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44

第44章 元代回回人(27)

元代回回人还流行着另一种文字,即“亦思替非”文字。亦思替非为阿拉伯语istifa的音译。伊朗德黑兰大学穆扎法尔·巴赫蒂亚尔在《亦思替非考》一文中说:“亦思替非”本意乃是“获得应有之权利”或“向某人取得应得之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其意为:“财产税务的核算与管理”。因此,在古代,在大多数伊斯兰政权统治的国家,类似现代财政部的部门称为“亦思替非部”。

“亦思替非”乃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用于国家文书之中,它有特定的写法与规则,国王及政府有关财务税收的诏书、清算单据、税务文书等都用这种文字书写,而以一种称为“思亚格”(Siaq)的方法计算。对于擅长此道的人运用及识别这种文字并不费力。这种文字类似缩写符号或象形文字,只表意而不表音。(见叶奕良主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4页。)

这种文字在回回人大批进入中原后传入中国,有可能在回回人掌管全国财政时广泛使用过。从蒙古国时期到元朝初年,掌握全国财政大权的一直是回回人,奥都剌合蛮、赛典赤·赡思丁、阿合马等都是回回人,他们管理财务的方法有可能用伊斯兰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办法,采用亦思替非文字。当时的一批回回译史、回回掾史也许都懂得这种文字。但阿合马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被杀,朝廷不再用回回人理财,因而懂得这种文字的人越来越少,故曾当过回回译史的麦术丁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对总制院使桑哥、帖木儿左丞等说:“亦思替非文书的人少有。这里一两个人好生的理会得有,我则些少理会得。咱每后底这文书莫不则这般断绝了去也么?教学呵,怎生?”(《通制条格》卷五。《学令·亦思替非文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0页。)根据这一建议,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命翰林院懂这种文字的益福的哈鲁丁在回回国子学中教授这种文字。

但是,在民间的穆斯林,不论其种族是什么,阿拉伯文从清真寺建筑、宗教活动、亡人墓碑上反映出是广泛使用的。例如,元代泉州伊斯兰教徒墓碑上,不论亡人是阿拉伯人、波斯人还是突厥人,所刻文字都有阿拉伯文,少数波斯亡人墓碑上间刻有波斯文。又如,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安西王阿难答,自小由突厥伊斯兰教徒蔑黑帖儿·哈散·阿黑答赤抚养大,“因此木速蛮的信仰在他的心中已经巩固起来,不可动摇,他背诵过《古兰经》,并且用大食文书写得很好。”(拉施特:《史集》第二卷,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79页。)阿难答既会大食文(阿拉伯文),抚养他长大的阿黑答赤一家肯定也是精通大食文的。

然而,不论是唐宋时期的回族先民,还是元代的回回人,他们要在中原生存与发展,不懂得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语言,那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唐代之有李彦舁,五代之有李珣、李玹、李舜,宋代之有米芾、米友仁,元代之有高克恭、萨都剌,以及千千万万会操汉语的穆斯林,这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当时政府的导向也是鼓励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甚至像元朝这样的蒙古人掌握政权的朝代,其考试程式规定: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其义理精明,文辞典雅者为中选。第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元史》卷八一,《选举志》一,《科目》。)对蒙古、色目人入仕的选拔,也通过汉族传统的四书考试作标准。就是说,回回人要做官,必须熟读四书五经,必须通汉文化。于是,汉语作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已在情理之中。

(二)回回国子学

元朝时出现了官办的回回文化学校,其目的是专门培养回回译史、掾史之类的人才,供政府机关选用。

元朝的政府公文一般使用蒙古字、回回字、汉字三种文字,元朝政府在主要政府机关内,都设有回回译史或回回掾史和回回令史等官职,因而这类人才特别缺乏。为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政府专门开设了回回国子学。《元史·选举志》记载如下: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夏五月,尚书省臣言:“亦思替非文字宜施于用,今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能通其字学,乞授以学士之职,凡公卿大夫与夫富民之子,皆依汉人入学之制,日肄习之。”帝可其奏。是岁八月,始置回回国子学。至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四月,复置回回国子监,设监官,以其文字便于关防取会数目,令依旧制,笃意领教。泰定二年(1325年)春闰正月,以近岁公卿大夫子弟与夫凡民之子入学者众,其学官及生员五十余人,已给饮膳者二十七人外,助教一人,生员二十四人廪膳,并令给之。学之建置在于国都,凡百司庶府所设译史,皆从本学取以充焉。

