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永乐时郑和使团六下西洋,均未能到达天方(据嘉靖二年(1523年)《重修西安羊市大清真净寺记》说,永乐十一年(1413年)四月,郑和等第四次下西洋时曾奉命“往西域天方国”,但因故未至。),而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却实现了“往西域天方国”的夙愿。史载,宣德五年,“郑和使西洋,分遣其侪诣古里,闻古里遣人往天方,因使人赉礼物,附其舟偕行,往返经岁,市奇珍异宝及麒麟、狮子、驼鸡归”(《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四,《天方》。)另据史料记载,派人出使天方的明朝官员是郑和使团副使、太监洪保,他在古里见有人去天方,于是选派通事等7人,带着礼物,附古里船随往,往回一年,买到前述物品,并画《天堂图》真本回京(马欢:《瀛涯胜览·天方》。)郑和使团访问天方后,其王当即派陪臣随使团入明朝贡,“宣宗喜,赐赉有加”。天方使臣完成这次回访后,于正统六年(1436年)附爪哇贡舟回国,获赠彩币、敕书。
后历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诸朝,明廷同天方之间的官方往来和民间交流一直较为频繁,“迄万历中不绝”。如正统六年,天方国王遣子赛亦得阿力与使臣赛亦得哈三带着珍宝,从陆上丝路东来朝贡,行至哈烈时遭劫受伤,明廷派人察治。弘治三年(1490年),天方国王速檀阿黑麻遣使偕撒马儿罕、吐鲁番贡马驼、玉石。又如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天方国回回阿力以兄纳的游中土四十余载,“欲往云南访求”,于是携宝物巨万,先至满剌加,后附行人左辅舟,将入京进贡,行至广东时,遭市舶中官韦眷盘剥,又因赴京自诉不果,“乃号泣而去”(《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四,《天方》。)阿力虽遇贪官昏君,遭到不幸,未能实现“访兄于云南”的愿望,但这说明中阿民间往来确实已经习以为常了。
鲁迷,明代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它于公元149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灭东罗马帝国。嘉靖三年(1524年)、五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三年,凡五次遣使来华。
四、与东南亚、南亚各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一)东南亚各国
东南亚、南亚各国是东西海上交通的必经之地。早在宋元之时,阿拉伯、波斯商船多停靠沿海各地,如马八儿、俱蓝、占城等国伊斯兰化较早,入明后,东南亚各国亦已完成伊斯兰化,如爪哇国,“他国贾人居久者,亦尚雅洁”,即是伊斯兰教传入的证明。现据《明史》所记,分叙如下: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洪武年间,朱元璋多次遣使东南亚、南亚各国。洪武二年(1369年),明廷遣使至爪哇国,告以即位之事。三年九月,“其王昔里八达剌蒲遣使奉金叶表来朝,贡方物,宴赉如礼”。五年,爪哇又遣使随明使常克敬来贡。八年又贡。十年,其王八达那巴那务、东王勿院劳网结、西王勿劳波务均遣使朝贡,双方关系日益密切。十四年,爪哇遣使贡黑奴300人及其他方物,明年又贡黑奴男女100人、大珠八颗、胡椒75000斤,以后又数次入明朝贡。朱棣即位之初,就诏谕其国。永乐元年复遣副使闻良辅、行人宁善,“赐其王绒、锦、织金文绮、纱罗。使者既行,其西王都马板遣使入贺,复命中官马彬等赐以镀金银印。……而东王孛令达哈亦遣使朝贡,请印,命遣官赐之”。永乐三年、六年,明廷派遣回族航海家郑和两次出使其国,并正确地处理了爪哇东、西王之间相互兼并的内政以及西王国民杀戮明使的事件,赢得了爪哇人民的信服。