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一批搬迁户开始搬进新居。但纳家户60%以上的居民仍然居住在老村庄上,从队属来看,主要是纳家户村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村民小组的村民,居住面积为764亩,约占全村总土地面积的10.3%,包括道路巷道和其他公共设施用地在内,平均每户占地面积505.7平方米,人均120.1平方米。
2008年初开始第二批占地,被用来建设纳家大院和公园等。为了节约成本,第二批改建楼房,该批拆迁户被迁至永宁县城西侧新建的宁和家园。第三批拆迁从2009年春节后开始进行,这一批拆迁户的数量比前两批更多,有400多户。2009年,搬迁户582户全部搬进了新楼,整个纳家户村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二、交通建设
新时期以来纳家户的道路建设发展较快,这与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同时纳家户村地理位置优越,是银川平原上交通便利的一个村庄。从1998年到2001年,全村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硬化居住区内巷道16条,长达18.6公里,彻底改变了昔日行路难问题。如今纳家户道路宽阔,纵横交错,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旅游景点建设
2000年以来,纳家户的一大经济亮点就是回族风情旅游产业,它也成为纳家户向外界推介的一张名片。永宁县政府为了支持和发展旅游产业,作出了较大的努力。在旅游景区建设中,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景点。
(一)中华回乡第一街
中华回乡第一街,亦称“纳家古街”。早在1985年5月,就开始建设纳家户民族一条街。纳家古街位于纳家户村北侧,自汉延渠纳闸桥头至纳家户学校,与汉延渠桥头公园连为一体。以纳家户清真大寺为中心扩展门前广场,以广场中心向北,南北长380米,东西宽107米,占地面积93.78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成商铺177套。古街路面重新整修拓宽为9米,两边各2米绿化台,栽植风景树,绿化台外侧2米宽人行道。路两旁为商业街,商业街的建筑具有民族特色,从桥头直望清真寺,能看到大寺门楼壮丽的景观,大寺门前开辟出一片广场,更显大寺的雄伟。沿路两侧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多样式店铺,经营各类穆斯林商品,以民族工艺产品、民族服装、日用品、装饰品、纪念品和清真食品为主,使整个古街形成了一个集商贸、旅游、购物、饮食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场所。中华回乡第一街建成以来,弘扬了回族民俗历史文化,向外界展示了回族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商业文化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日益成为宁夏回族特色旅游观光之地。
(二)中华回乡文化园
纳家户清真寺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1987年被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极具旅游开发的潜力。中华回乡文化园依托古老的纳家户清真大寺和回族风情浓郁的纳家户村所建。2001年,自治区计委批准立项,先后两次给予1600万元国债资金支持,被自治区列入“十五”旅游业优先发展的项目之一。文化园一期工程占地300亩,于2002年11月正式启动,已完成总投资1.2亿元。整个园区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部分、回族博物馆、礼仪大殿、回族商贸一条街、回乡人家五大主要工程。2006年10月,中华回族博物馆开始正式接待游客;2008年8月,展演大厅、商贸一条街开始接待游客;10月全面开园。整个园区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规划建设一步到位。中华回乡文化园自2002年建园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及阿拉伯国家20多个驻华使节和其他官员,还有一些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来园造访,数次回族学研讨会在园内举办。目前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三)纳家户生态园
纳家户生态园始建于2007年,总规划面积7561亩。生态园共分为五大功能分区:文化游览区占地960亩,生态景观区占地163亩,湿地占地74亩,入口景观区占地618亩,民俗体验区占地90亩。民族之魂雕塑、民族之花雕塑、纳家户村口2个牌楼、五功阁、珍珠湖、和谐双塔、晓湖、仿榕树、廊架、亭阁、3座拱桥等景观和4个广场遥相呼应,连通汉延渠,形成自然和谐的景观水系。种植常青树3417株,各类乔木3218株,各类灌木9.82万株。民族新村占地91.3亩,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106套。
生态园内有大量的建筑雕塑,如民族之魂建筑雕塑,形似回族清洗用具汤瓶;民族之花建筑雕塑,是回族伊斯兰建筑风格中的抽象穹顶花样图案;和谐双塔建筑雕塑,双塔酷似一双合掌的手,寓意回汉一家亲,共创和谐。
(四)珍珠湖
位于纳家户民族风情园北部,由原来的朝阳沟改线而成。自东向西,始自汉延渠岸,终点为京藏高速公路,共有8个大小湖泊组成,全长2公里。湖水最深处3.5米,最浅处2米,平均水深3米。湖面总面积2.4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00亩。在珍珠湖景观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三座拱式景观桥,纵横交错于珍珠湖中间。湖内还设计了六座假山,总长1000米,最高的假山高达10米。8个湖泊都进行了绿化与美化,栽植各种珍贵树木20多种。为了增加珍珠湖的现代效果,在湖边、人行道、交通干道两侧都设计安装了灯光美化设施,凸现珍珠湖的现代美、古典美。湖内有三座拱式景观桥。
旺桥:始建于2008年8月,为三孔拱桥,桥长34米,桥宽8米,桥高7.55米,桥身三跨连拱,主孔孔径8米,副孔孔径6米,是珍珠湖上最大的拱桥之一。旺桥意为兴旺发达、运旺时盛之桥。此外,旺桥的“旺”字与“望”字谐音,意为登高远望、展望未来之桥。
福桥:始建于2008年8月,为单孔拱桥,拱跨8米,桥宽8米,桥高7.55米,是珍珠湖上集景观游览、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拱桥。福桥意为祈福禳灾、福泽百姓之桥。此外,福桥的“福”字与“富”字谐音,意为国富民安、富裕安康之桥。
和桥:始建于2008年8月,为单孔拱桥,拱跨8米,桥宽8米,桥高7.55米,与福桥同为集景观游览、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拱桥。和桥意为政通人和、和谐平安之桥。此外,和桥的“和”字与“合”字谐音,意为合家欢乐、合胆同心。