这段材料中,把回回国子学设置经过、学生来源、培养目标、培养人数,均已讲得很清楚。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亦思替非文字和回回字。

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将回回国子学升格为回回国子监,使其地位与蒙古国子监、国子监同等。到延佑七年(1320年)被罢。泰定帝即位后,回回人倒剌沙、乌伯都剌掌权,又恢复回回国子监。到文宗年间,随着回回人失势,回回国子监随之衰落。

元代虽有官办回回学校,但能够进入回回国子监这类学校的子弟只是极少数。广大穆斯林主要还是通过家庭教育来提高其子女宗教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水平的。如前所述,安西王忙哥剌把儿子阿难答交给突厥族穆斯林把他抚养大,阿难答在这个名叫蔑黑帖儿·哈散·阿黑答赤的穆斯林家庭中背诵过《古兰经》,学会阿拉伯文,成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在元初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即战争结束后不久,清真寺还没有普遍建立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是提高穆斯林子女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四、社会习俗

(一)饮食

元人许有壬说:

我元始征西北诸国,而西域最先内附,故其国人柄用尤多,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名域区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然而,求其善变者,则无几也。居,中土也。服食,中土也。而惟其国俗是也泥也。和叔(元朝回回官员凯霖--引者)则曰:“予非敢变予俗,而取摈于同类也。”(许有壬:《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至正集》卷五三。)

由此可见,千百年来,从回族先民到元代回回人,从元代回回人到明代回族共同体形成后的回族,对伊斯兰教规定的习俗之所以能恪守不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怕被同类所摈弃。这种心理,促使了回回民族聚而不散,凝聚力有增无减。而饮食禁忌、婚姻丧葬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习俗。

在饮食方面,自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开始,广大穆斯林一直恪守饮食禁忌,元代回回人也不例外。他们“国俗严奉尊信,虽适殊域,传子弟,累世犹不敢易焉。”(吴鉴:《重立清净寺碑》。载《泉州伊斯兰教石刻》,第9页。)至元十六年(1279年)曾发生了一起穆斯林不食按蒙古人习俗剖胸杀羊的羊肉,引起忽必烈大怒,下旨“禁回回抹杀羊做速纳”。圣旨云:成吉思皇帝降生,日出日没,尽收诸国,各依风俗。这许多诸色民户内,唯有回回人每,为言“俺不吃蒙古之食”上,“为天护助,俺收抚了您也,您是俺奴仆,却不吃俺地茶饭,怎生中?”么道,便教吃……从今以后,木速蛮回回每,术(原作木,迳改)忽回回每,不拣是何人,杀来的肉交吃者,休抹杀羊者,休做速纳者。若一日合礼拜五遍的纳麻思上头,若待加倍礼拜,五拜做纳麻思呵,他每识者。别了这圣旨,若抹杀羊胡速急呵,或将见属及强将奴仆每却做速纳呵,若奴仆首告呵,从本使处取出为良,家缘财物,不拣有的甚么,都与那人。若有他人首告呵,依这体例断与。钦此。(《元典章》卷五七,《刑部》十九,《禁回回抹杀羊做速纳》。)

“速纳”是阿拉伯——波斯语sunnat的译音,意为行为规范、教律,即按伊斯兰教规行事;“纳麻思”为波斯语namaz的译音,意为礼拜、祈祷。按照教规,穆斯林禁食未经高呼“安拉”之名宰割的动物,杀羊采取断喉法。世祖忽必烈下旨禁回回人的断喉法宰羊,其深刻背景已如前述(参见陈得芝:《元代回回人史事杂识》,载《中国回族研究》,1991年,第1辑。)。当时在华的回回人顶住了忽必烈的压力,尽管“木速蛮在一连四年中不能举行自己的儿子的割礼”,尽管汗八里(即大都)的教长不花剌人不儿哈纳丁被送到“蛮子地区”“死于该处”,穆斯林们决不改变教规、习俗,“事情一直到大部木速蛮离开汉地的地步”。这时,丞相桑哥在得到木速蛮的达官贵人们的“大笔奉献”后,向忽必烈禀告说:“所有的木速蛮商人都从这里走了,木速蛮国家的商人也不来了,关税收入不足,珍贵货物不运来,(这全都)因为不得(以断喉法)宰羊已有七年的结果,如果允许宰杀,商人就会来,同时还将获得充足的关税。”有旨先许(以断喉法)(宰羊)。这场由元朝皇帝以企图改变穆斯林生活习俗为目的而施加的高压,终因穆斯林们不屈不挠,最后以迫使元朝皇帝的退让而告终。在这以后,回回人的饮食习俗受到尊重,如《站赤》中记载道:(大德九年八月二十三日)回回使臣到城,多称不食死肉,须要活羊。

