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诞生礼
广义的诞生礼指求子至周岁的一系列礼仪。狭义的诞生礼指婴儿出生后的庆祝活动。
1.求子
求子的风俗,据古书记载,上古就有之,而在当代社会,可以说还没有绝迹。古书中,有关求子的故事很多。孔子,就是他父母在尼丘山求子后怀上的,因此,他的名是“丘”,字为“仲尼”,“仲”表示排行,“尼”与名“丘”合起来,就是“尼丘”这山名。中秋夜偷瓜求子的风俗,曾经行于西南和江南。如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安徽《繁昌县志》云当地中秋节风俗,“妇女联袂出游,遇菜圃,辄窃南瓜,为宜男兆,名曰‘摸秋’。其有中年乏嗣者,亲友于是夕亦取南瓜,用鼓吹爆竹饷之,谓之‘送子’。”又见本书第六章有关部分。北京等地,旧时元宵节妇女出游,有到城门口摸城门上钉的风俗,就叫“摸钉”,这也是取宜男之兆(见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彭蕴章《幽州风土吟》等)。“钉”者,“丁”也。龚炜《巢林笔谈》卷二记载有照井求子的风俗。《蜀都碎事》卷三云三月二十一日,成都百姓游海云山,到山上一小池中摸石,以为宜子之兆。方信孺《南海百咏》有《花山寺》诗,自注云:“在扶胥北五里,漫山皆杜鹃花。
俗传方春时,妇女往往就撷其花,以为熊罴之兆。”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云:“海丰之俗,元夕于江干放水灯,竞拾之,得白者喜为男兆,得红者谓为女兆。”民间信仰中,向神灵求子,在古代也是很平常的风俗,小说、戏曲中,有关的情节不少。很多神灵,如某些山岳之神等,就有保佑人生子的神通。还有,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一记载妇女在孔庙向孔子求子的风俗。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云:“广州灯夕,士女多向东行祈子,以百宝灯供神。夜则祈灯取采头。凡三筹皆胜者为神许,许则持灯而返。逾岁酬灯,生子者盛为酒馔庆社庙,谓之灯头。群称其祖父曰灯公。”“灯”与“丁”音近,故俗如此。龚炜《巢林笔谈》卷二记载了苏州到韦苏州(唐朝诗人韦应物,曾经官苏州刺史)庙求子的风俗。佛经中说,观音有许多神通,保佑信仰他的人能生孩子,就是其中的一项。“送子观音”的信仰,就是这样产生的。当然,这与我国观音的女性化,也有很大的关系。
2.怀孕
孕妇必须遵守许多宜忌规定。我国自古就有“胎教”的说法,就是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人们就对他进行教育。如何教育呢?这就是属于孕妇“宜忌”的内容。孕妇应多听优美平和的音乐,而不能听暴烈、忧伤、悲愤、大起大落的音乐;应多听人朗读优美的诗歌、文章,而不能听感情低沉、消极、激烈的诗歌、文章;应多听美言,不要听恶言或思想内容不健康的言论;自己的情绪和思想,都要健康平和等等。在饮食方面,营养必须均衡。还有一些迷信观念,现在看来很可笑,但确实存在过,例如,说是孕妇不能吃生姜,否则,所生小孩的手会畸形;不能吃兔肉,否则,小孩会兔唇;不能吃青蛙,否则,小孩会夜啼等等。当然,孕妇在饮食方面确实应该注意,不能吃对胎儿不利的东西,有病用药就更要注意了。(在西方,有这样的说法,母亲在孩子出生前咒骂他,他将属于魔鬼,生一副能以一瞥害人的毒眼。怀孕女子如果看到野兔,应速将泪水擦在衬裙上,否则,生出的小孩会兔唇。见《爱尔兰民俗学会杂志》,1936年版(The Journal of The Folklore of Ireland Society,Published for The Society by the educational Company of Ireland,89 Talbot Street,Dublin,1936)。)
3.催生
