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81

第81章 清代回族(6)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严重危机。在政治上,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了严重破坏,民族和国家的独立性丧失。列强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仅沙俄就割取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英、日分别侵占香港、台湾。列强在各通商口岸建立租界,在租界内推行殖民统治。他们还把其势力伸入我国新疆、西藏、云南等地,造成边疆地区的严重危机。在19世纪末,列强纷纷划分在华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传教权、内河沿海航行权。外国人不受中国法律约束,其商船军舰横行于各口岸,传教士遍布四方,深入到广大农村。列强逐渐控制了清政府,把清政府变为其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在经济上,列强向我国大量倾销商品,在各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修筑铁路,夺取矿产资源,设立银行,发行货币,掠夺我国资源财富,剥削我国人民。列强的经济侵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使广大城乡劳动者破产,中国社会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变成了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列强在华经济势力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举步维艰,人民陷入贫困境地。伴随着外国政治、经济侵略,西方文化深入中国,有力地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方面促进了新思想的兴起,另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文化危机。传统价值观念和伦理思想经受严峻挑战。正如当时人们所说,列强在中国“其公使傲昵于京师,以凌我政府;其领事强梁于口岸,以抗我官长;其大小商贾盘踞于租界,以剥我工商;其诸色教士散布于腹地,以惑我子民”(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这既是一个民族屈辱的时代,又是激烈动荡的岁月。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再不能按传统的方式生活了,他们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场社会变化的旋涡之中。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近代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同时也刺激国内阶级矛盾不断发展。这两大社会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国内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连续不断。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不甘受侵略而奋起反抗外国势力;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求把摆脱外来侵略和推翻封建统治结合起来。对于中国各民族人民来说,只有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中华民族获得独立,他们才可能实现民族解放;只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他们才可能实现民族平等。因此,国内民族关系由古典状况向近代意义转化,中国各民族在外来危机的巨大压力下空前凝聚,中华民族进入到最后形成的阶段,华夷之辨的区分被中华民族的认同所代替。历史赋予国内民族关系史以新的内容,各民族人民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洪流,构成了近代民族历史的主体。

(二)鸦片战争中马辰、郑国鸿的抗英斗争

(近代历史条件下,回族在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他们的斗争代表了回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内容。)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与湖北巡抚伍长华在武昌校场销毁缴获的烟斗烟具,连同鸦片“槌碎焚烧”。伍长华是两京着名回族人。马辰,安徽怀宁人,鸦片战争前曾任湖南抚标右营游击,“因失察家人私受替班兵丁规钱”,被革职回籍。林则徐南下广东禁烟时,“初次到粤,人地生疏,一切洋务夷情不得不先遣一两人密行查访。路过安徽时,知有在籍已革职湖南抚标游击马辰,系怀宁县人,……现年五十五岁,精力甚强,系无职之人,尚可乘便驱使,当令兼程先赴海口代访夷情”(《林则徐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05~706页。)。马辰欣然赴命,出色完成林则徐交给的任务。他“侦探事情,查访汉奸,皆能周详缜密,迨收缴镕化烟土二万余箱,昼夜稽查,不辞劳瘁”(《林则徐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47页。),为禁烟运动立下功劳。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悍然发动侵华战争。马辰奉命参战,保卫祖国。1839年11月(道光十九年十月),马辰在官涌战役,“旬日之内大小接仗六次,具系全胜。”(《林则徐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04页。)1840年2月28日,“马辰带水勇四十名,由东涌上下濠前进,加都司衔之守备卢大钺带水勇头目卢麟等,由屯门前进,……将近夷船寄碇之处,出其不意,一齐发火,复将喷筒火罐乘风抛掷,烧毁……运土及济夷匪船大小共二十三只,篷寮六处,除烧毙淹毙各犯外,生擒十名”,再次取得抗英胜利。林则徐高兴地说,此役“不惟足慑汉奸之心,亦可以寒夷之胆。”(《林则徐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63页。)6月,马辰和副将李贤等,“分带兵勇四百余名,暗伏岛澳”,于“五月初九日,乘夜半月落时候,各队火船移近磨刀外洋夷船聚泊处所,占住上风,出其不意,火船闯进焚烧”(《林则徐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25~826页。),又一次打击了侵略者。1840年秋,马辰又参加在矾石洋面击退敌船的战斗。此次战斗沿海陆路先后调防兵勇八千名,“南韶连镇总兵马殿甲带兵七百名,三江协副将陈连升带兵三百名,择要分驻,以壮声势”(《林则徐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76页。),是一次部署周密,规模较大的战役。马辰在历次战斗中表现出色,引起林则徐重视并向道光帝表彰他。在《遣用废员马辰及汉阳县县丞彭凤池片》(道光十九年十月十六日)中,林则徐说马辰“自收缴趸船鸦片以迄毁化峻事,皆任其劳,督臣提臣亦皆以为得用,并知其熟悉带兵,故又委赴行营会合剿办。”(《林则徐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06页。)在《请将已革游击马辰县丞彭凤池分别开复升补片》(道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林则徐说:“马辰周历官涌、东涌,奋力剿防,屡经获胜,臣邓廷桢与提臣关天培亦皆随时差遣,均得其力。”(《林则徐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47页。)在《保奖抗英出力之王鹏年、马辰两员片》中,林则徐总结马辰的才识,说“该员亲赴外洋剿夷获胜,洵属奋勇向前”,“于军务历练多年,其才识均属得用”(《林则徐全集》第874页。)。马辰的抗英功绩已记录史册。

