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85

第85章 清代回族(10)

清政府的残暴统治,导致西北社会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1747年固原兵丁“称操演过严,粮饷迟发”,与百姓“城内外沟通,打开守门,兵丁夺门而入,抢掠当铺”(《清高宗实录》卷二八二。)而此前“凉州标兵纠伙投递无名呈状”,“纠众借粮”(《清高宗实录》卷二八六。)至咸丰年间,兵丁闹事屡兴不已,“时有出伍辞粮,阳为求饷,阴谋鼓噪之事”(《清文宗实录》卷三二四。)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亦有发展。乾隆年内河州王伏林聚众数千,准备攻打省城兰州,道光年间官府逼民纳税,“州县催征,鞭扑严急。百姓鸠聚数千人,赴藩司衙门,将农具呈缴,不愿为农,器与屋齐,喧哗雷动,名为恳恩,其实欲与藩司为难”(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12页。)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重,西北社会逐渐走向动荡。

西北的民族矛盾更为突出。入清以后,各民族之间联系加强了。在民族交往之中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也表现得更清楚,民族成员之间的冲突屡屡发生。同时,一些民族的发展造成了新的社会要求,而清政府不能适应和满足这些新的社会需要,反而采取军事政治力量压制这些要求,因而导致了西北社会民族矛盾的尖锐和它与各民族政治对抗的加剧。这在回族问题上表现得十分突出。自苏四十三、田五起义之后,清政府对西北回族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承认回族宗教习俗转变为打击回族宗教,禁绝新教,限制老教,并挑拨新教与老教、回族与汉族的矛盾。这一政策给回族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压力,又刺激了回族不满情绪的普遍增长。事实上,被清政府禁止的回族新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回族内部的教争也因清政府的压力而趋于缓和,回族的政治一致性有了明显提高。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政府在西北大力组织团练,陕西的回汉均有团练。汉回地主士绅操纵的团练的出现使固有的民族矛盾更为复杂。回族与清政府的矛盾和其他的矛盾交织在一起,随时可能爆发大规模的政治斗争。

(二)陕西回民起义

19世纪50年代,以太平天国为主体的农民起义席卷东南十数省,并在南京建立农民革命政权,与清王朝相对峙,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忙于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对西北各族的统治大为减弱。同时,与清政府统治存在深刻矛盾的西北回族,在东南农民起义的推动下,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反清运动。

1862年(同治元年)春,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部由河南进入陕西,四川农民军蓝大顺部亦至陕西商州一带,全陕震动。为抵抗农民起义军,官府命令陕西、甘肃各地组织团练。陕西回汉民族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往往因看戏、牧羊等细事械斗。官府不察,令其组织团练,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事变。

该年5月,回族团勇在华州圣山砍竹,引起回汉冲突。官府不能公平办理,民族冲突迅速扩大,渭南仓头镇、大荔羌白镇、王阁村等成为回民反抗中心。任武、洪兴等为回民领导。

任武,渭南仓头人,常外出川滇经商。云南回民起义期间他在滇西,后回到陕西准备发动反清,“潜于礼拜寺,造军械旗帜,谋不轨”(杨毓秀:《平回志》卷一,《回民起义》(三),第60页。)洪兴亦渭南人,在临潼县当胥役,在回民中威望颇高,有号召力。太平军入陕后,洪兴派人联系,“阴输粮款”,任武给太平军引路,形成太平军和回民军合作的好势头。陕西巡抚英棨、团练大臣张芾见回民势力强大,一时镇压不成,改行安抚。张芾从省城出发,往渭南等地晓谕回民,到达临潼县油房街,说造反的只任武一人,交出任武,一切都好解决。恰好任武在场,任武回仓头镇集合数千人,包围油房街,将张芾押往仓头镇,在渭河滩上处死。陕西回族反清斗争正式爆发。

渭河两岸回民聚居,到清乾隆年间人口稠密,村寨林立,署理陕西巡抚毕沅在奏折中说:“查陕省各属地方,回回居住较他省为多,而西安府城及本属之长安、渭南、临潼、高陵、咸阳及同州府属之大荔、华州,汉中所属之南郑等州县回民,多聚堡而居,人口更为稠密。西安省城内回民不下数千家,城中礼拜寺共有七座。”因此回民起义后,西安、同州两府成为声势最大的地区,汉中、凤翔两府回民起而响应,声势也相当大;陕西有川滇蓝大顺部;陕北有汉民饥民暴动,整个陕西一片沸腾,清廷急派大兵镇压。

