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51

第51章 明代回族(6)

事实上,在明代前期,回回人的风俗习惯已经大体上确定下来了。由于回回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大,除教义上规定的信仰条款和礼拜、念经、祈祷、静修等宗教仪式外,伊斯兰教的许多程式都已转化为回回民族的风俗习惯。所以,有人曾称“色目之道,夷狄之俗也”(《荣山李氏族谱·垂戒论》。),认为回族的风俗习惯伊斯兰教色彩浓厚。同时,由于回族散居全国各地,与兄弟民族交叉居住,他们的风俗习惯受兄弟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一定影响。汉族中普遍遵循的儒家伦理道德也为回族所接受,所以在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汉族的某些习俗,也自然地羼入其中,形成与“儒家之礼多相符合,细微亦有不同,而大节则总相似”(《天方典礼》卷十九,《婚姻篇》。)的情况。加之明王朝实行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政策,禁止居住内地的蒙古、回回等少数民族穿自己的民族服装,用自己民族的名字,并不准本民族“自相嫁娶”,更促使了回回人风俗习惯的演变。

(一)服饰汉化大体完成

元代之后,由于回族的“先民”来自西域穆斯林地区,他们的服饰与华人有很大差异。从明代开始,回族的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平时的穿戴大体和汉族相似。清初回族学者刘智曾说:“古今冠服,异代不同,异处不同,凡居属国,遵而服之可也”(《天方典礼》卷十五,《冠服篇》。)

回回入居中原,至明代中期已数百年。尽管在某些地区,回回人仍穿着祖传的服饰,但他们在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只是人口很少的一个民族,“入乡随俗”,多数人穿起了和汉族相似的服装。由于封建时代“服有常制,制有常级,非其位,不服其服”(《天方典礼》卷十五,《冠服篇》。)。所以,那时回回人当了官的,自然穿“官服”,平民的穿着自然和百姓穿的差不多一样。然而,回回人对自己先人穿过的服装仍恋恋不舍。在散居地区回民的这种心态主要从过宗教生活及婚丧嫁娶时表现出来。“至入寺瞻礼之时,大祀朝会之际,以及丧葬大事仍着弁,为存古也”(《天方典礼》卷十五,《冠服篇》。)。“弁冠”是西域服饰,回族的先民曾经穿着,其形状上小而尖,下大而圆,用羊革、鹿革或棉布制作而成。有单的、夹的、棉的三种。尖部有六缝、十二缝、二十八缝不等。单的多为六缝,酷似今日哲赫忍耶教派的号帽;棉的多为二十八缝。至明代,回回人平时已不穿戴,即使在入寺过宗教生活和过红白大事时穿戴一下也要受到人们责怪,认为“弁冠天方之服。居东土而服之,未免为异服也!”(《天方典礼》卷十五,《冠服篇》。)尽管受到奚落,回回人为了“存古”(即保持自己民族的传统习俗),这种习俗仍顽强地坚持下来。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形式上也有些变化。

至于在回族聚居地区,回回人原来的服饰保留得要多一些。如回族老年男子喜欢穿黑色或者灰色的长衫,中年男子爱穿白衬衫,外套黑坎肩(又称“马甲”)。男子多戴号帽,上寺礼拜时,则头缠白包头。号帽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白色、黑色间或也有红色的平顶圆帽;一种是下圆上尖带梭的“弁冠”。今日哲赫忍耶教派戴的六角帽,颇似古时回回先民戴的“弁冠”。聚居区的回族妇女多戴盖头。盖头分为三种,老年妇女戴白色的,中年妇女戴黑色的,姑娘们则戴绿色的,盖头的料子多用质地柔软的丝绸或细棉布制作。

(二)姓氏基本完成汉化

元代中前期,回回人中除个别人采用汉姓外,绝大多数人只有一个阿拉伯语、波斯语或突厥语的名字。如赡思丁、木八剌沙、亦思马因、倒剌沙、伯帖木儿等。但到了元代后期,汉姓在回回人中已较多出现。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禁止入附的蒙古、回回等少数民族随意改易姓氏,“以严夷夏之别”。如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甲子,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诏曰:“天生斯民,族属姓氏各有本源,古之圣王尤重之。所以别婚姻,重本始,以厚民俗也。朕起布衣,定群雄为天下主,已尝诏告天下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才能,一体擢用。比闻入仕,或多更姓名。朕虑岁久,其子孙相传,昧其本源,诚非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中书省其告谕之,如已更易者,听其改正”(《明太祖实录》卷五一。)但不久即放弃这一政策,改为支持改易汉姓,这就促使回回人姓氏在明代获得了全面而深刻的汉化。

明代回回人姓氏的汉化,继承元代而又有所发展。总的看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皇帝赐予汉姓。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方式:一是赐以国姓,即与皇帝同姓;二是赐以民姓。前者如明正德中,武宗宠幸哈密回回写亦虎仙与其子、侄、婿三人,“赐国姓,授锦衣指挥,扈驾南征”(《明史》卷三二九,《西域传》一,《哈密卫》。),即为一典型例子,但因这种赐姓方式规格最高,故不常见。后者的例子则不胜枚举。