郑国鸿,湖南凤凰厅人,鸦片战争爆发时任处州镇总兵,在浙江抗英战役中为国捐躯。1840年,英军从厦门北犯定海,总兵张朝发战败失守。次年3月,郑国鸿和总兵葛云飞、王锡朋将定海收复。“定海既还,移兵分守要隘”,“云飞屯街头土城,锡朋、国鸿分防晓峰、竹山”(《清史稿》卷三七二,《郑国鸿、葛云飞传》,11532页。)9月英兵来犯,攻竹山门,国鸿率兵坚守,燃炮击断其首船大桅,敌兵撤退。敌复攻,国鸿令抬炮轰击,毙敌甚众。敌间道占五奎山,我军追毁其营帐,又毙敌数十。敌攻县城,为葛云飞部所败,焚其火药船。激战累日,敌不得逞,乃分兵三股,挟土寇同时进攻。“时敌众二万。我三镇兵仅四千。天久雨,援兵阻风浪不能至。国鸿等往来泥淖中激励将士。枪炮至热不能用。犹奋击不已。”(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郑国鸿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916页。)后英军在土寇导引下潜升晓峰岭,俯攻县城,城中力不支,遂陷;各要隘相继失陷,郑国鸿在竹山门见敌势弥漫,知事严重,单骑赴敌,身被数十余创,英勇战死。葛云飞、王锡朋亦壮烈殉国;三镇兵数千大部捐躯。“是役连战六昼夜,毙敌千余,卒以众寡不敌,三镇同殉”(《清史稿》卷三七二,《葛云飞传》,11532~11533页。),是浙江抗英战役中最壮烈的一役。道光帝“览奏为之堕泪”(见《清代七百名人传·郑国鸿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916页。),谕令俟定海收复后,为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建立专祠,入祀昭忠祠,并许原籍各建专祠。1851年(咸丰元年),国鸿祠在原籍建立,纪念他们的抗英卫国功勋。

(三)徐天尧、安玉贤火烧沙俄贸易圈

1840年鸦片战争后,沙俄从西北入侵我国,以通商为先导。1847年提出在我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三处通商,被清廷拒绝。1849年,沙俄代表到北京,再次提出上述要求,清廷迫于压力,于1851年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取得了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二处通商的权利。

