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69

第69章 明代回族(24)

一般来说,在“贡赐”贸易中,明朝官方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并不太多,但获得的政治利益不少。而回回商人则获得大量经济利益,这就是为什么“贡赐”贸易对回商特别具有吸引力以及明廷虽总以“闭关绝贡”相威胁而终究很少“闭关绝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可以这样说,明代丝路古道上的这种“贡赐”贸易,是贸易双方共同创造和发展的一种非常机警的贸易方式,它不仅可以使贸易双方顺利地各取所需,而且对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对西域各族特别是中国回族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第五,明朝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明代对外贸易规模缩小。回族商人善于经营海外贸易的专长难以发挥。

明朝建立后,漠北有残元势力,海上有倭寇骚扰,因而明朝统治者对海外贸易持封闭态度,明太祖宣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明初虽曾设立市舶司,但市舶司的任务却是“通事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明史》卷八一,《食货志》五,《市舶》。)即通过市舶司来严格控制外贸。洪武元年(1368年)虽曾置市舶司于太仓黄渡,旋又因太仓离京师太近,三年二月改置于广州、泉州、宁波,规定“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明史》卷八一,《食货志》五,《市舶》。)明成祖时,派出中官提督市舶司,显然是为了加强对市舶司的管辖。故梁廷枏在《粤海关志》中指出: (市舶司)自洪武迄嘉靖,置罢不常,又始置三司,后复罢浙江、福建而专属之广东,大抵归其权于中官,凌轹官吏,古人互市之法荡然尽矣。(梁廷枏:《粤海关志》卷七,《设官》。)

明朝政府对货物交易也作了种种限制。所以,明代的海外贸易比之元代已是大大衰落了。

元代海外贸易最大的港口是泉州。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泉州曾爆发长达十余年之久的亦思巴奚战乱,回回地主武装互相残杀,大批外商、海船也停止进入泉州港,泉州的海外贸易实际上已经中断。加之福建军阀割据头目陈友定采取“排回”态度,大批从事外贸的泉州回回人被迫改姓换名、隐瞒种族,迁到附近的陈埭、郭奇等乡村,转事农业;着名的蒲氏家族,也纷纷迁居永寿、德化、漳浦等地,改事农业或制作香料业。

不过,明代回回人从事海外贸易特别是民间海外贸易的活动并未完全禁绝,在某些时候还很盛行。如清人钮琇《觚賸续编》载:“海忠介公(即海瑞一引者)之孙述祖,倜傥负奇气。适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举子业,既马有乘桴之想。斥其千金家产,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长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张二十四叶,以象气,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谓独出奇制,以此乘长风破万里浪无难也。濒海贾客三十八人,凭其舟,载货互市海外诸国,以述祖主之,崇祯壬午(1642年)二月,扬帆出洋。”(钮琇:《觚賸续编》卷三,《海天行》。)比海述祖出海贸易早的还有泉州李贽先世的航海经商贸易活动。据泉州《林李宗谱》记载:“睦斋公讳闾,字君如,号睦齐……承籍前人蓄积之赀,常口家客,航泛海外诸国”。李闾长子李驽是一个巨商,也曾出洋从事贸易。他于洪武九年(1376年)“奉命发舶西洋,娶色目人,遂习其俗,终身不革”,洪武十七年,又“奉命发航西洋忽鲁谟斯……”(转引自叶国庆:《李贽先世考》,载《回族史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李闾,又名林间,是元代泉州的穆斯林舶商。

第六节文化科学与宗教活动

一、文学

(一)诗词

明代是我国回族最后形成时期。随着回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回族人民与广大汉族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他们以汉语作为全民族的共同语言,吸取汉文化更加积极和普及,因而涌现了许多用汉文从事创作的文学家,诗词的内容更为贴近生活。