从此以后,爪哇“比年一贡,或间岁一贡,或一岁数贡”。仁宣以后,明廷与之往来不断,优待有加。对此正统八年(1443年),广东参政张琐认为,“爪哇朝贡频数,供亿费烦,敝中国以事远人,非计”。英宗接受了张琐的观点,在给爪哇使臣的敕书中限制道,“海外诸邦,并三年一贡”,要求其王“体恤军民,一遵此制”。此后,双方来往较少,但并未完全中断。如景泰三年(1452年),爪哇王巴剌武遣使朝贡。天顺四年(1460年),另一爪哇王都马班又遣使入贡,“使者还至安庆,酗酒,与入贡番僧斗,僧死者六人,礼官请治伴送行人罪,使者敕国王自治,从之”。以后在成化元年(1465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均入明朝贡(以上引文均见《明史》卷三二四,《外国传》五,《爪哇》。)
渤泥国(今文莱苏丹国),一作“淳泥”。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明廷遣监察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至渤泥,排除阻力,促使“王(马合漠沙)大会其属共议,遣亦思麻逸等四人入朝”。四年秋,朱元璋赐宴于会同馆,“已而遣归,宠赉其王甚厚”。永乐三年十一月,渤泥国新王麻那惹加那遣使臣生阿烈伯成等奉表贡方物,受到朱棣热情款待。随后,“乃遣官封为国王,赐印诰、敕符、勘合、锦绮、彩币”,结果,渤泥“王大悦”,于永乐六年八月,亲率王妻他系邪、王弟施里难那那惹、施里微喏那沙那、那万喏邪、仅有四岁的王子遐旺以及王女、王妹、亲戚、陪臣等“凡百五十余人”的庞大外交使团访华。当使团到达福建时,朱棣即“遣中官往宴赉”,并命“所过州县皆宴”。使团“至阙下,上表,贡方物”后,朱棣对客人款待的盛况达到高潮。“上嘉其诚,优待礼隆,赐予甚厚。初赐宴于华盖殿,既连宴于奉天门”。“逾月,王忽感疾。上命医,赐药调治,遣中贵人劳问,旦暮相继。日命大臣视王疾瘥,剧闻小瘳,喜见颜色”。十月,年仅28岁的渤泥国王卒于中国,“上甚悼之,辍正朝三日,敕有司,治丧具,厚恤典,赐谥曰恭顺。遣使谕祭,又遣使抚慰其妻、子”。同月,“以礼葬王于安德门外之石子岗。敕为文,志其圹”,并“诏有司,立祠于王墓,置守坟者三户,敕建碑祠下”。还命“求西南夷人之隶籍中国者守之”,“命有司岁于春、秋用少牢祭之”。以后,双方交往仍很频繁,朱棣仍予盛情接待。如永乐十年九月,遐旺偕母访华,朱棣“命礼官宴之会同馆,赐王冠带、袭衣,王母、王叔父以下,分赐有差。明年二月辞归,赐金百、银五百、钞三千锭、钱千五百缗、锦四(匹)、绮帛纱罗八十(匹)、金织文绮、文绮袭衣各一(件),衾褥、帏幔、器物咸具”(以上引文及史实见《明史》卷三二五,《外国》六,《浡泥》;《皇明文衡》卷八〇;胡广撰《渤泥国恭顺王墓碑》;《明太宗实录》卷三九、卷五九、卷六〇等。)
满剌加国(今马来半岛西岸马六甲一带)。永乐元年(1403年)十月,朱棣遣中官尹庆使其地,“赐以织金文绮、销金帐诸物。……宣示威德及招徕之意。其酋拜里迷苏剌大喜,遣使随庆入朝贡方物,三年九月至京师。帝嘉之,封为满剌加国王,赐诰印、彩币、袭衣、黄盖,复命庆往”。满剌加使者表示,其“王慕义,愿同中国列郡,岁效职贡,请封其山为一国之镇”,朱棣从之。此后,两国关系发展很快。永乐六年,郑和使其国,对拜里迷苏剌再次册封。九年,拜里迷苏剌组成由其本人及其妻子、陪臣参加的540余人的庞大外交使团,前来中国访问,把两国关系推向高潮。是年六月,使团抵达南京近郊,朱棣命中官海寿、礼部郎中黄裳等宴劳,有司供张会同馆,“入朝奉天殿,帝亲宴之,妃以下宴他所。光禄日致牲宰上尊,赐王金绣龙衣二袭、麒麟衣一袭,金银器、帷幔、衾绸悉具,妃以下皆赐”。以后七、八、九三个月,明廷又多次举行大型宴会招待客人。九月十五日,拜里迷苏剌陛见辞行,朱棣再度厚赐其王、妃、使臣等。此后,明朝不仅与满剌加国往来不绝,而且还应满剌加国要求,担起了维护这个弱小国家独立和安全的重任,使之多次免遭北方强邻暹罗的侵扰和控制,同时又在经济上给予经常性的帮助。