《章程》签订后,沙俄在塔城设贸易圈,建立入侵我国立足点。贸易圈又称“货圈”“贸卖圈”“货亭”“夷圈”,俄人在此建房存货住人,中国人不得入内,全由俄人管理,实为无名之租界地。塔城西南有雅尔噶图金矿,当时出金正旺,我国回、汉各族矿工在此开采。沙俄立足塔城后,侵占我金矿,胡说金矿是俄国的,驱赶我矿工。雅尔噶图金矿距边界哨卡(卡伦)七八十里,完全在中国境内,实属中国矿产,中国矿工不服,继续到此采矿,沙俄使用烟熏、绳捆、投河直至枪杀等手段,先后杀害我矿工二百余名,激起我国人民极大愤怒。回民安玉贤、徐天尧等代表矿工,向专管塔城通商事务的章京萨碧屯请愿,控诉沙俄罪行,要求维护我主权,说:“小的看俄罗斯之意,有(意)暗占我国疆土。小的俱系天朝黎民,犯法既死,情所甘心,但不惧怕俄罗斯……”(《塔城人民焚烧俄国贸易圈的缘由》,载《新疆地方历史资料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1页。)表现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英雄气概。徐天尧、安玉贤等还抬着、背着被害矿工尸体,向官府申诉,要求俄方赔偿命价,遭萨碧屯拒绝。矿工们怒不可遏,群集塔城沙俄贸易圈处,准备采取行动,“倡言要放火烧毁夷圈货”(《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十三卷。)。

1855年(咸丰五年)8月26日四更时分,五六百回汉各族矿工联合行动,乘当夜风大,安玉贤用苇子点燃夷圈草堆,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将贸易圈50余间房屋和存货大部烧光,俄人逃走。这就是有名的火烧沙俄贸易圈,在中国西北边陲燃起的反侵略怒火。

事情发生后,塔城参赞大臣英秀等向朝廷奏报,说“七月十四日四更时分,有雅尔噶图一带金厂驱逐回城之民回等”,纠合“流民人等放火焚烧俄罗斯贸易房屋”,“业已严饬满汉官兵该管官等,务必设法陆续缉拿,……以便从重定拟。”(《塔城人民焚烧俄国贸易圈缘由》,第361页。)徐天尧、安玉贤等九名矿工代表,上书朝廷伸冤。内称:“具投天伸冤民人徐天尧,年五十二岁,系甬州人。今告到前任厅官萨大老爷侵吞国课,私通番夷,固卖疆土,且无王章,大于法纪事”。说萨碧屯在沙俄“贸易圈子明来夜去,又拜又亲,又请番犬衙内饮筵作乐,……大失皇上纪纲,惹众耻笑,成何道理?”“今国家不应出此贪官,万民受害不浅,种种冤情,哀哀投天上告”(《塔城民人徐天尧等呈控章京萨碧屯勾结俄人残害民人禀文》,载《新疆地方历史资料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2~363页。),显示了以徐天尧、安玉贤为代表的广大矿工的爱国精神,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反击外来侵略的珍贵文献。

清廷腐败无能,虽将萨碧屯革职,英秀调离,却将徐天尧、安玉贤逮捕,押往伊犁治罪。安玉贤临行前,“万首齐观,敛钱资助路费,势颇汹汹,其意为若办理不得其平,众情必不帖服”(《刑部尚书麟魁咸丰六年五月二十日奏折》,转引自《新疆简史》第二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表现了群众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对清政府的不满。经过两年谈判,清廷和沙俄签订《中俄塔尔巴哈台议定贴补条约》(条约原无名称,有的书上称《中俄塔尔巴哈台议定赔偿条约》。),中国贴补俄损失计银135682两,以中国武彝茶叶五千五百担折赔,“俄罗斯国货圈房屋……即时兴修”,再次屈服外人压力,丧权辱国。徐天尧、安玉贤被判充军、流放,后不知所终,但英名长存,为中国各族人民所怀念。

(四)沙春元血染大沽炮台

1856年(咸丰六年)10月,英军进犯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12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因而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扩大对我国侵略。1858年春,英法军北犯,直逼天津,威胁京师。4月,英法军舰齐集白河口外,对清廷提出无理要求,索要特权,未能满足,于5月20日攻击我大沽炮台。大沽系天津门户,如失陷,津、京则门户大开。守将沙春元等率领士兵英勇还击,开始了大沽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