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99

第99章 清代回族(24)

福建除晋江丁氏外,清乾隆后期闽中萨门诗人崛起,一时闽派诗人震扬一代。萨玉衡(1745~?),字檀河,福州人,曾任陕西洵阳知县,旋因获罪免归,与诗友陈秋坪、陈恭甫、林则徐等聚唱赋诗。玉衡善写咏史诗,风格颇似其先世萨都剌。他过杭州,写《过岳忠武坟四首》,有“贺兰黄龙事竟空,凄凉一阙满江红。十年战线归三字,五国羁魂泣两宫”之句,更有“将军不受金牌诏,解甲丹庭死更忠”大胆言论。过北京,则有吊文天祥的《柴市》;过扬州,则有揭露隋炀帝的《扬州绝句三首》。所作《誓城卒》是他洵阳抗敌的纪实,气势磅礴:

黑云压城黑风吼,疾雷破山堕天狗。

金乌匿光翻火鸡,火城墨拒愁云梯。

诸侯咫尺不遗矢,白羽一麾创者起。

嚼弩煮铠休问粮,城存与存亡与亡。

玉衡平生着作甚富,《闽侯县志·文苑》本传载:“(玉衡)有《经史汇考订正》八卷、《小檀弓》十二卷、《傅子补遗》一卷、继郑荔卿《五代诗话》《金闽诗话》各二卷。先是游溧阳撰《金渊客话》、宰洵阳撰《秦中记》《曲江杂录》。晚乃自定《白华楼诗抄》六卷,将次第付梓,一旦俱厄于火,独诗抄四卷为友人携去得存。”

福州萨察伦(1785年~?),亦为萨都剌后裔,原名虎拜,字肇文,号珠士。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未曾为官。有诗集《珠光集》四卷,收诗251首。五言诗语言精炼,形象鲜明;入律格调古雅,颇具唐人韵味。察伦之诗才气不凡,散文对偶完整,修养很深,林则徐在《珠光集》题词中赞扬他“识力既高,气魄又大,此才真加人一等。”其子树堂(1814~1849年),字大滋,有诗集《望云精舍诗草》二卷,集诗320余首。因其家境贫寒,仕途失意,故其感怀诗大都抒发个人命运不幸;咏史诗则爱憎分明,颇有正义感;其余多为酬赠、题诗及写景之作。

清代回族诗人中负有盛名者还有改琦、李若虚、蒋湘南等,但改琦的书画成就更为突出,蒋湘南则经史着作更丰,故分别在书画、经学部分中阐述。李若虚主要活动于川、黔等西南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若虚(约1755~1824年),字实夫,原籍浙江杭州,幼年随父迁四川成都。少年即文才出众,尤酷爱诗,年20即自着《移蕉山房诗课》《蕉绿轩诗抄》。后就业于潼川太守沈澹园。初入仕,为贵州同仁府正大营巡检,后代办松桃厅同知事,因失误落职。返成都,为承松亭观察主募务,曾四次入藏区办理边务。若虚每至一地,不忘作诗吟咏,在潼川有《来衮亭诗集》,在贵州有《夜郎残稿》,入承松亭幕后,又有《前后出塞吟》《海棠巢诗集》。卒后,经周霭联及若虚弟结祖编校,除《海棠巢词》列为一集外,其余作品辑为《实夫诗存》六卷。其诗格律严谨,气势磅礴,时人给予很高评价。

晚清时期回族诗人中负有盛名的不多,但诗作并不少。

福建萨门诗人依然人才辈出。除萨察伦子树堂外,萨玉衡长子萨大文,字肇举,号燕坡,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举人,授知县,与弟大年合着《荔影堂诗钞》二卷。大文之诗多为现实主义作品,以反映民众悲惨生活为主。另有萨龙田(1811~1881年),字燕南,籍贯不明,有《湘南吟草》一卷,收古近体诗三十余首。

四川诗人马叙午(1864~1912年),名正常,以字行。他幼从兄马六舟攻读,长于诗词歌赋。四川督学张百熙出任管学大臣后,选其赴英国考察,回国后协助张百熙主持新学。有诗集《月赋》。

山东青州人丁渥恩,同治举人,有《郭仁堂诗抄》一卷。安徽桐城人马宏遇(1812~1875年),字锡三,号米山,北宋天文学家马依泽三十三代裔孙,有《半山诗存》二卷;马迪元(1814~1849年),字体乾,号调卿,马依泽三十二代裔孙,有《涵达堂诗草》二卷。