宣德六年(1431年),满剌加国遣使三人入朝,状告暹罗侵扰,“帝命附郑和舟归国,因令和赍敕谕暹罗,责以辑睦邻封,毋违朝命”。三位使者因系告状前来,未带贡物,礼官认为按例不当赏赐,但宣宗认为,“远人越数万里来诉不平,岂可无赐”,仍如贡使例赐袭衣、彩币。八年,其王率妻子、陪臣入朝,抵南京时,天已寒,明廷令等开春再北上,并另遣人劳赐王及妃。“洎入朝,宴赉如礼。及还,有司治舟”。正统十年(1445年),满剌加使者请明廷赐其王息力八密息瓦儿丢八沙护国敕书及蟒服、伞盖,以镇服国人,又言“王欲亲诣阙下,从人多,乞赐一巨舟,以便远涉”,明廷“悉从之”。景泰六年(1455年),满剌加国速鲁檀无答佛哪沙贡马及方物,请封为王,明廷诏给事中王晖往。不久,再遣使入贡,言所赐冠带毁于火,明廷又“命制皮弁服、红罗常服及犀带纱帽予之”。天顺三年(1459年),王子苏丹芒速沙遣使入贡,明廷命给事中陈嘉等往封之。成化十年(1474年),明廷遣给事中陈峻至满剌加。十七年,满剌加使臣状告安南欲吞并其国,明廷给予必要的声援,不久又派给事中林荣、行人黄乾亨册封其王子马哈木沙为王,二人未完成使命即献出了生命,明廷再派给事中张晟、行人左辅前往,张晟也死于这次使命,但最终完成册封之事。正德至嘉靖年间,明廷仍竭力维护满剌加国的独立(《明史》卷三二五,《外国传》六,《满剌加》。)
苏门答剌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洛克肖马伟一带)。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即遣使以即位诏谕其国。二年,遣副使闻良辅、行人宁善,赐其头目织金文绮、绒锦、纱罗,以示招徕之意。永乐元年派遣出使爪哇、满剌加诸国的中官尹庆也曾“便道复使其国”。其头目宰奴里阿必丁遣使随尹庆入朝,贡方物,诏封为苏门答剌国王,赐印诰、彩币、袭衣。遂比年入贡,终成祖之世不绝。自永乐三年起,回族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有三次抵达其国。经双方共同努力,终于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双边关系。宣德元年(1426年),苏门答剌遣使入贡。五年,宣宗遣郑和及王景弘第七次下西洋,再次出使此地。六年、八年,苏门答剌均遣使入贡。九年,其王之弟哈利之汉入明,卒于京,宣宗赠鸿胪少卿,赐诰,命有司治丧葬,置守冢户,倍极优待。与此同时,又遣王景弘再使其国,其王也再遣另一弟哈尼者罕,随景弘入明。哈尼者罕因老王不能治事,请明廷允许传位于老王之子,明廷从其请,封老王子阿卜赛亦的为国王。至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双方仍有往来(《明史》卷三二五,《外国传》六,《苏门答腊》。)
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遣使赵述招谕三佛齐。明年,其王马哈敕札八敕卜遣使奉金叶表入贡黑熊、火鸡、孔雀、五色鹦鹉、诸香、芯布、兜罗被诸方物。明廷“诏赐《大统历》及锦绮有差。户部言其货舶至泉州,宜征税,命勿征”。以后,其国中三王(怛麻沙那阿者、麻那哈宝林邦、僧伽烈宇兰)轮番入明贡献(《明史》卷三二四,《外国传》五,《三佛齐》。)
南渤利(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达班亚齐)。“王及居民皆回回人,仅千余家”。永乐十年(1412年),国王马哈麻沙遣使附苏门答剌使入贡,明廷“赐王印诰、锦绮、罗纱、彩币。遣郑和抚谕其国”。以后“终成祖之时,比年入贡。其王子沙者罕亦遣使入贡”(《明史》卷三二五,《外国传》六,《南渤利》。)
阿鲁(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亚路群岛)。一名哑鲁,近满剌加,“风俗、气候,大类苏门答剌”。永乐九年(1411年),王速鲁唐忽先遣使附古里诸国入贡,明廷“赐其使冠带、彩币、宝钞,其王亦有赐”。十年,郑和出使其国。十七年,王子段阿剌沙遣使入贡。十九年、二十一年再入贡(《明史》卷三二五,《外国传》六,《阿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