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社会生活民俗
社会学研究中,狭义的社会生活指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生活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这里,就岁时节会和人生礼仪两部分作一些描写。
一、节日民俗
节日或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作为行为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一种历史文化,它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深刻的寓意。
回族的重大节日,像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这样宗教色彩很浓、已成为回族民俗的节日,都离不开清真寺。节日里,回族群众穿戴一新,一大早便大净沐浴,前往清真寺举行会礼。在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回族家庭要给清真寺送去喜庆的油香、馓子,许多家庭这一天过乜贴还要请阿訇到家中举行仪式。斋月的最后一天,穆斯林们要登上清真寺的望月楼,观望新月,见月开斋。古尔邦节,有条件的家庭要宰牛宰羊,都要请阿訇执刀。而圣纪节仅限于在清真寺里过。清真寺是回族节日文化的中心,清真寺在中国回族社会生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清真寺内,不得张贴画像;在清真寺周围,禁止一切邪恶的行为。在回族穆斯林心中,它是庄严、圣洁的处所。回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都与清真寺密切关联。
纳家户回族的节日主要有三大节日即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在节日期间,一般以清真寺为中心,全村各村民组(生产队)的回族穆斯林老小汇集在一起共同庆贺,相互交流感情,畅叙情怀,加深友谊。一些平日有误会、有矛盾的亲朋好友,节日期间通过长者牵线搭桥,相互致“赛俩目”问候,修补裂痕,达到和好。
圣纪节纳家户村的回族又称出生节。相传穆罕默德诞辰(570年)和逝世(632年)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这一天。回族为了纪念穆罕默德,一般都在他诞生和逝世这天举行集会,后来逐渐发展成了本民族的节日。纳家户也是如此。节日活动多由清真寺主持,届时全村的穆斯林穿戴整洁,到清真寺参加聚礼,听阿訇念经,念颂赞圣辞,宣讲穆罕默德的历史及其创建伊斯兰教的丰功伟绩。
开斋节是穆斯林在顺利完成一个月的斋功后喜庆开斋的日子。回族很重视这个日子,会礼之前,沐浴、用香,穿整洁的衣服,上午到清真寺举行会礼活动。会礼后,相互祝贺节日。伊斯兰历每年9月为斋月。因伊斯兰历没有闰月,每三年就比公历少一个月,所以按公历计算,斋月并没有固定的日期。斋月期间,穆斯林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纳家户回族称之为“守斋”,也叫“封斋”或“把斋”。斋月的开始和结束,一般都以见新月为准。斋月结束,于伊斯兰历10月1日开斋。
古尔邦节纳家户回族又称宰牲节、忠孝节。宰牲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艾祖哈”的意译,意谓“宰牲献祭”,时间在伊斯兰历12月10日。宰牲节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有一天夜里,先知伊卜拉欣梦见真主命令他亲自宰杀自己的爱子伊斯玛仪以表忠诚。第二天早晨,伊卜拉欣带着儿子到麦加城的郊区米那山谷执行主命。伊斯玛仪听父亲讲述了原委之后,毅然地说:“父亲,您执行真主的命令吧!我会忍受一切的。”当伊卜拉欣举刀就要动手的时候,安拉派来的天使送来一只黑头羊,使其代替伊斯玛仪作祭品,并且降下默示:“伊卜拉欣啊!你已经忠实地按梦里的指示做了。我就这样慈悯一切行善的人。”每年这一天,穆斯林除宰牲献祭,还要到清真寺举行会礼等活动。五大洲各国数百万穆斯林云集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游转天房克尔白,住阿拉法特山,举行一系列仪式。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朝觐活动。每逢这个节日,纳家户村回族根据经济条件,都要宰牲过“乜贴”,有的宰一只羊,有的还宰牛、宰驼。过乜贴的肉不出售,按规定将一部分散给清真寺、穷人和亲友邻舍,剩余的自用,然后互访亲友,馈赠油香,祝贺节日,并为亡人上坟诵经。