从有关材料来看,赐以民姓的方式又有两种情况。

一是赐以常见的普通汉姓。如太祖洪武年间内附的西域回回定亦德就获赐姓马名信,马信有子马义、孙马健等(张溶:《敕赐清真寺住持马公世德记》。)。也为这一时期内附的西域回回哈只,至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得赐姓李,名诚(《明宣宗实录》卷三三。)。又如英宗天顺年间内附的哈密回回哈只阿力和武宗正德年间内附的哈密回回陕西丁后代得赐姓白。其中,哈只阿力卒后,其子阿讨剌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得赐姓名白瑜。白瑜有子白镔,孙白澜、白瀛,四世孙白镛,五世孙白廷圭,六世孙白三捷等(《明孝宗实录》卷四〇;《锦衣卫选簿》。)。陕西丁孙亦撒在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得赐姓名白勇,白勇有孙白(见《锦衣卫选簿》。)。再如哈密内附回回速来蛮入居北京,至四世孙乌令班时,得赐汉姓苏名荣,苏荣有子苏齿签等(见《锦衣卫选簿》。)

二是给赐汉译回回名中任意一字为姓。古里国内附回回舍班在宣德年间出使西域,以功迁副千户,得赐姓沙名班,而“沙”乃“舍”字一音之转(见《锦衣卫选簿》。)。又如英宗天顺初内附的瓦剌回回皮儿马黑麻,“乞赐姓名,上赐皮儿马黑麻曰:‘马克顺’”(《明英宗实录》卷二八〇。)前文提到,洪武时内附的西域回回亦剌思,至其子马黑麻时,也因其汉译名中有马字之故而得赐姓马名政,并成为南京马姓大户。

2.自改为汉姓。明代回回汉化姓氏除少数为皇帝给赐外,多数为自改。从一些资料来看,这类姓氏的汉化也有几种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

(1)直接使用常见汉姓、汉名。如太祖洪武年间内附的沙州回回儿只,因出使倒剌沙、撒马儿罕有功而迁为百户,占籍浙江嘉定,后世改姓卜,有曾孙卜相,五世孙卜永正,六世孙卜升(万历《嘉定县志》卷十六。)又如宣宗宣德年间内附的西域回回那那罕,徙居安徽全椒卫所后,改姓陈名景通,子陈友迁居北京,为明代着名将领。陈友有子陈能,孙陈纲,四世孙陈勋、陈熹,五世孙陈大策,六世孙陈如松、陈永寿,七世孙陈世恩等,为陈姓回回望族(陈友事迹详后,见《明史》卷一六六,《陈友传》;《明英宗实录》卷六二、卷三〇一。)与那那罕同一时期内附的别失八里回回舍伯沙,历子掩者失、孙闪舌丁两代,至武宗正德年间,四世孙改姓王名承恩。王承恩有子王宗武、王宗禹,孙王三锡等(《明武宗实录》卷五四;《锦衣卫选簿》。)

再如英宗正统中内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孙沙班改姓郁名敬。郁敬有子郁锦,孙郁胜,四世孙郁腾,五世孙郁勋等(《明宪宗实录》卷一六四;《锦衣卫选簿》。)与那罕帖木儿同一时期内附的西域回回老哈则改姓杨名只。杨只有子哈铭,后亦改汉名杨铭(杨铭:《正统临戎记》。)代宗景泰年间内附的西域回回卜儿罕丁,任官南京锦衣卫百户,有子者马七、哈密丁、喜剌儿丁,孙哈陆儿。至其四世孙时,更易姓名韩辅。韩辅有子韩存仁等(《锦衣卫选簿》。 )其他改为普通汉姓汉名的例子尚有很多,此处从略。

(2)将原汉译回回名中任意一字或与此字谐音之字用为汉姓。这类姓氏的汉化最为普遍,因而也最为典型。汉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以原名中首字为姓。如嘉兴溥博,系阿鲁温人,明洪武初官起居注,如再用溥博这个回回名,已不合时宜,遂请当时大文学家、翰林侍讲学士宋濂为其定姓,宋濂撰《西域浦氏定姓碑文》云:夫西域诸国,初无氏系,唯随其部族以为号,盖其族淳庞,其事简略,所以易行。若吾浦君,居中夏声名文扬之区者三世,衣被乎书诗,服行乎礼义,而氏名犹从乎旧,无乃不可乎。于是,与荐缙先生谋,因其自名而定以浦为姓,使世世子孙不敢有所改易,其深长之思,可谓切矣。(《宋学士文集》卷五。)

又如广西桂林白姓,从其祖伯笃鲁丁中的“伯”字演变而来。《元诗选》云:伯笃鲁丁,字至道,称鲁至道,答失蛮人,进士。至元三年任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

《白崇禧回忆录》中详细陈述了“白”姓由来,其中说:我是广西省桂林县南乡山尾村人。据白氏族谱所载:“吾族始祖伯笃鲁丁系元朝进士,原籍江南江宁府上元县民,住水西门内。至元三年,以廉访副使莅任西粤,迨后致仕回籍……公之次孙永龄官名伯龄,于明洪武十三年游宦部属,分发出京,又莅任粤西。龄兄弟永清、永秀等仍随入粤,因而落籍桂林……相传明太祖禁止人民用外国姓,乃更伯为白,而白氏之传流自兹始矣!”

