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中叶,统治者更是大力反对女子改嫁。明文规定,凡是改嫁的女子,儿孙即使做了大官,也不得请封。可见改嫁的女子,在人们的观念中,道德地位低下。雍正元年,诏直省州县,各见里节孝祠,有司春秋祭祀(见陆敬安《冷庐杂识》卷一)。以妇女改嫁为耻辱的观念,深入到社会基层,成为一个牢固的民俗观念。
在这样的观念统治人们思想之时,一些思想开通的人,也持有开明的观点。如沈起凤《谐铎》卷九《醮妇冰心》和《节母死时箴》二文,为再嫁的妇女说了几句公道话,反映了守节的残酷和对人性的压抑,形象地阐述了再嫁的合理性。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三云:“沈圭有云,兄弟以不分家为义,不若分之,以全其义;妇人以不再嫁为节,不若嫁之,以全其节。”但坐而论道是轻松的,挨到自己头上,就难了。如袁枚之妹,年轻时守寡,没有改嫁。袁枚之女,年十七就守寡,也没有改嫁。
现代民俗中,以改嫁为不光彩的观念,依然存在,当然,正在以较快的速度消除。丧偶女子,如出于对丈夫感情等原因,不愿意再婚,当然也是很好的,可以理解的。但丧偶女子再婚,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样是可以理解的,也没有什么不光彩。
第三节家庭
一、家庭的概念和职能
人们常把家庭称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若干个血缘关系较近的家庭,谓之家族。异姓的家族、同姓的家族,大致分别与异姓的亲族、同姓的亲族差不多。一般所说的家族,是指同姓亲族,或小于亲族的近血缘同姓家族。因此,有关家族的民俗,也大致跟亲族的民俗差不多。
家庭的规模,有大有小。我国封建社会中,有不少大家庭,几世、甚至十几世同居,不分家(见之于《新唐书·孝友传》、《宋史·孝义传》等)。宋人文莹《湘山野录》卷上云:“伪吴故国五世同居者七家,先主为之旌门闾,免征役。尤着者江州陈氏,乃唐元和给事中陈京之后,长幼七百口,不蓄仆妾,上下雍睦,凡巾栉椸架及男女授受,通问婚丧,悉有规制。食必群坐广器,未成人者别一席。犬百馀只,一巨船共食。一犬不至,则群犬不食。别墅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
像《红楼梦》、《家》中所写那样的大家庭,在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就家庭规模而言,现代家庭要比封建社会中的家庭为小。
家庭的职能主要有:(1)家庭经济职能。家庭必须能维持家庭成员的生计,如果一个家庭丧失了这一职能,它就无法存在于社会。在可能的情况下,家庭还要力求扩大收入,积累财富。同时,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实体,它的经济活动,也对社会经济起作用。当然,作用的性质如何,要具体分析。(2)家庭延续职能。家庭必须延续家庭的血缘或世系。一个家庭如果丧失了这一职能,就意味着它即将消亡。家庭的这一职能,使人类能延续和繁衍。因此,生儿育女,不仅仅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社会的事,也是对社会的发展作贡献。(3)教育职能。家庭的教育职能,表现在教育家庭成员,当然以教育后代为主。教育的内容,包括伦理道德的教育和一般知识、生产技能的传授。此外,还包括为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向社会购买教育。(4)协调职能。家庭要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经济关系等。(5)保护职能。家庭要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整体利益,保护每个成员的利益,不让他们受到来自家庭内外的力量的损害。(6)公益职能。家庭要尽可能地为社会公益事务作贡献。
家庭的这些职能,使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产生了物质生活的相互依存性,同时也必然产生了精神生活的相互依存性。物质生活方面,正如《汉书·食货志》所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说明家庭的物质生产,是和社会密切相联系的。某个家庭成员的经济收入,影响到整个家庭所有成员的生活。精神生活方面,许多祭赛、娱乐,是许多家庭一起举行的。家庭成员精神文明水准的高下,当然和社会精神文明水准高下密切相关。家庭成员在精神上的联系,当然更是显而易见的。
