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学通识
19107200000030

第30章 民间节日风俗(6)

登高。高山高阁高塔,高处即可,常与宴饮相结合。登高之举,乃祝吉之意。

食糕。此日食糕之俗,隋即有之。唐代刘禹锡作九日诗,以五经无糕字,遂不复作。食糕亦祝吉之意,盖谐“高”也。重阳糕之名色极多,如狮蛮糕、花糕、五色糕、食鹿糕、牡丹糕等。

此外,旧时北京等地还有辞青、打围等风俗。所谓辞青,实际上就是郊游野餐,因此时百草树叶正由青变黄,所以,就叫做辞青。朱彝尊《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八云:“辽俗,九月九日打围斗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筵一席。射罢,于地高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生切,以鹿舌酱拌食之。”此合射猎、登高、饮菊花酒为一,乃少数民族风俗与汉族风俗的融合。

第四节冬季节日风俗

一、冬季节日风俗概览

立冬:用各色香草以及菊花、金银花等煎汤沐浴,叫做“扫疥”。

十月初一烧衣节:祭祀祖先,将纸钱、包括纸衣等的冥器焚化给祖先。

十月初一靴生日:是日晴,此冬天暖;是日阴,此冬天寒。

十月初一菠菜生日:旧时江苏镇江等地,此日必吃菠菜。

十月初一祭祀牛王:是日,旧时祭祀牛王,善待耕牛。

十月初五五风生日:旧时江苏太湖中船户有祭祀风神之俗。

十月初十牛马王会:北方某些地区,有祭赛牛王、马王的风俗。

十月十五下元节:下元节的释义见上文元宵节部分。在此前后,有到道观建醮求福或超度亡故亲人的风俗。

十月十六盘古氏生日:此说在湖南、湖北等地流传。

十月十六寒婆生日:寒婆是主寒暖之神,煤炭业者的行业神韩婆神,就是这位“寒婆”,只是把“韩”代替了“寒”。是日晴,主是冬暖。

冬至:见下文。

十一月十七弥陀生日:是日东南风,主米贵;西北风,主米贱。

腊日:举行腊祭,祭祀祖宗。举行蜡祭,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灵,如能吃田鼠的猫,能吃野猪的虎,还有虫王等等,也叫八蜡。成群结队的人们头戴神灵或野兽面具,手拿武器和敲击乐器,挥舞跳动,大声叫嚷,到处驱逐疫鬼,叫做驱傩。

十二月初五吃五豆:早晨,吃五种豆,俗以为如此可以解除“五毒”。有些地方,将豆少许抛洒在路边,以禳儿童痘症。有些地方,炒谷类豆类嚼之,称为“咬鬼”等,说是可以“却百病”。

十二月初八腊八粥:用多种干果、豆类、谷类、果仁等煮粥,叫做腊八粥,食之健身。

十二月十二蚕生日:某些养蚕地区,有祭祀蚕神之俗。祭品是南瓜和糯米做的食品。

十二月十五点天灯:从是日晚上起,于庭院中高挂一灯,至次年正月半止,叫挂天灯,俗谓如此则一家不生眼病。

十二月廿四交年节:有送灶神上天、打扫卫生等风俗。江南有些地方,有烧田间杂草等风俗,谓之放茅柴。“茅柴”者,“茅草”也。

十二月廿五照田蚕:也叫“照田财”,并不限于此日,正月半也行之,类于“放茅柴”。其俗:把秃扫帚、麻秸、竹枝等物,缚于长竹竿之端,点燃成火炬,一枝枝插在田间,或举之在田间奔跑,遍照田间。或于正月十五夜为之。(爱尔兰等西方国家,有些地方,于公历六月二十九日夜,在十字路口生火堆,从火堆中拿起小木棍扔往农田里,说如此则宜田。见《爱尔兰民俗学会杂志》1928年版(The Journal of The Folklore of Ireland Society,Edited by Seamus O Duilearga,Published by The Society at Room 78,University College,Dublin,1928)。)

十二月晦日除夕:见下。

二、重要的节日风俗

1.冬至

冬至为古三大节之一。有“亚岁”之称。前夕称“冬除”或“二除”,甚至称“除夜”,有云冬至一如年节者,甚至有“肥冬瘦年”、“冬至大如年”之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云:“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祖先,官放关扑,一如年节。”金盈之《醉翁谈录》卷四云:“自寒食至冬至,久无节序,故民间多相问遗。至除岁,或财力不及,不复讲此俗。谚有‘肥冬瘦年’之语,盖谓冬至人多馈遗,除夜则不然也。”冬至有馈节、团冬、祭祖先、守冬(如守岁那样)、贺冬(如贺年那样)、献履(儿媳妇给公婆或其他长辈送鞋子)诸俗。节食有冬至团、圆子、馄饨、赤豆粥等。

