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96

第96章 清代回族(21)

5.贩盐业

这在清代回族商业行业中很有特点。因为盐是国家严格控制的大宗特殊商品,所以回族盐贩多为私贩,其活动是隐蔽的,不能隐蔽时便成群结队、武装贩运售卖。下文将要述及的河北及天津一带的“盐驴”组织就是这种性质的商业活动。当然,回族贩盐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河北地区,在其他省份也很普遍。如道光年间安徽曾发生回民李大本与郭六因争卖私盐而引起杀人的案件(《清宣宗实录》卷一四二。)另据记载,安徽庐州府属地方有巢湖(亦名焦湖),沿湖一带多高山,“近有盐枭回匪聚集百人”,缉私委员“获盐犯李春扬等三十二名,起获私盐一万五千余斤及双刀、苗刀等项器械”(《清宣宗实录》卷二九七。)而在内蒙古阿拉善地方,回民私贩盐斤者众,至嘉庆十年(1805年),清廷不得不加以严禁(《清仁宗实录》卷一三八、卷一四〇。)近代富甲江南的回族世家--金陵蒋氏,更是因贩私盐起家的(郑勉之:《近代富甲江南的回回家族--金陵蒋氏》,载《回族研究》,1993年,第3期。)这说明清代回族贩盐活动极为盛行。

6.餐饮旅馆服务业

从事餐饮行业的回族十分普遍,可以说,凡是回民集中的地方,都有这一行业。在一些回族论着中,收列了不少回民餐馆,较着名的如创办于清初的山西太原清和源、安徽安庆方顺兴筵席馆,创办于乾隆年间的西安辇止坡老童家羊肉店,创办于嘉庆年间的沈阳马家烧麦馆、河北保定马家老鸡铺,创办于同治年间的湖北老河口市马悦珍餐馆、河南开封马豫兴鸡鸭店,创办于光绪年间的江苏南京蒋有记餐馆、湖南长沙李合盛餐馆、天津白记饺子馆、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餐馆分布地区广泛,经营方法灵活,清洁卫生,花色品种多,能够满足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不同要求,在清代全国餐饮服务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深受各族人民欢迎。如辇止坡老童家羊肉店,其特色食品羊腊肉,色鲜味香,肉质酥松,畅销二百余年,至今仍为同行业佼佼者(《西安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马家老鸡铺所做熟鸡以醇香可口闻名,清末民国时期的达官贵人多前去品尝,产品行销全国(《河北文史资料》第9辑。)马悦珍餐馆制的锅盔馍,形如满月,色泽金黄,酥松可口,并被载入《中国面食大全》一书(答振益:《湖北回族经济初探》,载《甘肃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马豫兴鸡鸭店创办于同治四年(1865年),系江苏南京人马永岑创办,所制熟鸡,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色泽杏黄,状若桶形,食之肥而不腻,誉满中原(《开封文史资料》第7辑。)

清后期,有些回族商家进行住宿、餐饮一体化服务,创办旅店兼餐馆的实体。如清末回族穆斯林在北京李铁拐斜街开办三元旅店,内设房间住宿,并备有清真餐馆和汉民饭馆,因床位多、设备好、饭菜可口、服务周到而深受各族人民欢迎。店内服务人员多系回民,故一直被称为“教店”。满汉官商和回族珠宝商均喜住此店歇息(清末有人作《京华百二竹枝词》吟此店,盛赞之,“客店别名在教场,三元房屋其排场。往来满汉客商外,长住南京玉器行。”诗人注称,“是店起首为回教人所开,至今尚呼为教店。店中管事之人,仍旧恪遵清真之戒,不敢少忽。”参见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边疆民族地区餐饮业中,回民开设的餐馆或饭铺占有很大比例。据俄国旅行家记述,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新疆喀什居住着不少东干人(即回族),他们多经营饭馆业务。同一时期,在叶尔羌也有回族人开设的饭馆(参见《瓦里汗诺夫文集》第2集,转引自佐口透着、章莹译《1760-1860年新疆回民简况》,《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有的俄国旅行家甚至说,新疆客店、饭馆大多掌握在回民手中(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对于进入西藏拉萨的回族,有学者写道,“他们的职业不外卖牛肉、种菜、磨面、当裁缝、开饭馆等”(薛文波:《拉萨的回族》,载《甘肃民族研究》,1986年,第2期。)在东北地区,回民餐饮业兴旺,甚至有开设酒店的,如黑龙江“省城小酒肆极多,大率山东回民执此为业,练军饷项半耗于此”(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卷六。)