元末明初着名诗人丁鹤年的经历是元明之际回回人社会地位演变的缩影(《元诗选》戊集,《金台集》)。丁鹤年(1335~1424年),字永庚,号友鹤山人。曾祖阿老丁为回回巨商,世祖忽必烈西征时,与弟乌马儿尽以资财投奔,并从征讨,以功赐田宅,留居京师。祖苫思丁累官至临江路达鲁花赤。父职马禄丁以荫官至武昌县达鲁花赤,遂籍武昌。鹤年自幼习儒学,就读于南湖书院。年十七而通《诗》《书》《礼》三经。自称:“吾宗因贵显,然以文学知名于世者恒少,吾欲奋身为儒生,岂碌碌袭先荫苟取禄位而已耶?”(戴良:《高士传》,《九灵山房集》卷十九。)至正十二年(1352年)南方红巾军袭击武昌,鹤年奉嫡母冯氏避兵镇江。母殁后,赴浙东投奔堂兄,奉化令吉雅谟丁。吉雅谟丁调昌国,旋卒,鹤年生活无着,行台省辟荐交至,皆不就。时方国珍据浙东,深忌色目人,鹤年在四明(今浙江宁波),“或旅食海乡,为童子师;或寄食僧舍,卖药以自给,虽久处艰瘁,泊如也。”(《高士传》,《九灵山房集》卷十九。)元亡后,筑室海边,名日“海巢”,但海上多盗,转徙无常。明洪武初,回武昌为其母冯氏迁葬,故有“丁孝子”之称。其后遍游皖、浙、赣、鄂、川、湘、苏各地。归居杭州,庐居父墓之侧,学佛法及伊斯兰法。平生作诗数百首,“尤工于唐律,为文章有气。至于算数、导引、方药之说,亦靡不旁习。”(《高士传》,《九灵山房集》卷十九。)着有诗集《海巢集》《丁孝子诗集》等。

丁鹤年一生历经沧桑、战乱和流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作为色目贵族的后裔,他忠于使他家族荣华富贵的元朝,不希望元朝政治腐败,希望清官们来挽救风雨飘摇之中的元王朝,因此当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以“惆怅无人解补天”的心情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题余姚叶散常州判海堤卷补先兄太守遗阙》:

呜呼!

只今四海俱横流,平地风波沉九州。

苍生引领望援溺,州县有官非叶侯。

州县有官非叶侯,御灾谁复忧民忧?

元朝覆亡后,丁鹤年内心十分悲愤,在《自咏十律》中留下了许多感慨悲愤的诗句:“独有遗民负悲愤,草间忍死待宣光。”(之六)“九鼎神州竟陆沉,偷生江海复山林。”(之十)所以他的挚友戴良说:“(鹤年)一篇之作,一语之出皆所以寓夫忧国爱君之心,愍乱思治之意,读之使人感愤激烈,不知涕泗之横流也。”(戴良:《鹤年吟稿序》,《九灵山房集》卷十三。)

不过,丁鹤年是一位现实主义的诗人,他虽然对故国十分怀念,但面对明王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带来社会安定、民富国强的现实,他并无种族偏见,而加以讴歌:“游民亦占籍,编户悉安堵。力役均平赋敛轻,去者讴歌来鼓舞。”(《送周侍郎定江浙赋税还大都》)又歌曰:“八十衰翁百无补,茅檐击壤歌丰年。”(同上)讲究现实,这就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丁鹤年是元代入华的一个回回人家族的第四代人,他的许多亲属和他一样,都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其姐丁月娥,自幼聪慧,鹤年幼年时读书皆月娥口授。鹤年堂兄吉雅谟丁(字元德),至正进士,善诗,今存诗九首;表兄吴惟善亦善诗,作品况炼超脱,境界开阔,富有想象浪漫色彩,今存五首;次兄爱理沙(字允中),至正进士,今存诗三首,意境宽阔。

明代中叶出现了一批很有成就的回族诗人。杨应奎,字文焕,号渑谷,正德进士。杨应奎为赛典赤·赡思丁孙乌马儿的后裔,其六世祖莫苏迁居山东益都,遂为益都人,因世居宛平之羊市,故改姓杨;父鸾,字世享,博学有文才,善诗文,精书法。其历任南阳等地方官,有政声,因忤嘉靖帝,革职归故里,与当地诗人石存礼等6人立“海岱诗社”,世称“海岱七子”,诗社之诗收入《海岱会集》,皆清雅可观。自有诗集《渑谷集》,已佚。其子杨金、杨铭,亦有诗名。此外,杭州锁懋坚、福建陈江丁仪(字文苑),亦有诗名,丁仪有《归囊遗稿》一卷。