冬至日为“九九”第一天,谚谓“连冬起九”是也。将冬至后八十一天分为九个九天,依次分别为一九至九九,九九尽而天暖。九九歌,或称九九词,述九九节候之变化。语言通俗,形象性强,当出于里巷集体创作。宋已有之。因地域之异,九九歌歌词有多种。如:“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或五九以下有变化:“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雪的别称);六九五十四,口中嘘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跳蚤出。”

将某图案分为八十一部分,自冬至后起,日画其一,或又纪每日天气。冬至后八十一天尽,寒去暖来而此图成,故名“九九消寒图”。宋以前未见,元以后历代有之,式样极多,有画梅者,有画圈者,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有以九笔之字九个粗成文句者,日画一画,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文人雅士又有“九九消寒会”之举,九人每九天举行一次文化集会,如作诗、画画等,当然也聚餐,每人轮流做东,九人都轮遍而九九到。

2.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谓之除夕,亦谓大年夜。前一天称小除夕,亦谓小年夜(宋称腊月廿四为小年夜)。唐又称除夕为大尽,前一日为小尽。《诗·唐风·蟋蟀》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因此,一年的最后一天,就叫做“除夕”。此日风俗很多,主要有:

1.祭祀诸神

(1)送玉皇:玉皇大帝于腊月廿五下界,检查灶神的汇报是否属实,完毕,于除夕上天,故送之。

(2)接灶神等神:灶神等神于腊月廿四上天汇报,此日下凡,故要迎接。

(3)祭祀路神、床神、井神、石敢当(用来抵挡不好的风水的小石碑样的石头)等。

2.祝吉

(1)把青树枝、芝麻秸、甘蔗等插在门窗上,取富有生命力、芝麻花开节节高、渐入佳境等意思。

(2)商店把黄色的纸条连成一串,与财神像和纸糊的金银元宝等,一起挂在招牌上,叫“富贵弗断头”。

(3)取一根松枝或柏枝,插在瓶子或盆中,树枝上挂些钱币和象形的元宝之类,叫做“摇钱树”。

(4)在火炉中加足燃料,控制火力,使之通宵不熄灭,叫做“财火”。但此举明显有酿成祸患的危险。

(5)年夜饭丰盛而外,一些菜名字要好听,如豆芽叫做“如意菜”之类。还有,饭一定要烧得多,新年里还能吃,叫做“宿岁饭”,乃“有余”的意思。

(6)在门前画种种图形,如金钱、元宝、米囤等,中称为“画米囤”,总是祈祷丰年,祝愿发财。

3.辟邪

(1)在庭院或门口架起火堆,以消除这一年里的晦气,以免带到次年,叫做“岁火”。有人认为,这也有祝吉的意思。不过,明火容易酿成火灾。

(2)将炭放在大门的旁边,叫做“撑门炭”,可以驱除鬼魅。

(3)用灰在门口画弓箭,叫做“射祟”。此俗旧时广东等地有之。

(4)以红纸作一老虎,老虎的嘴上涂些鸭血,烧在门外,叫做“压煞”。旧时台湾等地有此俗。

(5)在新旧岁交替之时,大人抱小儿睡在厨房,身盖红巾,过了一会才回床。将小儿抱到养猪处走走。在小儿所睡床的蚊帐顶上放几颗黄豆,或用红绿线串黄豆三颗,挂在蚊帐上。这些风俗,据说能禳痘症。

(6)把芝麻秸撒在行走之处踩,叫做“踩岁”。盖“岁”与“祟”同音。

(7)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压岁果子”等。“压岁”本来也是“压祟”的意思,旨在禳灾驱邪,但是,后来,这一风俗的含义,纯粹是吉庆、爱幼,而没有禳灾驱邪的意思了。

4.其他

(1)守岁:除夕之夜,过了夜半才睡觉,甚至天亮后才睡觉,叫做“守岁”。或云,此乃“惜阴”之意。宋代,又有“守冬(冬至夜过了半夜才睡觉)爷长命,守岁娘长命”之谚。

(2)在守岁时,贴春联,贴门神,制作大年初一和此后几天中吃的美食等。(西方有些国家,在公历年的除夕,也有守年的风俗。大家坐着,等着年的到来。在子夜,家里最受尊敬的人,被派出门,把新年领进家来。人们相信,一个好人带来好运气,一个坏人带来坏运气。见《爱尔兰民俗学会杂志》1928年版(The Journal of The Folklore of Ireland Society,Edited by Seamus O Duilearga,Published by The Society at Room 78,University College,Dublin,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