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
19106800000056

第56章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伊斯兰教政策(11)

20世纪初由回族马启西(1857~1914年)创建于甘肃临潭的西道堂,在民国时期既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又成为农、商并举且重视教育的一个宗教组织。马启西幼年曾习经文,应府试及秀才第后,不求仕途,投身于伊斯兰教研究。1902年脱离北庄门宦,几年后集资修建了清真寺,初名“金星堂”后改为“西道堂”。西道堂坚持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但又十分重视中国伊斯兰教着名学者刘智等人的汉文着译,“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被有些人俗称为“汉学派”。其教统结构实行教长统管制,教长既是宗教领袖,又是道堂内世俗生活的总管。组织形式分集体户和个体户两种。个体户散居西北各地,经济独立,遇有困难,道堂给予帮助;集体户集体经营生产,财产及收入统一管理与分配。马启西宣传教义,简化宗教仪式,提倡男女儿童入学读书,受到当地广大回族群众的欢迎。他一面传教,一面组织生产,从事农、牧、商等各业的开发经营,并实行集体经济管理,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较大收益和发展。1914年封建军阀马安良诬陷并杀害马启西兄弟父子等23人。1917年,马安良又怂恿杀害了第二任领导人丁全功。马明仁(1896~1946年)被选任为西道堂第三任领导人后,制定振兴之策,完善各项制度,团结教众,继续经营农、商、牧、副各业,使西道堂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不仅在北京、兰州、拉萨等地设立了商栈,而且行商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同时,建立农场12处,林场13处,牧场5处,各种作坊10余处,拥有各种牲畜达5000余头(只)。当时在临潭设立男女小学各一处,并选拔学习好的道堂子女到外地上中学、大学,为西道堂培养人才。敏学成(1882~1957年)继任第四任领导后,由于受到马步芳军阀势力的胁迫,西道堂集体经济发展受到各种限制。1935年8月24日,着名新闻记者范长江访问了西道堂,他后来着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专门写了“杨土司与西道堂”一节,指出西道堂“在哲学上、宗教上、社会运动上,皆有值得重大注意的必要”。1938年6月,着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走访了西道堂,题字赞马启西曰:“立教化民为天下法,以身殉道作百世师。”又写中堂一幅相赠:“不染维清洁,有源理自真,诚心维始终,一笃显维伸。忠孝无他计,解推不厌贫,服膺非有得,愿共保其珍。”

二、穆斯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穆斯林新文化运动孕育于20世纪初,在民国时期有一定的发展,前后延续约半个世纪。

1906年童琮在镇江创办穆原学校,并发起“东亚清真教育总会”。安铭在北平创办宛平民立初级小学。1907年王宽自西亚考察归来,在北平创办回文师范学堂。马邻翼在邵阳创办清真偕进小学。1908年,36名东渡日本留学的回族青年学子在东京创立“留东清真教育总会”,出版了中国穆斯林第一份刊物《醒回篇》,提倡“改良宗教,普及教育”,其目的是唤醒回回民族,以图发展。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上述活动逐渐归拢在一起,到民国时期,终于汇聚成一种穆斯林新文化运动。1937年,顾颉刚先生曾撰专文论述了这个运动。他把王宽等人创办的回民新式教育称做“近代中国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此后,王静斋阿訇于民国十年留学埃及,攻习各种回教法典,于是这场文化运动开始有了研究学术的气味。民国十四年,唐柯三先生与马松亭阿訇创办成达师范于济南。又把这种文化运动和边疆问题连在一起。王阿訇留埃之后,继起的有上海、云南、北平等地之留埃学生派遣团,留学的规模扩大了。成达学校创办后,继起的有上海伊斯兰回文师范学校、万县伊斯兰学校,云南明德中学和宁夏、青海等处的学校。“成达本校历届毕业学生先后在西北各地办学,用回教教义向西北回民灌输国家意识,颇着成效。回教文化运动推演于此,其意义已较前丰富,表现的成绩也比以前深刻多了。近数年来,回教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渐多,同时回教历史的研究也已发轫,这文化运动显然又酝酿着一个新的阶段……但回教文化运动的前途将日益扩大,已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回教的文化运动大公报,1937,[3月7日]星期论文;又载:禹贡,7(4))