此外,纳家户回族还过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盖德尔夜、白拉提夜等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小型节日。同时,每个家庭还为归真的亡人在忌日定期过尔曼里(纪念活动),表达对先贤和先辈们的缅怀与追思。
二、人生礼仪民俗
(一)婚姻习俗
婚姻,是男女两性关系的一种形式,它与家庭、亲属制度一样,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婚姻形式。
纳家户村的回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很隆重,有许多宗教特点。结婚时除先去杨和镇政府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外,还须请阿訇举行宗教婚礼,即请阿訇含“尼卡哈”(证婚词),用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在与外族通婚问题上,一般都是回族男子娶外族女子,回族女子嫁给外族男子的甚少。
在传统上,纳家户回族也有早婚的习俗,有“十三盘头十四嫁,十五抱个胖娃娃”之说。现在都按法定结婚年龄给子女完婚,很多青年都响应国家号召,实行晚婚晚育。
现在纳家户回族青年男女婚姻的习俗是:
1.订婚
提亲一般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姑娘后,就请来亲朋好友或媒人,带上茶叶、糖果等各色礼品到女方家提亲。如女方家满意,便去男方看家,然后男女双方见面,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双方都满意时再择日订婚,亦称“道喜”。现在,一般都是青年男女谈好后,才请媒人给女方家说媒。群众认为提亲也就是“走个过场”。
道喜日期一般都选择星期五即“主麻日”,男方拿上两身高档衣料,带上20至30个糖、茶、果脯包,俗称封包,也有带一只或半只绵羯羊的,亲自送到女方家。女方家给未来女婿一件或一套衣服。道喜时一般都要过乜贴。
定亲男方要按照女方的要求“纳礼”。聘礼俗称大礼,一般在定亲时由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一定数额的现金和数身质量比较好的衣料以及家具摆设、家用电器、金首饰、手表等。送聘礼的当天,男方家请来阿訇和媒人,由亲属3至5人带着聘礼和宰好的羊或活羊一只送往女方家中,女方家中也请一位阿訇和亲属在家中恭候,俗称“接盒子”。阿訇根据《古兰经》有关章节,结合两家情况,讲述结亲的好处,然后诵读《古兰经》,祈求真主保佑亲事平安顺利。诵完经,众人接“都哇”,双方互道“赛俩目”,并入席就餐。之后,男方即就选定结婚日期,通过媒人传达,一般有两三个日子可供女方家选择。待日期选定后,到乡政府办理结婚登记,并同时筹备结婚用品,向亲朋好友发出邀请。
2.结婚
娶亲结婚时,新郎亲属由媒人带领到女方家接亲。过去接亲用毛驴或轿子供新娘乘坐,也有用拖拉机拉新娘的。现在则一般都用小轿车迎娶新娘,车前挂个用红绸被面挽的花结,以示喜庆吉祥。新娘上车前要洗“乌苏里”(意为大净)、梳头、绞脸、戴耳环,头搭一块红头巾。上车时男方要给新娘家的人若干“开箱钱”。当新娘家的送亲人到达男方家门时,男方须给送亲的人送一些礼品或钱。举行婚礼仪式时,先由主婚人念结婚证书,接着由阿訇为其念“尼卡哈”,并将放在桌子上的花生、糖块、枣子、核桃等撒向参加婚礼的人们。主人要给阿訇散乜贴,数额随意。结婚仪式完毕,主人设宴招待送亲之人和亲朋好友。
闹新房晚上开始闹洞房,大家选择一位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当司仪,出点子,串节目,新郎、新娘在耍闹和笑声中表演夫妻共啃一块糖、说绕口令等节目。闹房结束后,新郎、新娘要交换礼品。新郎要给新娘送一个装着钱的小红包,新娘给新郎送一个红布蛋蛋或“针扎子”,表示恩爱夫妻、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认亲第二天新娘要早早起来洗乌苏里,然后洗漱装扮,戴上白帽或盖头,名曰“上头”,标志着已经完婚,然后由新郎陪着逐个认亲。
回门婚礼后三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地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由新郎接回家。
(二)丧葬习俗
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世界上无论什么人,他的地位再高,钱财再多,寿命再长,但死亡是不可抗拒和避免的。作为在世的人,对于亡人不论其贵贱或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都要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回族的丧葬习俗,既有回族的习俗特点,又有伊斯兰教的信仰性质。
1.葬礼
