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18

第18章 一代将领俞提督,文治武功百姓颂

清雍正初年,原明代的广武营划归中卫县管辖,中卫县东北部辖区包括今中宁县全境及今青铜峡市广武乡。从清顺治到乾隆百年间,宁夏中卫县广武营出了三位提督,世人称奇,被后人传为佳话。这三位提督是:顺治六年(1649年)任提督的董学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任提督的俞益谟,乾隆末年任提督的梁朝桂。在这三位提督中,影响最大、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当数提督俞益谟了。

广武营,距今青铜峡市小坝镇30公里,东隔河距牛首山9公里,北距分守岭10公里。广武傍河倚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明代,是西北边防宁夏西路要冲,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巡抚都御史金濂奏请在此筑城,以“广布武德”之意命名。其后,历任地方官员都较重视广武城防,屡加修葺。清乾隆四年(1739年)再次重修。1933年,从中卫析出中宁县时将广武划归中宁县,1960年划归青铜峡市。原址广武营古城在修建青铜峡水电站后成为青铜峡水库淹没区。

俞益谟,字嘉言,号澹庵,别号青铜。生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卒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二十二日。俞益谟身材魁梧高大,有勇力,能拉硬弓,善于骑射,自幼喜读孙武兵法,工诗文,尤敬慕东汉班超功业,有志于投笔从戎。康熙十一年(1672年),19岁的俞益谟中武解元,次年为武进士。不几年,“三藩”乱起,吴三桂陷云、贵、川、湘、赣诸省,陕西提督王辅臣也随之叛乱,响应吴三桂。宁夏总兵陈福在宁夏兵变中被叛军所杀害,康熙帝遂命赵良栋为宁夏提督,镇抚叛军。俞益谟参加赵良栋提标营伍,平定叛乱。宁夏事平,以功授陕西柳树涧堡守备。康熙十八年(1679年),俞益谟随赵良栋出征汉中、四川,进剿吴三桂叛军残余。益谟随军收复汉中,由略阳入川,攻克朝天关,收复保宁府(今四川阆中县),直下重庆,平定四川,后调任广西郁林营(今广西玉林县)参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出任两江督标中军副将。历任政绩显着,常以俸金犒劳士卒,建衙署,修校场,深得将士尊服。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准备南下内犯,康熙帝拟第二次西征噶尔丹。这年冬末,俞益谟奉召晋见,他向康熙帝详细陈述了征讨噶尔丹的作战方略,康熙帝很高兴,赏赐他五爪龙袍和龙缎,并命他随驾西征。次年,康熙帝御驾亲征,俞益谟起初负责粮运,后充任前锋。西征凯旋途中,俞益谟曾赋诗一首,题曰《扈驾征噶逆班师入独石口马上口占》:

五月披裘进伯颜,壮心不问大刀环。

旌旗静摄风雷动,銮辂纾徐草木闲。

扈跸岂辞经瀚海,酬恩端欲定天山。

圣明威德超千古,但看长歌入汉关。

诗题中的“独石口”在今河北省的赤城县北,是外长城南北的交通要口,形势十分险要。诗中的“伯颜”,乃元朝大将,这里以伯颜借喻噶逆。回朝后,康熙帝再次召见俞益谟,升授他为山西大同总兵官。康熙帝西幸宁夏和数次上五台山时,作为大同总兵官的俞益谟曾三次迎送车驾,多次受到康熙帝的恩赐。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亲书“尡耀虎符”匾额赐予俞益谟,以示褒奖,并赏赐孔雀翎帽、紫貂袍褂等物件。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因湖广提标兵丁经常鼓噪生事,抢劫当地苗民财物,苗民也屡生事端,对抗官府,康熙帝命俞益谟为湖广提督,前去镇抚。当时,湖广官兵骄悍之气甚盛,经常向苗民索取马匹、金银等物,激起苗民的反抗。对于苗民的政策,康熙帝早在二十五年(1686年)时就有谕示:苗民赋性朴实,如其生事,皆因地方官不据情抚恤,反而强行索取马匹、金银等物,责求不止,遂生事端。并严令云贵总督等官员对苗民应推诚示信,遵其习俗,化导安抚,使乐其业。俞益谟到任后,恩威并施,很快就镇定哗变,抚平红苗。局势安定后,俞益谟多次上疏提出整顿军纪的建议,这些奏章很合康熙帝的心意。经过俞益谟的整饬训练,三年大见成效,湖广官兵不但作战勇敢,而且也懂得朝廷的法度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俞益谟因与湖北巡抚赵申乔相互参劾而被勒令休致,也就是强令退休。第二年秋,57岁的俞益谟返回宁夏广武老家养老。据《俞都督益谟墓志铭》载:年近花甲的俞益谟曾“赴阙(皇帝所居之地,此指京城,着者译)请安,仰蒙顾问,呈进方物,叨赐光纳。大庆之日,犹得随班拜舞。不期奉召赐宴,偶尔违和,不能躬赴”,不久便病逝京城。从这段记载看,在康熙帝60岁寿诞时,俞益谟曾应邀赴京向康熙帝请安,并呈献地方特产。寿诞之日(即“大庆之日”),还随众大臣入朝拜寿。没有料到皇上赐宴时,俞益谟却突然患病,不能亲自去赴宴。据说俞益谟这次赴京是参加康熙帝的“千叟宴”的,只是不见史载。