回溯民国时期穆斯林新文化运动,其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一)创办新式回民学校。这种新式学校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中、阿文并授,造就“经书两通”的新阿訇,新师资,除讲授阿拉伯文、伊斯兰典籍外,同时讲授汉语、中国文化名着、史地和算术等课程。其中比较着名的有1925年马松亭、唐柯三等创办的济南成达师范学校,后迁往北平,该校以培养现代“三长”(教长、会长、校长)为目标。1928年哈德成、达浦生在上海创办伊斯兰回文师范学校。1928年周级三、李仁山在四川创办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1934年由马鸿逵在宁夏创办第一中阿学校。此外,还有宁夏云亭师范、平凉伊斯兰师范等。在新疆,原在喀什经文大学任教的阿卜杜勒·卡德尔大毛拉(?~1943年)也在喀什创办了一所新式学校,还亲自编写教材。另一类为实施普通教育的新式学校,如山西晋城崇实中学、宁夏蒙回学校、北平西北公学、杭州穆兴中学、昆明明德中学、邵阳偕进中学、北平新月女中、西宁昆仑中学等。此外,各地还有一些自办的私立中学。

(二)派遣穆斯林留学生。1921年王静斋偕弟子马宏道赴西亚留学,王静斋进埃及爱资哈尔大学,马宏道则进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后来,又有王曾善自费到土耳其、海维谅自费赴印度留学。自1930年起,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开始成批接受中国穆斯林留学生,从上海伊斯兰师范、昆明明德中学、成达师范及新疆先后派出六届40余名学生前往进修。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涌现出马坚、纳忠、纳训、张秉铎、林兴华、定中明等一批国内知名的伊斯兰学者。

(三)成立各种穆斯林社团。从辛亥革命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以上海、北平等大中城市为主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各种穆斯林社团,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族穆斯林推翻封建军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平等和进步,加强国内穆斯林团结与交流的迫切愿望。依其性质可分为:(1)文化团体。1912年7月在北京成立的“中国回教俱进会”,以“联合国内回民,发扬回教教义,提高回民知识,增进回民福利”为宗旨,到1936年,在各省先后成立200多个支、分部,成为当时中国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回族社团。1928年8月由白崇禧、马福祥等组建但活动范围未出北京的“中国回民公会”(有时也称“北京市回民公会”),其宗旨为“兴办回族文化教育事业,维护回民合法权益”。1934年马天英、傅统先等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回教文化协会”和1935年8月在乌鲁木齐成立的“新疆回族促进会”。(2)学术团体。1917年在北京成立的“清真学社”,其宗旨为“阐明教理,研究学术”。1925年6月成立于上海的“中国回教学会”以提倡回民教育,研究伊斯兰教,开展中外伊斯兰文化交流为宗旨,曾创办《中国回教学会月刊》。(3)宗教团体。1912年5月成立于南京的“中华民国回教联合会”,1919年6月成立的“天津回教联合会”,1922年成立于香港的“中华回教博爱社”。1929年10月由哈少夫等成立于上海的“中国回教公会”也属于这类性质,其宗旨为:“联络国内穆斯林情谊,共谋回民公益事业,团结全国穆斯林,辅助国家”。(4)教育团体。1913年由马邻翼等在兰州倡设的旨在促进回民教育的“兰州回教劝学所”,1918年改名为“兰州回教教育促进会”,后又扩大成为“甘肃全省回教教育促进会”。1920年在湖南成立的“常德回教教育辅助会”,1922年5月由马麒等人在青海成立的“宁海回教促进会”(1929年改为“青海回教促进会”),及1933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国回民教育促进会”等。(5)青年与妇女团体。1925年在广州成立了“广州回教青年会”,1929年6月在北平成立的“伊斯兰学友会”于1933年改名为“中国回族青年会”。在其影响下,1931年初,山西太原乔世达等组织了“太原伊斯兰学友会”,沈阳也组织了“伊斯兰学友会”。1931年,王曾善等人联络回族青年知识分子在南京成立“中国回教青年学会”,宗旨为“联络感情,研究学术,促进教务,服务社会”,并创办会刊《中国回教青年学会会报》。此外,1936年6月,上海回族女青年何文玉等为“联络回族妇女,阐扬回教教义”,成立了上海伊斯兰妇女协会,同时发行《伊斯兰妇女》杂志。(6)慈善团体。例如“广东回教慎终会”等。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民族歧视导致的侮教案件不断发生,当时的各种穆斯林社团曾作为团结各族穆斯林的中坚力量,为反对民族压迫,维护穆斯林的正当权益起到了组织和领导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在郑州发起,1938年5月在武汉成立的“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后迁重庆并于1939年7月改名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1942年底又改名“中国回教协会”,曾积极组织抗日宣传,推动回民教育,开展国民外交,武装回民直接参加抗战,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先后设立了分会,在县、乡(镇)普遍设立了支、区会。

