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11

第11章 大战场昌祚出奇兵,寺口子乙埋失关隘

960年,赵匡胤篡周自立,建立北宋王朝。从宋初到1002年党项族李继迁进占灵州40年间,宁夏北部一直面临党项族的不断侵扰。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继迁之孙李元昊称帝,改都城兴州为兴庆府。时,西夏有州22个。河南州九:灵、洪、宥、银、夏、石、盐、威、会;河西州九:兴、定、怀、永、凉、甘、肃、瓜、沙;熙秦河外州四:西宁、乐、廊、积石。其地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据河西、朔方要冲,水草茂盛,耕牧两宜,经济上颇能自给;加以民风强悍,崇尚武力,勇于战斗;又于地势上进可以四面攻击,退可据城为守,故能久与辽、宋、金成鼎足之势。时中卫黄河两岸设鸣沙县(治在今中宁县鸣沙镇)、应理县(今沙坡头区),均辖于韦州(清时威武堡)。当时的海原地区被称之为天都,西夏在此营建南牟会,屯住重兵,成为重要军事基地。

西夏统治前期,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与辽、宋时战时和。久战力疲,用和平攻势;战力渐复,立即进攻。以战争扩疆固土,以战争锻炼氏族勇悍,以战争掠夺增强军力。在中卫及周边地区多次发生西夏与宋、辽的战争。这些战争,如西夏大庆三年(1038年)二月,宋夏好水川之战;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闰九月,宋夏定川堡之战;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辽夏第一次河套之战。这些动辄数万兵力的大战斗,都是西夏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西夏军在劣势的情况下,用骄兵之策,使自己由劣势变优势,从而取得胜利。在这些大战中,中卫都是战争的策源地和兵力输送地。

宋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以秉常为首的帝党和以梁太后为首的母党之间,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力而展开了激烈斗争。三月,母党发动政变,秉常失去帝位,引起西夏内乱。消息传到宋廷,神宗决定利用这次机会灭亡西夏。是年六月,宋发大军50万分五路攻伐西夏。闻宋大举来攻,夏人大恐。梁太后召集群臣议策。谋将少者皆拒战,一老将独曰:“不须拒之,但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劲兵于灵夏,而遣轻骑抄绝其馈运,大兵无食,可不战而溃也。”梁太后采纳了这一战策。

宋五路大军分东、中、西三个方向进发,东线两路宋军发动最早。九月,宦官王中正妄称“代天子亲征”,实为无知无勇、畏敌如虎、贪生怕死之辈。从麟州出发,才行数里,即谎报以进入夏境,未建咫尺之功,竟滥杀百姓以充战绩。终因军粮告竭,无真正统军本领,12万大军饥困而半途溃散。另一路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种谔一路冲杀,屡建战功,最终还是因军饷不接、冰雪冷冻而溃散。出征时近10万人,逃归者仅3万人。

中线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受环庆路经略使高遵裕节制。刘昌祚虽相比位低,却是一支劲旅。昌祚同副将姚麟率本部番汉兵5万,从原州出发,沿葫芦河(今清水河)北上,十月十二日进至磨脐隘(今中卫寺口子,另说海原李旺附近)。夏国相梁乙埋督10万兵扼守磨脐隘,宋军无法前进。宋部将多主张转向东进取韦州,以便与环庆军会合。昌祚认为不可,当以奇兵取之。昌祚率军绕道磨脐隘背后,避开夏军主力,分兵抢渡葫芦河。梁乙埋闻讯,立即挥师堵截。昌祚令牌手当前,神臂弓次之,弩又次之,选锋马在后,谕众以立功者,三倍熙河之赏,士气大振。昌祚挟两牌先登,弓弩继进,与夏统军国母弟梁大王激战。自上午11时至下午5时,夏兵小却,宋军乘之大破夏兵,追击20里,斩获大首领15级,小首领219级,擒首领统军折吃多理等22人,斩2460级。昌祚乘胜再过葫芦河,出赏移口,直取鸣沙州,得西夏御仓粮百万石,占领黄河以南清水河两岸大片地区,十月二十九日进逼灵州城下,几乎夺门而入。中卫市宣和镇“大战场”(现为中宁大战场乡)即由此次葫芦河战役得名。

