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起义军撤出龙尾山,集中于华林山。他们居高临下,屡挫清军。平番(今永登)连城土司鲁瑶率三百兵士乘筏渡河来犯,遭到歼灭,仅鲁瑶一人逃跑。甘州提督仁和带兵驻河对岸的金城关,因惧怕起义军,作“壁上观”,不敢出兵接应。四月十九日,固原总兵图钦保率游击王三杰等仰攻华林山,也被击毙,部卒死亡990人。“官兵万余,皆营于城东,与贼辽隔,屡衂挫锐,每夜辄惊扰”(《圣武记》卷七。)
清军屡败,乾隆大怒。逮勒尔谨至京,以李侍尧接管陕甘总督事宜。李未至任所之前,由阿桂暂行兼管。不久,朝廷又召回了和珅。阿桂首先整顿了松弛的军纪,又在各处山梁上增设了卡栅,责令各卡加强彼此接应。朝廷又从四川金川屯调来番兵一千,从阿拉善调来能骑善射的蒙古兵七百,准备围攻华林山。
五月间,阿桂率清兵夺取了起义军的一些大卡和据险之路,并断其汲水之道。起义军水源绝,粮草渐少,进行突围,未能实现。六月阿桂乘天下大雨,起义军疏于防守,派兵对华林山发动突然袭击。清军在海兰察、明亮、额赤特等带领下,填平沟壕,冲上山峰。经过激战,起义军失利。苏四十三等领导人牺牲,死伤两千人。余部二百多人在韩里提卜、小木撒带领下,退入华林寺“抵死抗拒”。清军连攻不下。七月五日,阿桂带清军至华林寺,沿墙攻扑,遭到反抗。次日,阿桂命清兵放火焚寺,起义军被烧死多人。所余百余人越西墙强行突围,被清军“擒杀净尽”,“无一漏网”(《甘宁青史略》卷十九。)
苏四十三领导的回族、撒拉族起义,历时四个月,在清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下,终于失败。
苏四十三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大发淫威,对回族、撒拉族人民采取极其野蛮的压制手段。安定、伏羌、河州、官川、唐汪川、洪济桥等地参加起义的回民,多被杀害。参加起义的撒拉族人,凡男子全部杀掉,妇女送到伊犁给兵丁作奴仆。他们的房屋和田产被当作“逆产”没收。对回民的宗教活动严加限制:将新教清真寺一概拆毁,不准老教人添建清真寺;不得在礼拜寺内聚礼;不许留外来回民学经、教经和居住。每个乡设乡约,具结担保不发生违反禁令的事。同时,为了加强武力和防止回民的反抗再起,朝廷将陕西提督迁至固原,将固原总兵迁到河州,并在循化厅增驻参将一员、兵八百,在太子寺(今广河县)设州判,以分防稽查。
清廷采取如此严厉的措施,满以为“足资弹压”回民的反抗。然而,事与愿违,他们这些倒行逆施,不但没能压制住回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相反的更激化了回族与清统治者的矛盾。
(三)田五、张文庆的继续斗争
苏四十三起义失败不久,甘肃中部六盘山地区又发生了规模更大的回民反清斗争。这次起义的领导人田五、张文庆、马四娃等,都是马明心哲赫忍耶教派的忠实信徒。他们对清统治者的压制十分愤慨,决心起来斗争,为死难的马明心和教胞们报仇。
田五又名田富,盐茶厅(今宁夏海原县)小山村人,“曾从马明心学习新教”。张文庆是通渭县北乡草芽沟人,马明心的内侄。马四娃原为青海大通人,因念经来通渭马营落籍。他们都是阿訇。在苏四十三率军攻打兰州时,他们准备响应。因苏四十三很快失败,未及举事。张文庆、马四娃等率领教众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冬季在通渭北乡华阳山上修筑石峰空堡。该堡在通渭县城东北约六十里,西、南、东三面都是山涧,地势险峻。旧堡已无人居住,田五等就将旧堡重新修筑,打起土墙,南北长约63丈,东西宽约15.2丈,墙高7尺余,厚4尺半。并在堡外挖掘防护壕道,堡内挖了许多窑洞,在里面储存了许多粮食、武器、火药、帐房、旗帜等,还特意制作了“白布号褂,以示不忘马明心之意”(《钦定石峰堡纪略》卷二,34页。)他们在新教回民居住集中的静宁州底店、隆德县的潘陇山,通渭的鹿鹿山、安定(今定西)的马家堡、靖远的糜子滩、固原的鸦儿湾、盐茶的小山儿、白石头梁等地作了布置,作为据点,互相联络,准备起事。
