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清代回族商业活动与回族农牧业和手工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首先表现在凡是有回族农牧业和手工业分布的地方,一般都有回族的商业活动。其次表现在回族的农牧民和手工业者往往兼营商业,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往往把自己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交换,使自己成为农产品、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统一体。如从事屠宰、毛皮加工、珠宝玉器制作、制盐、制茶,矿产的采冶、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回族手工业者,一般也都同时从事牛羊肉、毛皮、珠宝玉器、盐、茶、矿产品、食品等商品的流通活动,又如从事粮食生产和畜产品生产的农牧民,在农闲时外出经商,所售卖的产品也多是自己生产的粮食和饲养的马牛羊等。因此,清代回族商业活动从总体上讲很难与农牧业和手工业分开。
第七,清代回族商业如同回族农牧业、手工业一样,其发展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因而其总体发展水平并不高,这也是清代回族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一般来讲,清政府与历代封建政府一样,只是偶尔采取一些恤商政策,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结果必然导致全国商业经济处于不景气的状态,回族商业经济自然难以逃脱同样的厄运。由于清政府广设税卡,滥收苛捐杂税,大幅度地提高商税税率,较快地促使货币贬值或变值,严厉地实行闭关锁国式的“海禁”,特别是由于对一些商业行业进行了更加具体的条文限制,就使得回族商人在从事商业活动时困难重重,尤其是从事较大规模的商业活动更是难上加难。如牛只贩运和宰卖是回族规模最大的商业行业,但清政府借口保护耕牛,极力限制回族贩运和宰卖,规定“凡有私宰牛只者,均着即于惩办”,一些了解回民风俗习惯的官员为回民这项商业活动申辩、求情,竟遭严厉处分(据《清仁宗实录》卷一五四载,嘉庆十年(1805年)十二月丙戌,御史花良阿奏:北京西城居住回民甚多,贩卖牛肉为生者不少,认为入口牛只系蒙古回民交易行贩来京,与素习耕牛者不同。因请嗣后将口外贩卖牛只令该坊官验明,分清耕牛与菜牛,准令回民宰卖,结果遭嘉庆帝严斥,被降用为六部员外郎。)。又如前述西北回民贩卖大黄、玉器者不少,但至乾隆时屡遭清廷严禁,从事这一行业者多被治罪(参见《清高宗实录》卷一三二〇、卷一三三八。)。
同时,由于清政府实行反动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特别是清代中后期对回族人民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得回族政治地位从总体上讲显得十分低下,因此也极大地限制了回族商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如咸同年间回民起义前后,清政府大肆迫害回民,西南和西北许多回族商人被杀,商号、店铺及其财物被没收或被破坏,前述云南巨富“明百万”的“三盛号”,在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之变”后被清地方政府支持下的汉族地主团练武装和劣绅抢劫,仅损失现银即达48万两,珠宝玉器更多,各地分号私宅被抢财物无法统计(吴乾就:《云南回族的历史和现状》,载《研究集刊》,1983年,第1期。)。而许多回民因起义失败被迁往交通不便、难以从事商业活动的偏僻荒凉之地,使回族商业随同农牧业、手工业一度衰落下去。
总之,清代回族商业经济比元明时代有了显着的进步,表现出了自己的时代特征。但另一方面,从总的看来,它仍然是水平不高的地方性小市场为主的商业。
第四节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文学
(一)诗词
清代前期在回族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大部分社会地位不高,经历比较坎坷,与下层群众接触较多,他们的作品摆脱了上层知识分子风花雪月的脂粉气,十分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创作了许多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现存文献中保存的清代回族诗人的作品多数是南方诗人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有马世俊、丁彭、孙鹏、马汝为、沙琛等。
马世俊(约1609~1666年),字章民,号甸臣,江苏溧阳人。明代诗人马从谦重孙。顺治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世俊敏于词翰,工书画,书法有晋王右军羲之风格,诗作近唐王右丞维,故时人有“二右”之称(《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八,《马章民先生事略》。)。世俊生于朝代更替的战乱年代,贫困潦倒,子女早卒,直到53岁左右才考中进士,为官六年就离开了人世。所以他的诗多有谴责暴政、描写民间疾苦的内容,《泰山妇人行》可谓此类作品的代表:
泰山妇人吞声哭,自言家在泰山麓;
白昼不敢出门去,泰山之下猛虎伏。
山风起处声怒嗥,前窜熊罴后麋鹿;
去年吾夫作虎脯,今年吾子葬虎腹。
便欲辞家择乐土,趑趄未行心畏缩。
君不见商君论囚渭水赤,宁成一怒诛三族。
杀身岂肯全寡妻,破家无复存茅屋。
妇人犹在泰山下,终身辛苦守茕独。
吁嗟乎!
