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19

第19章 钮廷彩栉风沐雨,黄恩锡殚精竭虑(1)

钮廷彩是清镶白旗汉军人,曾任宁夏知府和分巡宁夏道。他在宁夏任职期间,主持重修了汉延、大清、惠农、昌润、七星诸渠,为宁夏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他当年创建的中卫七星渠红柳沟涵洞渡槽,既避山洪,又畅渠流,为当地治洪治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七星渠是卫宁平原黄河南岸(清时属中卫县管辖)的干渠,渠口原在泉眼山下黄河岸边,因其地有泉七眼,朗若明星,故拟为渠名。清代,七星渠延长70公里,渠梢至张恩堡入河,共浇灌田地64900亩,成了中宁地区攸关农事的大干渠。七星渠靠近南山坡,沿山有很多山洪沟,与渠堤直交,山洪出山后首先与渠身相撞,对七星渠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宁南山有名字的山洪沟约34条,其中红柳沟、冯城阴沟(即双阴洞沟)、山河(即清水河)对七星渠的威胁最大。

红柳沟,位于七星渠中下段的鸣沙州东南,源出同心罗山,向北穿过七星渠流入黄河。红柳沟全长106公里,集水面积1064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年降水量265毫米,年径流量620万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41倍。常年流量0.3立方米/秒,雨季洪峰时可达300~400立方米/秒。当然,这些数据都是现代水利工作者测得的,但在二三百年前绝对大于这个数字,因为当时的雨水比现在多。每当山洪暴发时,水流浑浊而流势凶猛,破坏性极大。红柳沟与七星渠交叉处,原建有涵洞以通山洪,上架飞槽,以渡七星渠水。自明朝末年以来,红柳沟涵洞与渡槽被山洪冲决,致使七星渠中断上百年,下游百姓无法引水灌溉,只好流徙他方,白马滩地成了荒野草滩。虽然鸣沙等堡居民也曾多次试图建木槽以渡七星渠水,但终因民力有限而未果。

雍正十二年(1734年)春,时任宁夏道台的钮廷彩亲率属员到红柳沟渡槽废址勘察。他观测地形,计算工料,建议在沟中修建石质环洞,以通山水;环洞上建飞槽,以渡渠水。这个方案提出来后,很多人认为这项工程艰巨,很难成功,但钮廷彩力排众议,决心治理红柳沟山水。他上奏朝廷,请求拨国库银修建红柳沟环洞飞槽。朝廷允准后,是年六月,他带领属员亲自指挥施工。在那栉风沐雨的日子里,他“暑不张伞,劳不乘舆”,整天奔波忙碌,为工程操劳。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到九月间工程已就,次年复加修葺。总计建造石质环洞5孔、飞槽一道,长66.6米,费国库银10040两。工竣通水,水过飞槽,势如建瓴,浇灌白马滩至张恩堡田地30856亩。自此,撂荒百年的白马滩地,又成了肥田沃地,流徙他乡的民户陆续迁回,农舍星罗棋布,鸡犬之声相闻,春种秋收,安居乐业。

七星渠口逼近山河,多碱,每遇山洪暴发,洪水溢入渠内,致使宁安、威武(今恩和)等地渠道,淤泥堵塞,流水不畅,鸣沙地区得水艰难,变成蔓草荒滩。钮廷彩根据地形,在沙草滩下建正闸1座,逼近黄河急流,既逼山水,又畅渠流,开垦新田,大家受益。

上述工程,历时三载,钮廷彩殚精竭虑,须发皆白。当地士绅百姓聚在一起议论说:“今之渠流洋洋,灌溉不竭者,孰疏导之?长桥卧虹,飞槽而渡者,孰区划而疆理之?皆吾公之所赐也。公之德在吾宁,尤在吾卫,食我农人以及子若孙,将何以仰报吾公哉?盍建祠以祀诸。”众人一致同意给钮廷彩建生祠,并在祠内塑钮廷彩肖像。钮廷彩得知此事后,表示不同意,众乡民跪请,还是不允行,乡民只好暗中为之。乾隆四年(1739年),钮廷彩生祠在红柳沟东金龙王寺旁落成。

生祠建成后,院内立碑,上刻“宁夏道钮公生祠碑记”,其中碑记中的颂词是这样写的:

大河之东,沃野高隆。

引水凿渠,阡陌以通。

孰疆理之?劂惟我公。

匀匀原隰,禹甸之功。

于铄钦工,千夫畚锸。

渠流洋洋,堤崇巀嶪。

庐井田禾,万民乐业。

公德不磨,青铜之峡。

膏腴万顷,粒我蒸民。

公像在堂,公德感人。

望之俨然,蔼而可亲。

永莅吾土,八千为春。

食我农人,谷我士女。

翼翼田畴,芃芃禾黍。

崇德报功,在河之浒。

登公之堂,愿随公处。

这段颂词虽多过誉之辞,但它说明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对当地人民做过一些实事,人民是不会忘记的。钮廷彩的生祠碑,据说现在仍立在红柳沟渡槽西头。

黄恩锡是继钮廷彩之后又一位对中卫有重大贡献的人物。黄系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字素庵,云南赕北(今永胜县)人,二十一年(1756年)由西宁碾伯县(今青海省乐都县)调任中卫县知县。在任期间,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造福一方,政绩卓着,深得邑人称颂。

黄恩锡认为:“夫政在养民,力农为本,必先水利”“农田为养民之本,而农田必资水利。”有识于此,他在中卫县任职期间,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把春疏秋浚定为常规,每岁清明兴工,立夏放水为春工,收成后则有秋浚,以预浇冬水,为来岁春耕计。对渠道治理,他集前人经验,总结出暗洞法、阴沟环洞法、跳水潴泄法等,“法可谓详且密矣”。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山雨洪发,冲毁白马滩红柳沟环洞飞槽、冯城沟环洞,导致七星渠渠道中断,复修工程浩大。黄恩锡考虑到冯城沟环洞属民修之例,不得动工项钱,他便与西路同知伊兴阿带头号召地方官员捐俸银,资助兴修。又考虑到工程动用民力甚巨,有关工程事项,“竭力与士民商办”,号召大家出工、捐料。“众咸踊跃从事,凡受泽于七星渠水者,胥挽石出夫,奔走恐后,共襄厥成。”他亲自勘察指挥,督率民夫,采凿常乐堡和枣园堡山石,拨运物料,赴工兴作。于乾隆二十一年冬开始,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四月,分两次将红柳沟环洞工程和冯城沟环洞工程先后修整告竣,使其下游48400余亩土地得以浇灌。

中卫县长永渠旧在于家营子黄河沿入口,乾隆二十三年秋,长永渠坂被河水冲崩四里余,由于岸高水下,民力不能修。黄恩锡亲自勘察渠道,相度地形,寻旧渠道,购买李姓近河田地四亩,因势作口,引水自白马湖下荒滩。当时枣园堡附近堡民聚众阻止开挖,黄恩锡亲临施工现场,手举铁锸,导以渠路,始得兴工。开工后又亲自督夫并力而作,工程越二旬余,渠遂通,沿旧渠按流而下。

清代,广武地区属中卫县管辖,广武城滨临黄河,乾隆二十三年夏秋之际,黄河水涨,广武一带河势趋西北岸,额田、道路俱塌入河,河水日夜崩刷,有冲刷广武城垣之势。“广武城兵马仓廒之地,所关甚巨”,黄恩锡遂报请修补葛家桥一带河堤。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黄恩锡督率民夫于葛家桥黄河沿岸修筑迎水码头,是年夏秋汛期间,又督率民夫随时修防堤岸,广武城得免于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