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21

第21章 杨增新不忘历练地,王树枬无不可为事

杨增新原籍云南省临安府蒙自县,1863年出生于官宦家庭,字鼎臣,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考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任甘肃省布政司新饷所委员,十九年(1893年)任中卫县知县。二十一年(1895年)升任河州知州。尔后,又调任甘肃武备学堂任总办。在这期间,曾由宁夏将军钟泰委掌营务处兼管带,以书生教练士兵,成效颇着。

杨增新任中卫知县时,初入仕途,意气风发,勤于公务,政绩卓着。1930年,金树仁(后任新疆省主席)在《新疆省政府主席蒙自杨公行状》中写道:“杨公初任中卫知县,励精图治,凌晨即衣冠坐大堂,重门洞辟,吏役旁待,治文书、理词讼,终日危坐,堂皇无倦容。民有诉讼,听自入伏案前陈说,立为审判。断狱多悬解,有不得其情者,则微服作医士,负药箧入乡里,躬自访察,必得其情而后已。民间疾苦及地方利弊无不洞悉。治盗贼尤严,地方积盗往往贿吏役通声息,积案累累,人咸侧目,而历任邑令莫敢谁何,公每侦得踪迹,不动声色,往往袖铁尺,选干捕,午夜越城入贼巢,缚之以归,贼诧以为神,以故民间冤无不白,事无不理,人以青天呼之。旋丁外艰,归里服阙。”这段文字极为简洁,一位地方官干练的工作作风、高效的办事效率、卓越的工作成绩跃然纸上。

杨增新心里装着百姓,上任不久,他就为百姓干了一件大实事: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上奏督抚,禀请免除“挽运粮”积弊,以解民困。禀文中说:“运粮为害已甚,积弊大约有六:粮贱令民交价。粮贵令民交谷。领粮断难足数。交粮又要堆斛。或则书役刁难,在城留住信宿,乡民旅资费多,因之车牛均卖。或则按亩派车又有折价名目,甚之粮已出粜,犹复借口渔肉……”此禀折把制度中的缺失、办事人员的贪腐、刁难,对百姓的危害如是上奏,陕甘总督批复:“所禀交粮六弊,核系实际情形,该署今拟于各乡堡添设仓廒,以省转运,而祛积弊……”杨增新的禀文,切中时弊,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准许在距县城较远的乡堡建粮仓,让农民就近交粮,使农民免于赔累拖害。为感激杨增新善政,各处立碑颂德。而县府也因此加快了皇粮征收的进度,杨增新由此博得上级的青睐,为迅速升迁奠定了基础。

后杨增新经保荐入京,陛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慨陈戍边大志”。新疆远离国都北京,疆域辽阔,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外国势力深入其间,长期闹腾分裂独立。杨增新的戍边陈述深刻精辟,颇得慈禧赏识,被委任为新疆阿克苏道尹。1912年辛亥革命后,杨增新剪去发辫,脱掉清朝的五品官服,穿上民国督军的礼服,当上了新疆都督兼布政使,先后任都督、将军、省长达17年之久,成了一方封疆大吏。

官大了,责任更重了。他满怀一颗爱国爱民之心,巧妙地与新疆各方势力周旋,运筹帷幄,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使地方免受战乱之害作出了贡献。他曾颇有感触地说:“除了读书养性的工夫和当时的时势便利外,是早年在中卫、河州得到锻炼所玉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增新宦海生涯一帆风顺、扶摇直上,把在中卫的历练看得非常重要,是中卫培养了他。

1928年7月7日,杨增新在军务厅长樊耀南发动的军事政变中遇刺身亡,时年66岁。其灵柩于1929年假道西伯利亚东运,经过哈尔滨时,张学良为纪念这位保卫祖国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功臣,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祭棚正面,巨幅布额上书写着“元老壮猷”四字。后,灵柩安葬在北京京西房山(现北京市房山县)。

杨增新调任新疆离开中卫时,为加强新疆边防,维护边疆安全,增强武装力量,也为了自身的安全,带了一批中卫籍人士进疆,有武举贺万寿等。

贺万寿,字兰山,宁夏中卫县常乐乡李营村人。生于同治五年(1867年),家富有,而性鲁钝,由家庭延一塾师教之,即习武又习文。后在地方考中武举(载《甘肃通志》),为求进一步升迁,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赴京考取进士。按当时规定,考武官以武为主,以文为副,然贺武事文事均不合格,未能录取。

时值慈禧六十寿辰,主考大员为取宠慈禧,在给慈禧拜寿之后奏曰:“今值太后万寿良辰,有甘人贺万寿者,来京考试,虽未取中,而其人其名,实乃秉天命来为太后恭贺万寿者也。这也是我皇太后应天顺人,诚国之大瑞也。”慈禧闻奏大喜,曰:“此人可即录取,并题名于金榜。”时贺万寿正在旅店整装,准备回乡,忽闻报,感而流涕,并由主考大员引之大殿前为慈禧拜寿,载誉而归。