刘昌祚率军到达灵州城外时,城门还未关闭,如果当时下令进攻,攻下灵州是没有多大困难的,问题是刘昌祚受怀庆路经略使高遵裕指挥,高遵裕派人带来指令,说已派使者去灵州招降,不必攻城。刘昌祚只好命令大队人马在灵州城外安营扎寨,以至坐失攻破灵州的战机。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高遵裕嫉妒刘昌祚,当时他所率部队尚在韦州,而刘昌祚已在磨脐隘打了胜仗,如果再先入灵州夺得头功,他这个主帅岂不是很没面子。这样一来,高遵裕帮了西夏大忙,西夏灵州守军在宋军进攻前有时间做好守城的准备。高遵裕大军到达后,重兵将灵州围住,自恃兵力强大,竟以为夏军害怕,误信夏使转告准备和谈,有投降之意,驻在城外空等5天,丧失作战有利时机。夏军利用入冬季节,坚壁清野,诱敌深入,一面坚守灵州,一面派出轻骑抄绝宋军粮道。宋军重重包围灵州18天不能破,粮饷不济,时间进入十一月,天气骤冷,宋军饥寒交迫,疲惫不堪。高遵裕无奈,硬着头皮下令攻城,此时士气已经非常低落,怎能破的了城。最后,梁太后令掘七级渠(今秦渠)水漫淹宋营。七级渠高出地面丈余,一经掘开,灵州城外立即变成泽国,渠道上连黄河,大水源源不断,宋军冻死、溺死者无数。两路宋军10余万人,逃生者仅13000余人。

西线统帅李宪率熙河路军克复兰州之后,败夏军于屈吴山,大军直取天都山,焚西夏南牟会行宫内殿及馆库(址在今宁夏海原县西华山东坡),又打败夏军统军仁多凌丁,兵锋直接葫芦河。因围攻灵州的环庆、泾源两路兵败,宋廷只得急令李宪熙河路军半途而还。

宋五路大军征伐西夏,终因缺乏主帅,缺乏统一指挥,各路协调不一,将帅妒功,相互掣肘,粮运不及等原因失败了。此役中宋的50万大军,损失40余万。宋诗人张舜民参与此役,感慨良多,作《西征诗》:“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如雪,凭君莫上望乡台。”

大战场滩是宋元丰战役主战场之一,此地到底在何处?西夏军据守的磨脐隘又是何处?今天需认真考证一下。

中卫香山寺口子山岭高峻,岩崖嵯峨,一条山水洪沟蜿蜒曲折,从崎岖的山峡间穿过。出山口向北,是一片开阔地带,地势平坦,至宣和镇20公里。向东平展展一片,一望无际,至清水河,四五十公里,南北宽度更阔,此地古称“大战场滩”,地名延之今日。《中宁县志》“文物”章载:“古城子至大战场滩一带,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是北宋元丰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076年)宋夏元丰之战的古战场。1984年10月8日,县文物普查队在此普查时,新建二队女社员罗惠玉,在其承包地里挖出4束古箭,约400余枚。箭头为青铜制作,箭杆为竹子制作。因年代久远,已碳化,结成硬块。”这些箭,现藏于中宁县。中卫宣和一带也曾流传过童谣:“寺口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2010年某月,中卫市总工会主席马建兴和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周兴华在寺口子考察一烽火台,捡到一锈迹斑斑的铁蒺藜,有饭碗大小,只有头,没有把,经考证,系宋代兵器。这些物证和口碑,都可证实在寺口子前,宋夏之间发生的那场大战。

清《乾隆·中卫县志》在《古迹》篇中载:“元丰战迹,宋仁宗二年,诏富延路总管种谔等,大举征夏。别将刘昌祚,遇夏人于磨肥隘,夏之拒者二三万人,乃分兵渡葫芦河,夺其隘。与统军国母弟梁大王战,大破之。葫芦河即县治山河,旧称清水河。时泾原总兵侍禁鲁福、彭孙护馈饷至鸣沙州,与夏人三战,败绩。”这段文字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结果。其他典籍还记载了刘昌祚军战胜后,过清水河,出赏移口的进军路线。新出版的《中宁县志》,在“军事设施”中又对赏移口作了注释。“赏移口。今古城子乡与新堡乡之间的黄花沟,是古代鸣沙西通固原、靖远的道口。黄花沟本是清水河故道,切割很深。道口以沟为障,南依群山,北临黄河,自成天堑。口西有古城一座。宋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刘昌祚在口西打败夏军以后,过清水河,出赏移口,夺鸣沙窑粟百万石。”清《中卫县志》称“为‘元丰战迹’。现遗大战场滩、古城子和大胜嘴等地名”。上面所说的“在口西打败夏军”,这个“口西”就是寺口子前,包括“大战场滩”一带。

