楼建筑,入门穹顶的图案装嵌、结构风格,为中世纪阿拉伯、波斯地区流行的伊斯兰传统形式。由于现存礼拜殿是露天的,原顶盖式样尚待进一步考察。

(四)其他自然科学

1.地理学

在我国历史上,回族学者在地理学上曾有许多突出的成就。元代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札马鲁丁主持的《元一统志》和记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活动的《郑和航海图》,均是具有创造性的地理着作。

札马鲁丁,布哈拉人,至元四年(1267年)曾因进《万年历》及回回天文仪器受到忽必烈重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他以集贤大学士、行秘书监事的身份,向忽必烈建议:“方今尺地一民,尽入版籍,宜为书,以明一统。”(许有壬:《大一统志序》,《至正集》卷六。)忽必烈采纳,命他和秘书少监虞应龙主其事。湖广人虞应龙是一位地理学家,他“理会地理勾当,数年用工,将古今书史传记所载天下地理建置、郡县沿革、事迹、源泉、山川、人物及圣贤赋咏等分类编述,自成一书。取《汉书》王吉所云‘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名其书曰《统同书》。”(王士点、商企翁:《秘书监志》卷四,《纂修》。)这部书为纂修《元一统志》奠定了基础。是书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成书,凡755卷,名曰《大一统志》,藏之秘府。嗣后因边远地区资料不全,遂命新修《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书》等,又命各藩国进呈本国地图等资料,由孛兰兮、岳铉等主持补修,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书成,凡1300卷。

《元一统志》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地理学着作。首先,它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以“一统”命名的包括全国范围的总志。之后,明清两代均依此例,编纂《明一统志》和《清一统志》。第二,这部总志,除了元朝统治范围包括在内外,还包括了元朝名义下的藩国。即从“日头出来处”到“日头落处”,从“汉儿回地里”到“回回图子”的范围,“都总做一个图子”。我国旧有地志,多为中原和东南地区,边远地区没人修过地志。这次编纂一统志,政府下令各进呈图志,在这种情况下,《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才得以编成,而且伊利汗国也奉命进呈了本国地图,即《回回图子》(此图已佚,但《经世大典》中保留了部分内容)。第三,本书继承唐《元和郡县志》、宋《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书例,归纳为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势、古迹、宦迹、人物、仙释等门,所引资料,江南各省大半取材于《舆地纪胜》和宋元旧志,北方各省则取材于《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因而保存了今已散佚的大量宋、金、元旧志中的材料。

元代另一位回回学者赡思,在地理学上也有成绩,着有《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西国图经》等地理着作,可惜均已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