(四)穆斯林报刊。自1908年起至1949年以前在国内外(包括香港地区)出版的涉及中国穆斯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乃至历史等方面内容的期刊和报纸,其总数不下百余种,其中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约有近50种。这些民国时期的穆斯林报刊是我国伊斯兰文化史上数量可观而又极为珍贵的文献,也是中国报刊史上鲜为人知而又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资料。它们通过许多不同角度的文字表述,勾勒出一幅反映近现代中国伊斯兰教兴衰演变的巨大历史画卷,堪称包容中国伊斯兰教和各族穆斯林的历史、哲学、经典、教义、伦理、道德、文化、教育、人物、经济、团体、社会、民情风俗的多卷本“百科全书”。通过对中国穆斯林报刊孕育、发展和演变的研究及考察,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伊斯兰教在本世纪上半叶所经历的一段重要历程,可以理解中国穆斯林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这一关键时期,如何把寻求宗教信仰自由,寻求民族平等和寻求祖国独立富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月华》于1929年10月创刊,办刊时间长达20年,至1948年末停刊。此外,《云南清真铎报》自1929年2月创刊,抗战期间虽曾停刊,但也坚持办到1949年末。《突崛》创办于1934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报》创办于1939年,办刊时间也都在10年左右。民国期间创办的其他穆斯林刊物,按创办年代排列,较重要的还有:《回文白话报》(1913年)、《明德月刊》(1924年)、《中国回教学会月刊》(1926年)、《伊光》(1927年)、《震宗报》(1927年)、《真光》(1928年)、《天方学理》(1928年)、《穆士林》(1930年)、《穆民》(1931年)、《伊斯兰学生》《伊斯兰青年》(1931年)、《正道》(1931年)、《醒民》(1931年)、《广西回族》、《边铎》(1934年)、《成师校刊》(1934年)、《人道》(1934年)、《伊斯兰》(1935年)、《晨熹》(1935年)、《昆仑》(1936年)、《回教青年》(1936年)、《塔光》(1936年)、《中国回教青年学会会报》(1936年)、《回教大众》(1938年)、《回民言论(回教论坛)》(1939年)、《绿旗》(1939年)、《回教文化》(1941年)、《金字塔》(1944年)、《回声月刊》(1946年)、《伊理月刊》(1946年)、《天山月刊》(1946年)、《回协月刊》(1947年)、《天山》(1947年)、《古尔邦》(1947年)、《怀圣》(1948年)。民国期间,还曾出版过几种穆斯林报纸,如《回教月刊》(1939年,上海)、《东北回教周报》(1946年,长春)、《月华周报》(1947年,北平)、《大路》(1948年,南京)。

(五)伊斯兰教学术研究活动。民国时期,关于宗教义理方面的着作有马邻翼的《伊斯兰教概论》、马君图的《清真要言》和《清真要义》、张希真和李文澜的《宗教正基》、刘守信的《万化正宗》、达浦生与哈德成的《播音》、刘耀藜的《伊斯兰之理智研究》等等。在马福祥倡导赞助下,20至30年代还对明清以来的伊斯兰汉文着译《正教真诠》《天方性理》《天方典礼》等一大批经书搜集整理,广为刊印。此外,自40年代开始,马坚先后翻译出版了多种伊斯兰教教义哲理方面的重要着作,如《教义学大纲》(后改名《教典诠释》)、《回教哲学》(又名《回教一神论》)《伊斯兰哲学史》《回教真相》等等。当时,对中国伊斯兰教教史的研究也开始形成高潮,如1935年出版了金吉堂着的《中国回教史研究》,1940年出版了马以愚着的《中国回教史鉴》,同年还出版了傅统先着的《中国回教史》。1944年,着名回族学者白寿彝出版了《中国回教小史》。1946年和1948年,他又先后出版了《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和《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此外,非穆斯林学者陈垣1927年发表了《回回教入中国史略》(原为讲演稿,题名《回教入中国的源流》,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1928年1月由《东方杂志》再发表,改现名)。1926年陈汉章先生在《史学与地学》第1期上发表了《中国回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