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15

第15章 残元痴迷原故地,卫所中卫始有名(2)

明初,为了对付蒙古鞑靼抢掠,徙其民于陕西,宁夏边境造成无民居住的“真空”地带,今银川至中卫大片地带“唯空城尔”。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明政府在宁夏开创军卫制的同时又移民实边,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发来大量移民,在搞军屯的同时又搞民屯。政权形式实行“镇卫所制”,即总镇—卫—所—屯堡—烽堠体系。军政合一,以加强边防力量。

明正统以后,为防御强大蒙古鞑靼、瓦剌的侵扰,明王朝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边防线上,设立了“九边重镇”,宁夏总镇为其一。宁夏总镇上隶陕西都指挥使司节制,辖宁夏五卫(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辖区又分五路,南路邵刚堡(在今青铜峡市境内),北路平虏城(今平罗县),中路灵州(今灵武市),东路后卫(即花马池,今盐池县),西路中卫(今中卫市)。迁五方之人实之,以左屯卫军余屯种于中卫。这样,宁夏及中卫地区的居民成分发生了全新变化,迁来之民以吴、越居多,带来了江南的风俗和文化,“故彬彬然有江左之风”。这次移民,为中卫乃至全宁夏居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文元年(1399年),由于中卫在边防守御中的重要性上升,遂设宁夏中卫指挥使司,建都司署,直接隶属陕西都司指挥,以6000名军卒戍守。军政建制是卫下置守御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时,中卫有千户所5个,百户所50个,百户所以下有总旗、小旗,管辖地域涉及今中卫、中宁地区。每千户所管辖10个百户所,编制1120人,每百户所编制112人,50人编为总旗,10人定为小旗。这些卫所的建立奠定了自明代以来中卫的城乡分布格局,后来,虽然不少名称早已阙如,但还有一些卫所名称一直传留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今天,年过70的老年人都还耳熟能详。如:前所营(讹传为千岁营,即今柔远镇镇靖村),中所营(今柔远镇所在地),二百户(今永康镇永丰村),四百户(今中宁县恩和镇),五百户(今永康镇所在地),七百户(今宣和镇所在地)。这些千户所、百户所虽无典籍记载其起始年代,但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先有前岁(所)营,后有中卫城”,可以说明它们所建的年代应在中卫城垣始建之前。

中卫香山地区不属“中卫”管辖,当时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十六子庆王朱栴的牧场封地,由王府的内管王成驻校尉川督管(在原香山红泉乡),分设东4旗、西4旗及72水头。这是皇帝分给儿子的封地,乃是国中之国,不属地方政权管理。

广武营始隶宁夏中屯卫管,顺治年间裁中屯,归并到右卫,凡征粮纳草、学校、户籍都有右卫负责,但所征粮草由中卫千总代收,再有中卫千总划拨给广武营兵马,西路厅官员往来的费用供应也有中卫千总负责。这是因为广武田亩应纳粮料草束原交玉泉营大坝仓厫,由右卫管理,但大坝和广武之间有分水岭相隔,运输艰难,后总督部院批示,改有中卫千总借寓右卫地方(广武城内)代收广武粮草。这种政权、财权分开管理的情况,到雍正初年中卫设县后,才全部归属中卫管理。

中卫设“卫”后,随着军事守御的需要和防卫力量的加强,明代沿边又建城池、筑屯堡、修长城,防御功能大大增强。

中卫城垣始修年代失考,元为应理州城。至明,多次增修扩建:正统二年(1437年),都指挥仇廉将原州城4里3分增修为5里8分;天顺四年(1460年)参将朱荣将原城垣扩建为周长7里3分,池阔7丈8尺,浚深1丈,堤植杨柳,又建东西二城门,东曰“振威”、西曰“镇远”;嘉靖三年(1524年),参将周尚文又开建南门,曰“永安门”。后来历任官员和驻守将领又先后将土筑的城墙瓮以砖石,又续建了东关,也瓮以砖石,并开东西二门。至此,中卫城垣修筑基本完善。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卫发生7.5级大地震,城垣及城内设施倒塌严重,遂在原址复修重建,完善的城垣南北促,东西长,若舟形。城墙高2丈4尺,底宽2丈5尺,顶厚1丈5尺,上有女墙,高5尺9寸。原有的三道城门上均有城楼,城门外又有瓮城,东城门外的瓮城门向南开,南城门外的瓮城门向东开,西城门外的瓮城门向南开。这种两道城门的设置,在冷兵器世代,可以把少量敌人放入第一道城门后再围起来消灭。在三座城门外跨越环城壕沟处都建有桥:东曰“大通桥”,西曰“镇远桥”,南曰“绿杨桥”。城垣东北、西北、西南均建有角楼,东南角建文昌阁。城垣上还建有防止敌人进攻的敌楼8座、门台6座、炮台14座。道光二年(1822年)知县李隶通又在城门外三道桥上各建两木牌坊:东坊一名“紫气朝来”,一名“银川门户”;西坊一名“爽挹西山”,一名“鸣沙保障”;南坊一名“襟带河流”,一名“眴卷古邑”。