1862年秋,直隶提督成明奉命入陕,渡黄河而向大荔进发,遇回民截击,退居朝邑城内。清廷改以钦差大臣胜保率步骑近万人再入陕,由潼关向西进发,沿途不断遇到回民军打击。但回民军并没严密防线,胜保由小路趁夜间进入西安城内。胜保军队在西安城内、城郊肆意抢劫,“毁伤东西,淫污妇女,无所不为”(《秦难见闻记》,转引自马霄石《西北回民革命简史》。)胜保在城内享乐,不敢出城与回军交锋。回民军化装猛然到达城下,胜保在城上甘听回民军辱骂,不敢下城言战。在朝廷的斥责下,方出兵咸阳,被回军重创,龟缩回西安城内。同年冬,奉命东进解朝邑之围,在同州府城又吃败仗,不久被锁拿进京,如律赐死。

1863年1月,清廷命多隆阿为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多隆阿率清军先攻同州府之王阁村、羌白镇的回民军据点,同时采取“招抚”政策,以瓦解回民军斗志。王阁村回民军在堡外挖陷阱壕堑,于羌白镇外列营以应清军。双方反复攻战。该年3月羌白镇被攻陷。“堡中老弱妇女哭声震天,尽屠杀无遗。”(《平回志》卷一,《回民起义》(三),第68页。)清军又袭破王阁村,尽杀堡内回民,“尸山积,流血成川。”(《平回志》卷一,《回民起义》(三),第68页。)

王阁村、羌白镇的丧失,使同州回民军遭重大损失。以后他们虽曾进攻西安城,但均未得手。至五月间,东路回民军悉数西撤。清军乘势连克泾阳、乔店镇、孝义镇等回民据点。多隆阿又猛攻仓头镇,攻入堡内,“巷战多时,贼尸满城。得出者又被马队截杀。奔走不及者,投入渭河”(易孔昭:《平定关陇经略》卷一,《回民起义》(三),第273页。)

这时,凤翔回民军崔伟部围攻凤翔府城已有半年之久,城内官员坐困待援。9月,多隆阿命陶茂林部驰援凤翔,雷正绾部进攻邠州方向,曹克忠部攻三水。陶茂林军一路不断受川滇农民军和回民军的袭击阻拦,到凤翔城后,与城内清军夹击回民军,但回民军“扼首尾力战”(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六,《回民起义》(四),第252页。),屡败清军。后清军攻破凤翔城四周回民军堡垒多处,“鏖战连日”(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六,《回民起义》(四),第253页。),遂解凤翔之围。同时,曹克忠军破三水、自吉原,雷正绾解邠州之围。陕西回民军重要据点丧失殆尽,而甘肃回民军反清成燎原之势。陕西回民军被迫向甘肃转移。

陕西回民起义最盛时有几十万人之多,领袖有任武、洪兴、赫明堂、冯均福、禹得彦、余彦禄、白彦虎、马生彦、毕大才、杨文治、孙玉宝、崔伟、陈林等。但没有最高领袖,缺乏统一行动,更没有坚强的中心,易被清军各个击破。当清军占领东部时,西安以西还有崔伟、孙玉宝等强大势力,陕南有太平军、川滇农民军,但孙玉宝投降,使回民军遭受重大挫折,多隆阿虽于1864年(同治三年)被农民军打死,整个局势于回民军不利。剩余的回民军和崔伟部汇合西撤,经醴泉(礼泉)、乾州(乾县)、邠州(彬县)至甘肃庆阳府的董志原,起义告一段落。

移驻于董志原的陕西回民军组成十八大营,边生产,边准备战斗,是半军事化的组织,基本按原陕西的居住单位组成。由于战争年代的残酷和生活的动荡,十八大营的组织不很固定,领袖人物也有更迭。

1866年11月,西捻军张宗禹部数万人入陕,陕西形势骤变。董志原回军发动返陕战役,进入凤翔,到达临潼、渭南一带,形成“捻回合势”,清廷在陕西的统治再度告急。清廷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左宗棠制定“先捻后回”之策,先重点打击捻军,孤立回军。西捻军渡黄河入山西,解救东捻军,左宗棠追击西捻军离开陕西。1868年,捻军失败后,左宗棠于冬天回到陕西,专事对回军的镇压,回军不支,再回董志原,队伍缩编为四大营。白彦虎、禹得彦、崔伟、马正和为统帅。1869年春,清军攻陕回,回军向金积堡一带撤退,一半保护眷属,一半断后。清军占领董志原,陕西回民军丧失固定据点。

