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学通识
19107200000025

第25章 民间节日风俗(1)

我国民间节日风俗,例按夏历,然亦有按二十四节气或干支者。

夏历,即今之农历、阴历。其名为夏,乃后人言之,实是汉武帝改太初历后施行。此后,历代多所修改,至清而益趋于精密、完善。就其性质而言,当是阴阳合历,因为它既明地球于黄道之位置,又明月亮于白道之位置。然其于前者,颇为疏阔,而于后者,堪称精密,称为阴历,是有道理的。就表明地球于黄道之位置而言,夏历远不及公历精密,公历纯阳而无阴,故称阳历。夏历之称农历,盖农家以此安排农事也。然夏历既疏阔于明时序,农家若一以此为准安排农事,必有参差。二十四节气,则能补夏历之缺陷。

所谓二十四节气者,所由来者远矣。有歌诀以纪之云:“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明地球于黄道之位置,堪称精密,可以与公历相匹。农家以此安排农事,决无失时之虞。二十四节气之中,“四立”、“二至”、“二分”,是为八节。四时八节之语,泛指一年中之节日,然推其原,四时即春夏秋冬,八节则谓此八节气也。此八节气,亦皆是传统节日,各有节日活动,然或今仍行之,或已不行耳。一年又分七十二候。候者,气候、物候之候也。民间节日,尚有以干支纪者,然不多。

第一节春季节日风俗

一、春季节日风俗概览

立春:俗称春朝,旧时风俗有:打土牛。土牛为用土制造成的牛的造型,有劝耕的意思。立春幡,戴春胜,贴宜春帖,表示庆祝春天到来的意思。生吃萝卜、葱、韭等带辛辣的食物,叫做“咬春”。在某些树枝烧成的灰中浴蚕种。

正月初一春节:详见下文。

正月初五路头生日:见下文。

正月十五元宵节:见下文。

正月廿九穷九日:有送穷鬼之俗。

正月最后一天:古普遍于此日送穷鬼,韩愈有名文《送穷文》。

社日:有祭祀土地神之俗,见本书第三章有关部分。

二月初一中和节:古有相互赠送种子等俗。

二月初一:北方以此日为太阳生日,有祭祀太阳之俗。

二月初二龙抬头:风俗有:到水边打水回家,叫“引龙回”。吃面,叫“吃龙须”,吃饼叫“扯龙鳞”,吃葱饼叫“扯龙皮”,吃饺子叫“攀龙角”,吃猪头叫“吃龙头”,剃头叫“剃龙头”。妇女不动针线,以免伤龙。放年假学生是日开学,叫“占鳌头”。

二月初三文昌帝生日:见本书第三章有关部分。

张大帝生日:诸说不同,从二月初八到二月十一,前后必有降温和风雨等。张大帝是道教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神。

花朝:也叫百花生日,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十、二月十二、二月十五等说,各有不同,有用五彩丝或彩色绸布条系在花枝上“赏红”和祭祀花神等俗。

二月十五太上老君生日:有到道观祭祀等俗。

二月廿八老和尚过江:有大风,气温下降。

寒食节、清明节:见下文。

谷雨日:北方许多地区,有用符咒禳毒虫等俗。

上巳节:见下文。

三月三日真武大帝生日:真武大帝为道教中大神。此日有祭祀等俗。

三月初五大禹生日:浙江大禹庙所在地区,有祭祀等俗,一说六月六日为大禹生日。

三月十五日财神生日:见本书第四章财神部分。

三月十六老把头生日:北方许多山区有此节日,有祭祀等俗。“老把头”为山神。

三月廿三天后生日:见本书第三章“水神”部分。

三月廿八东岳大帝生日:有祭祀等俗。东岳大帝为泰山神,也称泰山府君,在民间信仰中,掌管人的寿命长短。

二、重要的节日风俗

1.元日

夏历正月初一,古称为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岁朝、年朝等。辛亥革命后,则称春节,因为其元旦之名,为公历一月一日所假,久假而不还,故元日便称春节,因为此日与立春相近。元者,本义为首,元首、元凶、状元之元,皆为此义。元日之元,为开始、第一,亦首的意思。正旦之正,读平声,或云避秦嬴政之讳。旦为天亮。朝,有早晨、一日(一朝)、初等义,此为初义。月朝、月夕,语见《荀子·礼论》。古官方和民间,都以元日、寒食、冬至为三大节,衙门放假七日,有所谓“前三后四”之说。