元代回回人副食以牛羊肉为主,配以其他富有特色的作料,加上精巧的烹饪技术,逐渐形成中国饮食文化中别开蹊径的门类--回回茶饭。明马愈《马氏日抄》云:“回回茶饭中,自用西域香料,与中国不同。”将香料加入菜肴中,就是回回茶饭的特色。这些香料便是来自西亚、中亚的马思答吉、咱夫兰、哈昔泥、稳展、回回葱、回回豆等。

据元人所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中的《回回食品》和忽思慧《饮膳正要》等书,知“回回茶饭”主要有:设克儿匹剌。胡桃肉温水退皮二斤,控干下擂盆捣碎,入熟蜜一斤,曲吕车烧饼揉碎一斤,三件拌匀,揉作小团块,用曲吕车烧饼剂包馅捏作糁孛撒样,入炉贴熟。

卷煎饼。摊薄煎饼,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莲肉、干柿、熟藕、银杏、熟栗、芭揽仁,以上除栗黄片切,其科皆切细,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姜末、盐、葱调和作馅,卷入煎饼油炸焦。

糕糜。羊头煮极烂提去骨,原汁内下回回豆,候软下糯米粉,成稠糕糜下酥蜜、松仁、胡桃仁匀均。

酸汤。乌梅不拘多少,糖醋熬烂去滓核,再入砂锅,下蜜尝酸甜得当,下擂烂松仁、胡桃酪熬之。胡桃见乌梅醋必黑,此汁须用肉汁再调味,同煮烂羊肋、寸骨、肉弹、回回豆食用。

秃秃麻失。如水滑面和圆小弹,剂冷水浸手掌,按作小薄饼儿,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肉,任意食之。

八耳搭。水一大碗烧滚,下蜜半斤去沫,用豆粉六两调糊下锅,觑稀稠添水,熟用盘子香油抹底,盛浇酥油,用刀裁食。

哈耳尾。干面炒熟箩过,再炒下蜜,少加水搅成,按片刀裁。

古剌赤。鸡清豆粉酪搅匀摊煎饼,一层白糖末松仁、胡桃仁,一层饼,如此三四层,上用回回油调蜜浇食之。

海螺厮。鸡卵二十个打破搅匀,以羊肉二斤细切,入细料物半两,碎葱十茎,香油炒作燥子,搅入鸡卵汁令匀,用醋一盏,酒半盏,豆粉二两调糊,同鸡子汁、燥肉再搅匀,倾入酒瓶内,莙扎口入滚汤内煮熟,伺冷打破瓶切片,酥蜜浇食。

哈里撒。小麦一碗捣去皮,牛肉四五斤,或羊肉切脔同煮,极糜烂,入碗摊开,浇羊尾油,或羊头油,同黄烧饼供食(加松仁更妙)。

即你匹牙。豆粉和面为稠糊,于滚油内浇下炸,如软食之类,或去豆粉,止用面蜜饧花冷水调糊炸。

河西肺。连心羊肺一具浸净,以豆粉四两肉汁破开,面四两韭汁破开,蜜三两,酥半斤,松仁、胡桃仁去皮净十两,擂细滤盘盛托至筵前,刀割揲肉,先浇灌肺,剩余汁入麻泥煮熟,供食。

撒速汤。用羊肉二脚子,头蹄一付,草果四个,宫桂三两,生姜半斤,哈昔泥如回回豆子二个大,再用水将上述熬汤,于石头锅内盛顿,下石榴子一斤,胡椒二两,盐少许,炮石榴子,用小油一勺,哈昔泥如豌豆一块,炒鹅黄色微黑,汤末子油去净澄清,用甲香、甘松、哈昔泥、酥油烧烟熏瓶,封贮任意。

沙乞某儿汤。沙乞某儿即沙吉木儿,为蔓青根。用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斤捣碎去皮,沙乞某儿五个,一同熬成汤滤净,下熟回回豆子二合,香粳米一升,熟沙乞某儿切如色数大,下事件肉,盐少许,调和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