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起来,所谓“老五门”有可能是“老乌姆”的音讹。这样来理解问题,会对“老五门”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银川市区内现在仍居住有不少的纳姓回族。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他们很多人都说祖上一直在市区内居住,不是从永宁县纳家户搬迁过来的。
纳连捷先生说:我们家一直是住在银川市区的,清朝同治时被打散了,两三年以后才又回到银川。被打散的人,有到纳家户的,有到贺兰县金贵的小礼拜寺、谢家寨子、余家寨子等地方的,总之是投亲靠友,躲避灾难。贺兰金贵这一带到现在还有很多纳姓人。贺兰的丰登镇、兴庆区的新水桥有几个生产队,有一百多户纳家人。
我想到的,像纳永录、纳永兴,他们都住在东关清真寺跟前,是清真寺的学董;郊区(按:指现银川金凤区)的纳庆忠,比我们小一辈,他的父亲叫纳永祥。这些人祖祖辈辈都住在银川市区,不是从纳家户搬过来的。
按照纳连捷先生的提示,我们又找到了纳庆忠先生。他现年78岁,住在银川市金凤区的丽园小区,20世纪80年代曾当过尹家渠村一队的生产队长,后来当过西环清真寺寺管会学董。他说:
我弟兄两个,我是老大,一个弟弟叫纳忠杰。我们最早是住在罗家庄(按:今属银川市金凤区)一队的洼路口,后来搬到这里。我父亲叫纳永祥,爷爷叫纳生云,奶奶也姓纳。我们最早是哪里人,老人没有说过,我也没问过,不知道,我都不识字,还哪里有家谱。那时候生活十分困难。肚子吃不饱,命都拉不活,哪里还顾得上这些。但我们祖上不是纳家户来的。
纳永禄,现年75岁,家住银川市兴庆区银古路口,目前是南关清真东寺的学董。他说:我们是老银川人,我只知道祖上是住在纳家巷的。同治年间回民反清失败,我们被迫离开纳家巷。我爷爷叫纳彦图,在这里买的地,就住下来了。知道祖上的事最多的是我的哥哥纳永喜,他脑子特别好使,记得很多,可惜他已经归真了。
关于“纳家巷”,我们查考了《乾隆宁夏府志》,卷六载有该地名,这说明最迟在清代乾隆时期,这里就是一个以纳姓为主的回族聚居区。据纳家户村的纳存福先生(曾任银川市郊区政府副区长、人大副主任)讲,纳家巷原是纳姓回民早年居住的巷子,位于今宁夏工会大厦和银川文化馆之间。通过查阅1936年的“宁夏省城全图”(见下页),其位置与纳存福先生的描述一致。
除了银川市区,在银川周边的其他地方现在也还有不少的纳姓回族。比如,原属于银川市贺兰县,现为银川市金凤区的丰登镇,目前还有400多人。这次调研中,我们也走访了一些人。
纳生禄,现年76岁,他说:
我们是老银川纳家人,最早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但从我太爷时就住在这里,就是谢家寨。现在我们是西湖一队,整个镇纳姓大约有400多人,占90%多。我们丰登镇的纳家老坟,七八十亩地,全被推掉了。
从纳家户纳姓回族的来源地来看,情况也是这样。我们在调查中看到纳家户纳少清先生的一个说法:我纳家元朝末迁至银川,立起了五门寨。……我家1450年从银川的小南门迁到纳家户至今。
对自己家从1450年从银川迁到永宁纳家户,说得这样清晰、肯定,这是我们在纳家户的调研中见到的唯一一份材料。在没有历史文献资料的情况下,关于从银川搬迁到纳家户的具体年代我们是无法确认的。
这些情况都说明了一个线索:纳姓回族首先落居银川市区,然后向外迁徙。
哈辛为什么首先落居银川呢?从历史情况看,这个问题似乎不难理解。
在元代,银川是唐兀惕地区的一个大城,而且居住着不少的穆斯林。拉施特《史集》记载:“唐兀惕乃一幅员广阔的大国,在汉语中,它被称为河西,即西方的大河。……在该国中有二十四座大城,该处居民大多数为木速蛮,但他们的地主和农民乃为偶像教徒。”《史集》在讲述唐兀惕地区二十四座大城时,两处和银川有关:据波伊勒英译本作Irqai,并注曰:佰希和(《马可波罗行纪笺注》卷2,第641页),认为可能为Irqai(即银川),马可波罗作Egrigaia,在《蒙古秘史》中,西夏的中兴府被称为“依儿哈亦”或“额里合牙”;据波伊勒英译本作Khalajan,并注曰:即马可波罗作Calacian,在《蒙古秘史》被称作阿剌筛·嫩秃黑,即李元昊1047年在贺兰山所建行宫。
再从《元史》的记载看,宁夏的屯田早已取得成功,从而为回回人屯田编民创造了条件。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辛丑,宁夏府屯田成功,升其官脱儿赤”。九月,“宁夏户口繁多,而土田半红花,诏令尽种谷麦,以补民食”。从大的背景来看,西北地区的屯田由于大规模战争的结束,均有大力的发展:
卷十一:至元十八年(1281年)冬十月乙巳,“命安西王府协济户及南山隘口军,于安西、延安、凤翔、六盘等处屯田”。
卷十四: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冬十月壬戌,“徙戍甘州新附军千人屯田中兴,千人屯田亦里黑”。按:中兴为甘肃行省宁夏府路的治所,即今银川市;亦里黑为甘肃行省所属亦集乃路的治所,即今额济纳旗河下游一带,汉族人音变为二里河、二里子河。
卷十九:元贞二年(1296年)二月庚申,“自六盘山至黄河立屯田,置军万人”。按:自六盘山至黄河,正是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区。
其中回回人落居此地是当然的。
如果在从哈辛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考察,则他入居银川更是“良有以焉”。在哈辛的生活时期,正是安西王阿难答执政的时期。史籍所见,安西王阿难答与赛典赤家族有着良好的甚至是鲜为人知的关系。
《元史》载,至元九年(1272年)冬,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赐京兆为分地,驻兵六盘山,目的在于分治秦、蜀。相应地,设立了安西王相府。忙哥剌统治时期的安西王府,统辖地域广大,包括今陕西、四川、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全部以及山西西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贵州西部、云南北部、内蒙古南部。蒙古人的办法,是“数省置一宗王镇之”⑥,安西王府直属中央,是中央派出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其主要职责在于军事。
次年即至元十年(1273年),忙哥剌又加封秦王。由此,安西王府一蕃二印,两府并开,在长安者曰安西,在六盘者曰开城。
至元十五年(1278年),忙哥剌薨,阿难答袭封其父安西王位,“镇守黄河以西诸行省,昔日唐兀之地”。同时掌秦王印,其弟按檀不花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袭封秦王,而他犹称“秦王阿难答”。直到大德十一年(1307年)因争夺皇位被杀,在位近三十年。
据《史集》记载,安西王忙哥剌担心自己的子女长不大,所以把他的儿子阿难答从小就托付给一个名叫蔑黑帖儿·哈散·阿黑塔赤的突厥斯坦穆斯林抚养,这个人的妻子祖来哈把他奶大。因此木速蛮的信仰在他的心中已经巩固起来,不可动摇,他背诵过《古兰经》,并且用大食文书写得很好。他经常把[自己的]时间消磨于履行戒律和祈祷上。同时,他还使依附于他的十五万蒙古军队的大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
这个“黝黑、黑胡须、高身材,体肥胖”的阿难答不仅让他统辖的蒙古军队皈依伊斯兰教,还为蒙古儿童实施割礼。而实施割礼曾被元世祖严厉地禁止过,以至于达到“木速蛮在一连四年中不能举行自己的儿子的割礼”的地步。果然,阿难答遭到告发:[他的]异密之中,有一个撒尔塔黑,是一个反对伊斯兰教的人,他前往合罕处抱怨说,阿难答经常都在教堂中,从事于祈祷和念诵《古兰经》,他给大多数蒙古儿童施行了割礼,并且使大部分蒙古军队皈依了伊斯兰教。合罕对他甚为生气,并派遣了鹰夫长只儿哈朗和赤儿塔合兄弟俩,要他们去阻止他履行祈祷和戒律。不让木速蛮去见他,并促使[他]向寺庙中的偶像磕头烧香。阿难答拒绝了,没有听从,他说道:“偶像是人造的,我为什么要向它下拜?我连伟大上帝的造物,有形世界的生命之原,禽兽草木的生活和发展之因,太阳,也不认为能够崇拜,我怎能崇拜人造的物象,把它看作我和合罕的创造者呢?”合罕由此动了怒,便下令把他囚禁起来,而他却对伊斯兰教和真正的信仰仍然那样的固执和坚定。并说道:“我们的祖先全是一神教徒,并且认为上帝是唯一的。没有疑问,正是为了奖赏在信仰上的这种热心,永恒的上帝才把全世界赐给了他们,并使他们作了君主和众人的首领,使他们着名和骄傲起来,而他们却从来也没有崇拜过偶像。”合罕召了他去问道:“如果你做过什么梦,或者上天给予了你什么启示,或者有谁指引了你走上木速蛮教的道路,就讲出来吧,让他也给我指示一条道路。”阿难答说道:“伟大的上帝给我指出了一条认识他的道路。”合罕说道:“这条道路是魔鬼指给你的!”他回答道:“如果是魔鬼给我指的道路,那么是谁把[这条]道路指给我的兄长合赞的呢?”合罕默然沉思起来。阔阔真哈敦以劝告的方式向他说道:“你登位已经两年了,而[你的]国家却还没有巩固。阿难答有很多军队,并且唐兀惕地区的所有那些军队和居民都是木速蛮并对此执[迷不悟]。本地就有叛乱者。不要让他们[军队和居民]变心,那可真不得了,[你]不宜强迫他,让他自己选择自己的信仰和宗教吧。”合罕知道这个劝告乃出自同情。他释放了他,加以抚慰,待之以礼,并派遣了他去统辖唐兀惕的军队和国家。
