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一份调查表明,纳家户的纳姓占62.3%。经过本课题组的调查,到2011年,纳家户共有1474户,其中回族1440户、汉族34户,回族中纳姓仍是全村第一大姓,有888户,占总户数的60.24%。另外,还有其他姓氏,依次为:马姓225户,占总户数的15.26%;王姓57户,占总户数的3.87%;丁姓42户,占总户数的2.85%;李姓38户,占总人数的2.58%;杨姓34户,占总户数的2.31%;沈姓30户,占总户数的2.03%;雷姓23户,占总户数的1.56%;谢姓16户,占总户数的1.09%;吕姓12户,占总户数的0.81%;张姓12户,占总户数的0.81%;柳姓11户,占总户数的0.75%;吴姓7户,占总户数的0.47%;周姓6户,占总户数的0.41%;郭姓、曹姓、米姓、兰姓各5户,各占总户数的0.34%;罗姓、陈姓、苏姓、金姓各4户,各占总户数的0.27%;刘姓、拜姓各3户,各占总户数的0.20%;许姓、尤姓、赵姓、哈姓各2户,各占总户数的0.14%;勉姓、闫姓、荀姓、韩姓、保姓、唐姓、茄姓、黄姓、乔姓、耿姓、智姓、胡姓、郝姓各1户,各占总数的0.07%。
纳姓,我们将在下一章中专门讨论。其他姓氏的来源、分布等情况是:马姓回族中的“马”姓多,来源也很复杂,故谚语中有“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纳家户村的马姓较多,是纳家户村的第二大姓氏,其落居时间也较早,又来自不同的地方,是异源异流。有的是从银川城区小南门迁过去的,时间大多在清同治年间回民反清失败后。据纳家户人说,马家中有的与纳家也是同根共祖,是赛典赤的后人;还有来自同心县的,如纳家户人马国良就是从同心韦州来的,招赘给同样来自同心韦州并已定居于此的苏家;也有甘肃临夏、宁夏南部山区的,在旧社会里通过招女婿、当兵、打长工等方式来到并定居纳家户,繁衍生息了数代,人口逐渐增多。纳家户回族现有马姓共225户,为第二大姓,其中一队有9家(户)、二队有3家、三队有9家、四队有22家、五队有31家、六队有52家、七队有7家、八队有24家、九队有24家、十队有20家、十一队有24家,每个队都有。
王姓王姓在纳家户历史较为久远,至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清代文献资料看,纳家户西边当时有个王疃庄(也就是现在的东全村),当时有很多王姓回民。如今纳家户的王姓回民,不少是当时王疃庄王姓回民同治年间反清失败后的后裔。后来,永宁县仁存公社王团村、望远桥等地王姓回民迁入纳家户。也有外地王姓回民陆续迁入纳家户,比如,王国义的祖上是“灵州王家”(今灵武)。甚至有的王姓祖上原先是汉民,后来信教成了回民,这说明纳家户的王姓也并不同宗。现在纳家户的王伟忠、王正山、王国义(已去世)、王正武、王生明家都不是一个亲族。纳家户有人认为王姓来纳家户不过200年的历史。在纳家户村的11队中,一队有12家、二队1家、三队有6家、四队有2家、五队有15家、六队有13家、七队有2家、十队有1家、十一队有5家。
丁姓回族中的丁姓来源较多。历史上进入中国的很多回回人,名字的尾音都有“迪尼”(Din,意为宗教信仰),按汉语可以读为或译为“丁”。如,回族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丁鹤年,据元代戴良《九灵山房集·高士传》,其曾祖阿老丁(Ala-al-Din,意为“宗教的尊荣”),祖苫思丁(Shams-al-Din,意为“宗教的太阳”),父职马禄丁(hmal-al-Din,意为“宗教的俊美”),从兄吉雅谟丁,(Diyan-al-Din,意为“宗教的典型”)。可见丁鹤年的姓是取自于Din的汉语译音“丁”。又如“职马伦丁或勘马剌丁之后裔姓丁”。因为尾音有丁的回回人很多,所以回族丁姓的来源也就很复杂。“丁音竟如是之多,此所以丁姓之普遍于全国各地。”回族的丁姓也有来源于纳速剌丁的,但纳家户回民中的丁姓,先后来自吴忠、灵武、银川等地,他们是否与纳速剌丁有宗族关系,不得而知。其中有些丁姓人来自于丁萨利哈阿訇(人称丁爷),1944~1949年曾在纳家户开学,期间将家搬了过来,繁衍生息,已有六代,他的孙子丁辉廷也是阿訇,已67岁。丁姓一队有1家、六队有4家、七队有23家、八队有1家、九队有9家、十队有3家、十一队有1家。
