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13

第13章 天骄一生拓疆土,倏兴忽亡系中卫(2)

这是一段沙子很厚的上坡路,沙子不惧山高,沿着山坡向上掩埋,似乎想把整个山峰全部埋在下面。山峰旁,一块巨大的岩石孤独地竖立着,像是一座大石碑,石面上刻着三个大字“阎王砭”。兔斑赤马不愧是马中精英,惯战良驹,在众多人马几乎精疲力竭的情况下,仍然驮着沉重的成吉思汗疾驰到那块巨大的岩石旁。成吉思汗跃马冲过岩石,眼前突然一亮:岩石竖立在两山头之间,形成一个V字型山口,其下是陡峭的山崖,再下面是奔流的黄河。黄河在这个地方拐了一个“S”形大弯,在耀眼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随着起伏的波浪,像是一条闪着光芒又曲身跳跃腾空的巨龙。兔斑赤马哪里见过这种阵势,猛然竖起前蹄,成吉思汗毫无防备,在惊悸中从马背上重重地摔了下来。迷信的说法是成吉思汗有当天子的命,是人间的龙——旱龙,黄河是水龙,两龙相遇,旱龙是斗不过水龙的。其实,这是发生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突发事件。

当年的沙陀,就是今日的沙坡头,地形和今天差不多,西高东低,由东向西行的人难越连片的高大沙丘,只好从黄河岸边走,到了沙坡头,岸边是陡峭的山崖,山下是波涛汹涌的河水,无法过去,人们只好在山峰的半腰处开凿人行道,人行道很窄,危险程度很高,被世人称作“阎王砭”。成吉思汗被部下救起,六十多岁的人啦,如何经得起如此重摔。将帅在进军途中出现意外,会被看作是不祥之兆。成吉思汗坠马受伤后,就有回军之意,其将脱伦建议:“唐兀是城池的百姓,不能移动,如今且回去,待皇帝安了时,再来攻取。”(蒙古称西夏为唐兀)成吉思汗不同意:“唐兀百姓见咱回去,必以我为怯。且在这里养养,先差个人去唐兀处,看他回什么话。”夏献宗赵发旺此时尚不知成吉思汗受伤之事,看来夏国已无逃大难的机会,唯有力争、力战,才有挽救劫运的可能,于是,对蒙古使者说道:“讥讽的言语我不曾说,是阿沙敢不。现在,要与我厮杀时,你到贺兰山来战;要金银缎疋时,你往西凉去取。”这种不轻不慢、不惧不怕、随意蔑视的答词,成吉思汗如何忍受得了?他不顾伤病、年迈,史书中说是“扶疾进兵”,率军穿越沙陀进至黄河九渡,占领应理等县,然后围攻夏都兴庆府及军司灵州。当时的中卫人民在此过程中,因成吉思汗受轻慢产生的愤怒而遭到残杀,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而成吉思汗由于此次坠马受伤,身体埋下了疾病隐患,一年后,病逝于六盘山清水。

成吉思汗一举攻占应理后,于夏宝义元年(1226年)十一月,蒙古大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取夏州(陕西靖边县),由北向南扫荡;另一路由成吉思汗亲率,沿黄河从南向北推进,进攻西夏河东地区。两路大军南北夹击,对西夏兴灵地区形成钳形攻势。夏末帝遣老将嵬名令公率兵10万驰援陪都西平府(灵州),令公在西平府黄河沿岸设防。时值初冬,天气却是奇冷,朔风一阵紧似一阵,黄河水给严严实实冻住了。在冰天雪地中过惯生活的蒙军并不惧怕寒冷,而黄河结冰却解决了渡河的难题。成吉思汗大喜:“真乃天助我也。”蒙古铁骑踏冰渡河,双方大军在黄河冰面及两岸展开激战,夏军将士虽顽强拼杀,终未能挡住蒙古铁骑冲击,被杀者十倍于蒙古,尸体堆积如山。嵬名令公率残兵退入灵州,和西夏废太子德仁及灵州守将佐里共同坚守。蒙古军日夜攻城,灵州终陷。灵州一战,西夏精兵几乎全部被歼,蒙古军转而进攻夏都中兴府。

翌年春,成吉思汗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中兴府,自己带领大部队往攻未下各州城。蒙古进攻西夏,处处遭到其国人的顽强抵抗,这激怒了成吉思汗,时西夏国土几为蒙古铁蹄夷为平地,人民无处可逃,只是穿凿土石以避锋镝,但得免于死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惨绝人寰。在蒙古铁蹄蹂躏下,西夏国土尸横遍野,断垣残壁,景象十分凄惨。六月,成吉思汗在平定河湟(青海一带)后,已感身体不适,原先跌下马留下的伤疾复发,这位威风八面、负气好胜的一代天骄终于感到心力交瘁,只好回师六盘山避暑养病,驻跸于凉殿峡行宫。《元史·太祖本纪》载: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6年)“秋七月壬午不豫。乙丑崩于萨利川哈老徒之行宫”。一些学者对萨利川哈老徒之行宫有不同的考证,中卫学者周兴华先生考证结论是——“萨利川哈老徒行宫”即今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城西南五里处的天都山行宫。

