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竹编着
评说与应用
《孙膑兵法》,孙膑着。孙膑,战国中期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西)之间人。他早年曾拜鬼谷子为师,与庞涓一起在深山里学道。学成之后,庞涓在当时称霸中原的魏国当了将军,但他自知才能不如孙膑,担心孙膑成为自己的敌手,超过自己,于是便用欺骗手段把孙膑骗到魏国。孙膑赴魏之后,被庞涓寻机治罪,施以酷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原名伯灵,因被施以膑刑,因而人称孙膑。
孙膑为了报仇雪恨、施展才华,暗自求见齐国使者。齐国使者便秘密把他载回齐国。齐国不仅是孙膑的故乡,而且是当时的实力强大的国家。齐国君主齐威王任命他为军师。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兵八万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一年之后,邯郸告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向田忌提出了着名的“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围魏救赵方针,即乘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兵力空虚之机,摆出围攻大梁的战场态势,这样,庞涓必然撤围邯郸而回师自救,此时齐军则将主力预伏于魏军回师必经之地的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以逸待劳,打击了疲惫而归的魏军。这次战役,完全按孙膑所预想的那样算无遗策,不仅解了邯郸之围,并且重创了魏军。这就是着名的齐魏桂陵之战。
到了公元前340年,齐魏又发生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之战。战争的起因是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田忌、孙膑再次直左大梁。庞涓以为孙膑又用上次围魏救赵的计谋,便撤回攻韩之兵迎击齐军,寻求决战。孙膑抓住庞涓复仇心切、轻视齐军的弱点,制定了传颂千古的减灶退兵、设伏聚歼的作战方案,引诱庞涓进至马陵狭谷。孙膑命人在一棵大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涓率军行至马陵,已是傍晚时分,隐约看见树上有字,便命人点火照明。此时,齐军万箭齐发,全歼魏军。桂陵、马陵之战后,魏国的霸主地位衰落,齐国日益强大,孙膑也从此名扬天下。
孙膑着有兵书,司马迁早已在书中指出。《汉书·艺文志》更明确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是,自《隋书·经籍志》开始,在历代着录中便不见了。由于《孙膑兵法》的失传,致使一些辨伪学者怀疑其书的存在,甚而认为孙武与孙膑是一个人,《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一本书。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屿《孙膑兵法》残简。失传一千七百多年的《孙膑兵法》重新问世,此事震惊中外,从此,关于两《孙子》的数世纪的争论终于有了结果。
《孙膑兵法》出土之后,文物出版社曾出版过两种版本。一是1975年的30篇本(上编15篇,下编15篇),一是1985年的16篇本,载于《银雀山汉墓竹简(一)》中。这一版本删去了1975年本的下编15篇,又于上编15篇中增加了《五教法》一篇。本书所依即此十六篇本。这十六篇是:《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选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选》、《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由于篇幅所限,本书选译了十三篇。
由于竹书残断严重,古体字与通假字甚多,本书在注译时遵循以下体例:
一、释文一律用简化字。
二、凡加方括号“□”者,为订补字;加方围号“□”者,为残缺不能辨识字;加删节号“……”者,为缺文字。
三、原简上的符号,释文只保留了标志段落的“○”号。
四、附于每篇之后可能属于该篇的残简文字,原则上不作翻译。
学习和研究《孙膑兵法》,还要廓清其学术流派。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孙膑兵法》被归入“兵权谋家”,但《吕氏春秋·不二》说:“孙膑贵势”,刘向《荀子叙录》认为“孙膑为变诈之兵”,似乎又可归入“兵形势家”。《汉书》作者班固认为“兵权谋家”属于高层次的战略学范围,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而“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属于中下层次的战役学、战术学乃至军事技术学范围,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孙膑兵法》究竟应归入哪种流派呢?
现在,《孙膑兵法》重新问世,尽管只有十六篇,并不完整,但从中已可看出它确应归入兵权谋家,则兵权谋本来就“兼形势,包阴阳”,说“孙膑贵势”并不妨碍其在总体上属于高层次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学着作。
《孙膑兵法》的军事思想约略言之,可以从它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来分析。
孙膑是孙武的后人,《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属用兵谋略家,在军事学术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孙膑对其先祖孙武的军事思想的继承性。《陈忌问垒》明确写道:“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这是孙膑弟子所作的评价,认为“孙氏军事学”一个(孙武)在吴越战争中产生重大影响,一个(孙膑)在齐国得到发挥。
孙子重视战争,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孙膑也认为“兵者不可不察”(《见威王》),并且更进一步主张,对于战争,只有用战争解决问题,“举兵绳之”(《见威王》),反对“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见威王》那种儒家空谈。
可贵的是,《孙膑兵法》多方面地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通篇没有谈到“义”,而孙膑则强调战争的正义性,认为“战而无义,大下无能以固且强者”(《见威王》)。那么,“义”的标准是什么呢?孙膑站在时代的前面,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见威王》),实现全国的统一。孙膑同时指出“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见威王》),又说:“恶战者,兵之王器也”(《选卒》)。这就清楚地看出,孙膑一方面主张“举兵绳之”,“战胜而强立”,另一方面又反对穷兵黩武。“乐兵”就是好战,好战会亡国;“利胜”就是贪胜,贪胜要遭殃。正确的态度是“不得已而后战”(《月战》)。
