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学通识
19107200000023

第23章 民间信仰的方式(5)

人类的精神活动,都离不开主体所处的文化背景。梦境多不合生活逻辑,有的甚至是混乱不堪、荒诞离奇的种种场景或事件。这些场景或事件,与做梦者的过去或现实以及他的心理状态之间,有时看上去没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这种现象乃是信息转换所致。这种信息转换的依据,就在于做梦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之中。做梦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中,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做梦者所熟知的,至少是知道的。做梦者在潜意识中所记忆、所思考、所期望、所恐惧的是甲事物,但在梦境中反映出来的,却可能是乙事物,因为,在做梦者头脑中所储存的信息中,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在信息之间相互组合、冲荡、离散等等的潜意识活动中,甲事物被转换成了乙事物,并在潜意识活动的表层亦即梦境中反映了出来。因此,分析梦境的重点,在于怎样把梦境中的乙事物,还原成甲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分析出梦境中反映的做梦者的过去或现实及其心理状态。怎样根据乙事物而去寻绎出甲事物,那就要到做梦者的文化背景中去探索了。

因此,分析一个人的梦境,必须结合他的文化背景,这是最为重要的。用弗洛伊德的有关梦的释义来分析中国人的梦,往往无法作出准确的分析,道理就在于此。

中国人的梦,只有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才最有希望得出准确的结论。古代占梦术中,充彻了荒谬的成分,具体的分析,尤其多可笑之处。但把梦境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这个研究方向,确实是有道理的。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分析中国人的梦,古代占梦术中有些方法,是值得借鉴的。下面列举其中最常见的几种。

(1)象征法。古人占梦时,常从梦中的事物着手,分析这些事物的象征意义,然后,再探索此梦所预兆的内容。事物的象征意义是象征法占梦的文化、心理基础。

(2)比喻法。将梦中的事物,与做梦者现实环境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果某些事物在某些方面有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就以此为基础,将梦境比附现实,得出梦境所寓的内容。这种方法与象征法的区别在于:象征法占梦术中,梦境中的事物,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而比喻法占梦术中,梦境中的事物,其意义是不固定的,要联系做梦者的现实环境,随境托喻,以梦境中的某事物比喻现实环境中的某事物,加以研究。在占梦术中,这是最为灵活的一种方法。

(3)连带法。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或是因果关系,或是标本关系,或是从属关系,或是并列关系,或是其他什么关系,总之,它们之间有连带关系。因此,梦中的甲事物,常为乙事物。在现实世界中,甲事物与乙事物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思考甲事物时,意识或潜意识中,往往会涉及乙事物,思考乙事物时亦然。所以,人们梦见甲事物,往往是情关乙事物所致;梦见乙事物,往往是情关甲事物所致。

(4)谐音法。中国语言文字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同音、近音字很多。民间的许多切口、口采,都是建立在这一特点之上的。谐音法占梦也是如此。所谓谐音法,就是将梦境中事物的名称,与当时现实环境相联系,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找到音同或音近的事物,再根据梦的情节,加以研究。

(5)形字法。这与拆字有相同之处。不过,拆字只是根据求卜者所出示的或拈到的字,拆解成若干个字或笔画,然后根据这些字或笔画,附会连贯成答案。占梦术中的形字法,则是将梦境中的事物,组合或拆解为文字,然后,根据所得文字,来研究此梦。

(6)引典法。就梦中所见事物或情景,与有关的典故、名句、成语、熟语、歇后语甚至诗词文章联系起来,结合做梦者所处的现实环境来研究。

(7)直叶法。直叶,也叫直解,顾名思义,就是对梦境作直接的理解。其实,用直叶法解梦而应验之梦,乃做梦者对他所处现实环境所作的一种下意识的思考、判断、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反映。这些反映的某些部分,正好与现实环境中某些事物的发展相符合。