成吉思汗第六次征西夏,长达一年有半,西夏人力、物力已消耗殆尽。夏新主为免生灵多遭涂炭,于是遣使请降,唯请宽限一月以备犒赏之物。成吉思汗二十三年(1227年)七月初一,夏主捧金佛,使人抬金银器皿,及男女驼马等,皆以九九为数,赴成吉思汗帐前投降。行礼时大汗突觉内腹恶心,便命脱伦将夏主杀死,并尽杀其大臣、从人,更令从征蒙古人,今后每次饮食之前,必须先自提说:“唐兀惕尽绝了”,方可饮食(蒙古人称西夏党项族为唐兀惕)。可见成吉思汗对西夏屡攻不下痛恨之深。

成吉思汗灭西夏后月余,伤重不愈,死于六盘山。

此处另有一说:在西夏帝晛请求宽限一月准备犒赏物期间,恰值成吉思汗病亡,蒙古军秘而不宣,西夏帝晛率众朝臣、捧金佛……南下六盘山投降,蒙将脱伦令晛帝在帐外行礼,而后,按照成吉思汗“灭绝西夏人之父母、以至子子孙孙”的遗嘱,将末帝晛及投降众臣全部杀死,为蒙古大汗殉葬。

从1205年三月成吉思汗第一次征伐西夏、劫掠中卫开始,到1227年七月死于中卫市海原县天都山行宫止,短短的22年时间,蒙古铁骑踏遍了欧亚几十个国家,其拓疆面积之大难以计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让西亚人、欧洲人闻之胆寒。

西夏亡于蒙古铁骑。在西夏都城兴庆府,城中军民惨遭屠戮,宫室、陵园付之一炬,成为焦土,人口所剩不过十之一二,华夏大地上的一个民族——党项族从此消失了。蒙古大军扫荡过后,穿凿土石避开锋镝者和其他劫后余生的唐兀惕们,为了活命,隐姓埋名、隐族瞒籍,远离人世,逃至深山、密林、世人不知的人迹罕至之地。中卫境内的唐兀惕,逃向香山深处及黄河黑山峡河谷。今天,一位拓跋氏的后人这样描写他们的先辈逃到中卫黄河黑山峡深处的南长滩,开发出一方世外桃源:二百多年之后,西夏王朝在铁木真的铁蹄下化作了贺兰山阙的如血残阳。鲜卑人的又一场浩劫上演了……

一个赤日炎炎的中午——也许是一个残阳滴血的日落,几个鹑衣百结,但气度轩昂的汉子,率领着一批神色惊慌的妇孺子孙,挥汗如雨地翻过了这里的某一座山头,突然,一道宽阔平坦的河湾横陈于眼前:浅水漫流的河滩上山鸟翔集、鱼阵恣意……面临此景,他们中的一位长者,顿然涕泪横流、跪天叩谢。而后,他们便凿穴为室,垦荒种谷……

这不是我的杜撰,因为几位族兄告诉我,他们从祖辈们的口传中得知,我们的第一代始祖,就是在八九百年前入住这里的。还因为在这座千余人的小村子里,百分之八十的人家都是拓家的子嗣,而且那些为数不多的外姓人,几乎都和拓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姻亲关系。几个六十岁以上的族兄还说,他们在上个世纪的下半叶,在对面的山坡上还见到过一座拓氏宗庙,里面供有拓拔弘的灵位……

拓跋弘是中国历史上北魏的皇帝,北魏政权历时近150年,是对宁夏地区开发建设有重大影响的朝代。拓跋氏是鲜卑的一支,北魏灭亡后数百年,原为鲜卑近支的党项,又星火燎原,雄霸塞北,在贺兰山下建立了西夏王朝。同脉不同支的拓跋氏的后裔们又欣欣然入朝为官,在西夏200年的历史长河中,拓跋氏虽然发展了,但在成吉思汗大军的铁蹄下他们同西夏王朝一样,遭到灭顶之灾。在中卫黑山峡这一黄河峡谷之中,这些拓跋逃亡者,终于在大山深处,找到了他们安身立命延续后嗣之所。这也就有了今天南长滩的拓氏家族,有了今天被称作“宁夏党项第一村”的南长滩村。

其他地区,由于兵乱、屠城以及地震等灾,大部分城镇变为废墟,土地荒芜。经历190多年、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灭亡了。《元史》载:“郡县废于兵”“土瘠野圹,十未垦一”,其后几用30年,宁夏地区才逐渐恢复安定。元世祖忽必烈执政(1260~1294年)后,改革旧章,遵用汉法。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所谓“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中统二年(1261年),置西夏行省于中兴府,至元八年(1271年),立西夏中兴路行尚书省,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立宣慰司,隶属宁夏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二月改中兴路为宁夏府路(宁夏之名始见),元贞元年(1295年),撤宁夏行省,宁夏府路归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领五州三县,五州是:中兴州、灵州、鸣沙州、应理州、定州,应理州治在今中卫市沙坡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