乾隆四十九年,田五等原计划于五月五日起义,因红涝坝老教回民的告密,遂提前于五月二日在盐茶厅小山儿首先反清。南路的张文庆、马四娃等不久也继起响应。田五率领百余人,在“为马明心报仇”(《钦定石峰堡纪略》卷十八,314页。)的口号下,初拟进攻盐茶厅以实现恢复教门的愿望。因清军有备,便向附近的西安州冲击。次日清晨,一举攻下西安州土堡,缴获不少军械。然后向西进攻,经过鸡窝山、沙沟店、松柏崖、永安堡等地,攻入靖远县境。进军途中,糜子滩等地回民纷纷加入,起义队伍很快扩充到一千多人。六月六日,将靖远城围住。在田五到达之前,靖远城内的回民掌教哈得成和社首哈彦等已召集回民在礼拜寺聚会,准备响应田五等,不幸被官府破获。田五等攻城一昼夜,未能攻下,便撤围东进,于二十三日攻占了打喇赤(今打拉池)。
陕甘总督李侍尧闻讯惊慌,急忙赶到靖远,并檄令固原提督刚塔率二千清兵前来镇压。李侍尧一到靖远,便对附近的回民大肆杀戮,杀一千多人,虽妇孺难免。
四月二十三日,回民军在打喇赤以东的狼山与清军遭遇,作战失利。田五“腹中枪伤,……在马营水自抹而身死”(《钦定石峰堡纪略》卷二,29页)。余部在李可魁、马胡子率领下,穿过余家沟,南下到官川。他们占据地势险要、前左右俱系深沟大河的马家堡为据点。乾隆皇帝闻讯惊呼:“新教煽惑人心,牢不可破。”遂传旨:“必当绝净根株,勿留余孽”(《钦定石峰堡纪略》卷二,36页。)刚塔率领三千清军于四月中赶来,包围了马家堡。回民利用时机,不停袭击敌人。五月四日,大雨连绵,起义军虚设棒棍叉靶,挂上衣服做“假人”用以迷惑敌人,而全部人马乘夜幕撤离马家堡,转移到马营街,与张文庆、马四娃等部起义军合并。清军次日才发现被包围的马家堡是一座空堡。乾隆皇帝闻奏,火冒三丈,“自愧用人不当”,遂下谕“李侍尧、刚塔着传旨严行申饬”,仍令其“带罪立功,迅速追剿,尽数擒拿”(《钦定石峰堡纪略》卷三,50页。),并加派尚书福康安带钦差大臣关防,会同海兰察率领巴图鲁侍卫福宁、章京等前往会同剿办。又命阿拉善王、宁夏副都统旺沁班巴尔率厄鲁特兵丁一千,成都将军保宁将成都所属屯练番(藏)兵一千,前往会剿。又谕阿桂从火器、健锐两营内挑选精兵一千启程。
张文庆、马四娃得知田五已先期举事的消息,乃于五月五日分别在通渭的草芽沟、马营街、义冈镇、寺子川、华阳洼、蔡家堡等处发动反清。他们先将家眷和粮食在石峰堡内安置好,又派人与伏羌(今甘谷)、静宁等地的回民取得联系。回民军在马营街与清军进行了多次激战,然后向石峰堡集结。“四路纠聚约有回众数千人”(《钦定石峰堡纪略》卷十四,241页。)从石峰堡西至鹿鹿山,连营数十里,军威大振。他们“推张文庆为首,马四娃为副”(《钦定石峰堡纪略》卷十八,315页。),张文庆坐镇鹿鹿山,指挥战斗。李侍尧惊呼:“贼人预蓄奸谋,四出勾合,几于遍处布伏伙党”(《钦定石峰堡纪略》卷六,98页。)
五月八日,张文庆派遣杨填四、马尚德、马廷海率领千余人进攻通渭县城,十一日破城,劫其银库,放走囚犯。知县王偻躲进后园库房夹墙内,得免于死。
次日,西安副都统明善带领满汉兵1200人在高庙山与回民军相遇,清军被击溃,明善当即毙命。
十八日晚,张文庆率军千余名开始围攻伏羌县城。围攻四昼夜未能破城。清援军由通渭赶来,起义军撤围向东北方向转移,又进攻秦安。陕西兴汉镇总兵三德率清军三千由清水县来援,所以回民起义军未能攻下秦安,便转而北上,经莲花城一带进入静宁州境。
