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19106700000009

第9章 中国特色老年教育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1)

中国特色老年教育发展道路,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是存在形式、形成过程和发展内涵的有机统一。因此,研究中国特色老年教育发展道路形成的背景,挖掘其深刻内涵,掌握其鲜明特色,对坚持和拓展这条发展道路,推进中国老年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十分必要;同时,对推进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的构建也十分必要。本书把“发展道路和办学特色研究”放在第一章,因为本书讨论对象是“中国老年教育学”;只有首先论述清楚中国老年教育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所在,“中国老年教育”这个概念才可成立,“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才有充足理由,此后各章的学术内容才能准确定位。

第一节中国特色老年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虽然有老年人接受教育的现象,但并没有专门设立老年人学习的学校。1983年我国山东诞生了第一所老年大学,从此拉开了以老年大学(学校)为主要形式的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兴起。中国特色老年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既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又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下催生的产物。

一、中国特色老年教育形成的历史渊源及社会变迁的背景

我们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恩格斯在解释这个方法时说:“对思维、对思维同实在的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在下述命题中得到自然而然的表现: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维进程的进一步的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开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我们对中国老年教育的分析也应从历史起点开始。

(一)中国特色老年教育兴起的历史渊源

中国历史悠久,教育史与其同在。当代中国的老年教育也从远古走来。

1.继承和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优良传统

与发达国家第三年龄教育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中国的老年教育产生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前。其历史原因,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中早已有之的老而好学的传统。《礼记·王制》中写着“有虞氏(按:即舜)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庠”是学校。汉刘向的《说苑》则记载春秋晋平公时代师旷之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北宋的颜之推也很注意勉励后人晚年勤学,他在《颜氏家训·勉学》中便引用了师旷的这个比喻:“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老年人读书学习则“如秉烛夜行”,不学就“瞑目而无见”,由此可见,老而好学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和“活到老,学到老”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老年教育出现在社会老龄化之前的基本条件。

2.继承和发扬我国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在我们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各个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尊老敬老,就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它在我国老龄事业和老年教育工作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就有了“正齿位,序人伦,敬老重贤”的礼法。孔子强调的“孝悌为人之本”,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的行为准则。这种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要求由尊敬自己的父母推及其他老人和全社会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使所有老年人均能“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这一优秀传统与关爱、照顾、尊重老年人的现代文明也是相一致的。

1982年开始,我国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实行离退休制度,大批老干部、老职工从工作岗位退下来。这时,我国领导人进一步倡导尊老敬老之风,强调老年人曾对国家作出过贡献,退休后仍是国家宝贵财富。有些地方还把是否尊老敬老作为考察干部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一切,为我国老年大学的诞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我国老年大学产生和发展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一个显着特点。

(二)中国特色老年教育兴起的现实契机

中国老年教育的兴起除了有历史渊源以外,更重要的是新环境、新条件的出现。

1.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背景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主要指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现代化的中国迅速崛起。中国社会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繁荣,从落后走向进步,从愚昧走向理性。在这种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1983年创办的第一所老年大学,标志着中国特色老年教育的诞生。

纵观世界老年大学发展史,一般是在形成老龄化社会之后,才有老年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我国老年大学的出现是在全国人口老龄化之前。198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仅占总人口数的7.6%,1992年增长到9%,而这时我国老年大学已经遍布全国城乡。为什么我国老年大学会出现在老龄型社会之前?除了受国外老年教育发展的启迪外,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从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这成为我国老年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契机,是我国老年大学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又一特点。

2.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奠定的物质条件

中国从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其间1978~1988年年均经济增长率10.1%,1988~1998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5%,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经济发展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条件。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生活是有保障的。据天津市的一项抽样调查,老年人退休前有职业的占75%,月退休金在300元以上的占92.79%;无职业的25%老人多数生活也有保障。尽管我国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尚欠发达,但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养老、医疗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多数老年人的生活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老年人在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就成为重点追求的目标。这种对精神方面的迫切需求是老年大学发展的必备条件。老年大学正是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最佳场所之一。

3.干部制度改革的直接导因

1982年国家开始实行干部制度改革,废除了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全面实行按年龄强制离退休制度。一批接一批的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和老职工从工作岗位上相继离休和退休。离退休政策导致短时期内一大批老干部闲了下来。安置好他们的晚年生活,确保社会平稳过渡,便成为当务之急。而老干部离退休对角色转换与适应都存在一定问题。他们急需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消除骤然离岗而产生的空虚感、失落感,在这种背景下,老年大学便应运而生了。

4.党和政府及社会的重视支持给予的根本保证

我国老年大学出现之初,就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中央把“老有所学”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列入老龄工作方针,这是我国老年大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985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李鹏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委托,接见了参加全国老年大学经验交流会的代表,并指出:“把老年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学他们愿意学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所以,我们党和国家应该给予支持,应该不断总结经验,使它能够逐步完善起来。”回顾老年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无论在解决校舍问题、经费问题上,还是在解决师资问题和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学促为活动上,时时处处事事都离不开各级党和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重视支持。在中国,党和政府支持,是我国老年大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中国特色老年教育的分阶段推进

1983年9月山东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随后,在1984年,又有哈尔滨、贵州、南京、辽宁、济南、北京海淀、广东、广州岭海等地相继创办了老年大学。到1985年,全国已有老年大学61所,学员4万余人。至此,中国老年教育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的过程,既具有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特点,又凸现新时代现代文化特征的教育特点。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开创起步阶段

开创起步阶段,从1983~1988年的5年。标志是第一所老年大学的诞生;1982年7月联合国首届老龄大会的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奠定了老年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1985年12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等接见了“全国老年大学经验交流会”的代表。他在讲话中认为“我国老年大学是新生事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大创举”,中国老年教育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使与会代表受到很大鼓舞。为了适应中国老年教育发展,以便总结经验,沟通信息,进一步促进老年学校教育发展,1988年12月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在武汉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正式成立。到1988年年底,全国老年学校已发展到900所,在校学员13万人,其中,老年大学有277所,在校学员近8万人。

(二)探索拓展阶段

探索拓展阶段,从1988~2000年的12年。标志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成立后,积极总结初创经验,探讨指导思想,加强校际交流,通过协会的联络、协调,全国的老年教育获得整体性推进;1996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在福州召开第二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了“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之后,这一宗旨在全国老年大学中基本形成共识。1996年8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这标志着我国老年教育走上了依法治教的新的阶段。1999年10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江泽民在“五个老有”基础上,强调“老有所学,老有所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委主任的李岚清进一步强调,要多办和办好老年大学,我国老年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科学发展阶段

科学发展阶段,从2000~201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我国已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2000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发出,强调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地要重视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此后,中央组织部、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下发《关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2002年,联合国召开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健康、参与、保障”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再次强调世界各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维护老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老年教育。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2005年11月,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在天津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老年教育发展”。强调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等新的理念。到2010年止,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共计召开九次理论研讨会,探讨中国特色老年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坚持积极老年教育观,大大推动了我国老年教育的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已发展到49289所,在校老年学员已达587万人(全国老龄办2011年8月16日向社会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上了一定规模、具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较为规范的教学管理,较高的办学和教学质量的老年大学有3000所左右。自此,中国老年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多功能、开放式的教育、教学体系,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