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14

第14章 残元痴迷原故地,卫所中卫始有名(1)

元末农民起义历时18年,推翻了元朝的统治。1351~1363年是以刘福通、韩林儿为首的红巾军活动时期。其间,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起义军李喜喜部破宁夏,今灵武、中卫、中宁等地是其活动范围。元廷急调兵部尚书察罕贴木儿、大将李思齐等阻击红巾军。察罕贴木儿所部为元军主力,李思齐部为汉族地主武装,红巾军在其打击下最后溃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建立明王朝后,明军先后三次进军甘肃、宁夏,同残元势力形成拉锯形势。洪武元年八月,明将徐达进攻元大都(今北京),元末帝北走,元朝灭亡,但蒙古军还有一定势力。元将扩廓帖木儿(又名库库特穆尔,本姓王,小名王保保)由河南败退山西,转入宁夏收集残部,负隅顽抗。次年三月,徐达由山西进军陕甘,后越六盘山占领开城(今固原开城),进而进占西安州(今海原境),元豫王望风而逃。五月,徐达遣右丞薛显率军5000北上,追豫王至鸣沙,俘毛祥、尹铎、李遵正等元朝官员及车辆,将西安州所获男女7000余人迁送京城安置。其后,元朝残余势力仍不断攻击明边境城镇,危害宁夏严重者为元将王保保。明军与王保保在宁夏(今银川市)、中卫、中宁、海原往来攻伐,互有胜负。

为消除北方边境的危害,明太祖遣大军先后进行了八次北征。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为消除王保保西北边患,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兵分两路:徐达率冯胜、邓愈、汤和等为西路军,自潼关出,趋定西,直取王保保;大将李文忠率东路军出居庸关,入沙漠,追击元顺帝,“使彼此自救,不暇应援”。同时,以北平守御华云龙及大同指挥使金朝兴等先行进攻云中地区,以分散敌人注意力并策应两路军作战。是年四月,徐达率师抵达甘肃定西,王保保正围攻兰州,闻徐达军至,撤围趋战,屯军定西县北之车道岭。徐达遣冯胜率军趋沈儿峪口(今甘肃定西县西北车道岭南),与王保保军隔沟对垒,一日数战,不分胜负。王保保率元军凭借坚固营垒、险地,顽强坚守,明军无可奈何。在两军相持不下的时候,王保保密发兵千余人,由间道潜劫明军东南垒,明军皆惊慌无措,徐达率兵救之,斩首数名临危退却将士,军垒才得以保存。翌日整军出战,徐达亲临督战,将士奋力拼杀,遂大败元军,俘获元王公和官吏1800余人,将校、士卒8.45万人,获马15280余匹,元军几乎全军覆没。王保保仅与妻子、儿女数人北逃,至黄河得“流木”(木排)以渡,经中卫逃入蒙古草原,退守阿拉善、额济纳两旗。明将郭英追击至中卫,不及而返。王保保败退后,徐达乘机扩大战果,指挥明军占领了宁夏、甘肃以及陕北许多地方。

此次明军远征,两路军均获大胜。元在塞外势力虽一时受挫但并未消灭,元将王保保经年余休养生息,势力又渐恢复,在元主策动下,又不断南犯,再次成为威胁甘宁边境的主要势力。为防止元军死灰复燃,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命徐达为征北大将军,进行了第二次北征。此次北征,中路徐达军战败,东路李文忠军胜负相当,唯西路军冯胜获胜。此后,明太祖对元人展开和平攻势。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命元降将李思齐出使蒙古,招降扩廓(王保保)。扩廓看到元朝确实气数已尽,决心降明,并断其一臂以示诚意,次年扩廓死。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明太祖命平西侯沐英率陕西军至灵州,开始第三次北征。侦知故元国公脱火赤等驻兵伊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沐英遂率军渡过黄河,过中卫沙坡头,涉流沙,经七日夜突至其境。兵分四路合围,一袭其背,二掩其左右,沐英率骁骑当前,在夜幕下马衔枚以进。明军猝至,脱火赤等大惊,不知所措,遂皆被擒。

其后至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明太祖又先后发动了五次北征,前后计八次北征,残元势力基本被消灭。建文四年(1402年)后,蒙古鞑靼、瓦剌各部日渐强大,成为明北方边境大患。仅就宁夏,大的军事行动有:永乐八年(1410年)一月,明成祖为清除鞑靼威胁,亲率大军北征,宁夏总兵陈懋、甘肃总兵何福等随征。何福因途中不听节制,畏罪自杀。次年一月,任枊升为总兵官镇守宁夏,鞑靼阿鲁达之子失捏干骚扰侵略宁夏黄河以东地区,宁夏指挥王俶败死。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明成祖亲率50万大军西征瓦剌,永乐十四年(1416年),瓦剌马哈木死,其部众溃散,宁夏镇总兵陈懋停止北征。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发奇兵突然包围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实为奇耻大辱。为了防御强大的蒙古鞑靼、瓦剌的侵扰,明王朝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边境线上,划分九个防区,设立“九边重镇”,分命大将统兵守御。这九边重镇是: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在地理面积不太大的宁夏地区,竟然九居其二,设宁夏(在今银川)、固原两个总镇,并在固原特设总督衙门,节制延绥、宁夏、甘肃和固原四大总镇,可见宁夏在当时明代北方边防中的重要性。