俞益谟虽然多年在外为官,但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却十分关心。广武有一条水渠,旧名叫石灰渠,自铁桶碾盘滩起,至广武五塘沟止,全长28.5公里。该渠因经常渠岸坍塌,渠道淤塞,所以每年都要按田地亩数摊派民夫疏浚渠道,砌护渠岸,老百姓负担沉重。康熙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1693~1698年),广武地区连年歉收,青壮年背井离乡四处谋生,年老体弱者则在附近乡村乞食。当时俞益谟在外做官,得知此事后,心中非常难过,经了解,知道年成坏的原因,是因为石灰渠年久失修、无法灌溉造成的。于是他筹措千金,捐献给家乡,委托家乡老成持重者,主持整修石灰渠。石灰渠经整修,建闸疏淤,做成了百年工程。乡人感其恩德,将石灰渠易名为“千金渠”。

广武营是个军事堡寨,既非郡亦非县,因此没有社学、义学。俞益谟便捐俸禄若干,令其子俞汝钦购置民房建义学,置学田,延请饱学儒士执教,教当地百姓子弟读书,造福乡里。其最令后人称道的是他倡修《朔方广武志》。虽然编纂伊始他即病逝京师,但其子俞汝钦继承其遗志,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全书告成。《朔方广武志》上卷38目,下卷28目,共3万多字。其详细地反映了广武的地理风貌和屯田戍守的特点,对俞氏一门的“文武功德”也有详尽的记述。该志是宁夏古代唯一的一部地方乡志,迄今仍为编修新志的参考典籍。

俞益谟能诗文,其着作有《道统归宗》《青铜自考》《办苗纪略》等,可惜均已散佚,幸在《朔方广武志》中收录了他的部分诗文,得以流传后世。俞益谟病逝京师后,由其子俞汝钦护送灵柩回原籍安葬。其陵墓位于广武西北3公里的荫子山,今109国道北侧。墓区东西各有一条山水沟,由北向南汇合,谓之“凤凰展翅”。从遗址看,墓园由南向北,前面是一条10余米长的砖铺路面,路两旁排列着石像生。墓园南门是一座砖瓦牌坊,砖刻坊联是:

半生业壮凌烟阁

两地人怀坠泪碑

横批:名峙岘首

此联多处用典。上联中的“凌烟阁”,是指封建王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高阁,绘有功臣图像。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都有绘画功臣像于凌烟阁的事。下联中的“坠泪碑”,似应为“堕泪碑”。西晋大臣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时,多有惠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他生前游息的地方,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者莫不流泪,后继任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的杜预因称此碑为“堕泪碑”。横额中的“岘首”,即岘首山,也叫岘山,在湖北襄阳南。羊祜镇守襄阳时,尝登岘山,置酒言咏。这副砖刻坊联既彰显了俞益谟“半生业壮”的伟绩,也表达了时人对他的怀念,读之令人动容。

墓园有围墙。进园后,有一块长3米、宽2米的凹地,可能是花坛。再北是墓坑。1966年第一次发掘,掘得物件有御赐衣袍、玉带、首饰、圣旨等。据初步判断,此非俞益谟墓。1991年,青铜峡市文管所组织再次发掘,得墓道方碑一块,详介俞益谟生卒年限。墓坑后是一座小山,可能是俞益谟墓。俞益谟作古距今已290多年了。时人誉为“一代名将,千古文人”(语见《俞都督益谟墓志铭》),似非过誉,因为现在的老少爷们一提起俞提督来,都能说上一点半点关于他的遗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