二、家庭成员间的基本关系
家庭关系的构成,基本者有二,一为血缘关系,一为姻缘关系。这是连接家庭成员的两条纽带。
血缘关系,存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祖辈与孙辈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叔伯与侄儿女之间等等。也就是说,这些人之间,有着血的联系,他们身上所流的血,有相同的来源。
以血统论言之。对子女而言,父母平等,谁也不能说自己身上父亲或母亲的血多一点,一般的人都是同样爱父亲,也同样爱母亲。然在父系家族中,子女之延续,都以父系血统为依据,也就是说,子女都姓父亲的姓,而母亲的姓,则不管了。一般的人,能知道祖母、外祖母的姓名,就不错了,再往上的母系祖先的姓名,就不是很了然了,尽管他们身上,也流着她们的血!兄弟姐妹,亦应平等,谁也不能说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统有什么不同。然而,在旧式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地位和权利都是不同的,一个家庭姓氏的继承,也只以男性为依据。因而旧式家庭中,重父系,轻母系,重男轻女。诸男之中,又以长者为重。财产继承方面,亦相一致。汉乐府诗《孤儿行》,民间“两兄弟”型故事,即反映兄弟间之不平等。
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是不同的,原因是他们的血缘关系之不同。有时在财产继承上,也有差别。我国乃至世界的民间故事中,大量的“恶后母”型故事,就是反映母亲对非血缘关系子女的排斥与迫害。
在财产继承方面,与谱系继承相一致。在传统的父系家族中,只有儿子有继承权,女儿没有继承权,或者说,起码没有与儿子同等的继承权。
有的地方,兄弟之间,长子继承权起有支配作用。长子继承较多的财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比较高。
所以这些,都是血缘关系与父系家庭形式之间的矛盾。
一个家庭中没有儿子,该房父系血缘无人继承,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就更为明显。在封建社会中,某家庭无子,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父系家族的近支中,选一个或两个子辈,作为儿子,以继承宗祧,俗称“承嗣”,继承这一房的世系。当然,被选择上的子辈,还有赡养嗣父母的义务和继承嗣父母的财产的权利。
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立嗣子、招赘婿、领养子这三种继承家庭世系的形式,宗法社会只承认立嗣子一种。原因在于,父系家庭作为父系血统延续的形式,是不管延续母系血统的,只看父系血统。因此,嗣子与所嗣母亲之间,尽管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与所嗣父亲之间,有父系血缘关系,只是旁系的父系血缘关系,但就凭这一点,他就有权继承这家庭的世系和财产。也就是说,作为父系家庭的继承人,应是有父系血缘的男子,在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符合这样的条件的,只能是父系血缘亲族中的侄辈,这样又与宗族世系相一致。赘婿和养子,都不符合这样的条件,因此,宗法社会就不承认他们继承人的地位。
如何在父系亲族的侄辈中选择嗣子,民俗中也有规定,许多家谱都将此作为很重要的宗法条款,每遇家庭乏嗣,就照此选择嗣子。一般的规定是尽量选择父系血缘关系最近的。就宗法社会观念而言,这是有道理的。孔齐《至正直记》卷二云:“壮年无子,但当置妾,未可便立嗣。或过四旬之后,自觉精力稍衰,则选兄弟之子,无则从兄弟之子,以至近族或远族,必欲取同宗同源,又当择其贤谨者可也。”所谓“同宗同源”,就是指有父系血缘关系。选择嗣子,由近及远,但“又当择其贤谨者”,如果二者发生矛盾,怎么办?按照血缘关系和宗族中的宗法规定应入嗣的嗣子,叫做“应嗣”,所嗣父母喜欢而入嗣的嗣子,叫做“爱嗣”。立嗣子时,立应嗣者,还是立爱嗣者,这常会闹出矛盾,最终如何,往往由诸方的力量决定。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云:“东昌有兄弟三人,仲先死,无后。