除了上述行业外,清代回族也经营粮食、木材、棉花、矿产、水产、药材、丝绸、布匹等行业或商品。其中,丝绸业是南方回民传统经营项目,从业者不少。如创办于清中叶的江苏常州沙公茂绸缎局,即批发零售绸缎,至太平天国时因战乱而歇业,历时近百年(郑勉之:《近代江苏回族经济概貌》,载《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三)清代回族商业集团与大商人的崛起

1.商业实体和商业集团

回族商业活动在清代开始向集团化发展,涌现出了一些较大的商业实体、商业组织以及大商人。这些实体、组织和人物,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他们掌握着较多的商业资本,从事着规模较大的商业活动,从而把回族商业经济活动推向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清代存在过的较大的回族商业实体究竟有多少?虽然还缺乏统计数字,但是见于文字记载的还是可以举出很多的,有些极具代表性。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上海回族玉器公所、湖北沙市广发仁珠宝店、三元旅店、正兴德茶庄、复兴玉商号、中和羊马店等回族商业实体的规模均较大外,还有一些回族商业实体和商业集团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如北京的月盛斋酱肉铺、山东济南五大回族商行、湖北沔阳的裕华裕成商号、云南玉溪的兴泰和商号、甘肃西道堂的天兴隆商号、河北及天津地区的“盐驴”贸易、江苏南京的川汉亳帮贸易、陕西安康地区的教帮贸易、云南各地的马帮贸易等等,不胜枚举。

其中,裕华裕成商号,由湖北省沔阳县沔城龙家湾回族创办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前后,其业务范围占有整个街面的60%,在当时沔城商界中堪称首富(答振益:《湖北回族经济初探》,载《甘肃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北京月盛斋酱肉铺,由回族马庆瑞创办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发展至嘉庆年间,因所产酱羊肉选肉精细、调料适度、火候得法,健身效果明显而声名大振,虽日产千斤以上,仍供不应求,成为北京规模较大的回族商业实体((清)杨静亭:《都门杂咏》。);兴泰和商号由云南玉溪回族马佑龄创办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主要经营布料和盐务。同治年间改名兴顺和号,因经营有方,商务发展迅速,分号不仅遍及云南,而且扩展至北京、天津、上海、沈阳、汉口、长沙、广州、香港等大城市(《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

山东济南五大行,是五个土特产大商行,均在城顶街一带。“兴盛”马家老行,清初开业,经营山果、黑仁枣、核桃、河南牛皮、山西凤鸡、鲁西南牙碱等;“鸿盛”“恒盛”“双盛”“集盛”四行均清末开业,多经营干鲜果品、药材、海味、山货等土特产(参见《山东省民族志资料选编》第1辑,《济南回族志》。)

道光年间的“盐驴”商贸活动,系因用驴驮载盐斤从事武装贩运而得名。当时,直隶天津府、沧州、盐山各属濒海回民多以贩卖私盐为生,初不过数十人,在天津东西两岸盐水沾、杨家岭子、邓家岭子、贯儿庄等处招集人众结队贩卖,后聚众多至每帮三四百至六七百人不等,规模浩大,南到河间、献县、交河、阜城,东到宝坻、武清、香河等县,都有他们的足迹,引起清廷极大震动(《清宣宗实录》卷二七五。)