在明代,除了明王朝与瓦剌、鞑靼的大战役,在边境地区由于入侵而产生的小的战斗接连不断,现就有关中卫地区战事简述如下:

明正统元年(1436年)五月,瓦剌进攻石空寺堡,石空百户张弘被杀。明景泰元年(1450年)闰一月,瓦剌也先扰略鸣沙等地后归去。景泰四年(1453年)十月,为防止瓦剌也先部入犯,以广武营都指挥使种兴为左参将,镇守宁夏西路。天顺元年(1457年)五月,鞑靼一部进犯洛阳川(今中卫龙宫湖一带),参将种兴率部追击,后中伏,腹背受敌,中矢身亡。十二月指挥使刘英在沙山(今沙坡头一带)大破鞑靼进袭,杀俘众多,将佐俱升一级。

明天顺六年(1462年),强盛起来的鞑靼部孛来率骑兵一万攻掠固原,返回时欲毁大坝,淹灌宁夏城。大坝是河西唐徕渠口的重要水利设施,“其势奔下俯瞰城邑”,若被掘放水,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宁夏镇精兵被外调,镇总兵官张泰临时招募义勇3000人,交给他的儿子——分守西路中卫左参将张翊率领迎敌,临行密受机宜,张翊以计而行。在黄河南岸的草滩上,数百头牛马悠闲地吃着草,几个牧马人在河水中嬉戏,水深不及人腰部,掠夺成性的鞑靼兵馋眼于几百匹膘肥体壮的牛马,他们误以为河水浅,驱动大军绕过明军营地,直扑河对岸牛马。鞑靼骑兵前锋冲到河中时,张翊出动兵车将鞑靼兵从中间截断。刹那间,河水翻腾,战马嘶鸣,那些冲在河中不识水性的鞑靼兵在几丈深的河水中拼命挣扎,死伤甚众。没有冲下河的鞑靼兵遭到突然袭击,也乱作一团,被张翊率义军斩杀数百人,剩下的鞑靼骑兵溃不成军,只好向北溃逃。原来,河对面吃草的牛马是张翊事先安排好的,是引诱鞑靼骑兵的诱饵,河中嬉戏的牧马人踩着水,让不识水性的鞑靼人误以为水浅而上钩。这是西路中卫左参将张翊在其父指导下,以少胜多,智取鞑靼兵的一次战斗。

成化二年(1466年)七月,鞑靼毛里孩部攻略花马池向南直到固原、海原诸地,开城广宁苑官马被掠1600余匹,宁夏总兵官李捏被罢职下狱。都指挥焦政战死,指挥仇理、杨金全等临阵畏怯,由巡按御史逮捕治罪。弘治九年(1496年)十一月,鞑靼一部攻掠广武营,又寇固靖,游击将军史镛战于长流水。弘治十三年(1500年),小王子以10万骑从花马池进攻,入宁夏境。是年八月,火筛诸部又攻宁夏。弘治十六年(1503年),鞑靼深入西安州(今海原),杀伤官军120余人,掠去衣甲弓矢等物数百万。此后,蒙古各部多有攻略,明军虽加强防御,但经常损兵折将。至嘉靖年间,随着军事设施及兵员加强,明军在抵御鞑靼、瓦剌的进攻中才不断取得胜利。

嘉靖二年(1523年),鞑靼犯边,中卫指挥使刘仪在枣园堡与之作战,因兵寡虏众,刘仪中箭后仍奋勇冲杀,但势单力孤,最后亡于阵,尸体埋于中卫高庙后。(1957年修建中卫火车站,于高庙后发现刘仪墓,尸体完好,面部如睡,胡须依然,颈部箭伤可见,腹部肌肉尚有弹性,衣服撕裂时赫然有声。后运至兰州博物馆,现只存墓碑一块)。

嘉靖四年(1525年),鞑靼犯中卫红崖子滩,被官军击败。嘉靖十五年(1536年)一月,鞑靼济农部10万众屯聚贺兰山外,四月,以四万骑犯秦坝关,继犯灵固。当其北返时被广武营都指挥分守总兵王效、副总兵任杰邀击,大败而逃。嘉靖十九年(1540年)八月,鞑靼济农部2万余骑再次扰掠,由北向南,侵入海原、固原、西吉硝河等地,中卫分守参将会兵济农之子锡沙王(史称小十王)。其后,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蒙古俺答部又不断骚扰宁夏边境,明守军与之互有胜败。到隆庆五年(1571年),明穆宗采取安抚羁縻政策,诏封俺答汗为顺义王,结束了相互对立,边境才出现和平局面。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九月,鞑靼着力兔部攻枣园堡,十月又攻掠常乐堡。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月,鞑靼银定歹成部攻中卫,宁夏总兵杜桐令参将肖如薰、广武游击张诗领兵拒之,杀其近百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二月到七月,银定歹成部多次攻掠河西之中卫、广武、石空寺堡等地,分别被守军击退,被杀800余人。崇祯七年(1634年)六月,察哈尔等部又攻枣园堡、广武等地,失利,死14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