春节风俗很多,现择要介绍。

(1)放爆竹。元日放爆竹之俗,据说是起于驱除山臊恶鬼。东方朔《神异经》云:“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臊。人以竹着火中,噗哔有声,而山臊惊惮”。以爆竹惊鬼之俗,当是人们从以火驱除野兽的生活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元日放爆竹之俗,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也说是用来驱除山臊恶鬼的。南宋范成大《石湖诗集》卷三十《腊月村田乐府》有《爆竹行》一诗,写吴地腊月二十五放爆竹之俗,于当时爆竹之制造和放爆竹之命意言之甚详:“食残豆粥扫尘罢,截筒五尺煨新薪。节间流汗火力透,健仆取将仍捷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七声八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厉。”可见爆竹的驱除之威,是何等的厉害了。

后来的爆竹,早已经不是燃竹而爆,而是以纸包裹火药为之,不过仍然沿用旧称,称为爆竹。吴人也称爆竹为爆仗或爆杖。清人顾禄《清嘉录》卷一云:“岁朝开门,放爆竹三声,云辟疫疠,谓之开门爆仗。”可以知道,在清代,元日放爆竹,仍有驱鬼辟邪的意思。

今俗,春节早晨开门后,马上放爆竹数声,一般是两声,但是,这已经完全没有了驱鬼辟邪的意思,只是表示吉庆,增加喜庆气氛。

(2)春联。春联起源于民间对桃的信仰。

第一步,从桃信仰到桃梗。俗传后羿死于桃木大棒。《淮南子·诠言训》云:“羿死于桃棓。”高诱注:“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可知此信仰甚古。《礼记·檀弓》:“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意思是说,国君去参加大臣的丧礼,怕遭到鬼邪的伤害,就叫巫师拿着用桃树枝扎成的扫帚样的东西,在前面保卫,鬼邪见到桃树枝,就不敢来了。《礼记·夏官·戎右》、《左传·哀公二十九年》亦有此类记载。后世戏曲、小说、民间故事中,以桃驱鬼、镇鬼之事极多。幼儿出行,其身挂数枚二三寸小桃枝,用以驱鬼辟邪,某些地区,至今仍有此俗。扶桑着名神话故事《桃太郎故事》,亦有以桃驱鬼之情节。

雕桃木成人形,是为桃偶,亦云桃梗,乃桃驱鬼辟邪功能之形象化。古有于元日以此立于门驱鬼辟邪之俗。王充《论衡·订鬼》云:“《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按语:今本《山海经》无此)鬼畏惧桃之信仰,或源于此故事。以桃偶置门户驱鬼辟邪之俗,亦无疑本此故事而设。《山海经》作于战国至汉初,据此,诸般“御凶魅”之俗,虽然未必黄帝时即有之,至晚于汉代初年,实已有之矣。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引《战国策》中苏秦以土偶、桃梗之对话故事谏孟尝君入秦,述土偶人对桃梗语,有云:“今子,东国之桃木,削子为人,假以丹彩,用之以当门户之疠。”今本《战国策·齐策三》载此事,无“假以丹彩,用之以当门户之疠”二语,味其语意,当非后人之所妄加。后汉高诱注《战国策》,于“今子,东国之桃木,削子为人”云:“东海中,有山名度朔,上有大桃,屈盘三千里。其卑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由往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荼与,一曰郁雷,主治害鬼。故使世人刊此桃梗,画荼与与郁雷首。正岁以置门户。辟号之门。荼与、郁雷,皆在东海中,故曰‘东国之桃梗’也。”所言与《山海经》所载相同,仅神名稍有异耳。据此,则战国时代,已有此俗矣。又张衡《东京赋》云:“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对操苇索。”应劭《风俗通义·祀典》云:“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冀以卫凶也。”干宝《搜神记·佚文》云:“今俗法,每于腊终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像虎眼,以祛不祥。”所言皆同一风俗,而渐踵事增华矣。