(三)甘肃回民起义

清代之甘肃省,包括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地区。自乾隆末年起,这里回族反清屡兴不已。苏四十三、田五事件后,清政府加强了对甘肃回族的控制,特别是对宗教门宦势力采取压制和打击的政策。因此,甘肃回族与清政府统治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太平军入陕和陕西回民起义的推动下,甘肃各门宦领导回族以及撒拉族、东乡族等穆斯林举行大规模反清运动。

1862年春,陕西回族发送传帖到甘肃,河州一带许多回民到陕西参加斗争,宁夏回民亦积极准备起事,“宁夏府属之灵州有回民入境买马、制造军器之事”(《清穆宗实录》卷三三。)西宁地区则自咸丰末年已有教争械斗。甘肃回族起义有一触即发之势。

该年9月,宁夏同心平远所清军回族把总马兆元举旗反清,“布散传帖,且称奉上司檄,官兵刻期歼除回头(类)。各庄回民闻而惊怖,群往附焉”(《平回志》卷三,《回民起义》(三),第109页。)接着,回族哲赫忍耶门宦第五代教主马化龙率领灵州吴忠堡、金积堡回族反清。陇东固原、平凉、清水,北部平罗、石嘴山各地回民纷纷响应马化龙。同心回民围攻灵州。道员侯云登、提督定安率兵与回民军连战五次,回民军退金积堡。盐茶(今海原县)回民军攻陷惠安堡,势力及于花马池(今盐池县)。河西之通昌、通贵各堡回民围攻平罗县城,并击败清兵援军。宁夏官兵南北不能兼顾,坐困府城。

这时,陕西回民军铁正国部进入甘肃清水县大麻池、张家川一带,当地回民开堡接纳。参将范玉春率队往剿,至瓦泉沟被回民军袭击,“军械多失”(《平回志》卷三,《回民起义》(三),第108页。),败回清水县城。于是,清水、泾源各处回民随之起义。至11月,河州大东乡回民袭击甘、崔、杨姓三庄,又进攻狄道,亦爆发起义。

西宁地区的反清斗争是由教争转化而来的。咸丰末年西宁回族、撒拉族新旧两派不断械斗。官府派兵镇压,引起反清。1862年11月,回民军围攻西宁府,占领碾伯至享堂的大道,截断兰州与西宁的交通。西宁地方官无力镇压回民起义,大力推行招抚之策。始则利用花寺门宦马永泰之妻马乜氏进行劝降,后又借重教主马桂源平息事变。清政府在西宁的统治已崩溃。

这样,“甘肃自宁夏发难,踵而兴者,马化漋(龙)反灵州,马彦龙、马占鳌反河州,马桂源反西宁,马文禄反肃州,其他府州县回虽未变者,亦蠢蠢怀异志,与汉民相猜忌。甘境之靖者,盖十之二三”(《平回志》卷三,《回民起义》(三),第107页。)回族反清斗争形成四个中心,即马化龙为首的金积堡,马桂源为首的西宁,马占鳌为首的河州,马文禄为首的肃州。

甘肃回民起义后,势力迅速壮大,发展比较顺利。他们以聚居的村寨为基本单位,较大的寨堡成为反清的重要据点。回民军村自为战,全民皆兵,村寨之间相互联络,反清烽火遍及四乡。甘肃清军涣散软弱,无力镇压回民,便广泛组织民间团练。团练对回民军形成很大压力,民间冲突造成居民大量伤亡。1863年春,马化龙与官府达成抚议,要求官府解散团练。而回民军经过休整,于秋收之后,再次发动进攻。1863年9月,穆生华领导的莲花城、秦安回民军攻占平凉府城,与该年2月攻占固原州城的回军联为一气。12月4、5两日,回民军攻克宁夏府城和灵州城,杀道员侯云登,宁夏知府吕际韶自杀。攻占府城后三日,马化龙由金积堡至府城。“合城回汉悉跪道恭迎,则见化漋坐大轿,拥卫多人,驰入公署,随传令部署一切,住数日始回金积。”(《平回志》卷三,《回民起义》(三),第112页。)在灵州,马化龙任命吴忠回绅马占魁为知州,嘱其“重农事”“少杀人”六字为施政原则。马占魁在灵州修复水渠,招抚流亡,设“劝农使”,恢复生产与社会秩序(《甘宁青史略》卷二〇。)而金积则“练劲勇数千,持矛击刺,旋舞如飞”(《平回志》卷三,《回民起义》(三),第112页。)宁夏回民军以金积堡为中心,控制北起石嘴山、平罗,南达平凉、固原的广大地区。回民起义发展到了高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