预产期早就到了,怎么还不生?当然会有生理方面的种种原因。这些原因,古人怎么理解得了?于是,就产生了催生的风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即载此俗:“凡孕妇入月,于初一日,父母家以银盆或彩画盆,盛粟杆一束,上以锦绣或生色帕覆盖之,上插花朵及通草帖罗五男六女花样,用盘合装送馒头,谓之分痛。并作眠羊卧鹿、羊(象)生果实,取其眠卧之义,并牙儿衣物、绷籍等,谓之催生。”又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云:“杭城人家育子,如孕妇入月,期将届,外舅姑家以银盆或彩盆,盛粟杆一束,上以锦或纸盖之,……并以彩画鸭蛋一百二十枚、膳食羊、生枣、栗果,及孩儿绣绷彩衣,送至婿家,名‘催生礼’。”很明显,宋室南渡,把在北宋京师的风俗,带到了南方。这类风俗,在有些地方,现在很可能仍然有之,也可能有别的形态,但孕妇的娘家或其他亲戚家给孕妇送小儿用品和产后营养品等,则是共同的内容。
4.临产
临产之俗,《礼记》中即有。这一类风俗,大多具有催生的性质,希望孕妇顺利地把孩子生下来。例如,福州旧时就有临产时烧纸钱的风俗,意为:妇女临产,来投胎的鬼魂和来找麻烦的鬼魂很多,他们使孕妇生产不顺利,甚至有可能是难产,其家烧纸钱,就是让他们拿了纸钱离开,让产妇顺利生产。清人姚燮《西沪棹歌》写浙江象山风俗,有云:“催生石在塔岭旁,下如柱,高三四尺许,承以石盘,其侧凿土龛祀女神。有产难者,翻石盘至地,祷于神,其产即速。即制女鞋,安神座,置石原处,并以牲醴侑之。此俗已久,不知始于何时,谓甚灵验云。”广东有神名“金花夫人”,是专门保佑妇女生育顺利的神灵(见屈大均《广东新语》和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罗马的时髦生活》(Fashionable Life in Rome as Portrayed by Seneca,Marjorie Josephine Rivenburg,Philadelphia,1939)第二章《家庭和个人事务的社会性》中说,在当时的罗马,朱诺·卢喀那是保护生育的女神,丈夫们喜欢在祭祀此神的节日,送礼物给妻子们,目的是让她们生孩子时,得到神的保佑,顺利分娩。)
5.洗儿
旧时有将新生儿放入盆中洗的风俗。(瓦尔特·格雷高《苏格兰渔家的孩子》中,也写到苏格兰的洗新生儿的风俗:男孩要轻轻地擦洗,这能使他的脾气变得柔顺;女孩要用力擦洗,这能使她的意志变得坚强。如果这孩子出生时哭得太厉害,就在他手腕上刺点血出来,这样,“天生劣血”就跑掉了,如果不这样做,这小孩的脾气就会不好。见1891年《民俗》第二卷(Folklore,A Quarterly Review,Vol.2.London,Published for the Folklore Society,By David Nutt,207 Strand,1891)。)
6.禁忌等
汉代到六朝,有抛弃五月五日所生孩子的风俗。见本书第六章民间节日风俗部分。(《苏格兰风俗:从摇篮到坟墓》(Scottish Customs: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Margaret Bennett,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by Polygon,1992)说,女子生小孩后,在上教堂举行某些仪式之前,要严防精灵的伤害。因此,有不少有关的风俗,如在床边挂装有面包和奶酪的篮子等。)
7.诞生礼
此为狭义诞生礼,一般在婴儿诞生后第三天举行。俗称“三朝”,或有于五、七、九、十二等数目举行者,亦称三朝。古称“洗三”、“洗儿会”等,亲友称贺。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云:“就蓐分娩讫,人争送粟米碳醋之类,二日落脐灸囟,七日谓之一腊,至满月,则生色及绷绣钱,富贵家金银犀玉为之,并果子,大展洗儿会。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线、葱、蒜等,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以钗子搅水,谓之搅盆。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盆中枣子直立者,妇人争取食之,以为生男之征。浴儿毕,落胎发,遍谢座客,抱牙儿入他人房,谓之移窠。”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云:“三朝与儿落脐灸囟。七日名一腊,十四日谓之二腊,二十一日名曰三腊,女家与亲朋俱送膳食,如猪腰肚蹄脚之物。
