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需要采取许多措施。其中有:①优化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在种子工程上下工夫,改良旧品种,开发新品种,实现良种的普及化,这样才能开辟农产品的大市场。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对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业要进行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使其向精深加工、规模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要努力开发名牌产品。③要采取以公司带农户的形式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加工转化增值。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选择有优势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予以大力支持,使其成为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的骨干力量。④加快农业的技术进步。针对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落后的现状,要大力开展农业技术革命,有重点地创办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农场,使其成为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要推进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⑤把专业化和多样化生产经营结合起来,既要有大规模的专业化农业经营和农产品加工,又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采取多样化经营,建立农业领域的特色经济和特色企业。
西部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西部投资效益差、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梯度战略时期,国家有大量的增量资金投入西部,而作用发挥不够,关键在于资金的投入没有发挥集聚的作用,没有强有力的城市带、城市群发挥服务、加工、运输和开发功能。因此,今后要根据各地区位优势、资源交通条件规划城镇建设,在西部特别要以产业的发展为基础,抓小城镇建设。西部开发中,走好城市化道路,必须要协调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发展关系,要发挥大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和集散功能,通过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农村城镇的联结,才能加快城市化的步伐。
三、西部大开发的新方式
在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不断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背景下,我国跨世纪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国内历次开发方式有重大差别,应当采取新的开发方式。
1.政策引导,市场主导
从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开发的正确方针、政策,其中包括确定西部开发的优先领域、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对西部的优惠、国债与国际经济组织贷款向西部的倾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西部的布建、东部支援西部的方针政策等等。与此同时,国务院各部门也都出台了支持西部开发的政策和措施,有科技部的科技援西措施,有教育部公布的教育资金向西部倾斜的措施,有建设部对西部基础设施确立的发展目标,有劳动人事部的人才援西措施。国家的这些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措施,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将有力地促进人、财、物及各种资源向西部集聚,推动西部大发展。不仅在西部大开发的起始阶段,政策的引导是必要的,就是在整个西部大开发中,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指导。
政策的引导虽然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是,这次西部大开发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型过程中进行的,开发过程的宏观调控方式和微观运行机制都是按市场经济体制运作,因此,市场机制要在西部大开发中起主导作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体现在西部大开发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
国家对地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西部大开发的有效指导,要通过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和一些产业政策加以指导,国家对地区的利益分配不是采取无偿调拨,而是通过价格政策和平等交易等方式予以平衡,形成地区间的利益相得、优势互补。
国家在西部地区布建的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高等级国道公路等,都引进了市场机制,多数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各种内资和外资的介入。这些大型工程的基建项目,基本都采取国际招标和国内招标的方式,选择国内外最好的施工单位参与施工,原材料和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交通电信工具都采取政府采购的形式。
西部开发资金的筹措也是运用市场机制,除一部分生态治理和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国家财政拨款作为资金来源渠道外,大部分开发资金的筹措采取发行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内公司投资、国内基金会参与或入股等方式形成,每项投资都要计算成本和回报,许多开发项目还采取承包、企业化管理等市场经济形式。
西部大开发对人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也主要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和技术的有偿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招纳国内外一批高技术人才参与西部建设,采用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使低素质劳动力脱离重要岗位或转岗培训,从整体上提高西部劳动力的素质。
2.与国际接轨,参与全球化竞争
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还面临着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方式不能不受国际经济主潮流的影响,其实施过程是加快西部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过程,我们必须要充分重视对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利用。从投资方式上看,西部大开发的重大项目和一些地区的主要项目都应当向国外大公司敞开大门,吸收大量国际资本。从西部大开发一些项目,特别是国际机场的建设、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型管道的建设、现代通信的建设标准、质量看,要向国际先进的水平看齐,这就需要较多地引进国外的设备、技术和人才,尤其是科学教育领域,要同国际上最先进的科研机构和第一流的高等院校建立密切联系。这次西部大开发既要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又要缩小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西部大开发与国际接轨,与世界水准看齐,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我们的经济运行机制要同国际接轨。我们在对外贸易领域要遵循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市场准人的原则;在投资领域要遵循国际投资协议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在我国“入世”后,我们的一些经济政策和规章制度也要接受国际经济组织的审议,要求我们的一些经济政策和规章制度要同国际公认的体制接轨。
3.依托大城市,协调点线面
这次西部大开发要把依托城市作为实施开发的重要方式。西部的城市化和城镇化规模都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更需要在西部大开发中把城市经济的发展作为重点,依托西部现有的七个特大城市,两个大城市,三十五个中等城市和七十七个小城市,将许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适当集中起来,并以这些城市为依托向周围进行辐射和扩散。国家布建国际机场和支线机场,要首先布放在中心城市,然后向中小城市和其他地区辐射。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和新路的开辟都要考虑到连接中心城市,有利于形成城市集群和经济发展带。
依托城市进行大开发,还要重视形成新城市和城镇群,特别是在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热点地区,要重视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集中,使一些地区逐步形成小城镇和小城市。通过大大小小的城市生产力集聚点和辐射点,而后向广大农村扩散,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
要重视已经形成的以路和以水为标志的经济带,要考虑到资源富集地区的开发,这些地区虽然没有大城市,甚至小城镇也没有,但是它对整个西部的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仍然是开发的重点。这次开发要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建相关产业,形成一些小城镇和新兴城市。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也还要兼顾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要完全实现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任务。
4.智力的开发同物质资源的开发并重
这次西部大开发不仅要进行物质财富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人矿”的开发,开发智力资源。西部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应当是全方位、深层次的。一是要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抑制“孔雀东南飞”现象。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和开辟高科技产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要对传统企业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通过这些渠道为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大显身手找到合适的岗位,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同时,要从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提高科技人员和各类有贡献人才的物质待遇,缩小知识分子东西待遇差距。此外,要加强人才信息服务和人才交流,使高科技人才容易找到就业岗位,通过这些办法稳定和利用西部的现有人才。二是筑巢引凤,吸引国内外人才。西部许多领域高科技人才N乏,必须敞开大门,制定有效的措施,创造良好的招贤纳才环境吸收国内外各类人才。尤其要在企业管理、社会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资源深度加工、教育事业发展等领域较大幅度地引进人才,特别是要在西部的科研领域引进新兴科学和新兴技术人才。
智力开发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西部在生物工程、材料工程、医药工程等新兴技术领域需要纵深开发,还要从人口素质的现状出发,大力开展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对职工要进行全面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技术再教育,使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总之,在西部开发中要把人的开发、智力的开发、科技资源的开发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它作为物质财富开发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