江南诗坛负有盛名者,当推“金陵二金”。金氏先祖为麦加人,明初来华,明太祖赐姓金,后定居南京。“二金”之父金贤,字士希,号东园,弘治进士,曾官仁和(杭州)、大名等地,辞官归故里后潜心研究《易经》《春秋》,亦善诗,今存《赠刘松隐》一首,收入《明诗纪事》中。其子大车、大舆自幼受父熏陶,均善诗文。

金大车(1491~1536年),字子有,号方山。自幼学举子业,才华横溢。稍长,从名家顾璘学诗,为顾氏所重。乡试中举,四度参加会试落第,终未能为官,故家境贫困。其诗以五言见长,宗孟浩然、刘长卿,语言朴实自然,格调细腻深幽。内容多发泄其对怀才不遇、谋生艰难的不满,亦有揭露社会现实之作。所作《归途杂诗》颇具代表,该诗之三有“弱冠理玄训,文苑思驰声。奔走二十年,饥寒苦躬耕”之句;之二则真实地描写了农民的悲惨生活:

我昔游齐东,数醉村家酒。

今日经古途,访之寂无行。

惆怅憩空林,偶值苍颜叟。

为言遭岁凶,饥寒苦奔走。

布褐不掩形,藜藿不充口。

沟壑半流离,十室空八九。

我闻泣沾裳,贮立不能久。

寄谢当涂人,此意还知否?

大车有诗集《子有集》,今存;《方山遗稿》,已佚。

大车弟金大舆,字子坤,号平湖。自幼酷爱写诗,黄姬水在《金子坤集序》中说他“有耽诗之癖”“不以壮暮而废吟”“不以泰约而辍咏”。他因乡试不中,一生未曾做官,生活落拓不羁,甚为清贫。他的诗语言精炼,对仗工整,意境新奇,词藻华美。友人谓其“家教千金尽,诗成万口传。”(周漫士:《金陵琐事》下。)时人评曰:“其气弘以畅,其词赡以靡。其调和以雅,其音貌以玄,铸自精必,可称高手。”他作过不少山水田园诗,也有许多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倭寇入侵、鞭挞朝官昏庸无能的诗,《哀吴中》就是一首描写繁华的三吴惨遭倭寇蹂躏的名诗。自有诗集《子坤集》,收其诗180余首。

与“金陵二金”同时代的诗人尚有孙继鲁、马从谦、马一龙等,稍后又有马继龙、海瑞、李贽、马守贞、丁景、闪应雷、萨天景、闪继迪、丁启浚、丁启汴、闪仲俨、闪仲侗、马上捷等。

孙继鲁因守边问题与世宗皇帝不合,被诬入狱。在狱中,他与前御史杨爵相互吟诗酬和,用破碗书诗于壁上。继鲁病死于狱中后,后人将其诗辑成《破碗集》,又有文集《松山文集》,均佚。现仅存几首见于《云南府志》等书。其中一首无题诗表达了他忧国忧民、至死无愧的情操:

忧国忧民意自深,谏章一上泪沾襟。

男儿至死心无愧,留取芳名照古今。

马从谦除擅长从政外,也善诗文及诸子之学,诗有汉魏遗风,文以论说为主,晓畅锐利。着有《四子书心得》《丝稿论》《应制稿》《尚书毛诗日记》《礼记同兰集》和《诗文集》,均佚;其子有骅将他遗稿辑成《竹湖遗稿》。从谦之从侄马一龙(1499~1571年),字负图,号玉华子,又号孟河。嘉靖进士。辞官后在溧阳筑馆教书着述不仕,有《玉华子游芝集》《元图大衍》《农说》等书,今存《农说》。其诗多写自然景色,寓情于景,惜多散佚,有少量辑入《滇南诗略》等书中。

马继龙,字云卿,号梅樵,云南永昌(今保山)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官至南京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善作古诗,多抒写其仕途艰难失意之情,山水诗有一些借景抒情和吊古伤今的佳作,如《帝京四首》之三:

太液春风杨柳,昭阳夜月梨花;

风景不同人世,尘环那识仙家。

时人评其诗曰:“无锓版。五古不可得知,七古远迹张禹山;五律清丽稳成,已臻佳境。至七律则风流跌宕,一往情深。亦时有苍凉沉郁之作。”得天居士在《滇南人物志》中说:“金齿明诗,禺山后惟梅樵一人而已。”可见马继龙在明代滇南诗人居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诗集《梅樵集》已佚,《滇南诗略》辑入其诗6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