至满月,则外家以彩画线或金银线杂果,以及彩缎珠翠囟角儿食物等,送往其家,大展洗儿会。亲朋俱集,煎香汤于银盆内,下洗儿果彩线等,仍用色彩绕盆,谓之围盆红。尊长以金银钗搅水,名曰搅盆钗。亲宾亦以金钱银钗撒于盆中,谓之添盆。盆内有立枣儿,少年妇争食之,以为生男征。浴儿落胎发毕,以发入金银小合,盛以色线结绦络之,抱儿遍谢诸亲座客,及抱入姆婶房中,谓之‘移窠’。若富室宦家,则用此礼,贫下之家,则随其俭,法则不如式也。”一般的庆祝三朝,就是生孩子之家,摆几桌酒宴,宴请亲戚朋友。应邀前去的亲戚朋友,根据关系的远近和情谊的深浅,要送轻重不同的礼物,主要是小儿用品和产妇的营养品,还有给小儿的压岁钱。这一风俗,现在还是盛行于民间,城市和乡村都是如此,只是视其家的财力、社会地位等具体情况,丰俭不同而已。(《古希腊人的家庭生活》(The Home Life of the Ancient Greeks,H.Blumner着,Alice Zimmern译,Cassell and Company,Ltd.London,New York,Toronto and Melbourne,1910)第二章《生育》中说,古希腊,小孩生下来第十天,举行庆祝活动,也有于第五天庆祝的,但第十天会再庆祝一次,举行宴会和祭祀。按照旧家之习惯,孩子的爷爷给孩子命名。在庆祝那天,亲友们给孩子送许多礼物,特别是头盔。当时,人们认为,天真无辜的小东西暴露在邪恶的魔力的影响之下,容易受到伤害,头盔能使他们免于遭到伤害。将要负责照顾孩子的女子从礼物中选出一串项链,上面挂有精致的小的金银饰品,给孩子挂上,以驱鬼辟邪。)
8.命名
也许,小孩还没有出生,父母、祖父母等,就会为他取名字了。但是,有的人家,一直到报户口,才会把小孩的名字定下来。古人对命名很重视,古往今来,命名之法甚多。
小名:小名,也叫“乳名”,其人还没有成年的时候,人们称呼他的时候,就称呼他的小名。他长大后,他的长辈和与他很亲近的同辈,也可以称呼他的小名。反过来,称呼一个成年人的小名,就意味着两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小名主要有这样几个类别:1.喜庆吉祥之词。且多为叠词。这与小儿学习语言多从叠词开始有关。这一类例子如:欢欢、喜喜、佳佳、甜甜、蜜蜜等。2.勇猛无畏之词。如龙龙、虎虎、牛牛等。这带有巫术意味。3.与某种巫术结合。当然,这些巫术都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而且对孩子的身体不利。这一类例子如:本大(孩子刚出生,在畚箕里放一下,意为这孩子如垃圾一样,鬼神就不喜欢,这孩子也就容易长大了,“本”与“畚”同音而雅,故用“本”。)、淋大(或“林大”,孩子刚出生,象征性地用水淋一下,人们就认为他容易长大了。)、拴住、锁住、金锁、铁锁等。4.以贱物为小名。这在现代社会还很流行的,也带有巫术的意味:这小孩如此的贱,鬼神就不喜欢了,他也就会没有病没有灾地成长了。这一类例子如:猫猫,狗狗,阿猫,阿狗等。
当然,有的人没有小名,只是取大名中的一个字,或是前面加上“阿”,或是重复这个字,就相当于小名了。如大名为“李佳”者,“阿佳”或“佳佳”,就相当于他的小名。还有的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大名,只有小名,后来成了个人物,小名不雅,或略改而作大名用,或竟然不改。隋朝大将麦铁杖,“铁杖”应该就是个小名。南朝将军张敬儿,小名叫狗儿,本没有大名,“狗”字不雅,就写作“苟”,但读音如故,发迹后,就改成“敬”了。清朝有个官员,叫“六十七”,他是个满族人,满族有用孩子出生那年祖父或祖母的年龄为小名的风俗,“六十七”就是个小名。后来,他改名为“陆世琦”,一个很雅的名字,但实际上就是“六十七”的谐音而已。还有一个叫“七十二”的,他就没有改。以数目字命名之俗,福格《听雨丛谈》卷十一言之较详。同书卷五云:“京师人家婴儿、童仆,喜用‘儿’字命名,如来升儿、进喜儿、成儿、定儿之类甚多。按六朝时,有大将张敬儿、张猪儿,隋炀帝时,有大将来护儿、甄翟儿。是古之仕宦且有此名,不独闾里之儿矣。又山东乡俗,小儿乳名,惯以某子呼之,如大子、二子、喜子、禄子之类,在在皆是也。按《宋书》中,有沈田子、荀伯子,皆当时显宦。谢混呼其侄弘微为微子,沈约南士,不解此俗,乃谓呼灵运为阿客,呼瞻为阿远,曜为阿多,特敬贵于弘微,号曰微子。岂不误哉!”小名之俗,又见《宋人小说类编》、《小名录》、《侍儿小名录》、《乐府侍儿小名》、《清代名人小名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