兄欲以其子继,弟亦曰以其子继。兄曰:弟当让兄。弟曰:兄子幼而其子长,弟又当让兄。讼经年,卒为兄夺。弟恚甚,郁结成疾。疾甚时,语其子曰:吾必求直于地下。既而昏眩,经半日复苏,曰:岂特阳官悖哉,阴官之悖乃更甚!顷魂游冥司,陈诉此事。一阴官诘我曰:汝为汝兄无后耶?汝兄已有后矣。汝特为资产争耳。见兽于野,两人并逐,捷足者先得。汝何讼焉?意不理也。夫争继原为资产,乃瞋目与我讲宗祀,何不解事至此耶?多置纸笔于棺中,我且诉诸上帝也。此真至死不悟者欤!”这是宗法规定不明确而引起的矛盾。“应嗣”和“爱嗣”引起的矛盾,当更多。其实,争入嗣大多是为了争继承财产而已。一人而继承两房甚至两房以上的财产和世系,叫做“兼祧”。
宗法社会中,对养子和赘婿是排斥的。《至正直记》卷二云:“凡异姓之子,皆不得为后。北溪陈先生云,阳若有继,阴已绝矣。”民间还有故事,说收养子或招赘婿家举行祭祀,来享用的,只是养子或赘婿自己的生身父母和祖宗,养父或岳父家的祖宗只能坐下位,甚至不来享用祭祀(故事见《癸辛杂识》等)。另一方面,当养子或赘婿者,往往总有点不得已。他们一旦见时机成熟,就会“归宗”。在宗法社会中,出门当养子或赘婿,总不大光彩,而“归宗”则是件光荣的事。(《古希腊人的家庭生活》(The Home Life of the Ancient Greeks,H.Blumner着,Alice Zimmern译,Cassell and Company,Ltd.London,New York,Toronto and Melbourne,1910)第二章《生育》中说,一个富翁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生了个女儿,固然欢喜,但是想到财产不免落入陌生人之手,就不高兴。后来生了个儿子,方才高兴起来。所谓“陌生人”,应该就是指女婿了。
总之,家庭成员基本关系之一的血缘关系中,父系血缘和母系血缘,二者虽然是平等的,但由于是父系家庭社会,因此,在传统观念中,父系血缘及其延续,至关重要。相比之下,母系血缘,就显得无足轻重。在封建社会里,尤其是如此。
家庭成员基本关系之二是姻缘关系,即婚姻关系、夫妻关系。血缘关系,本身是一种自然属性,在此之上,才产生了社会属性。姻缘关系,没有自然属性,纯粹是一种社会关系。因此,其社会属性,比血缘关系远为鲜明。两个家庭联姻,结成一亲族集团,在一定程度或某些方面,共同对社会起作用。出于政治、经济等原因联姻者,历史上不乏其例。例如“秦晋”、“朱陈”等即是。
两姓联姻,本乃平等。然父系家庭中,旧时丈夫的地位一般在妻子之上。封建夫权,便是指此。然具体精况,又较复杂,夫妻地位孰高,尚受彼此家族力量、感情、能力诸因素影响。(怕老婆的故事,在很多民族的故事中,是比较流行的一类。有的民间故事中,甚至有“男子都怕老婆”的说法(A Dictionary of British Folktales in English Language,Incorporating the F.J.Norton Collection,Katharine M.Briggs,Part A,Folk Narratives,Volume 2,London,Rout ledge and kegan Paul,1970.P110)。爱德华·西进《早期信仰及其社会影响》(Early Beliefs and Their Social Influence,by Edward Westenmarch,Macmillan and Ca,Limited ST.Martin’s Street,London,1932)中说,在摩洛哥婚礼上,新郎要用剑在新娘身上拍三下,或者在新娘头上或肩膀上拍七下,或者用匕首在新娘的两肩膀之间打三下,或者轻轻地掴或踢她。在克罗地亚(Croatia),新郎打新娘三拳,意在告诉她,从今以后,他就是她的主人。在许多斯拉夫人中,新郎轻打新娘三下,意在告诉她,她必须服从他,或者是说,她应该忘记她先前的情人,而惧怕她的丈夫。新娘帮新郎脱靴子,也是婚俗之一。在俄罗斯,新郎用靴子统敲新娘的头。而在斯拉夫人中,是新娘用靴子统打新郎,让他明白,她并不总是准备着给他脱靴子的!在威尔斯,结婚后,新娘应该尽早抢在新郎前面买东西,说是这样,她以后就能在家里做主。在德国的大部分地方的婚礼上,司仪将新郎新娘的手放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都要争着将自己的手放到对方的手上面,谁都不让,最后只好司仪出面,将新郎的手放在上面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