第二步,从桃梗到桃符。桃梗而为桃符,南北朝时已然,其物又名桃枝、桃板、仙木等,而以桃符之名为最着。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元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桃符之制未详,从“符”字推想,当于桃板画桃树之形象,较之桃梗,方便而且美观。辅之以他物,犹像度朔故事。

唐之桃符,其制亦未详,而宋之桃符,则其制不一。或以宽径寸、长七八寸之桃枝劈为二,上书祈福禳灾词语,插于门之左右,以像度朔故事也。或以长二三尺、宽四五寸之薄板,上部分分画狻猊(狮子)、白泽(传说中的神兽)之类吉祥动物,下部分分画神荼、郁垒,或又书祝祷之语于其上,于元日挂于门,左神荼而右郁垒,左狻猊而右白泽(见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卷八,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等)。此则驱鬼辟邪而又兼祝吉祈福矣,与新年之喜庆气氛相协调。

第三步,从桃符到春联。上面写有祝颂之语的桃符,若其上所书,乃对仗之二语,则春联生矣。事实正是如此。世传第一副春联为五代时(其实已经进入北宋了)西蜀君主孟昶所撰,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就形式而论,此联对仗工整;就内容而论,纯见喜庆,不见驱邪,已远离桃符之本旨矣。对仗形式与喜庆内容,正是春联之特点。

春联自产生至成风俗,尚需时日,故宋代尚有如上所云桃符之制,且其上所书词语,亦非尽联语。然桃符之命意,由驱邪而兼具喜庆,而纯为喜庆,则为趋势,词语之形式,亦渐趋于对仗。其趋于对仗之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民间素重对称之美,二是受律诗之影响。王勉夫《野客丛书》、周密《癸辛杂识》皆录宋人桃符语,于此可知此二趋势,而春联之制,得以普及,而此风俗成矣。清人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谓春联始自明太祖朱元璋,顾禄《清嘉录》已斥其妄。当然,后来的春联,不再写在桃木板上,而是写在红纸上,也不再叫做桃符了。喜庆的内容与对仗的形式,则仍然是它最基本的特点,而桃符原来的辟邪的命意,也不再具有了。

(3)年画。

年画之起源,亦当为度朔神话,前已详言之。桃符、神荼、郁垒、虎而外,鸡亦为门饰以驱鬼辟邪者,见诸宋代严有翼《艺苑雌黄》,而此俗亦起源于度朔神话。宗懔《荆楚岁时记》引《括地图》云:“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此当为《山海经》等所载度朔故事之变体。要之,设诸物于门,驱鬼辟邪。然诸物为赋予吉庆美观之用,而驱鬼辟邪之意识淡化,于是年画就产生了。由吉庆美观之主题,年画千姿百态。由清人潘鼎一《金陵岁时记》所载,可见一斑,云:“金陵人家,大门之有门神者,不多概见。惟后门贴钟馗。内室各门不一。其制:年老者用《推车进宝》、《四季平安》;少年则《麒麟送子》、《五子夺盔(魁)》、《冠带流传》等图。单扉则贴一圆形和合,名曰一团和气。亦有摹财神、仙官形象者,义取吉祥而已。其制以矾水浸纸模印其上,施以五彩水。西门谢合泰作厂最工。其售自苏州者,亦苏画,模印戏剧人物,形神毕肖。儿童多争购之,谓之年画。”

就风格论之,年画大多色彩鲜明,大红大绿,以粗线条为多。民间审美趣味,于此可见。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刻印年画,历史悠久,所制年画,负有盛名。今某些出版社,亦印制年画。挂历,实亦年画之一类也。

(4)拜年。

亲族间拜年之礼,南北朝时即有之。社交性之拜年,北宋已盛。然多不亲往,仅令仆人持名帖投之。明清社交性拜年益盛,益虚伪。此风官场较民间为甚。拜年自元日起,有至元夕者,谓之拜灯节,谚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之谑。拜年之俗,今仍行之,寄贺年片之俗,亦古投名帖拜年之类。

(5)春节饮食。

春节饮食,多美食美味。如饺子、馄饨、团子,这几样是极为普通的春节食品。此外,还有麦芽糖,人称“胶牙糖”,说是春节吃后,牙齿坚固;还有椒柏酒、屠苏酒,说是喝了可以健身,古代元日诗中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