湖北地区诗人辈出。诗人李若虚之子李瑜,字观澜,咸丰时任湖北蕲州牧,善诗,有《颐云书屋诗钞》传世;瑜子征棠,字雨农,光绪间任湖北南漳县尹,有《养愚书屋诗钞》。又有马元恺(1835~1894年),字虞臣,号渔村,改名元洵,沔阳人,曾创建诗社,推敲诗作,游历广东、湖南、山东等地,留下许多诗篇,辑成《覆磬山房诗集》《红杏山房诗集》,惜已散佚,但其友兵部主事李心地称其诗“诗法旧宗李商隐”。元恺于晚年,即光绪十九年(1893年)恩科选授明经进士,翌年病逝。

清代以来,西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有所发展,因而文士也日益增多。兰州皋兰人马世焘(1809~1875年),字鲁平,自幼酷爱诗词,曾创作大量诗篇,今仅存《枳香山房诗草》二卷,共收诗284篇,(《枳香山房诗草》为未刊稿,由马世焘后裔保存,其中数十篇选入《兰山清诸家诗钞》中。)内容以吟咏乡土风物、纪游怀古、馈赠师友、品评诗文为主,其诗朴实无华,气势雄伟,如描写绕兰州而过的黄河所作的《黄河》一首:

浑浑浩浩撼全城,势抱雄关便不平。

二万里余虽遍绕,三千年后为谁清?

浪翻白马天瓢倒,波涛黄云地轴惊。

若使乘槎能得路,好凭机石卜前程。

另一位甘肃回族诗人马中律,一名仲律,字雪斋,金县(今榆中)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进士,吏部截为知县,光绪初任兰州府五泉书院山长。善诗文,曾与马世焘等交游,有《雪案拾遗》一卷。其七言律诗意境深远,遣词炼句颇具功力,所描写兰州景色为人称颂。有《虹桥春涨》一首:

几丈虹桥一色新,桃花灼灼涨春生。

蜂腰路净天连影,雁齿光摇镜拭尘。

铁炼三千龙背稳,轻舟廿四鸭头匀。

安澜纳贡怀柔远,细雨帆来画中人。

“虹桥春涨”是兰州八景之一。诗人紧扣“春涨”,描绘了镇远浮桥雄踞黄河春潮中稳妥风姿,点明了此桥沟通中央政府与西北少数民族“纳贡怀柔”的密切关系中的作用(邓明:《兰州回族进士马中律事略》,《兰州回族与伊斯兰教》第43页。)。

(二)散文

清代回族文学家人才辈出,留下了比较丰富的散文作品。着名文人有马世俊、丁澎、丁炜、孙鹏、赛屿、马汝为、金溶、李若虚、蒋湘南等。

清初马世俊以散文着称,他一生中写过大量散文,有《匡庵文集》二十卷、《诗前集》六卷、《系稿诗集》六卷行世。世俊认为作文要真情、有个性,反对一味模仿古人,只知词藻排砌。他很推崇杜甫、韩愈,认为明初的刘基、宋濂、高启等人的诗文“整密太甚,似带宋元滞调。”所以他的散文寓意较深刻,他在描摹自然景色的同时,往往联系历史典故,发表个人见解,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或倾注自己对家乡、大自然的热爱。他的作品为时人所称赞,早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世俊应试不第后,以文章投尚书龚芝麓,龚大加赞赏,曰:“真才子也。”(《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八,《马章民先生事略》。)

云南孙鹏在文学创作上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夫人以品贵,诗若古文,亦以品贵。未有人品不高,而诗品人品能高者。”他十分重视诗人、作家本身的修养。他竭力推崇柳宗元、韩愈。他说:“予谓夫子诗学盛唐,古文学晚唐,二者皆唐之精,可传世。”(孙鹏:《李南山诗稿·序》,《滇系》八之十二,《艺文》。)他的散文言辞犀利,长于议论,并有独特深刻见解,例如对云南历史的检讨,能从中原王朝兴衰角度去观察,批评云南“天险论”,表达了作家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主张:以往事而论,大理自武侯底定后,变乱不一。迄唐中叶,蒙诏皮罗阁,虎噬五诏,数叛唐。致勤中国远伐,鲜于仲通、李宓先后丧师数十万,不能破。果恃天险乎哉!抑亦中国之制之者,失其道故也。由是而赵、郑、杨、段四姓因中国乱,相继窃据。宋人画大渡为界,段氏奄有兹土,且三百余年。如以为天险也,则何以元兵一鼓得之,迢明傅颖川侯平滇,……擒段世并段宝二孙。所谓天险者又安在?(孙鹏:《送魏龙山之官大理提标序》,见《大理县志稿》卷二七《艺文部三》。)