城内有都司署、副将署等军政衙门,有庙宇和商业店铺、文化教育设施,这些设施和私人住宅组成了东西大街及多条巷道。新鼓楼、旧鼓楼建在东西大街通衢处;从东到西分布有副将署、中卫驿、文庙、学署、行台、城隍庙、县署、典史署、都司署;通往南门的街道上有应理仓、兵机库、应理书院、文昌阁等;城东北隅有草市场、米粮市;城北垣有高庙、保安寺,还有以关帝庙、城隍庙、八腊祠、马神庙等为代表的九寺十八庙分布在城内各条街巷中。东城门外有演兵校场,南城门外有先农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城西南有社稷坛(土神、谷神)等。中卫这一名称从明一直延续到今,历史上形成的设施大都保存到民国时期。

除中卫城外,较大的城池还有广武、枣园、石空、镇罗堡,居住人口较多,时称西路四完城。

广武城,在县东二百里,旧志云:“西河要冲,又山环河绕,密迩边塞,为灵夏之襟带,实固靖之藩屏。”明正统九年(1445年),巡抚金濂以其地当西路之冲,负山河之阻,奏请筑城,调中右卫官军驻扎,由都指挥负责防守,其后改游击负责防守。后有改建、扩建。

枣园城,弘治元年(1488年)建,至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周围424丈6尺,向南门一,城瓮以砖石,建城楼两座。设把总防守。

石空城,在县东90里。万历十三年(1586年),巡抚张一元题建,设守备驻防,周围508丈2尺。乾隆四年重修,向南门一,上建楼,瓮城瓮砖石。土垣女墙都很完善,城门3座,角楼4座,炮台2座,北城台建有玉皇阁。

镇罗堡城,在县东30里,弘治元年建,设把总防守。乾隆四年重修,向南门一,瓮城瓮以砖石。城楼三,角楼四,炮台二。

此外,于万历四十三年(1616年),在县西南50里,建古水城,沟通芦沟、靖远,联络香山,潜通固靖。

堡寨是在百户所的基础上形成的。每屯100户,若干屯组成一堡,筑大堡一处,环以土城,围以壕堑,军民居于内。有警,人畜皆入内固守,这就适应了防御敌人突然袭击的需要。中卫境内共修筑屯堡18个,有柔远堡、镇靖堡、镇罗堡、宣和堡、永康堡、常乐堡以及永兴、石空、张义、枣园、恩和、新宁安、宁安、古水各堡,还有渠口、张恩、铁桶明时属广武管辖,香山属庆藩王。这些屯堡当时不仅起到防御敌人的作用,也为以后的人口定居、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今天的许多乡镇就是在那时候屯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代中卫地区实行军事管制制度和军屯经济制度,军人实行“三分守边,七分屯种”,以应付常年所处的战争状态。随着战事的需要,朝廷另委派将领统领边防军务,以加强戌卫力量。宣德初于中卫设都指挥守备,正统八年(1444年)设分守左参将,建参将署(后改副将署,署址在今世和新天地)统领宁夏西路军务,宁夏西路由此始。万历十三年(1585年),石空寺堡设守备一员,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古水堡设守备一员。另,广武堡也在此前后设守备一员,继改协同,后改游击。

除筑屯堡外,中卫境内还修筑了长城,现有典籍可考者多见于明代,时称“边墙”“西长城”。

西长城位于城区西北部,跨越黄河两岸,因河分为两段:一段位于中卫黄河以北,修筑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迎水桥镇黑林村西沙嘴起,沿腾格里沙漠东部边沿及卫宁北山南坡而行至胜金关,长90公里,在中卫黄河以北地区形成半圆形防卫圈。一段位于中卫黄河之南,修筑于明隆庆五年(1517年),由甘肃靖远县芦沟堡进入中卫城区南长滩,然后沿黄河东行至常乐镇下河沿,长约70公里;黄河南岸长城的终点与黄河北岸长城的起点隔河遥遥相望,一在河之上,一在河之下,两头相错数里不能衔接。

位于胜金关以东今中宁县境内的长城,逶迤于山坡、山脊之上,这段长城起自中宁县双山口之南的永兴,经黄羊湾、二道口子、金沙至双山口,转向东北行,经平摊湖西边墙湾,北行出中宁进入青铜峡。自双山口起至广武界止,长100余里。据《弘治宁夏新志》记载,是明代成化年间,巡抚都御史贾俊奏筑的。

为了加强战时信息的传递,还在长城上以及长城沿线设置了墩台。墩台也称烽火台、狼烟台、烽燧。烽燧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置于黄土夯筑的四方土台之上,其上竖高架,架上挂笼子,笼中装枯草干柴,有敌来犯,则点燃柴草,发出火光作为信号,称“烽”。另外还堆积着许多准备燃烟用的柴草,称“燧”。白天燃燧,夜里点火。点燃时加硫磺、硝石等助燃,放烟时同时鸣炮。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规定:“边堠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这些防卫设施构成一套完整、严密的防御体系。

中卫长城遗址,是中华民族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现了中卫古代政治、经济,尤其是所处的军事地位。今天,古长城和烽火台虽已失去了往昔的军事屏障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演变为点缀祖国壮丽河山的独特人文景观。现均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