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年学原理对于办好老年教育的基础意义
在老年教育学中,“老年”一词是限制“教育”一词的。二者在语词上构成偏正结构。老年学研究和阐明的内容进入老年教育学是为了解决如下的问题的:其一,解决老年教育对象是谁的问题。老年学会告诉我们:有着受教育愿望和把继续学习作为生存方式的老年人,在受教育和从事学习上同其他年龄段的人们相比有哪些特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是什么?他们接受教育和学习新知的能力又怎样?他们对人生价值持何种取向?将老年学的这些理论接受进来,用于调查研究老年学员具体的、历史的、不同一般的状况,才能正确解决老年教育的各种问题。其二,解决老年教育有怎样的特殊性的问题,或者说,解决老年教育中一般教育思想和原则怎样具体化、特殊化的问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我们的老年教育工作者,面对自己的办学和教学的任务的时候,如果对老年教育学中的“老年”二字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那么,就会照搬大中小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针,结果,惹得老年学员总是不能满意。只有当这些工作者,心里真有“老年”二字并认真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特点时,他们做这项教育工作才渐渐得心应手。其三,解决包括教师队伍在内的老年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问题,特别是他们的办学态度和工作精神问题。28年中国老年大学的办学实践证明:这支队伍应当有尊老爱老的“孝顺之心”“扶弱之心”“精细之心”,合而称之为“至爱之心”;这支队伍又应当有不计得失、乐于奉献的志愿者精神。
(四)作为老年学分支的老年教育学
前已指出,老年教育学既是教育学的分支,又是老年学的分支。在整体上,这两个“分支”是重叠的,属于同一个学科,用同一个学理体系来陈述它。但我们又应当从两个视觉去研究它,考察它、建构它。正如对一个人,我们可以从性别视角看他,也可以从职业视角看他一样。从教育学学科的视角看老年教育学,必须重视教育学一般原理的掌握,使之同老年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老年学的视角看老年教育学,必须重视老年人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需求的调研,使教育学一般原理具体化和特殊化。在结构上,老年教育学的各个部分要分别体现两个分支的重叠性质。我们在回答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时要时时本于当代中国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需求的实际,旨在把握住老年教育的对象的特点,明确老年教育理论、政策、实践的客观出发点,借以在老年教育学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我们在各章中,要处处体现老年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如我们谈老年教育的特殊本质、特殊目的、特殊价值、特殊规律,这每一个“特殊”均来源于老年学所阐明的当代老年人的特殊状态。又如我们谈老年教育教学的课程问题、教学问题、学习问题、管理问题,处处不忘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特殊接受方式、特殊心理变化。
三、老年教育的中国特色和中国老年教育学
在本书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课题名称和将来出版的专着要不要在“老年教育学”之前加“中国特色”的定语问题。
(一)我们要探讨和建构的是中国老年教育学
我们要研究的老年教育学,在其实质上,是以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为背景,着重研究中国老年人的特殊状态;以世界文化图像为背景,着重研究以中国老年人为对象、以中国文化为底蕴的老年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价值和目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但是,在名称上,我们要不要点明此点?2010年5月在南京江宁举行的课题组会议上,我们认真地探讨了这个问题,取得的共识是:要在“老年教育学”之前,加“中国”二字,以体现其中国特色。这里,涉及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的一个讨论热点,就是“国学”的概念能否成立?不赞成提“国学”的人们,认为科学没有国界,他们说,没听说有“法国数学”“比利时数学”“索马里数学”,也没听说有“美国物理学”“英国物理学”“泰国物理学”,无论物理学还是数学,作为学科,它们是唯一的。赞成提“国学”的人们的理由是:“世界上本来就很热闹,既有国际的学问,也有民族和国家的学问,而且所有的普世的学问如文、史、哲,都具有民族特色,表现为民族的文化形态。”这场争论的关键是要分清“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前者没有民族性和民族文化形态,后者就有民族性和民族文化形态。教育学和老年教育学是人文科学,有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提出建构“中国老年教育学”是合理的倡议。
(二)把握老年教育的中国特色
老年教育的中国特色历史地说来源于中国的悠久文化和它所形成的传统。如: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古来就有而今在老年教育中也应坚持。中国先哲说:“修道之谓教。”(《中庸》)“以善先者谓之教。”(《荀子》)“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的老年教育,要强调“年高德劭”。又如:和谐为宗的教育原则,古人提倡、现在更应发扬光大。古圣教导说:“允执厥中”“协和万邦。”(《尚书·虞书》)“和实生物,同者不继。”(《国语·郑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我国的老年教育坚持和谐宗旨,教学和管理都以实现和谐为基本要求。再如:仁者爱人的治校态度,古人倡导仁爱,当代中国社会提携仁爱态度,老年教育中,我们坚持“爱心管理”。
老年教育的中国特色现实地说来源于中国社会的制度设计和建构。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运动的轨迹是:经过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从传统社会主义到现代社会主义,从一般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制中开展老年教育的。这就带来了“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实行科学发展、构建教育网络”“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积极引导”“快乐进取并重、个体社会兼顾”等一系列中国特色。
(三)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研究和建构的特色主导原则
中国特色老年教育学的学科研究和建构还体现在它有自己独有的主导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特别是它的最新成果作为指导思想
