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朝对哈密的统治
元末,蒙古威武王(后改肃王)纳忽里及弟安克帖木儿先后镇守哈密,至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平定畏兀儿地后,置安定等卫,“渐逼哈密”。朱棣即位后,遣官招谕安克帖木儿,并许其用马同内地交易,安克帖木儿遂多次遣使朝贡,明廷又封其为忠顺王,赐金印。不久,安克帖木儿被北元鬼力赤毒死,明廷遣官致祭,封其兄子脱脱即为忠顺王,赐玉带,并竭力巩固他在哈密的地位。永乐四年(1406年)三月置哈密卫,以其头目、回回人马哈麻火者等为指挥千百户等官,以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是年冬,授头目19人为都指挥等官,进一步加强了明王朝在哈密的影响和地位。“自是,比岁朝贡,悉加优赐,其使臣皆增秩授官”。脱脱卒后,明廷又封其从弟兔力帖木儿为忠义王,赐印诰、玉带,令其世守哈密。十七年,朱棣以朝使往来西域者,忠义王致礼延接,命中官劳之,赐王母、妻金珠冠服、彩币,“及其部下头目”。不久,其使臣及境内回回贡马3500余匹及貂皮诸物,朱棣诏赐钞32000锭、绮百匹、帛千匹。
朱棣如此重视哈密,是因为该地当西域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当时该地又种落杂居,王族为蒙古人,诸部则有回回、畏兀儿、哈剌灰等穆斯林,“其头目不相统属,王莫能节制。”明廷“欲其迎护朝使,统领诸番,为西陲屏蔽”,故不得不如此(《明史》卷三二九,《西域传》一,《哈密卫》。)但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东西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大批西域穆斯林东来。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一年,仍不忘诏谕哈密。宣宗朱瞻基即位不久,哈密王兔力帖木儿卒,明廷遣官赐祭,命故王脱脱子卜答失里嗣忠顺王,授卜答失里弟北斗奴为都督佥事。宣德三年(1428年)以卜答失里年幼,明廷另立故忠义王弟脱欢帖木儿为忠义王,同理哈密国事,“自是,二王并贡,岁或三四至,奏求婚娶礼币,命悉予之”。英宗朱祁镇正统二年(1437年),脱欢帖木儿卒,忠顺王一脉遂独主政哈密多年。卜答失里卒后,明廷命其子倒瓦答失里嗣立。随后,屡遭瓦剌、吐鲁番、沙州、赤斤诸卫侵扰,明正统、景泰两朝均尽力为之周旋。
天顺元年(1457年),倒瓦答失里卒,明廷封其弟卜列革为忠顺王。卜列革卒,无子,“亲属无可继”,但明廷并不勉强封王,只令其国人推荐能继王位者。八年以后,由于哈密大小头目“交章请,词极哀”,明廷才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年(1466年)擢故忠义王脱欢帖木儿外孙把塔木儿为右都督,行国王事,并赐诰印。八年,把塔木儿卒,子罕慎袭都督职,“不命其主国事,国中政令无所出”。吐鲁番速檀阿力乘机袭破哈密,留妹婿牙兰镇守。十八年春,罕慎逐走牙兰。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1488年)封罕慎为忠顺王,同年被阿力子阿黑麻诱杀。五年,明廷接受马文升建议,拥立故忠顺王族孙陕巴为忠顺王,主政哈密。未几,陕巴被吐鲁番所执。明廷先派兵部右侍郎张海、都督同知缑谦二人复兴哈密,无功后,一改明初以来不派明军出关传统,命马文升率明军取哈密,立罕慎弟奄克孛剌为之长,迫吐鲁番交还陕巴。十八年,陕巴卒,子拜牙即(郎)自称速檀,明廷仍封为忠顺王。
武宗朱厚照正德八年(1513年),吐鲁番诱降拜牙即,再据哈密。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廷臣对哈密兴复与否,意见纷乱,争执不已,最后因明国力下降,无力大举经营西域,而“置哈密不问”。但“迄隆庆、万历朝犹入贡不绝”(《明史》卷三二九,《西域传》一,《哈密卫》。)
三、与中亚、西亚各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一)与中亚各国的关系
明代中亚地区为帖木儿帝国所统治。
帖木儿帝国由蒙古巴鲁剌部贵族帖木儿于公元1370年取代察合台汗所建立,其疆域最盛时,东至锡尔河,西达幼发拉底河,北抵高加索,南临波斯湾和印度德里一带,首都撒马儿罕。