食夫食子留我身,翻谢猛虎何其仁。
世俊有《匡庵文集》十二卷、《诗前集》六卷、《系稿诗集》六卷行世。其兄马世杰、姐狄马氏皆能诗,世杰有《欿斋集》;从兄马伯绳、从弟马漠宪、马雒斯亦有诗名,伯绳字心则,号蝶翁,晚号洮渔子,有《丸阁诗集》。世俊长子马宥,字书渊,善诗文,有《砚畴集》《漂诗近选》;次子马容,与兄齐名,有《谷含集》。
丁澎(约1622~1686年),字飞涛,号药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顺治进士,官至礼部词祭司郎中。曾因违犯试场规则,发配辽东靖安(今吉林洮安)达五年之久。丁澎的诗与他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有描写苏杭名胜、仕女生活的诗,有反映战争灾难的作品,也有北方严寒艰苦生活的写照,代表作《塞上曲》就是塞北风光和边疆少数民族民俗的真实反映:
焉支北枕黑山高,酪乳驼酥醉浊醪。
自是凉州新破后,好将貂锦换葡萄。
(之四)
居延雪尽草初肥,放兔呼鹰教打围。
夺得健儿雕羽箭,翻身骑马疾如飞。
(之五)
丁澎也是一位着名的词人。《百名家词选》中保存他的《扶荔词》一卷,收词五十余首。清人梁苍岩评其词云:“药园之词,流丽隽永,一往情深,所谓言近指远,语有尽而意无穷者。”其词作明快、细腻,情景生动,如《长相思·采花》:郎采花,妾采花,郎指阶前姊妹花,道侬强似他。红薇花,白薇花,一树开来两样花,劝郎莫似他。
丁澎的诗词在江南很有影响。早在入仕之前,与同乡吴百朋等并称“西冷十子”,有《十子诗选》;入仕后,与张文光等号称“燕台七子”,有《七子合刻》。诗文集有《扶荔堂文集选》《信美堂诗选》《扶荔词》等。二弟丁景鸿,字弋云,号鹫峰,亦有诗名,又善书画;三弟丁潆,字素涵,号天庵,善诗文,有《青桂堂集》,已佚。丁氏三兄弟皆少负诗名,因居仁和盐桥,时人称“盐桥三丁”。
晋江丁氏,自明代培养出丁自申及其子启浚、启汴等诗人之后,至清代又出现了许多诗文家、哲学家、画家等。以诗文闻名者当为丁启浚之孙丁炜、丁兄弟。丁炜(1631~1701年),字澹汝,号雁水,曾任地方官及在户部、兵部任职,有政声。一生酷爱诗文,尤善五言,清代着名文学家王士祯评其诗日:“闽诗派,自林子羽、高廷礼后,三百年间,前惟郑继之,后惟曹能始,能自见本色耳。丁雁水炜亦林派之铮铮者。其五言佳句颇多,如‘青山秋后梦,黄叶雨中诗’,‘莺啼残梦后,花生独吟时’,‘花柳看憔悴,江山待祓除’,皆可吟风。”(见《清诗话·渔洋诗话》。)朱彝尊论其诗曰:“读其诗,直言不伉,绮者不靡。约言之而可思,长言之而可歌。先生之诗,可谓善学唐人者矣。”(朱彝尊:《问山诗集序》。)丁炜亦善词,风格与诗近似,所作《自赋莺啼序纪事词》,“此词一出,好事者争相抄写,遂与坡公《八境台》并传”(乾隆《泉州府志》卷七五,《拾遗》下。)。丁炜有女极珠,能诗,年十九未嫁而卒,曾作《越中寄父》一首:
遥望白云飞欲回,亲闱长隔蓟门隈。
凭阑乡园知何处,寂寞庭前花又开。
极珠卒后,丁炜哭以诗云:
女美生前白傅夸,清心丽质比幽花。
凤凰未驾钗先折,寥落箫声隔彩霞。
丁炜有《问山诗集》十卷、《问山文集》八卷、《紫云诗》《涉江词》各一卷,是清代回族诗人中诗文作品最多者之一。其弟丁,字韬汝,曾官理藩院知事,亦善诗文,有《沧露诗集》《沧露集》等。晋江丁氏家族中,尚有丁屺等人,屺字季常,有《田寮诗文集》。
清代云南回族诗人人才辈出,涌现了孙鹏、马汝为、赛屿、沙琛、马之龙等诗人。
孙鹏(1688~1759年),字乘九,一字图南、铁山,号南村,昆明人。明代诗人孙继鲁六世孙。官至山东泗水知县。后弃官归里,以务农行医为生。诗文书法皆能,尤以古文诗词为世人所重。他主张诗重体格气味,崇唐而薄宋,“诗,声音之道,与文不同。以气味为高,以体格为贵。……唐诗以情胜,宋诗以气胜。气之不如情也,审矣。”(孙鹏:《答某翰林书》,《滇系》八之十二。)其诗多有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作品,如任泗水知县时所作《纪灾》一诗就是描绘泗水人民遭受暴风雨灾情的真实记录,也有些清新明快地描写山川风光和田园景色的诗作。孙鹏今存诗五百首,分别收入《云南丛书》中的《少华集》(二卷)、《锦川集》(二卷)和《松韶集》(四卷)之中;散文有《南村文集》,已佚。