距静宁东南90公里的底店镇,是回民集中的地方。该地八百户回民都参加了起义军,其首领为武举马文熹。此时,“逆回以底店为门户,以石峰堡为窟穴。贼众负隅抗拒,蜂屯蚁聚,在石峰堡为尤多”(《钦定石峰堡纪略》卷八,135页。)由于京城至兰州的邮路被切断,使清廷“文报阻隔,经督臣奏明一切军报改由宁夏军台驰递”(《钦定石峰堡纪略》卷九,147页。)
六月初,各路增援清军陆续至甘,共计三万多人,形势开始逆转。为阻止回民东进陕西,福康安在陕甘交界的陇州、汧阳一带布置了驻兵,并在平凉和六盘山屯驻重兵。清统治者又采取“以回制回”的故伎,从各营中挑选老教回兵二千多人,令其打前锋,为清廷卖命。原云南腾越镇总兵许世亨(回族)不甘落后,他主动向朝廷请命,“情愿前赴军营效力”,得到皇帝允准。
此时,回民军主力集中于石峰堡和底店两地,共有八千多人。福康安于六月七日到达隆德。他以隆德为基地,选精兵三千分四路进攻底店。
回民军在底店附近的高山上扎大营一座,在相距十多里的潘陇山上扎营三处,“聚贼数千,立有旗帜”(《钦定石峰堡纪略》卷七,124页。),两山周围的山梁上扎小营十多处,互相联络,严阵以待。六月十一日,两军开始交战。李可魁、马胡子带领一千多人,分两翼从山梁上冲击下来,“势甚凶猛”。经多时鏖战,因清军训练有素,武器精良,回民军渐渐不支,指挥李可魁阵亡。底店东南山的回民军首领马文熹见清军势猛,便发生动摇,带领数百人投降。战斗中,回民军牺牲三千多人,处于不利地位,只好放弃了底店和潘陇山,在张文庆带领下,退据石峰堡。
六月十五日,福康安、海兰察等由底店率军至石峰堡下,开始对石峰堡发动进攻。回军居高临下,屡挫清军。但清军在头三天内夺取其大营四座,小营十多座。清军在石峰堡周围逐渐放卡,开挖沟壕,并准备断绝山上汲水之道,企图断绝回民军生活来源。两军对峙数日,清军未取得大的进展。二十三日,钦差大臣阿桂率京兵到达清军营内。他的策略是“四面围攻,严密堵截”。他是三年前镇压苏四十三起义的老手,这次他搬出了老经验,逐渐缩小了对石峰堡的包围圈,步步紧逼。清军抢占堡外西北、西南两处山脚,并挖壕切断山上的汲水之道。所幸连日暴雨,暂时缓和了堡中的用水问题。七月初,清军向石峰堡发动了一次进攻,未能得手,但回民军首领马胡子阵亡。阿桂等便令官兵将堡子周围的沟壕加挖宽过一丈,深至一丈四五尺,又增派守营卡的官民,并用大炮不断向堡内轰击。堡中用水渐少,回民多次乘夜色下山取水,都被清军阻回或捉获。四日夜间,张文庆、杨填四等率众突围,未能成功,部下死亡千余人,以至“贼尸积满壕中,河滩、山下遍地纵横。”次日黎明,阿桂、福康安等乘势带领部下攻入堡内,将张文庆、马四娃、杨填四等回民军领袖捉获。此次反清起义便最后失败了。
田五、张文庆、马四娃领导的此次回民起义,从乾隆四十九年四月十五日于盐茶小山发动,至七月五日石峰堡陷落而失败,历时81天,涉及盐茶厅、靖远、通渭、伏羌、静宁、隆德、固原、华亭、清水、秦安、会宁、安定、庄浪等十多个州县,其影响和规模均超过了苏四十三领导的起义。这次斗争得到回族更广泛的响应,不仅“新教回民纷纷接应入伙”,“愈聚愈多”,“即旧教亦多听从入党”。不少回民“竟背弃其家产,潜往助逆”(《钦定石峰堡纪略》卷四、七、十四,237页。),在石峰堡聚众万人以上。同时,他们的战术也较灵活,用清军将领的话来说:“其鬼蜮伎俩,不肯死守一处”,“蜂屯蚁聚,出没无常”(《钦定石峰堡纪略》卷八,133页。),往往主动出击,使敌人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然而,由于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回民军没有去联络汉族群众,对“老教”回民也心存芥蒂,虽有不少老教回民入伙,总不敢信赖,当清军数万人手执精良武器围拢上来时,处于被动地位,最后被残酷地镇压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