清朝县志与新编《中卫县志》记载,既可说明“大战场滩”名称的来由,又可把宋夏这次交兵锁定在中卫沙坡头区清水河以西寺口子之前的范围之中。那么,西夏梁大王带兵据守的“磨肥隘”(即磨脐隘)在什么地方?刘昌祚率兵向西分渡葫芦河,在“大战场滩”将夏兵打败,然后夺取了磨脐隘。据此推断:这个磨脐隘应该在大战场滩附近,那就应该是今日的寺口子。

横亘于大战场滩以南的香山支脉天景山和米钵山,山势高峻,重岩叠嶂,在寺口子形成一个山口,两边山石嵯峨,险峻无比,中间一条宽阔的山水沟道。过去曾是通往海固、兰靖的交通要冲,在这里设关建隘,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刘昌祚当时没有率兵正面进攻磨脐隘,而是出奇兵,沿着南北走向的清水河东岸,越过当时没有开劈出道路的山冈沟谷,绕道至磨脐隘侧后,使夏兵失去凭借的隘口天险优势,被迫下关到旷野战斗,这就是造成夏兵失败的根本原因。

因宋夏大战场滩一役,“大战场”地名延留至今,战役中的磨脐隘,古籍中没有说明具体位置,今日说法又多不一。查核历史,有“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之说,本文依据大战场滩一带的地形地貌,把大战场滩确定为宋夏元丰战役的战场,把香山寺口子确定为夏军把守的磨脐隘,还望史学界人士鉴之。

今日寺口子,已成为宁夏中卫继沙坡头之后又一旅游新景观,古代的军事关隘为寺口子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笔浓浓的色彩。

这一时期的海原地区,处于当时宋夏争斗前沿,或夏攻宋,或宋攻夏,小的战斗一直不断。

元丰五年(1082年)一月,夏人重修南牟城。七月,西夏集12监军司兵及诸州僧道会于天都山等地,进攻镇戎军和三川寨。

元佑二年(1087年)八月,夏人梁乙甫召集十二监军司兵会于天都山,并约吐蕃首领阿里骨出兵,攻熙州、河州。

绍圣四年(1097年)元月,北宋泾原钤辖王文振攻夏军于没烟峡(今苋麻河川),拔其堡寨,斩杀3000余人。十二月,宋熙河、秦凤两路军破白草原(今甘肃会宁县境)抵天都山,直入夏天都监军司所,因夏人将粮粟窖藏远徙,宋军粮竭无食,饥死者过半,遂无所得而回。

元符元年(1098年)二月,宋筑九羊寨(今海原县李俊乡)。五月,宋出师没烟峡筑寨两处,六月工毕,分别赐名荡羌寨、通峡寨。十二月,西夏通军嵬名阿埋、保泰军监军昧勒都捕领夏众以牧畜为名,伺机攻宋。宋遣第11将郭成和第12将折可适率万骑出荡羌,分六路并进,直入敌帐擒夏嵬名阿埋、昧勒都捕并其家属,斩俘3000余人,获牛羊10万余只,乘胜夺取天都山。所获人畜安置于各寨。

元符二年(1099年)四月初七日,宋调环庆、熙河、秦凤、泾源四路军队5万余人于秋苇川、洒水平、南牟会构筑城寨。秋苇川赐名临羌寨,洒水平赐名天都寨,南牟会赐名西安州。任命折可适为西安州知州,兼沿边安抚使。八月,修筑碱隈川堡寨,名定戎堡(今海原甘盐池)。靖康元年(1126年)初,宋廷南迁,无力北顾。西夏乘机攻陷西安州,州判任得敬降夏。金天会八年(1130年),西安州被金人占领。宝庆三年(1227年)六月,夏亡,海原及全宁夏为蒙古人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