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19106700000051

第51章 老年教育学中德育论问题的研究(1)

2010年7月中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不仅重申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且在战略主题部分提出了四个“坚持”的原则,它们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德育,广义地说来,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它是老年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是老年教育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这是由老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功能、地位和价值所决定的。本章就老年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老年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贯彻党中央的一系列的指示精神和《纲要》中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了老年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要求。特别是强调了在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要进行继续参与社会和关心国家大事的“形势教育”;进行把握方向、保持晚节的“启迪教育”;进行关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学教育”等。

第一节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和老年教育中的德育

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泛指的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政治教育指为形成人的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信仰所进行的教育;思想教育是指为了使人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进行的教育;道德教育是指为提高人的道德认识、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道德评价等方面所进行的伦理道德教育。还有诸如法制教育、文化教育、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等。这些教育都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它们之间联系紧密,有时又是互相重合的。所有这些,我们笼统地称之为社会意识教育。

一、现代教育中的德育现代教育学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是受教育目的制约的,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意识,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跟上时代发展和逐步实现社会要求并体现个人价值这样的人的一个动态过程。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实现人的社会本质。人是一切的出发点,也是以人为伦理学的出发点。

(一)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在一定的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的人,这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但是,我们不仅要看到政治、经济制度对于教育某些部分的制约作用,而且还应当看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所起反作用的方面。按照社会要求培养教育出来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些被培育出来的人才不仅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而且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还影响着自己周围的社会人群和整个社会生活。

我国的伦理学者全面论述了以上的关系问题,指出:“经济发展可以作为意识产生的实践基础和物质前提,但并不直接构成道德意识的内容和形式。考察道德意识问题不能停留于此,应当在实践基础和物质依据之上,考察道德意识自身的运动。任何社会意识形式都表现为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两种相互联系的形态,由于道德的不同特点,更加突出了二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其生成和历史更替过程中,除了经济基础的演变为其决定动力以外,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辩证运动,则是其直接的运作机制。丰富多彩的理与情交融,结构复杂、组合巧妙的道德意识,其生成与变动的全貌,不可能由经济决定所完全概括,也不可能由经济决定所全部揭示出来,只有深入到意识本身,即从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各自内涵及其互动关系,才能揭示道德意识在实践基础和经济交织中的全部运作过程。”

(二)思想道德教育的人学意义

在对于人的关系问题上,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尊重人的个性追求与发展,满足人们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愿望,解决个体接受教育的需求。实践证明,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后者越来越显得突出和重要,这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者和谐的统一,是教育本来就应该有的含义。对于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基础”和积极融入并服务当前社会发展的老年人来说,更是体现了完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的本质要求。

老年教育的实践证明,老年教育行为在老年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符合社会伦理学规范。“老年教育伦理规范必须是一个有别于一般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确保该体系能够涵盖老年教育的全程,通过对教育活动的各个时空、各个层面建立健全的内在衔接的规则来调整教育活动全程,排除伦理‘盲区’”。“……教育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因此老年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依据社会的要求教育老人,使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心灵内外的自由,成为和谐社会的‘和谐一体’,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什么我们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呢?这个问题在中国的春秋时代就有了一个答案。“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二》)。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遵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在治理国家时道德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主刑辅”的思想,突出强调实施德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实行德治,重礼义教化,方能统一天下。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和发展,与其“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不无关系。“德主刑辅”的思想始于周公的“明德慎罚”,此后的一些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的主张,如王充的“文武张设”,李世民的“明刑弼教”,韩愈的“德礼行先而辅以政刑”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主刑辅”的思想。同时历史还告诉我们,中国只有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经济才能发展,政治才能稳定,社会才能久安,人民才能乐业。

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方针。道德与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联系。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政治文明范畴,主要通过运用强制手段着力约束人的行为,着眼于人的外部行为的合法性;德治属于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范畴,主要通过教育手段要求人们内在思想动机的高尚和善良。两个范畴虽有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二、德育在老年教育中的不可或缺

我国老年教育创办28年来,它的德育状况前后有所变化。在1983年到1996年以离休干部为主要对象的阶段,各个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抓得很紧,老干部们也把学习理论、学习时政、在社会道德建设中起模范作用放在突出位置;1996年后,随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思想道德教育如何正确展开成为一个问题,出现了突出康乐、弱化德育的自发趋向;2010年《纲要》发布后,“德育为先”的原则被越来越多的老年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老年教育中的德育,得到了新的展开。实践证明,德育在老年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

(一)老年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早在1999年,江泽民就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针对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特别是针对“法轮功”的问题,江泽民说:“现在看来对离退休的同志,仅仅从生活上关心是不够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对的,也还要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要组织他们学习,进行必要的形势教育。老同志也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否则,晚节难保”。江泽民所讲的各级各类学校,当然也包括老年学校。他所强调的“老有所教”与“老有所学”,对我们老年大学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方向性意义。

胡锦涛在2000年1月28日的一次老同志新春茶话会上就曾经说过,要在政治上关心老同志。他说:“老同志们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崇高风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确保老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同时,还要在政治上关心老同志……把党的温暖带到每一个老同志的心坎上”。

(二)思想道德教育对老年人具有现实意义

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是道德,而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中国有句古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代老年人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参加革命工作的,他们曾经把自己金子般的岁月完全彻底地奉献给了自己伟大的祖国,在建立和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付出了自己的鲜血和汗水。他们继续接受党的教育,牢记革命历史,关心祖国建设大业,关心祖国的前途与未来,这是对自己奋斗历史的肯定与尊重,是有着光荣历史而不甘自弃的新时代老年人完整的革命生涯合乎逻辑的必然延续。

但是离退休以后的老年人自身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习惯上存在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也显得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老年人政治学习放松了,理想和信念淡漠了,对国家大事关心得不够了,对个人的生活享受有时有些计较了;有的老同志思想固执,习惯于旧的思维模式,不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的老同志退出工作岗位和离开原来熟悉的人群之后,产生了失落感、空虚感、寂寞感,甚至还有些自卑感。因此,加强以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老有所教”,不断克服认识上的偏差和思想上的患得患失情绪,做一个不被社会边缘化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跨世纪的老年人,这既是永葆自己政治青春的需要,也是继往开来的后来人的殷切期待。所以,老年大学教育的伦理学规范是必要的、合理的、可行的。

(三)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变化要求老年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加强

老年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当今的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经济危机未见平复,国际冲突此伏彼起,围堵中国已经成为西方大国的国策;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国内工作面临困难,社会矛盾时有突发,某些领域的思想混乱也较明显。老年人不在世外桃园,他们希望老年大学能帮助他们了解形势,回答热点问题。如:

1.社会公正问题

社会公正问题具有时代特征。“公正”对一个社会或一个单位来说,指的是它的各项政策、制度、规定的合理性;对于个人来说,指的是他的良心和作风的状况,想事情是否出以公心、办事情是否主持公道。公正作为一种道德目标或主观意向,客观上是受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成熟水平制约的。被评价为公正对待人和事的,可能是公平的,也可能是不公平的,这要看遵循的那个一般原则是有偏见的还是无偏见的。

当前,在我们这个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度里,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极不合理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正义。“收入分配领域的很多问题,已引起老百姓的不满。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维持在3.3倍左右,行业间差距最高达到了15倍之多;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相差20多倍,少数金融国有企业高管的年薪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多倍,个别企业高管的天价薪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000多倍”。苏海南.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63.另外,国家GDP的增长和国民收入提高的比值,工资的提高幅度与住房价格和物价上涨比例的协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见,所有这些问题如不很好解决,都会严重影响我们社会主义的四个文明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