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回乡纳家户
19111600000028

第28章 纳家户回族(5)

斋穆斯林认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过失,但只要知过悔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过失自然消失。而过失的根源在于私欲,如果能够节制饮食,血气平和,私欲也就自灭。若能慎其口腹,静默参悟,兢兢自持,心灵也就自然净化了。纳家户回族称斋戒为“封斋”或“把斋”,每年伊斯兰历的9月为“斋月”,期间从鸡鸣(拂晓以前)直到“星灿”(日落之后),整个白天不饮不食。本村穆斯林很重视封斋。尽管封斋如同礼拜是个人的行为,不封斋也无人干涉,但除一些未成年的小孩(伊斯兰教规定,女子9岁、男子12岁即要封斋)和体弱、重病者以及在外上学、工作的人外,其他人一般都自觉地遵守,连一些外出做生意的人也不认为自己可以例外。封斋的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1984年,纳家户村回民封斋的人数不过三分之一,而2000年后回民封斋的人数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在斋月里,纳家户村的穆斯林参加礼拜的人数比平时多,请阿訇到家里念经过乜贴、纪念亡人的活动增多。

课即缴纳天课,它既是一种善行义务,又是伊斯兰教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目的是“隆施济以防聚敛”。按教义规定,“凡人执有资财,满贯应四十取一(即2.5%),以给贫乏,逾年一算”。所谓“满贯”,过去的标准是指金2两或银40两。天课的施济完全出于自觉自愿,施多施少无人强迫,且施舍人也不张扬和炫耀,把它看作是责无旁贷的一项义务。即使收入未达到“满贯”者,也力所能及地予以施舍。这些年由于纳家户村经济的发展,天课的数额也逐年增加。施济对象不只是贫困户、孤寡老人、残疾人,学校也成为受施的对象。

朝即朝觐。麦加是穆斯林的第一大圣地,是穆罕默德的诞生地和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在阿拉伯语中,麦加是“吸吮”的意思。从穆罕默德率众于伊斯兰历10年(632年)组织第一次仪式齐备的朝觐到现在,这一重要的宗教活动已延续了1000多年。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年复一年地来到这里,吸吮宗教知识和珍贵的精神乳汁。

按教法规定,凡理智健全的男女穆斯林,其经济状况足以担负全家生活费用之外,尚具备往返交通食住等旅费,不负债借贷,本人身体状况能长途跋涉,在旅程安全,无战争、动乱,无疾病流行的条件下,平生亲自履行一次朝觐礼仪。履行过朝觐仪式的人,被尊称为“哈吉”,即具有“朝觐者”的身份。更早时期,纳家户穆斯林朝觐者无资料记述。民国时期有马生太、纳哈吉(名不详)、纳玉贤、纳彦景、李哈吉(名不详)等5人朝觐。新中国成立后朝觐需个人提出申请,由县统战部、宗教局根据上级宗教部门分配的名额进行安排。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申请朝觐的人逐年增多。2009年,纳家户村有106位穆斯林参加朝觐,其中男69人,女37人。

(三)教派

纳家户村内的穆斯林,除少数人为伊赫瓦尼、虎夫耶和哲合忍耶外,大多属于格迪目教派。

“格迪目”一词是阿拉伯文“Qadim”的音译,意为“古老”,故又称之为“老教”或清真古教。它源于伊斯兰教四大法学家之一的哈乃菲学派。其基本信仰及功修内容和形式与伊斯兰教其他教派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在教权组织的结构、对经典的理解或解释上以及某些制度和具体做法上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差异和分歧。格迪目自称为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门徒,主张“严守老规矩”,重视“舍若阿提”(大道),反对“标新立异”。教派内相当尊重阿訇(教长)言行,重视经堂教育;阿訇实行聘选制。新中国成立后对宁夏伊斯兰教派状况的调查显示“格迪木教徒,遍布于自治区各个地区,……其次,集中分布于……永宁县的通贵、纳家户”,“格底木清真寺中,以平罗的宝丰清真大寺的建筑规模最大,其次为永宁县纳家户大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纳家户回族的“格迪目”传承中,保留有一些苏非主义的印记。这些痕迹主要表现为:第一,在主麻聚礼时诵读赞圣诗《穆罕麦斯》中的两段;第二,在纪念亡人“三七”的仪式上念“大了”,即齐声诵读清真言的前两句(阿拉伯语为“Lā Ilāha Illallāhu”,意思是“除真主外没有应受崇拜的”)共99遍,念时左右摇头,达到高潮时接近陶醉,只念“hu”音。同时,纳家户的一些回族穆斯林也有哲合忍耶、虎夫耶和伊赫瓦尼教派倾向。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调查显示,宁夏虎夫耶的一支——通贵门宦,其“教徒主要散布在……永宁县的通贵、纳家户、杨和等地”。通贵门宦是宁夏地区虎夫耶门宦的支系之一,由马金贵(?~1936年)创立,教徒约数百户,分散在银川市郊区通贵乡和永宁县、平罗县等地,解放后已日渐衰落。