对于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孙膑兵法》较之于《孙子兵法》也有所发展,在许多方面涵义更深,容量更大。孙子提出以“道天地将法”五事去估量敌我,预测胜负。孙膑也论述了这一问题,提出:“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选卒》)这“五胜”可以看作是《孙膑兵法》全书的纲领,反映出孙膑朴素的唯物论战争观。
值得注意的是,孙膑为什么把“得主专制”——将帅拥有国君赋予的机断处置的指挥权——放在“五胜”之首?这只要考察一下战国中期的状况就可以明白了。当时在战争规模、战争持续时间、作战方式以及战场地形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不同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特点,为了适应战争发展这一客观趋势,孙膑把国君统一指挥和将帅机断指挥的相互关系问题摆到了重要地位上来。“得主专制”是指战场机断指挥问题,而不是指战争打不打,兵权在谁手的国君统一指挥问题。从战争上看,一旦国君定下战争决策,将帅接受任务之后,诸如乐羊、乐毅、王翦,都曾向国君提出机断指挥的要求。可见,这的确是关系着战争胜负的一个重大问题。
引人注目的是孙膑十分强调“知道”即懂得战争规律。《孙子兵法》讲过“战道”——战争规律,可是却没有直接展开论述。而孙膑则对“道”包括哪些内容作了阐述,他指出:“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面诤,此王者之将也”(《八阵》)。这就是说:天时、地利、民心、士气、敌情、战法和战机都是“道”的内容。循其所指,我们便可从《孙膑兵法》各篇的论述中找到答案,这里就不-一介绍了。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小看孙膑的这个“道”,当他同齐威王和田忌讨论兵法之后,其弟子问他:“威王田忌臣生之问何如?”孙膑说:“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威王问》)由此可见,“道”这个战争的规律是很难通晓的。
“五胜”的其它三胜:“得众”、“左右和”、“量敌计险”,论及了军政关系、军民关系、内部团结以及军事地理的重要地位,把它和《孙子兵法》相比,显然更具体、更深刻了。
《孙膑兵法》还对治军、阵法、地形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都是值的我们重视的。司马迁在孙膑本传中介绍了他创造的一败而二胜的“三驷之法”。这“三驷之法”应当看作是运用军事指挥思想的一个例子,它的意义已不限于赛马本身,而在军事上早已受到历代兵学家们的重视。
今天,社会上正兴起一种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弘扬文化传统的思潮,这不是偶然的、短暂的现象。大凡在历史扭转时期,人们为了奋发向上,总是要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求优秀的文化传统,以为借鉴、以为自励,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古代兵法这一古老的学科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一个耐人寻味又富有深义的现象就是,古代兵法受到非军事领域的广大企业家、政治家、外交家们的空前重视以及广泛的学习和应用。
《孙膑兵法》由于简犊残断,加之重新问世不久,因此企业家或经济学家们还很少对之进行跨学科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孙膑兵法》的许多原理、原则也是可以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挂起钩来,给人们以启迪和借鉴的。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对《孙膑兵法》是一部战略学的理论着作,也就是说,《孙膑兵法》如果只是一部讲述详细战争故事的作品,那么,它在企业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借鉴作用就不大了,也就不可能受到企业家们的关注。
《孙膑兵法》重宏观轻微观、重整体轻个别、重道轻器的特点为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论述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孙膑对于战争指导十分强调“知道”、“达于道”,强调精通战争规律。这不仅仅是孙膑的追求,同时也是兵学家的共识。孙子讲“战道”,吴子讲“安国之道”,都说明他们很重视事物的规律。
企业经营管理之道与军队作战治军之道确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而《孙膑兵法》思想如重视宏观把握,重视总体决策,重视策略权变,重视唯物辩证等等,都是最能启发人的智慧和灵感的思想。
孙膑说:“恒胜有五”,即得主、知道、得众、左右和、量敌计险五条。这五项内容都是从总体上对于战争规律的揭示,以之比况企业经营,我们便可以领悟决策上精于运畴、未战先胜的指导原则。不难看出,这些原则稍一展开即可从中引发出许多联想,无论见仁见智,它都无疑会激发起企业家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对企业经营产生积极的影响。
孙膑和《孙膑兵法》在我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孙膑在军事学术上作出的伟大贡献。当前,《孙膑兵法》的整理工作虽然已经结束,但研究工作却才刚刚开始,我们应当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擒庞涓
擒庞涓①
昔者,梁君②将攻邯郸③,使将军庞涓带甲④八万至于茬丘⑤。齐君⑥闻之,使将军忌子⑦、带甲八万至……竞⑧。庞子攻卫⑨□□□,将军忌[子]……□卫□□救与……救卫是失令。”⑩田忌曰;“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于是算法舍而走平陵。[□□]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曰:“齐城、高唐。”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藏□□都横卷四达环涂□横卷所□陈也,环涂披早之所处也。吾末甲劲,本甲不断。环涂击被其后,二大夫可杀也。”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直将蚁傅平陵。挟苣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蹶。事将何为?”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用弃其辎重,兼取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
【注释】
①擒庞涓:擒:俘获;庞涓:战国中期人,早年曾与孙膑同学学习兵法,后任魏国将军。据《史记·魏世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庞涓在桂陵之战中被孙膑击败被擒,后在马陵之战中伏兵败,自刎而死。
②梁君:指魏惠王魏莹(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国在惠王时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
③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省邯郸市。
④带甲:穿戴铠甲的兵士,这里指军队。
⑤(chá查)丘:地名。其地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