回乡后,适逢中卫县令杨增新调任新疆,贺万寿等人遂应召一齐进疆。贺万寿抵达新疆,任新疆督军署副官、副官长之职。1920年,平定了白俄阿连洛夫入侵新疆事件。

1921年,贺受命返宁,在中卫县招募一营士兵,并押运了一批武器安全回新疆。因而获二级嘉禾勋章一枚。

中卫县赴新疆人员到新疆后编为“新疆陆军定边第四营”,贺万寿任营长。军队冬季军训,夏季赴青泉三道坝等地开荒种稻,屯垦戍边。以后这些中卫籍人士中有升迁连长、营长、少将师长者。

杨增新、贺万寿先后谢世,但他们当年带去的中卫人在当地定居,其子孙后代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王树枬是中卫继钮廷彩之后又一位政声显着的官员,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明永乐时先祖自小兴州迁雄县,至万历时再迁新城。祖父为进士,任过知县。父亲是举人,出任过东安县教谕。树枬为次子,幼年时就聪明伶俐,出语惊人。年十六入邑庠,十七补廪膳生,二十一举优贡朝考,以教职候选。光绪十二年(1886年)三十六岁中进士,被录用为工部主事。当时他虽年轻,但志向远大,认为在京城做官是虚度年华,叹曰:“京曹碌碌,徒耗岁月;一官一邑,尚可为民造福耳。”在其要求下,改任知县,先后出任四川青神、新津、富顺、资阳诸县。资阳任上曾因不避权贵,严于律法,苛于用刑而被革职。两江总督张之洞素闻王树枬办事干练,闻此即延聘为幕公。后查明王树枬是受知县聂某诬陷,造成了冤案,聂因此而被置于法。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甘肃回民起事,陕甘总督征军火于两江,树枬主运其事,以其精干的作风、高效的办事效率、细致周到的谋划得到上司嘉奖。在总督陶模向张之洞征求人才时,张之洞推荐了树枬,因之入总督府,主持奏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8岁的王树枬署理中卫县知县。时甘肃总督勤肃(陶模字)对他说:“自古黄河富宁夏,中卫大小二十余渠,惟七星渠为大。但受山河之害,废弛已八九十年,历任以工程大而且难莫能复,坐失富源。汝到任后,亲身踏勘,究竟能复兴与否,据实告余。此关乎国课民生,最大且要者。吾之委汝署理此缺,正为此也。”王应之曰:“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但患人不为,非必不能为也。”勤肃笑而颔之曰:“即以烦君署中卫县。”

历史上,中卫因有黄河冲积平原又受黄河灌溉之利而享誉全国。但利用黄河水得有水利设施,渠道建设是关键。前宁夏知府钮廷彩主修七星渠红柳沟环洞已过156年,水利设施早已被后来的山洪破坏,要害处的大工程没有地方官员的勇气、吃苦耐劳和为民办事的决心是办不成的。甘肃总督勤肃选择了勤于办事,执着为民的王树枬,明确指出修好七星渠关乎国家税收和百姓生活,但工程艰巨。王树枬知难而上,踊跃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王赴中卫,接印视事。传七星渠绅士,询明兴废之由。四月初,王渡河赴宁安堡,带同堡巡检童爱忠,查勘渠工。渠长共一百七十八里,审形度势,修进水闸三、退水闸三;或筑飞桥,使渠水从桥上流,山水从桥下泄;或筑暗洞,使山水从洞上泄,渠水从洞中入。渠身深浅宽狭,随地异形。导流决壅,培旧筑新。而红柳沟为全渠咽喉,工尤巨。

当时年已51岁的王树枬不畏艰险,为造福百姓决心拿下这段最艰险的工程。他在红柳沟旁筑室3间,作为简易的县衙,就在工地旁听诉讼断案,在工地旁收发文告,也同时在这间屋子里着书立说。一有空闲,就手持一布伞,徒步巡视,上下督工,露憩风餐,与民同作同息。就这样,坚持两年时间,全渠告成。两百里荒田尽成沃壤,而只费万余金,由谷仓变价借用。渠成,种田的农户按田亩多少缴纳修渠费用,而不费国家一钱。而荒地变良田,老百姓纷纷返回家乡耕种,国课骤增,县由穷变富。树枬以修渠功补中卫知县,声名颇彰。

白马滩田地荒芜,民户逃亡,数十年无夫可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王又督办渠工,开通大渠81里,配套灌溉设施,使水畅流,荒废之田又有领户,七星渠的效益进一步得到发挥。

王对自己在卫地水利方面的贡献非常陶醉,曾有抒发情怀的诗数首:

万顷芳田若镜开,稻孙秧母及时栽。

世间霖雨寻常事,此水原从天上来。

又:

雨后寒潭分外清,秋来山势更峥嵘。

牛羊满地无人管,一路渠田放水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树枬离卫赴新疆任布政使,中卫百姓为了纪念他在中卫的功德,曾为他建一生祠,院内栽树种花,百姓定期赴会,还求签问卜,一时甚为兴盛。

1935年,曾任中卫知县的王树枬先生居北平。时,国画大师张大千为他画了一幅肖像,青绿山石,苍松双拱,侧有泉流,前现涓溪,老人坐一巨岩上,朱袍白髯。大千题字两行:先篆“陶庐老人八十有五岁造像”,再行书“乙亥八月蜀郡后学张爰(大千名)谨写于宣南”。

1936年正月十五,王树枬先生卒,享年86岁。

“五年踏遍天山路,识字人皆识此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