随着农村的改革开放,各派穆斯林接触日益广泛,有些思潮通过各种途径对纳家户村的穆斯林也产生了影响。特别是伊赫瓦尼派关于“遵经革俗”的思潮对于一部分穆斯林,尤其是在青年穆斯林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四)宗教哲学

伊斯兰教所提倡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观等,对回族穆斯林的心灵与思想观念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纳家户回族坚守“认主独一”的伊斯兰信仰,发扬伊斯兰倡导的两世兼顾思想,努力进取,不断奋斗,追求两世吉庆;同时又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规范,讲究修身、完善自我和群体的道德提升。在与汉族等兄弟民族的比邻而居、日常交往中,坦诚率真,和睦相处,表现出回族文化在兼收并蓄的发展中坚守原则,同时又具有灵活性、包容性的民族精神风范。

二、民间艺术

纳家户回族的民间艺术传统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中,剪纸、刺绣、雕刻、阿拉伯文书法以及其他手工艺品,更是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种类。

(一)回族剪纸

剪纸,是以纸为加工对象的艺术。一把剪刀、一张彩色纸就能够剪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回族剪纸的显着特点是:所采用的材料不是大红纸,而是宣纸,并且可以根据作品需要,染制上各种色彩。目前,回族剪纸已发展到以闪光宣纸、闪光丝绸为材料,剪纸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强调“圆如月,方如砖,尖如针,缺如齿,细如丝”。至于纹样,则与其他风格剪纸大致相同。

回族剪纸在技艺上,有折剪、扎剪、旋剪等多种形式。另外,回族剪纸在工具上除了剪刀,还有冲子、针头等。所谓“冲子”,就是一个被削去锥尖的铁锥子,其作用是能在纸上扎出一个个小圆洞,以便“下剪子”。至于针头,就是普通的医用针头,被削去针尖,作用与冲子相同,只是打出的圆洞比冲子小一些。

纳家户回族的剪纸样式新颖,表现题材丰富多彩,造型生动,剪功精湛。例如民间窗花、刺绣的底样等,它们满足了回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和精神需求。

(二)回族刺绣

回族刺绣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一种宝贵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技艺表现手法。回族刺绣富有想象力和艺术魅力,刺绣花草图案和几何图形是回族妇女刺绣的绝技。刺绣的市场化之路更是给古老的回绣艺术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和生机。

纳家户回族妇女的刺绣作品图案多样,在绣生活用品和鸟类动物时绣成各种错综复杂的图形,使鸟类等形体交织在花草图案中,以求形似。在枕头、坎肩、挂图、围裙等处绣花卉时,以形象逼真为精髓,形似蝴蝶的花朵,娇嫩的花瓣,淡雅恬静,仿佛使人感到散发着暗香。刺绣作品很注意变化装饰,给人以整体美,撷取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的植物叶,构成自己想象中的花草树木,枝与叶、花与蔓和谐统一,有点像汉族人刺绣图案中的百花百果一棵树的创作方法。有的回族姑娘或媳妇买回一块干净的布料后,洗完大小净便请阿訇书写上阿拉伯文中堂,然后便不分昼夜,千针万线地刺绣。绣完字,一般还用传统的阿拉伯几何图形或云纹样绣上花边,挂在墙上,颇受人们的喜爱与好评,充分体现了回族妇女的审美心理。

(三)回族雕刻

回族的雕刻艺术,可分为石雕、木雕、砖雕和灰泥浮雕四种类型,各具特色又注重整体艺术,在很多建筑中都有所表现,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这里简要介绍一下砖雕艺术。

砖雕,亦称河州砖雕,源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有着悠久的历史。回族的砖雕艺术将阿拉伯文字图案与中国山水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回族特色。回族的砖雕主要用于回族的清真寺、拱北以及住宅建筑。砖雕以“刻活”为主,“提活”为辅,即在特别的青砖上用镩、平刀、斜刀等工具,刻出各种花卉、鸟虫、翠竹、劲松、荷花、葡萄以及阿拉伯几何图纹等,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浓厚。整个工艺过程一般要经过烧制、打磨、格方、落样、雕刻等工序。回族砖雕艺术,现已广泛流传到全国各地,不少兄弟民族在建筑工程中也模仿回族砖雕,其影响已日益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