洪武二十年(1387年),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剌哈非里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明太祖“诏宴其使,赐白金十有八锭。自是,频岁贡马驼。”二十七年八月,帖木儿在致明太祖的贡表中称颂明朝:“敕书恩抚劳问,使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四,《撒马儿罕》。)
帖木儿在生前将帝国分封给二子:米兰沙领地在波斯西部及帖必力思、报达等地;沙哈鲁领地在呼罗珊。公元1405年2月,帖木儿病卒,孙只罕杰儿(《明史》作哈里)继位。是时,沙哈鲁在其领地建都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中国史书又译黑娄,未久,奄有整个帝国。公元1447年,沙哈鲁卒,长子尤鲁伯继位,公元1449年为其子奥都剌迪甫擒杀。此后,内战迭起,帝国分裂成哈烈和撒马儿罕两国。十六世纪初,术赤后裔若班尼率脚伯(即乌兹别克)人侵入,公元1500年占领撒马儿罕,公元1507年占领哈烈,帝国被昔班尼王朝所代替。尽管帖木儿已死,但明廷仍十分重视同帖木儿帝国及其遗产继承者撒马儿罕和哈烈两国的关系。
只罕杰儿嗣位后,遣使臣虎歹达等送洪武时赴其国的明朝使臣傅安还,成祖朱棣即“厚赉其使”,并遣指挥白阿儿忻台等往祭帖木儿,赐赠哈里及其部落银币。“其头目沙里奴儿丁等亦贡驼马,命(傅)安等赐其王彩币,与贡使偕行”。至永乐七年后,帖木儿帝国后裔“或比年,或间一岁,或三岁,辄入贡”,而明朝更是多次派遣使臣前往。永乐十三年以前曾派李达、陈诚前往帖木儿帝国。至是年,帖木儿帝国后裔遣使随之入贡。回国时,成祖朱棣“命(陈)诚及中官鲁安偕往,赐其头目兀鲁伯等白银、彩币”。十八年“复命(陈)诚及中官郭敬赍敕及彩币报之”(《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四,《撒马儿罕》。)显然,终永乐之世,明王朝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仍如洪武朝时一样,相当密切。
宣德五年(1430年),其头目兀鲁伯米儿咱等遣使入贡。七年,宣宗遣中官李贵等带礼品赐其国。正统十年(1445年)十月,英宗致书其王兀鲁伯曲烈干,赠送礼品,官其使者指挥佥事。以后,明廷继续同已另立的撒马儿罕交往。景泰七年(1456年),礼官议定赏格,认为旧制给赏撒马儿罕等国太重,乃改为:“今正、副使应给一等、二等赏物者,如旧时。三等人给彩缎四表里,绢三匹,织金丝衣一袭。其随行镇抚、舍人以下,递减有差。”所进马、驼、玉石分别折成彩缎、丝给还。从减少后的给赏制度来看,仍非常优厚。成化中,撒马儿罕锁鲁檀(即速檀)阿黑麻遣使入贡,应使者要求,明廷所给赏赐不断增加。
弘治中,撒马儿罕遣使偕吐鲁番道经甘肃入贡,镇守中官傅德、总兵官周玉等先图形奏闻,即遣人驰驿起送。巡按御史陈瑶及礼官均要求孝宗“勿纳”,并问罪傅德等,但孝宗说,“贡使既至,不必却回,可但遣一二人诣京……德等贷勿治”,实际上作了灵活处理,维护了双方关系。后历正德、嘉靖二朝,迄万历中,由于明朝政策优惠,该国仍朝贡不绝。正如《明史》所分析的那样:盖番人善贾,贪中华互市,既入境,则一切饮食、道途之资,皆取之有司。虽定五年一贡,迄不肯遵,天朝亦莫能难也。(《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四,《撒马儿罕》。)
与此同时,明廷同哈烈的关系也不断发展。早在永乐六年(1408年)成祖即遣使臣傅安往哈烈,明年,哈烈王沙哈鲁遣使臣至京师,“帝喜,御殿受之,犒赐有加。自是,诸国使并至,皆序哈烈于首。及归,命中官李达、吏部员外郎陈诚、户部主事李暹、指挥金哈蓝伯等送之,就赍玺书、文绮、纱罗、布帛诸物,分赐其酋”。对于哈烈与撤马儿罕之间的纠纷,成祖专派都指挥白阿儿忻台带敕书前往,晓谕他们“休兵息民,保全骨肉,共享太平之福”,竭力予以调解。
宣德七年(1432年),哈烈遣使贡方物,宣宗命中官李贵使哈烈,在给其王沙哈鲁的敕书中说:今朕恭膺天命,即皇帝位,主宰万方,纪元宣德,大小政务,悉体皇祖奉天恤民,一视同仁之心。前遣使臣书币往赐,道阻而回。今已开通,特命内臣往谕朕意,其益顺天心,永笃诚好,相与还往,同为一家,俾商旅通行,各遂所愿,不亦美乎!