云南各地的马帮贸易,以成群结队的骡马驮运货物从事长途商贸活动为主要特色,而“大量资料证明,清代在云南从事长途马帮商贸活动的,主要还是回回”((英)安德鲁·D·W·福布斯:《泰国北部的滇籍穆斯林--秦霍人》,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像云南大理巨商马名魁的马帮就有数百匹马,往来于四川、下关、保山、缅甸之间,从事大规模的长途贩运(《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特别是在杜文秀起义期间,由于大理政权注意发展和保护商业贸易,结果滇川路上马帮络绎不绝,有的马帮规模异常庞大。据记载,1868年,清军李国珍部攻下腾越镇安所时,一次就截获回商驮货骡马千余头之众(吴乾就:《云南回族的历史和现状》,载《研究集刊》,1983年,第1期。)

道光年间形成的川汉亳帮,因南京回族商人在安徽亳县(今亳州)、湖北汉口、四川成都等地结帮从事商贸活动而得名,系一较大规模的回族商贸集团,参加者皆为回族巨商,仅创始人艾瑞庭每次运货船只就达四五十艘,每次成交额约数千两纹银(此资料由艾志山、陈孝白等人调查得来。由杨友仁写成《川汉亳帮》词条,收入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大词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78页。)。

2.大商人

清代回族除有较大规模的商业实体或组织外,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如陕西渭南县回族巨商赵钧瑞,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了叶尔羌、阿克苏,并长期寓居那里从事商业活动,拥有200头左右的骆驼、骡马及众多饭馆、旅店等,其中在叶尔羌、阿克苏等处有客店四座、饭铺1所、住房1所、骡马15头,仅在阿克苏就有骆驼70只,肃州(今酒泉)有骆驼90只,成为新疆回族商人中的佼佼者(《高朴私鬻玉石案史料》,《史料旬刊》第24、25、27期。)

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回族穆家始祖穆兴永(1752~1816年)以做白面生意起家,子辈又兴办正兴号钱铺、长兴染坊、正兴德茶庄等工商企业;天津人穆成泰(1821~1893年)亦为富商,他先后开设长元德喜寿花烛店、德记茶店等商号,生产和经销蜡烛及茶叶(均见戴仙亭、李月春主编:《天津回族简志》,天津市民委史志办1990年印行。);另一天津人穆香甫经营豆业获利,成为富商,他为人诚笃,极重信义,深得各票号、钱庄信赖(徐珂:《清稗类钞·敬信类》“穆香甫偿逋不失信”条。)

直隶通州(今北京通县)人马义源(佚其名,义源为其商号名)咸丰年间经商秦陇各地,“贩京师杂货,如荷囊鞋帽之属,易宁夏羊皮、庄浪牛尾缨、新疆玉石、鬻之京师”,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后,“他商弗敢行,独义源托言主者亦回教,厚支诸贼渠,所过无阻,利遂专擅,及同治末甘乱平,已富逾二百万”,以后在兰州、秦州(今天水)、汉中、同州(今大荔)、凤翔、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宁夏、西宁、迪化(今乌鲁木齐)、伊犁、温宿、莎车、英吉沙尔等地设有分号,使其商业活动遍及西北各地,“竟以劳瘁殁”,其子继业后,“义源”已是嘉峪关外最大商号(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本。)

河南孟县桑坡人白维礼(1850~1912年)在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创办中和羊马店,竟成为归化城首家回族富商(《呼和浩特回族史料》第2集,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委员会1990年编印。);云南腾冲人明清庞善经商,致巨富,人称“明百万”。曾与人合作开设三盛号商业实体,专营花纱、布匹、玉石生意。在保山、下关、昆明、四川、广东等地皆设分号。清道光十二至三十年(1832~1850年)修潞江中屯铁索惠仁桥,耗银几十万两,民工数千,历时十余载,受道光帝奖赏,任以盐运使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