回族一般实行土葬,忌火葬。实行土葬,传说是根据伊斯兰教关于安拉造化人类始祖阿丹,是由土造成,死后仍归于土而来的,有“入土为安”之说。回族有句俗话说“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是说回族实行土葬,并且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土葬不用棺椁,只用木匣来安放尸体,葬后再拿回木匣。忌火葬是因为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这个权力,一般人不能用。还说,火刑是罪人死后受刑所用的。
回族亡故后,有“三日必葬”的规定。清初着名回族宗教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择要解·丧葬篇》中说:“按圣教,翌日必埋。盖谓尸以入土为安,不得久停。”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倡俭省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用棺,只用三丈六尺白布缠身;不设灵位,不搞繁文缛节;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讲究任何排场;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么纸车纸马、童男童女等纸活。送葬中禁止摆设任何祭品,不举行任何祭典。
纳家户村的回族在处理丧事上,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寡、年龄长幼,均无贫富贵贱之分、大小之区别,一律平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导下,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墓地安葬。
2.去世
纳家户回族一般忌讳无常在外边。当人在弥留之际,要请阿訇念“讨白”(阿拉伯语,忏悔之意),向真主祈祷或忏悔。人亡后亲属即瞑其目,托下巴合其嘴,顺其手脚、头侧向右边,用白布单遮盖“埋体”(阿拉伯语,遗体),头北脚南面朝西,安放在木床或地面的木板上,由家人轮流守候,直至送至墓地。
人亡故以后,亲朋好友前来吊唁,一般送钱、米、面等物,不能号啕大哭。“埋体”在埋葬前要用水洗净。洗法顺序和洗大净一样,羞体不能外露,冲洗三遍后,穿“卡凡”(缠身的白布)。之前,在亡人的额、手、脚、膝和“七窍”之处撒上香料诸如樟脑等物,以防腐和驱虫。男人的卡凡有三件,其一是“皮拉罕”,形似衬衣,无领,由项至膝盖;其二叫“二卧单”,从头至脚用一幅白布做成;其三叫“大卧单”或大殓,用两幅白布制成,比亡人身高略长。顺序是:先铺大卧单,后铺小卧单,再给亡人穿上衬衣(女亡人还要裹头布和胸布),并分别折上小单和大单。有的人家还要在头巾上写上经文,祈求真主宽恕亡人。
洗毕埋体,请阿訇给亡人站“者那则”(举行殡礼),在清真寺院内或洁净场地举行。坊上乡亲、寺上阿訇和满拉等为亡者站“者那则”,讲其生平事迹,为其诵经,同时传递“赎金”。“者那则”之后便将赎金散给参加殡礼之人,然后用灵匣抬着埋体送入坟中。埋体被抬到坟地后,阿訇跪在上方诵经,亲属则跪在下方听经;亡人被放入坟坑,一般仰卧,也有侧身向右的,头北脚南面向西。待坑口封好,阿訇诵经完毕,送葬人接“都哇”,宣告葬礼结束。
3.坟制
纳家户回族现在的坟地都统一由清真寺专业坟队来修建,每年做坟50~60座。做坟时,先挖好地基壕,平整净洁,再用土块依次砌成。每个坟坑长2米,深1.4米,宽0.7米。坟做好后,先用土块箍成拱形,再用水泥墁顶。坟地按亡人归葬时间先后,随葬随用,无论富贵,一律平等,不许挑拣。
4.纪念
亲属为了表示对亡人的怀念,早晚都要诵经礼拜,向真主祈祷。一般在去世后的第七天、三七、四十天、百天、周年,以后在每周年请来阿訇为亡人过“乜贴”,到亡人坟前诵经,俗称“走坟”“游坟”。过去走坟的一般都是男人,在家里过乜贴则不论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待经念毕,全体接“都哇”,备上好饭好菜盛情款待阿訇和亲朋好友。
(三)沐浴、礼拜
沐浴是穆斯林参加宗教礼仪必须具备的净身洁体的条件,礼拜是遵从安拉的命令和效仿穆圣的言行。关于“沐浴”和“礼拜”,回族穆斯林有相同的程式。
1.沐浴
净礼回族穆斯林重视净礼,有“七天一大洗,三天一小洗”之说,如若参加宗教礼仪则必须洁净身体。如礼拜、朝觐、游坟等,应具备大净、小净,并要求身心洁净、衣服干净。在临时缺水情况下亦有特定的礼仪(土净),此为洗涤身心和罪恶的象征,做到外免于污秽之染,内绝于恶欲之念。内清外洁,一尘不染,体现参与宗教礼仪之虔诚。
土净回族穆斯林净礼之一。穆斯林在需要大小净而缺水的特殊困境中以土代水做“净礼”,属于权宜之计,故又称“代净”。如因重病或皮肉受重伤,或急于赶上参加片刻间举行的殡礼,或在战争、旅游中缺乏水源而面临礼拜之际,容许用洁净的土块、砂石当清水使用。其程序是,先举意,再以两手拍打上述代替物后抹面部,再次拍打代替物后抹两手至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