(8)反极法。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的两极,从一极可以看到另一极。而且,这两极,都不断地向相反的那极转化。这种转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许多事物两方面的转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占梦术中的反极法,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梦是阴,现实为阳;梦是虚幻的,现实是真实的。梦和现实,正好是相反的两极。因此,梦中凶,现实中相反,正是吉;反之,则相反。如庄子说,梦见自己饮酒作乐,次日定有哭泣之事。梦中哭泣,次日会有出去打猎之事。列子说,梦饮酒者忧,梦歌舞者哭。将饮梦火,将疾梦食。佛书上也说,冻人梦衣,饥人梦饱。苏轼诗:“饥人忽梦饭甑裂,梦中一饱百不忧。”黄山谷诗:“饥人常梦饱,病人常梦医。”古籍所载占梦灵验的实例中,反极的例子是很少的,因为它与直叶正好相反。

二、求来之兆

为了选择,或者为了预知,要求兆占卜。基本方法有二,一是向神灵求兆,二是用某些物品,按照一定的规则,占卜求兆,凭兆作出判断或推知结果。此类占卜术也甚多,有抽签、掷筊、掷钱币等,兹仅举拆字论之。

拆字,也叫测字,乃古龟卜之余意。以向卜者所书之字为兆,而行占卜,要皆附会,多在汉字结构上做文章。汉字的许多特点,为拆字提供了方便。

最普通的拆字方法,是将一字拆成若干字或偏旁、类偏旁、笔画,将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推断结果。或改动字的笔画结构,成另一字,来推断结果。或与相似的其他字联系起来,或结合书法推测,或联系求卜者的身份等情况,来牵强附会。有时同一字有几种测法。南北宋之际,杭州有人写了个“杭”字请人拆字,拆字的人说:“金兀术快要来了!”“亢”字去点,就近“兀”,那一点移到左边的“木”上去,就成了“术”字。宋高宗微行,写了个“春”字叫人拆字,拆字的人说:“秦头太重,遮日无光!”这是利用拆字暗示他被秦桧控制了。这些,当然是小说家之言,以文字做游戏。

第六节谶语、口采与语讳

一、谶语

谶语本是阴阳术数家们的预言。这类预言,范围极广。大到预言国家兴亡,时代变迁,如旧时流传于民间的《推背图》、《黄蘖禅师语录》等,即是此类。小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会出状元宰相,土匪盗贼。许多地方都有这类预言,它们又往往是以歌谣的形式出现的,有的甚至还代代相传。《后汉书·五行志》中云:“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预言董卓死亡的。宋代福建兴化府城内,流传着这样的谶语:“拆了屋,换了椽,朝京门外出状元。”北宋熙宁间,改建了城门,果然出了个状元,叫徐铎。南宋绍兴间,兴化兵变,城门被毁,乱平,城门又被修复。于是,朝京门外的市区又出了个状元黄公度。

谶语产生在汉代,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产物。人们认为,谶语体现了上天的意志,事物的发展,必定如此,非人力所能改变,人们应该顺应天的意志。所以,谶语从产生开始,一直到旧时,在民间确实是有一定影响的。某些人想达到某种目的,就往往要造一些谶语,广为散布,以动人心。王莽和东汉光武帝刘秀,都玩过这样的把戏。明末宋献策,也给李自成献上“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说是古人所造的。隋唐两代,严禁民间收藏和流传谶纬一类的书。宋代开始,不禁止此类图书。

古籍所载谶语不少,有的是对前人所写文字的牵强附会,有的则是有人出于某种目的而编造的。

有一种谶语,是人们无意中造的。人们说出或写出某些语句,本来与某些事全不相干,但有人对这些语句作牵强附会的分析,认为这些语句除了表达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外,还隐藏着其他的意义,在冥冥之中预兆了某些事情的发生。特别是在有些事情发生后,人们惯于寻找此前的征兆,将此前本与此事无关的话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就是预兆,就是谶语。如果这些所谓的谶语是诗是词,那么,也就是诗谶或词谶了。晋朝大官石崇,家中豪富,有别墅名“金谷园”,一批诗人,常在那里雅集做诗。着名诗人潘岳,是他的好朋友。有一次,潘岳做了一首诗送给石崇,中有:“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这是写他们之间的友谊的。后来,石崇和潘岳都被杀。两人在刑场上相见时,石崇对潘岳说:“我们真是你所说的‘白首同所归’啊。”潘岳先前作的这句诗,正是他们同时归向大自然的“诗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