又如成祖永乐年间内附的苏禄国东王之子温哈剌、安都鲁留居德州守墓,后裔遂以温、安为姓,形成德州北营村回回大族(《明神宗实录》卷四七三。)。宣宗宣德年间内附的西域回回马速忽,定居四川建昌卫,遂以马为姓,有子马义(《明宣宗实录》卷八四。)。以译名首字改姓马的还有西域回回马黑麻等,马黑麻有子马赛失利,孙马黄毛,四世孙马升,五世孙马永福,六世孙马承恩、马承惠等(《锦衣卫选簿》。)。

再如英宗正统中入附德州卫的西域回回虎林比失,经子羊羔儿、孙脱罗干,至四世孙时改以“杨”为姓,取名鼎。“杨”姓即来源于“羊羔儿”首字“羊”,二字因同音而得以互换。杨鼎有子杨继宗,孙杨谦,四世孙杨接武,五世孙杨居易,六世孙杨家胤,世代袭职德州卫百户,是德州回回大族(《德州卫选簿》。)

与虎林比失同时入附的哈密回回脱纲,以脱为姓,定居杭州前卫,有子脱英(《明英宗实录》卷二五三。)西域回回哈三定居南京,至孙哈只时以哈为姓,有四世孙哈辅、五世孙哈密,六世孙哈元奎,七世孙哈廷兰,八世孙哈崇等(《南京锦衣卫选簿》。)

英宗天顺初入附的西域回回忝克里别儿的,至子虎歹别儿的时以虎为姓,虎歹别儿的有子虎先,孙虎马镇,四世孙虎梦解,五世孙虎如声,六世孙虎承瑞等(《云南左卫选簿》。)英宗天顺、宪宗成化年间内附的西域回回哈三以哈为姓,有子哈忠(《明宪宗实录》卷八〇。)武宗正德中留居广西桂林的哈密回回哈只克,也以哈为姓,有子哈同贤,四世孙哈忠祥,五世孙哈应麟等(《桂林右卫选簿》。)

前文曾述及的塔西沙、宫火因等明代内附回回,也都以译名首字为姓。此处不再重复罗列。

二是以原名中尾字为姓。如英宗天顺年间内附的瓦剌回回亦不剌,至宪宗成化年间改姓金名玉,而据研究,“亦不剌”一名全译应为“亦不剌金”,金玉之姓“金”即源于此(和:《明代入附回回姓氏汉化考》,载《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金玉有子金铭,孙金海,四世孙金栋,五世孙金守全,六世孙金万春等(《锦衣卫选簿》。)前文曾述及的阿老丁、亦速丁等明代内附回回也都是以尾字“丁”和“速”作为汉姓的。

三是在原汉译名前加一般汉姓。如太祖洪武中有郑阿里、唐哈散等人。唐哈散任职南京锦衣卫,“善捕虎”,后世乃以唐为姓(《明太祖实录》卷一四〇、卷二〇八。)郑阿里任职南京回回司天台,曾奉旨“议历法,占天象”,后世乃以郑为姓(《明神宗实录》卷五三六。)又如英宗正统中有张阿老丁,曾使瓦剌,后世乃以张为姓(《明英宗实录》卷三六。)再如宪宗成化时有章迭儿迷失,曾任北京锦衣卫使,后世乃以章为姓(《明宪宗实录》卷一一九。)

四是将祖辈汉译回回全名各字全部用作汉姓,分为数个支脉。如前文曾提到,元平章政事、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之子纳速纳丁,其后人就分为纳、苏(速之谐音)、剌、丁四个大姓。在今云南、陕西、宁夏等省区,这四姓回民分布较广,人数较多。

(3)将定居地用为姓氏。如元代伯颜察儿的后裔住在北京羊市角头,遂以羊为姓,后人有迁往山东益都居住,又改羊姓为杨姓,并形成当地望族。

(4)部分汉族改奉伊斯兰教,融合于回族,随之带入部分汉姓。如福建泉州李贽,原名李载贽,其先祖李驽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到波斯经商,娶当地穆斯林女子为妻,“遂习其俗,终身不革,今子孙繁衍,犹不去其异教”(《荣山李氏族谱·垂戒论》。),其后人因此成为李姓回族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