被誉为“大河南北之巨儒”(夏寅言:《蒋湘南传》,见《碑传集补》。)的蒋湘南是清代回族中影响最大的学者。蒋湘南(1795~1854年),字子潇,河南固始人。初从马彭学经史百家语和诗古文辞。19岁时举秀才。道光五年(1825年),以《说文》一文受知于河南学使吴慈鹤。后受陕甘学使周之桢聘,遂得以游历内外蒙古、宁夏等地。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之后,曾任艺师、衙署文书、幕僚宾客,主讲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着名书院,门生遍天下。一生清贫,潜心学术,在经学、哲学、文学、地理、天文、历法、农田、水利、算术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所着《七经楼文钞》,有其论学、论文之见解。其门生刘元培在《七经楼文钞序》中写道:文王、周公、孔子之易,皆用韵语。孔子直以文言为名,是必叶声韵者,始谓之文。人之生也,和言中宫,危言中商,疾言中角,微言中征羽,发喉引声,自有高下抑扬之致,小序所谓声成文,谓之音也。宋以后之文,多有声而无音,先生病之。尝曰:“宁为筝笆,无为土鼓。”又尝取《汉书》中《志》、《传》为《史记》所无者,签而出之,以示古文门径曰:“学醇论正,神华味腴,直起直住,不用语助虚字,足为伪八家对病之药。宋以来,论《史》、《汉》异同者,多右马而左班,乃穴坯之见也。”此先生论文之大指也。(刘元培:《七经楼文钞序》,见《七经楼文钞》。)

他主张古文要有“声”有“音”,讲求“学醇论正,神华味腴”。他说:“于文,吾服龚定庵(自珍)、魏默深(源)。”(洪符孙:《春晖阁诗钞选序》,见《春晖阁诗钞选》。)因为他们的文章“无一字凿空,无一论涉肤。”

二、艺术

(一)绘画

清代回族书画家在画坛有卓越表现。他们继承我国书画传统手法,博采众长,表现了艺术上的深厚造诣。其代表人物有马世俊、改琦、郑珊、马虎臣、马存一等。

清初画家马世俊,有诗名,亦善书画,所画山水,好作巨幛,不专师法而能自出杼轴。笪重光(1623~1692年),字在莘,号江上外史,自称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改名传光,署名逸光,号渔叟,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康熙进士,官至御史。其画气势横逸,情趣高雅。有《画签》一书,专论绘画。孙笪立枢,善画山水;孙女笪玘,善画人物。

浙江杭州人李翰,一生酷爱画葡萄,受到印坛浙派领袖丁敬的称赞。广西桂林马秉良,字云谷,因其须长径尺,人多以“回回马髯”呼之,擅画墨竹,自绘《云谷阁》,名闻当时,名流争相题咏。陕西西安马振,字风千,号云鹤,善画白描人物,人称其精妙不下于明代人物画家仇英。他曾在湖广总督毕沅官署做幕宾,故得以纵观书画名迹,其山水、花卉画得临摹宋之诸家之作,作品颇有宋元遗风(穆孝天:《元明清时代三十四名回族画家和书法家》,载《宁夏文史资料》第十八辑。)

由于明清江南商品经济的扩大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文艺盛行于世,在美术界也出现了适应市民要求的市民画作。善画仕女的清代回族画家改琦就是这一潮流的代表性画家之一。

改琦(1774~1829年),字伯蕴,号香白,又号七芗,别号玉壶外史,原籍宛平(今属北京),先祖宦松江,遂为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他是明清两代最负盛名的回族画家。所绘山水花草兰竹小品,“用笔超逸,迥出尘表”(《清画诗史》已集下。)。人物画尤为出众,“愈拙愈妙,跌宕入古”(《清画诗史》已集下。)。画法宗李公麟、赵孟、唐寅、仇英诸大家,仕女画继承唐寅、仇英小眉小眼、苗条文弱的画风。所作《红楼梦图咏》共48幅,为诸《红楼梦插图》评价最高的精品,它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形貌外表,更注重于用典型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其中《林黛玉》一幅,置人物于潇湘馆修竹丛中,以象征其清高不合流俗;《史湘云》一幅,描绘了她醉眠芍药轩的娇嗔天真形象;《尤三姐》一幅,则从人物手把青锋的形象显示其刚烈的性格。其他传世作品有《金鼎和羹图》《少年听雨图》《玉鱼生像横轴》《仕女轴》《百子图》等,皆为清代人物画之精品。如《百马图》12幅,通过玩龙舟、吹吹打打,放风筝、演戏、荡秋千、耍杂技、骑大马等场面,表现出儿童欢乐的神态,落笔洁净,线条流畅,设色清雅。马篑,字再芗,精鉴赏,画风继承其父,擅花卉、仕女画,有《红玉醉颜图》等;女允绵,号小茶女史,为名画家汪镛之妻,钩染花卉,纤秀可爱。改氏一门三人均为清代画坛名家,他们的风格被誉为“改派”。

曾与改琦合作横幅《花卉合册》的翁雒(1790~1849年),字穆仲,号小海(改作小梅)。始写人物,后专攻花鸟、草虫、水族,尤擅长画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