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段文字,略知市舶使负有收市、招诱安抚蕃商的职责。胡三省也认为:“唐置市舶使于广州,以收商舶之利”(《资治通鉴》卷二二三,《唐纪·代宗广德元年十一月》。)可知,唐代设置市舶使,旨在加强对蕃商的管理。至于这一官职的选任,当时尚未有定制,或临时指派,或以宦官充任。“宦官、广州市舶使吕太一发兵作乱,节度使张休弃城奔端州(治今广东肇庆),太一纵兵焚掠。官军讨平之”(《资治通鉴》卷二二三,《唐纪·代宗广德元年十一月》。)
蕃商入华后,由于经商的需要,主要活动于沿海港口城市,也有一些蕃商随着经商范围的扩大,逐渐深入到内地。其中有不少蕃商因此而留居中国。《太平广记》卷四〇二《李勉》载:司徒李勉,开元初作尉浚仪。秩满,讼汴将游广陵。行及睢阳,忽有波斯胡老疾,杖策诣勉曰:“异乡子报恙甚殆,思归江都,知公长者,愿托仁荫,皆异不劳而获护焉。”勉哀之,因命登舻,仍给粥。胡人极怀惭愧,因曰:“我本王贵种也。商贩于此,已逾二十年。家有三子,计必有求吾来者。”不日舟至泗上,其人疾亟。……即抽刀决股,珠出而绝。勉遂资其衣衾,瘗于淮上。掩坎之际,因密以珠含之而去。即抵维扬,寓目旗亭。忽与群胡左右相随,因得言语相接。旁有胡雏,质貌肖逝者。勉即询访,果与逝者所叙契会。勉即究问事迹,乃亡胡之子。告瘗其所,胡雏号泣,发墓取而去。(《太平广记》卷四〇二,《李勉》。)
李勉所遇波斯商人于中国寓居二十余年,类似这种情况在唐代史籍中亦有记载。如“广人与夷人杂处”(《旧唐书》卷一五一,《王锷传》。)“先是士人与蕃獠杂居,婚娶相通”(《旧唐书》卷一七七,《卢钧传》。)等。“杂居”“杂处”的情景,反映了当时寓居中国的蕃商数量是比较可观的。
唐代寓居中国的蕃商相当一部分是与华人居住在一起,处于散居的状态。他们一方面进行商贸活动,一方面也设法积累资金,做长期定居的准备。“蕃獠与华人错居,相婚嫁,多占田,营地舍”(《新唐书》卷一八二,《卢钧传》。)也有一些蕃商因经营不善,或遇意外而处境艰难。“李灌……常次洪州建昌县,倚舟于岸。岸上小蓬室,下有一病波斯。灌悯其将尽,以汤粥给之”(《太平广记》卷四〇二,《李灌》。)蕃商与华人杂居相处,也使得他们在保留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的同时,逐步吸收汉族的文化习俗与传统。特别是来华蕃商与华人的通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蕃人与华人间的相互了解与交往,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与交融,也为外来文化、习俗、信仰的扩大与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种通婚现象在唐代是比较普遍的。“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六日敕:着蕃使人,所娶得汉妇女为妾者,并不得将还蕃”(《唐会要》卷一〇〇。)唐太宗下此敕令,以禁止蕃商携中国妻妾回国,说明异国人在中国娶亲者是很多的。“先是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或衣华服,诱娶妻妾”(《资治通鉴》卷二二五,《唐纪·大历十四年》。)“胡客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资治通鉴》卷二三二,《唐纪·贞元三年》。)对蕃商入华后,娶妻、置田产、营房宅的做法,唐朝政府也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禁止蕃商与华人婚嫁为亲,不得与华人杂居,甚至不允许他们拥有田宅。卢钧上任岭南节度使后,就曾“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旧唐书》卷一七七,《卢钧传》。)京兆府也曾于开成元年(836年)六月,上奏朝廷,“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来往,又举取蕃客钱,以产业、奴婢为质者,重请禁之”([宋]王若钦等:《册府元龟》卷九九九。)而且,据《资治通鉴》所记,唐朝政府发布的类似禁令已达数次之多,也说明自唐朝开始,对蕃商在华的居住生活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并有“华蛮异处”“不得立田宅”等方面的限定,所以在此之后,蕃商只好“多流寓海滨湾泊之地,筑石联城,以长子孙”。从而逐渐形成蕃商外侨相对集中的居住生活区。至于“蕃坊”的情况,将在下文阐述。
第二节两宋、辽、夏、金时期的回族先民
一、喀喇汗朝的伊斯兰化和辽、夏、金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