看来,成宗铁木尔还是忌惮阿难答的实力,恐激起变乱,经太后阔阔真的劝阻而放回了他。“太后阔阔真以为阿难答在唐兀之地颇得人心,锢之恐致民怨,言于帝,释之还镇。”
在这次正面的冲突之后,阿难答也采取了一些示好的措施,抓紧修合与成宗的关系:
在这个事件之后,最近几年中,阿难答曾以参加忽里勒台为借口,前往合罕处,向他表示爱戴和尊敬,并最后表明了自己的伊斯兰教信仰。而合罕曾听说伊斯兰君主合赞汗——愿安拉佑其长久在位!——的伊斯兰教信仰,所以他[对此]赞许道:“阿难答在伊斯兰教信仰方面成了合赞汗的追随者,让他如其心愿,也信仰伊斯兰教吧,我已仔细想过了,[并已看出]伊斯兰教是好的道路和信仰”。因此,阿难答甚为关心伊斯兰教。……他在自己的兀鲁思中坐在王位上掌着大权。他在自己的营地上建立清真寺,经常念诵《古兰经》,沉缅于祈祷。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病死。中书首相赛典赤之孙、纳速剌丁长子伯颜,以及左丞相阿忽台、平章八都马辛等谋推成宗皇后伯耍真氏称制,而以皈依伊斯兰教的安西王阿难答辅政,实际上,是拥戴阿难答当皇帝。结果,事变未遂。三月,与谋者皆遭到诛杀,武宗海山即位。历时37年的安西王在这次事件后虽未被废除,但王位长期无人承袭。16年后的至治三年(1323年),阿难答的儿子月鲁帖木儿袭封安西王,但在很短时间内就被流放云南,不久被杀。
“武宗海山是在击败阿难答之后登基的,而阿难答的主要支持者之一赛典赤伯颜是回回人,因而武宗朝对回回官员有明显的排斥倾向。如中书省中两位回回官员先后被遣为地方行省官员:合散(又译阿散、哈散)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为中书平章政事,武宗即位后即出为辽阳行省平章;乌伯都剌(又译兀伯都剌),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任中书左丞,未几即出为陕西行尚书省左丞。”至于伯颜,结局很悲惨,他作为此次事变的主要参与者,不仅被诛杀,而且还背上“奸臣乘隙,谋为不轨”的罪名。从这种被诛杀的结局来看,很难说阿难答与赛典赤·伯颜只是一种偶然的牵连关系。前引《马氏家乘》载赛典赤·赡思丁“三任,事安西王,亦当怯薛,同喇浑,行六部事”,如果该记载属实,则阿难答与伯颜家族存在一种世交友好的关系。
关于安西王府的故址,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肇域志》中称“在府城东北二十里,元世祖以子忙阿剌为安西王,开府京兆,镇秦、陇、蜀、凉之地,置城。今俗名斡耳朵,故址尚存”。1957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对安西王府的城址和殿基进行勘测,此城基保存完好,全都为版筑夯土。地面上部分大都被破坏无余,唯北城残留少量痕迹。城垣基本上是长方形,占地30多万平方米。在夯土台基的出土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5块铸有古代阿拉伯数字的方形铁块,其纵、横、对角线的数字之和均为111,这是用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幻方。
赛典赤家族的各种家谱资料中都说哈辛“赴长安守祖墓”,所守的祖墓即咸阳王赛典赤陵。前文已经说过,按《元史》的记载,赛典赤去世后葬于“鄯阐北门”,即今云南昆明市。但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马注曾到陕西亲谒王陵并详细记载说,赛典赤去世后,“葬于长安东十里铺河之岸”。咸阳王陵与安西王府相邻,这不由得使人猜测哈辛在西安守祖墓,实际为就近出入安西王府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他与阿难答可能有密切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