这说明,宣宗继位后即派有使者出访哈烈等国,同时也说明宣宗朝重视东西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否问题。另一方面,哈烈也重视与明朝往来,因此李贵尚未至其地,其使法虎儿丁已抵京师,不久卒于馆,明廷命官致祭,有司营葬。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沙哈鲁又遣指挥哈只马黑麻奉贡,明廷赐其王金织纻丝、彩绢。六年复来贡。景泰四年(1453年),该国偕邻境31部男妇百余人,贡马347匹,骡12匹、驴10头,驼7峰,以及玉石、砜砂、镔铁刀诸物。天顺七年(1463年),明廷派指挥海荣、指挥马全出使哈烈;哈烈王母塞亦遣指挥佥事马黑麻舍儿班等朝贡,明廷赐彩币表里、纻丝袭衣,擢使臣为指挥同知,随从7人为镇抚。成化十九年(1483年),哈烈又与失剌思、撒马儿罕、把丹沙共贡狮子(以上均见《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四,《哈烈》等。)
自帖木儿去世后,帖木儿帝国势力渐衰,帝国西部阿拉伯国家先后脱离帝国自主。沙哈鲁执政期间虽一度强盛,但沙哈鲁去世后,帝国内部纷争迭起,许多国家亦纷纷独立或半独立,他们与明朝也建立了友好关系。据《明史》所记,这些国家和地区中与明朝通好有:沙鹿海牙(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西南)。永乐间,使臣李达、陈诚使其国,其王即遣使奉贡。宣德七年(1432年)中官李贵使其国。
达失干(今塔什干)。上述李达、陈诚、李贵均抵该国。
赛蓝(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陈诚、李贵曾出使该国。
养夷(今吉尔吉斯斯坦江布尔)。永乐年间,陈诚使其国。
渴石(今沙赫里夏勃兹)。陈诚、李达曾使其国。
迭里迷(今捷尔梅兹)。陈诚、李达曾使其国。
卜花儿(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陈诚、李达曾使其国。
俺的干(今安集延)。永乐十年(1412年)遣使入贡。
火剌札(今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永乐十四年(1416年)、弘治四年(1492年)入贡。
八答黑商(今阿富汗巴达赫尚)。永乐六年(1408年),命内官把太、李达赐其王敕书彩币;十二年,陈诚使其国。该国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顺五年(1461年)、六年遣使入贡。
俺都淮(今阿富汗安德胡伊)。永乐八年至十四年(1410~1416年)入贡。
亦思弗罕(今伊朗伊斯法罕)。永乐十七年(1419年)、宣德六年(1431年)、成化十九年(1483年)入贡。
失剌思(今伊朗设拉子)。李达、陈诚使其国。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三年、十七年、二十一年,宣德二年(1427年),成化十九年(1483年),弘治五年(1492年),嘉靖三年(1524年),遣使入贡。
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永乐、宣德间,郑和屡使其国,该国于永乐、宣德间亦遣使臣来华。
讨来思(今伊朗大不里士)。宣德六年入贡;七年,明廷遣中官李贵使其国。
明朝出使中亚各国的使臣以陈诚最为着名,他从永乐十二年(1414年)起出使中亚十七国,次年回国,着《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各一卷。哈烈王沙哈鲁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遣使来华,使臣之一的盖耶速丁·纳哈昔(Ghiyath al-Din Naqqash)于1475年写成《沙哈鲁遣使中国记》(A Persian Embassy to ChinaBeing An Extract From Zubdatu’t Tawarikh of Hafizi-Abru),书中详细记载往返的路线和抵达中国的情景。
(二)与阿拉伯各国和土耳其的往来
据《明史》记载,明朝与阿拉伯国家的往来有:白葛达(今伊拉克巴格达)。宣德元年(1426年)遣使来华。
祖法儿(今阿曼佐法尔)。永乐时及宣德五年郑和屡使其国,该国亦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十一年、宣德八年遣使来华。
剌撒(也门木卡拉附近)。郑和曾使其国,该国于永乐十四年、二十一年入贡。
阿丹(今也门亚丁)。永乐间至宣德五年,郑和屡使其国。该国于永乐十四年、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一年及宣德八年遣使来华。
沙里湾泥(今也门沙尔伟思)。永乐十四年遣使来华,成祖命郑和还赐之。
默德那(今沙特阿拉伯麦地那)。宣德时,该国曾遣使偕天方使臣来华。
米昔儿(今埃及)。永乐中,曾遣使来华。正统六年(1441年),其王阿失剌福遣使朝贡,虽“其地极远,未有赐例”,但明廷仍给予优厚待遇,“赐王彩币十表里,纱罗各3匹,白纻丝布、白将乐布各5匹,洗白布20匹,王妻及使臣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