(一)喀喇汗朝的伊斯兰化
进入两宋、辽、夏、金时期,由于中亚突厥人的伊斯兰化,许多突厥语族的穆斯林进入中原,回族先民的来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突厥是中国北方和西北方的古老民族。其先民称丁零、敕勒、狄历、铁勒等,皆为Turk的音译。五世纪中,铁勒部落中的一支移居高昌的北山,再移居金山(阿尔泰山)南麓,原属于柔然,金山产铁,因而世为柔然锻奴。金山形似兜鍪(古战盔),其语谓兜鍪为突厥,因以突厥为号。六世纪中叶,突厥部落中阿史那氏崛起,其杰出的首领土门降服相邻的铁勒五万余落,势力大增。西魏大统十八年(542年),土门重创柔然大汗阿那瑰,自立为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第一汗国),置汗庭于漠北鄂尔浑河流域的郁督军山(又作乌德鞬山、于都斤山)。又派其弟室点密西征中亚,统西方十姓部落,与伊朗的萨珊王朝(226~651年)于563~567年合击嗒,并瓜分之。室点密以天山山脉中的裕勒都斯和伊犁河流域为活动中心,控制着欧亚草原和绿洲的商路。隋开皇二年(582年),室点密子达头可汗与突厥汗国沙钵略可汗不协,遂与之分裂,建立西突厥汗国,首府设立于龟兹北的三弥山(南廷,冬都)。西突厥势力不断扩张,又设第二首府于石国北之千泉(北廷,夏都)。是时,东西突厥势力最为强盛。
隋代时,以韦纥(唐时称回纥)为首,包括仆骨、同罗、拔也古、思结、契苾、浑等在内已经形成九姓铁勒。其时,据《隋书·铁勒传》铁勒的分支达40余部,分布于大漠南北,东起北海(今贝加尔湖)、西至中亚的辽阔地域内。如金山西南就有薛延陀、咥勒儿、十盘、达契等;康国(今撒马尔罕)以北、依阿得水(今伏尔加河)的,有诃咥、曷截、拨忽、比千、具海、曷比悉等;在得嶷水(今乌拉尔河)东西有苏路羯、三索咽等;在茀菻(东罗马)以东有恩屈、阿兰等。当然,铁勒各部主要居住于土拉河流域、天山和金山地区。但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铁勒人已经向西迁徙得相当远了。
唐时,已有铁勒十一姓、十三部或十五部之说,包括金山附近的葛逻禄和天山附近的拔悉密在内,他们都臣服于突厥汗国。7世纪中叶,游牧于土拉河流域的铁勒诸部之一薛延陀崛起。其首领夷男联合回纥首领菩萨,于贞观四年(630年)配合唐军灭东突厥汗国,建立薛延陀汗国,九姓铁勒尽归其统治。贞观二十年(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助唐击灭薛延陀,回纥占有薛延陀故地,铁勒大部归回纥统治。显庆四年(659年),回纥助唐灭西突厥汗国。永淳元年(682年),突厥贵族骨咄禄在暾欲谷帮助下开始恢复突厥政权。垂拱二年(686年),建牙于乌德鞬山,正式建立后突厥汗国(第二汗国)。天宝三载(744年),回纥可汗骨力裴罗攻灭后突厥,建立回纥汗国。回纥汗国尽有东西突厥之地,在漠北统治了一个多世纪之久。
到840年左右,回鹘(788年回纥改称回鹘)汗国内乱不已,加之天灾疫疾,社会动荡不安,终被黠戛斯人所灭。回鹘汗国崩溃后,一部分人南下附唐,其余十五部在汗族庞特勤(一作庞特勒)率领下,西奔葛逻禄,庞特勤“自称可汗”([北宋]《资治通鉴》卷二四八。)有学者认为庞特勤很可能即穆斯林作家杰马尔·卡尔希《苏拉赫词典补编》所载喀喇汗王朝始祖毗伽阙·卡迪尔汗(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3页。)毗伽阙·卡迪尔汗建牙帐于巴拉沙衮附近的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以东)。该王朝大汗称喀喇汗,故称喀喇汗王朝,中国史籍则称为“黑汗王朝”,穆斯林史学家称为“伊利克-汗王朝”“阿弗拉西亚勃王朝”等。
毗伽阙·卡迪尔汗去世后,长子巴兹尔继位大汗,治巴拉沙衮;次子奥古尔恰克为卡迪尔汗,治怛逻斯。奥古尔恰克与萨曼王朝长期争战。893年,怛逻斯被萨曼国王伊斯玛伊尔攻破,奥古尔恰克之妻及15000名士兵被俘,10000名士兵阵亡。伊斯玛伊尔下令把怛逻斯城内的基督教寺改为清真寺。奥古尔恰克被迫迁都喀什噶尔,并于904年出兵袭击萨曼王朝边境。这时萨曼王朝内部发生纷争,奥古尔恰克庇护从河中地区逃出来的萨曼王朝王子,让其居于喀什噶尔以北的阿图什。
