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学通识
19107200000003

第3章 绪论(3)

民俗的地域性,指不同的地区,以其地理、经济、历史、传说等文化背景的不同,有其独特的风俗。如古越人文身,认为以其入水可避蛟龙之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北方无此俗。如太湖周围,乃河网交叉的水乡泽国,交通多用船只,篙撑橹摇。举行婚礼,迎娶之日,新郎乘船至女家接新娘和嫁妆。新娘和嫁妆都上了船,然后开船。开船时,篙工必须运劲蓄势,只用一篙,便把船撑行。若一篙撑不行,则不吉利。船到男家港湾停泊处,不能马上停泊,必须掉头往外撑出一段水路,再摇回。如此反复数次,才能停泊,叫做“摇出势”。再如旧时太湖中的渔民,陆地上没有住宅,饮食起居作业,都在船上,婚礼也在船上。结婚那天,男家船和女家船停在一起,中间相距丈余,女方船上放下一浴盆,新娘坐在其中,用手划行到男家船旁,由男方家人扶入船中(见清人所写《太湖竹枝词》等。)。这些地方,因地理环境不同,婚礼也与别的地方用车轿不同。

还有一些民俗,是由地方特有的山水名胜而产生的。如杭州中秋前后有观潮之俗,并以八月十八日为潮神生日。这正是由于当地有钱塘江潮水之胜而产生的。又如吴地八月十八日石湖串月之俗,九月三十日夜半登阳山浴日亭看日月同升之俗,都是如此。有的民俗以经济而异。如宋朝范镇《东斋纪事》卷五:“萧庆尝言,契丹牛马有熟时,有不熟时,一如南朝养蚕也。予问其故,曰:有雪而才露出草一寸许时,如此则牛马大熟,若无雪,或有雪而覆盖草,则不熟。盖契丹视以为丰凶。”若不是牧区,便无此俗。吴地有八月二十四日为稻生日之说,不种水稻之处便无。有些民俗,与其地的历史传说有关。宋人范镇《东斋纪事》卷五:“归州民家,自汉王昭君嫁异域,生女者无妍丑,必灸其面,至今其俗犹然。”又云,《宋史》载,洪咨夔知蜀龙州,毁邓艾祠而更祠孔明。邓艾为司马氏手下大将,曾率领军队大举伐蜀,蜀因此而亡。同一种民俗,各地也可能有种种差异,或大或小。如龙舟竞渡,各地的龙舟之制就不一样,这还是小的方面;就大的方面而言,湖湘间的龙舟竞渡是纪念屈原,而吴地则有纪念伍子胥之说。即使是邻近的村庄,民俗也可能有差别(美国得克萨斯州盛产马匹,故其地关于马的民俗和传说很多,见J.Frank Pobie等编《野马与母马》,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Press,1955年版。)。

二、传承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是从时间的角度而言的。

民俗代代相传,世世相承,具有稳定性。风行一时的俗尚,不能算民俗。如《后汉书·郭泰传》云,泰名重一时,人又很俊美。尝遇雨,头巾一角沾湿而折叠,时人慕而仿之,号为“折角巾”。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蔡太师(京)作相时,衣青道衣,谓之太师青。出入乘棕顶轿子,谓之太师轿子。秦太师(桧)作相时,裹头巾当面偶折一角,谓之太师错。”这些,都不能算是民俗,因为缺乏稳定性。稳定需要时间。时间纵向流逝,一去不返,因而民俗就有了传承性。传承的方式,当然是代代相传,世世相承。祖宗灵魂信仰之类的民俗,也许从人类诞生起,就已经有了,今天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放眼社会民俗,传承千年以上的民俗事象,比比皆是。有些民俗之传承,带有周期性,如节令民俗、人生礼仪等即是。