我们要研究并推进其建构的中国老年教育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中央提出、阐发并坚持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最近作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的精神,都应在老年教育的学术研究、老年教育学的学科建构中加以贯彻。2010年7月中央发布《纲要》,其中所总结和阐发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做老年教育学的研究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以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中国老年人的实际生存状态作为出发点
从客观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首要原则,做学问和做工作一样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当代中国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和学习需求是老年教育工作和老年教育学研究所面对的最大实际。要在我们这部书中的各个章节中都把这个实际当做客观出发点。
3.以总结28年来中国老年教育经验作为老年教育学学术创新和理论概括的基础
老年教育事业是“晚霞工程”,又是“朝阳事业”。作为新生事物和反映这个新生事物的学科,它的理论既要依靠从既得前提的演绎,又要依靠从实践经验的提炼,而以后者为基础。在这样做的时候,应该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近年来,老年教育的学术研究逐渐在我国展开,在认识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也有不少分歧意见,充分展现老年教育工作的一定复杂性。对于这些复杂问题,必须进行辩证分析,才能获得真理。
第二节中国老年教育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前面我们对“老年教育学”和“中国老年教育学”的概念作了分析和界定。马克思论述他的研究和表述的方法时说:“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这里所谓的好像是“先验的结构”的东西,就是概念或范畴的逻辑体系。本书叙述中国老年教育学的各个问题,多是从厘清相关概念开始的。
一、老年教育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构工作早已开始
在我国老年教育界对于中国老年教育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构是否必要和可能的问题是有不同的意见的。实践总比意见强。当我们在争论这个问题时,国际国内早就有人干起来了。已经有的东西,你还争论它该不该有,这争论是不必要的。
(一)国外学术界对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创建与研究
中国学者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表明,欧美各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老年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的工作,这以美国为最早。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的社区成人教育中就把老年教育包括进来。其后,在佛罗里达州开办了专为老年人设计的课程。1952年,芝加哥大学创办了第一个老年函授课程。同时它和密歇根大学一起还开设了退休准备课程,进行退休前教育。随着老年教育实践的展开,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发展起来。1970年,密歇根大学教授麦克拉斯基(Howard Y.Maclusky)率先在博士课程中开设了老年教育的研究课程;翌年,他在白宫老人会议上提交论文,强调“对于所有年龄组的一切人来说,接受教育是一项基本权利,老年人的年龄组也在其中。它将在今后成为老年人获得丰富的和富有意义的生活的途径之一,是帮助他们发挥其潜力,使之成为改善社会的源泉的一种手段。”麦克拉斯基的论点在美国产生很大影响,帮助美国社会把对于老年人的关注点从福利层面转向教育。各个大学、社会团体、学术组织、老人中心,陆续通过研讨会、培训班以及出版老年教育刊物等途径,宣传老年教育理念,推进老年教育的学术研究。1976年,美国第一家《老年教育学》(Education Gerontology)杂志创刊,标志着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的工程启动。当年,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的教授皮特森(D.A.Peterson)对“老年教育学”这一概念作了界定,将其定义为:“它是由成人教育学和老年社会学两学科发展而成的新的共同研究的领域,探讨老年教育的活动与理论”D.A.Peterson,Towar dadefinition of education gerontology,Washington D.C.Hemisphe re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8。在美国的带动下,欧洲各国也开始了老年教育的开办和老年教育学的创建工作。
(二)国内的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创建工作
我国国内的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创建工作也是由于学者倡议、各个老年大学同志积极参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有力促进而渐成风气。1995年,我国老年教育研究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知名教育家罗炳权发表了《创立老年教育学——充实老年学理论体系》的论文。他指出:“十多年来,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规模,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因此当前创立老年教育学的工作应该列入老年学研究的议事日程。”他喊出了建构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的第一声。此后,有不少老年大学积极投入老年教育学的研究。1998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教育研究组和哈尔滨老年人大学合作,出版了《老年学校教育学》一书。张文范在为该书所作《序》中写道:“老年学校教育学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多门学科领域;加之我国老年学校教育和理论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提高和完善,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进入21世纪,老年教育学研究更加广泛地展开。刘书博、马杰编着的《老年教育学》,陈福星、张春熙等撰写的《老年教育概论》相继问世。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董之鹰研究员撰写的《老年教育学》出版。该书大量引用古今中外的资料,对老年教育学的内涵和结构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很有参考价值。同年,金陵老年大学编着了《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它从该校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的90篇论文中摘其观点,按学术体系的框架加以梳理。该书凝聚着老年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又有相当深度的理论分析,出版后在全国老年教育界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