马汝为,字宣臣,号悔斋,云南元江人。康熙进士,在翰林院任职,后补贵州同仁知府,有政声。辞官归乡里,从事诗文、书法创作。诗风质朴流畅,语言生动,内容多时事感叹、居家安乐、世事恬淡之作。诗文有《马悔斋遗集》二卷,收入《云南丛书》中。
赛屿(1697~1795年),字琢庵,号宅山,晚号梦鳌山人,云南石屏人。元代名臣赛典赤·赡思丁后裔。曾官至四川洪县知县,致仕后回乡里,从事诗文创作,着有《梦鳌山人诗古文集》《竹源堂诗文集》《南游草》《回舟草》等,惜今已散佚,仅有少数散见于《滇南文略》《石屏州志》《滇南嗣音集》等书中。
沙琛(1759~1821年),字献如,号雪湖,又号点苍山人,大理太和人。赛典赤·赡思丁后裔。21岁时中举,42岁时始任安徽怀远县令,官至六安知州。任霍邱县令时因一杀父案未能破案而调离,被其继任举发,论罪革职并发配戍边。因为官清廉,怀远等四县及六安州民捐银代赎,才免于发配,结果罢官回乡,因此他只做了六年地方官。沙琛刻苦学习,尤好为诗歌,早年作品被收入《滇南诗话》多首,后又辑成《皖江集》四卷。嘉庆戊寅刊印《点苍山人诗抄》八卷,收诗达一千三百余首。其诗多贴近生活,农事诗多描写生产过程及农夫、农妇的勤劳淳朴,着名的有《悯农》《慨农》《民事诗五首》等;他的写景诗,绚丽多彩,神姿仙态,特别是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风情景色的诗,更令人耳目一新,也有很多诗是借景抒怀,如《全椒道中》:
弱柳千条碗碧沙,篮舆迢递绕山斜。
寒烟野渡生芳草,细雨孤村湿杏花。
多事客愁萦世路,等闲春色在天涯。
年时落魄偏豪甚,弦管燕台笑语哗。
沙琛是一位杰出的富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回族诗人,他的诗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很高的评价。师荔扉评他的诗为“气奇情迈,绝众离群”(见《荫椿书屋诗话》。);姚鼐则说:“献如之才,大才也。其无病于为诗,明矣。”(见《点苍山人诗钞·序》。)
嘉庆年间,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毒害之广,危及国计民生。丽江人马之龙(1781~1851年),字子云,号雪楼,少有济世之志,以秀才应提学岁试时,作《去官邪锄毒论》一文,痛斥官吏腐败及鸦片流毒之害,被革去秀才。以后,之龙便离开故乡,漫游各省。回到云南后居昆明,与名士“五华五子”交游唱和,往来于名山大川、书院禅房间。他的诗文多反映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描写山川景色的诗则恬静清新,自然流畅。诗作《雪楼诗选》二卷,收入《云南丛书》中。
明清时期宣城詹氏家族也是文学世家。詹氏世居宣城(今属安徽)。明中期有詹友相,“自幼倜傥不群,习举子业,贯诸史百家言。”(支大伦:《詹封君传》,《支华平先生文集》卷十二。)有子五:浙、滚、洛、沂、泮,以詹沂最贵,隆庆进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善诗文,有《洁身堂稿》。沂有子三:应鹏、应凤、应鹤,皆有文才。应鹏子希颢,有《清寂遗居文集》;孙宗,字在周,号谷轩,《宣城县志》录有《澄江楼别宴》诗,詹宇为康熙进士,家贫。子天挺亦善诗,《宣城县志》有《江楼写生》一首。詹氏各支亦多有诗人,应鹏堂兄应鼎有子三:希诚、希舒、希恂,合着《一家言》。又有族人同怀、作辑、作梅、暹、淇澳、代、圣春等,皆能诗,詹暹有《存一诗稿》《向隅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