第五节科教文化及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纳家户教育
纳家户作为一个回族占绝大多数的村庄,其教育有自身特征,一方面包括回族内部所创建的经堂教育,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大众学校教育。这两种教育构成了纳家户教育的基本形式。关于经堂教育,上文已提及,更详细情况参见《纳家户人文调查》。这里介绍一下学校教育。
纳家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教育发展较为落后,村里大部分人对子女的大众学校教育重视不够,加之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客观制约,教育事业举步维艰。旧社会虽有私塾和义学,但是纳家户回族的入学率较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纳家户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新时期以来新的教育类型,是国家重视发展幼儿教育的产物。1980年,纳家户村回民小学开始兴办学前班,教学内容与幼儿园大班基本相同,对他们施以入学前的正规教育。
(二)幼儿园
纳家户村幼儿园创办较晚,且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独立的办学条件。1984年,纳家户幼儿园在学前班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1995~1996年,学校的幼儿园招收学生93人。2007年,幼儿园从学校分离出来,改为日托班。幼儿园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硬件建设进一步提高。2009年,有4个班级,幼儿122人,教职工7名。其中小教高级5名,一级2名;大学本科1名,大专4名,中专2名。办学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幼儿园主要课程有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术、常识等。
(三)小学教育
纳家户小学教育有着较长的历史,其雏形为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的私塾教育。民国时期马福祥倡导兴办多所清真小学,纳家户小学便是其中之一,这是纳家户近代新式教育的开始。经历了新中国初期的发展,到了新时期,纳家户小学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已有教学班19个,786名学生,全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提高。1984年县上投资9900元,翻建了砖木结构教室9间。1995年,该校按照农村二类标准化学校配备了电教设备,有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摄影机、照相机以及电子琴等设备,还有部分体育设施。学校设有图书馆,藏书近5000册。到了1999年,学校面积达到了13334平方米,有教室54间、办公室12间、会议室9间、厕所10间,还有电教室、图书室、实验室、文娱室9间和多功能活动室20余间。全体教师集资10万元为学生配备了一间拥有24台电脑的微机室,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大的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纳家户回民小学有12个教学班,522名学生,其中回族学生495名,占学生总数的90%。有教职工28人,教师中大学本科5人,大专13人,中师11人,师资队伍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取得计算机中级合格证。有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4人,当年学校被县政府授予“安全文明校园”。
(四)小学附设初中班
小学附设初中班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乡一级中学不能满足农村子弟上初中的现实情况的权宜之举。1976年,永宁县革委会提出“凡设完小的大队学校,办好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或附设初中班”,纳家户学校开始附设初中班。到1980年先后开办2个班,招收学生97人,由于当时师资力量、设备、资金等条件不足,1982年附设初中班被撤销。
(五)扫盲班
新中国成立初,国家重视国民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在农民中开展大规模的扫除文盲活动。纳家户在开展扫盲活动中,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识字班、识字组,开展夫教妻、子教父、兄教弟等互教互帮的群众性识字活动,效果非常明显,使纳家户村文盲一度减少。据1964年纳家户村三队人口普查登记,全队14~65岁人口中,受过不同程度文化教育的人口只占该年龄段人口总量的25.6%,占总人口的5.1%。其中受过高中、初中教育的人口分别只有1人和4人,分别占1.2%和4.8%,而文盲率在该年龄段人口中高达74.4%。在高文盲率的现实中,开展扫盲教育是提高村民文化知识一个很好的途径。到了80年代,纳家户再一次掀起了扫盲高潮,纳家户青年男女积极参与。到了1994年,纳家户村15~42岁的青壮年农民已基本扫除了文盲,使村庄中的文盲基本上停滞在了老年人群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孩子念书成为了普遍共识,纳家户人口的文化程度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据1996年调查显示,纳家户村4239名常住人口中,受过不同程度文化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为56.5%,其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125人,占总人口的5.22%;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1088人,占总人口的45.91%;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包括高小、初小)的人口1183人,占总人口的49.37%。以上数字表明,纳家户村民的文化程度比宁夏南部山区的标准要高,比宁夏川区略低一点。2009年,在纳家户全村4680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6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82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535人;正在上大专以上的45人,上高中的310人,上初中的324人,上小学的4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