与传承性相对的,是民俗的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基于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发生某些变化。如女子化妆,率以粉黛,粉以傅面,黛以填额画眉。六朝后,兼尚黄色,梁以黄色妆额,北周用黄色妆眉,辽人面涂黄色,谓之佛妆。但后代又用粉黛,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如古之祭祀鬼神,用圭璧币帛实物,事毕则埋之,后世则改用纸钱和摹拟物烧之。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纸钱,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节,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按:西方有埋牺牲之俗,将人等埋在沙中的游戏就是模仿埋牺牲。见《民俗》第二卷,1891年(Folklore,Vol.2.London,1891))后代既宝钱货,遂以钱送死。《汉书》称盗发孝文园瘗钱是也。率易从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后汉以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迨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像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又近代柴萼《梵天庐杂录》卷十三:“南齐东昏侯剪纸为钱,以代束帛。……今世又翻新样,锡箔、宝锭、白纸、黄阡,谓焚化成灰,俱可资死者应用。谬妄无稽。”现代丧礼,给死者焚化纸扎电视机、电冰箱等冥器的,在许多农村地区,几乎已是惯例。(外国的民俗,同样也具有变异性。例如,在苏格兰,吃猪肉本是个禁忌,人们对猪和猪肉有偏见。1760年左右,在某个教区,只有二十头猪,因为他们很少吃猪肉。仅仅十年后,那里的猪就非常多了,几乎每个农民家庭都要养一到两头,因为人们普遍地吃猪肉了。在民俗中,饮食民俗是最不容易变化的,但以前苏格兰有关吃猪肉的风俗,竟然变化得很快。)

三、民间性和共通性

民俗的民间性和共通性,是从民俗与传习者关系这一角度来探讨的。

民俗必须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民间所没有的,如官方典礼仪制,官员车马服饰,官场通例等,不算是民俗。

民俗的共通性,是指某特定时空概念上民间的民俗,与其他社会阶层和其他时空的民间有着联系。这就是说:第一,各级官员、大小贵族、甚至皇帝的生活中,也有着民俗内容。如他们也要守岁、观灯(见清卜陈彝《握兰轩随笔》卷下)。皇帝娶妇,亦须彩礼(见宋王勉夫《野客丛书》卷三十)。有的时候,官方还会与百姓一起进行祭祀等活动。范成大《离堆行》诗自注云:“沿江有两崖中断,相传秦李太守(李太守:此指李冰。)凿此以分江水,又传李锁孽龙于潭中。今有伏龙观,在潭上。蜀旱,支江水涸,即遣官致祭,壅都江水以自足,谓之摄水,无不应。民祭赛者率以羊,岁杀四五万计。”第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也都有相通之处,如人生礼仪、鬼神信仰、民间故事的命意和模式等,相通之处尤多。如灰姑娘一类的故事,中外许多地方有之。相似的风物传说,往往在不同的地方存在。例如,“望夫石”、“相思树”的故事,在我国多个地方流传,诠释当地的相关风物。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好几个地方都有叫“情人跳”的岩石,都有相关的爱情故事,都是说相爱的一方为情而从这块岩石投身水中而死。欧洲许多河流,都有“河神拿人”的传说。

第四节民俗的形成、流变与消亡

一、经济原因

属于上层建筑的民俗,它的形成、流变与消亡,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制约的。物质民俗,更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

经济发展对民俗的作用,在鬼神信仰等精神民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的发达和普及,是鬼神信仰民俗的克星。

如求雨求晴诸俗(国外也有求雨风俗。墨西哥一传说云,某年大旱,人畜皆危。一少女上山求雨,甚久而雨方下。该少女以求雨久,失去知觉,而至于死亡。其饰发髻之网巾落地,化为花朵,是为蓝网巾花。见Mrs.Bruce Keid《蓝网巾花,一个印第安传说》,载Stith Thompson编《圆码头》,得克萨斯民俗学会1935年版,P197.),便是建立在当时低下的抗旱排涝能力与科学知识水平基础之上的。随着农田抗旱排涝能力的增强,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求雨求晴诸俗,便自然消失了。

二、政治原因

政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它对上层建筑中的其他部分起有重要作用,对经济基础亦起反作用。民俗的形成、流变与消亡,许多情况下是政治在起作用。

政治对民俗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第一,某些民俗的形成、发展、流变与消亡,发端于官方。

自古以来,民俗事象中历来存在着“上以风化下”的内容,官方利用政治优势来推行、强化、改变或禁止某些风俗,根本目的是为巩固其统治。但其客观效果,则要作具体分析。究其手段,有硬有软。清初以屠刀推行剃发,是以极端手段作用于民俗之典型。又有以法律形式禁止某些民俗者,如元刑法禁指腹为婚即是。又明朝陆容《椒园杂记》卷十:幼尝入神祠,见所塑部从,有袒露者,臂股皆以墨画花鸟云龙之状。初不喻其故,近于温台等处,见国初有为雕青事发充军者,因询问雕青之所以名。一耆老云,元时,豪侠子弟皆务两臂股皆刺龙凤花草,以繁细者为胜。洪武中,禁例严重,自此无敢犯者。因悟少年所见,即文身像也。闻古之文身,始于岛夷。盖其人常入水为生,文其身以避水怪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