大约在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喀喇汗朝的某些汗族开始接受了伊斯兰教。据成书于13世纪的伊本·阿西尔(Ibn al-athiri)所着《全史》和杰马尔·卡尔希的《苏拉赫词典补编》等书记载,喀喇汗王朝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是博格拉汗萨图克。据德国学者O·普里查克研究,萨图克是巴兹尔之次子、奥古尔恰克之侄,他是受萨曼王朝王子的影响,或是受苏非派教士阿布勒哈桑·穆罕默德·卡里马提的影响皈依伊斯兰教的(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4页。)萨图克取教名阿布杜·克里木。他在萨曼王朝支持下击败奥古尔恰克,占领噶什噶尔,以后又从萨曼王朝手中夺回怛逻斯。巴拉沙衮的喀喇汗曾向中国皇帝求援,但忙于内战的五代王朝后晋没有派出军队,而萨图克却得到了穆斯林志愿军的支持,最后于942/943年(伊斯兰历330年)占领巴拉沙衮。955/956年(伊斯兰历344年)萨图克去世,长子巴伊塔什继位,称阿尔斯兰汗,教名木萨·本·阿布杜·克里木。木萨的弟弟苏来曼驻巴拉沙衮,协助治理王朝,为全王朝伊斯兰化创造了条件。
阿尔斯兰汗木萨掌握王朝政权后,在伊斯兰苏非派教士帮助下开始实现全汗国的伊斯兰化。据伊本·阿西尔《全史》载,960年时喀喇汗朝有20万帐突厥人接受了伊斯兰教,于是木萨正式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这一年,正好是北宋王朝建立之年。
喀喇汗朝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铁勒-突厥族系中回鹘人、葛逻禄人等建立的政权,汗国中有许多大汗自称“桃花石汗”,意为中国之汗,表明汗国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喀喇汗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世界上突厥语民族中第一个伊斯兰王朝。
喀喇汗王朝伊斯兰化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国力也逐渐增强。999年,喀喇汗朝灭萨曼王朝,归并河中地区。11世纪初,占领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灭李氏王朝。李氏王朝亦为西迁回鹘之一支,首领自称唐朝宗属,姓李,后晋册封为于阗王。是时,喀喇汗王朝地跨葱岭东西、天山南北,势力大盛。这对于伊斯兰教在突厥语族中的传播和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西北地区的推广具有重大作用。
(二)辽、西辽与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交往
1.辽与大食、波斯的往来
辽朝系我国北方民族契丹所建。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其统治地域十分辽阔;西抵流沙,约当甘州(治今甘肃张掖)一带;东至黑龙江流域及渤海国旧地;北达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南占燕云十六州之地。虽然中亚、西亚和中国西北地区,政权屡有更迭,但辽朝与各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往来并未中断。
这时的大食仍为阿巴斯王朝,中国史籍称为“黑衣大食”。据《辽史·太祖纪》,辽与大食于天赞二年(923年)建立通使关系。是年九月,“大食国来贡”。契丹建国仅八年,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穆克塔迪尔(908~932年在位)即派使臣到中国与契丹通好,可见对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是何等重视。
辽圣宗时,大食与辽建立了联姻关系。开泰九年(1020年)十月,“大食国遣使进象及方物,为子册割请婚。”次年,“大食国王复遣使请婚,封王子班郎君胡思里女可老为公主,嫁之。”(《辽史》卷十六,《圣宗纪》七。册割,《辽史·属国表》作册哥。)这次请婚,辽圣宗决定把皇族胡思里的女儿可老封为公主,远嫁大食哈里发卡迪尔的儿子册割。
辽与伊斯兰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业往来也很频繁。《文献通考》卷三四六《契丹》下载:高昌、龟兹、于阗、大小食、甘州人时以物货至其国,交易而去。
此处所谓“甘州人”即指回鹘西迁后分布于甘州地区的甘州回鹘,辽与甘州的关系十分密切,曾被作为辽的属国而设置甘州回鹘大王府。甘州地处丝绸之路,东西交通便利,辽通过甘州可以与大食、小食(喀喇汗朝)、于阗(喀喇汗朝占领下的于阗回鹘)等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展开贸易。辽朝通过与回鹘的交往,引进两种着名的西亚和中亚的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