雷姓雷姓是纳家户的大姓之一。据宋志斌、张同基主编的《一个回族村的当代变迁》中访谈雷氏族人雷金丰的说法:雷家本是汉民,他的太爷原是一名乡村医生,原籍湖南湘潭县,在100多年前,即清同治年间前后,他孤身一人,一面挑着货郎担,一面给人行医看病,千里奔波到了纳家户,那时,正是回汉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他深深同情回族群众的苦难遭遇,就在纳家户村停留下来,给这儿的回民行医看病,对贫困群众免费,很快赢得了纳家户村民的信任。后来他被纳家户一个姓纳的人家招为女婿,按照回族伊斯兰教的规定,履行了皈依仪式,成为了一名穆斯林,子女仍随他姓,户籍上是回族。到雷金丰这一代已是第五代。目前雷氏家族已发展到23户。
而马茜在《从哲麻提到中华回族文化之乡:有关纳家户的发展憧憬及困顿》一文中提到,当地一个雷家人(66岁)讲述了另外一种雷氏来源的版本:
以前有本书说雷家是湖北来的,(按:指宋志斌、张同基主编的《一个回族村的当代变迁》。又,原书说“湖南”不是“湖北”。)这个是我家人说错了,其实我们是从陕西来的。我小时候,我父亲还回过陕西老家,所以说应该从陕西过来的。听父亲的老话说,雷家人到纳家户是这么回事:以前一个雷姓人中了进士,到这附近做官,可路上把官印给丢了。古时官凭印,没了印也就丢了官,就在纳家户落下了脚。因为是外来者,所以在纳家户外面住,就是现在清真寺坟地南边以外的地方,以前纳家户人叫那里为南道。现在住在纳家户里面。祖上是读书人,记得还做过教书先生,所以后来和纳家户的人相处得很好,就能搬到户里面来了。雷家人一直都非常重视读书,每代人无论男女都要读书。所以虽然是外姓,但在纳家户也是备受重视的大户。1900年以后,雷家人在纳家户已经根基非常稳固,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家业。
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是雷氏并不是纳家户的原住民,是晚近才从外地迁入纳家户的;二是雷氏先祖本为汉族,后来皈依伊斯兰教。目前雷氏家族居住在纳家户村的有24户,也有在银川和其他地区居住和谋事者若干户。在纳家户11个队中,三队有6家、四队有15家、五队有1家、六队有1家。居住在纳家户的雷家已同纳家等不同家族相互通婚,彼此都成了亲戚。
其他姓氏纳家户的沈姓、杨姓、李姓、谢姓等,他们的祖先迁入纳家户村的时间有长有短,由单门独户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形成了若干个家庭。有的是从永宁的杨和村、王团村、李俊堡、望远桥迁入的,有的是从灵武、吴忠、小坝、贺兰、银川迁入的。如沈家从永宁县王团村等地转来,杨家从银川小南门、灵武等地转来,李家从永宁县八渠村等地划过来,谢家从青铜峡等地转来,吕家从永宁县红星、官桥等地转来,张家从北全四队、九队转来,郭家从平罗、杨和四队转来,勉家从银川南关等地转来,拜家祖上从西海固转来,周家从同心县转来,等等。
总体来说,各姓户数的多少大致与其来纳家户村的时间成正比。户数越多,来纳家户的时间越长。对于那些总户数不到10户的客姓户来说,他们多半是近现代以来才迁入纳家户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