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22

第22章 梁生岳兵败胜金关,黄开榜计免卫城灾

清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关中回民因不堪忍受清王朝残酷的民族压迫和剥削,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清武装起义。甘肃所属宁夏、青海、河州、陇东等地回民先后响应,揭竿而起。宁夏境内盐茶厅(今海原县)所属平远所清军回族把总马兆元首举义旗,接着固原地区、黄河两岸广大回民纷纷响应。固原以阿訇纳三为首,盐茶厅以王大桂为首,平凉以穆生花为首,纷纷发动本地回民武装反清,战火很快蔓延到中卫地区。

是年九月,马化龙回民军与马兆元部联合围攻灵州城,城虽未破,但设伏打援,重创宁夏满营支援灵州的旗兵。十月三十日,宁夏道员侯登云代宁夏总兵在甘肃提督安定的配合下,才解除了灵州之围。与此同时,金积堡回民军先后攻占张恩堡、恩和堡,进一步向中卫县城方向推进。中卫知县马象奎防守不力,却假报战绩,十月,清廷谕旨,将其交刑部严加议处。十一月回民军攻占广武城,从枯井中搜杀了广武游击羌太平。清廷利用黄河北岸各堡民团堵截回民军西进。

同治二年(1863年)一月,回民军袭击中卫永康堡修渠民夫,此后,中卫香山东山、宁安堡、恩和堡、鸣沙州、张恩堡、铁桶堡等地战事频繁。同年,海原李旺穆生花等攻打固原城。二月初六日,义军在李得仓、马明善、田成吉等率领下攻占盐茶厅,杀死知县庄裕嵩等人,清海城地方政权彻底瓦解。

是年秋,马化龙令平罗回民军围攻宁夏府城,金积堡、吴忠堡回民军进攻灵州城。十月,马万选、郝文典等带领宁夏北部回民军猛攻宁夏城,与守城清军激战两日,在城内回民配合下,于十月十七日攻占宁夏府城,杀卸任道员侯登云、宁夏知府吕际韶等。因回民军声势浩大,满营虽近在咫尺,而未敢救援。次日,金积堡回民军借府城回民军声威,一举攻占灵州城,击毙知州钟兰、守备叶生莲。回民军攻占宁夏府城和灵州,标志着宁夏回族的反清斗争进入了高潮阶段。

十一月初七日,陕西回民起义军马正和等部在宁安堡南河桥与丁忧守制(清时当官的父母死了,要回家守孝三年,叫丁忧守制)的汉中营守备陈忠孝率领的守堡团练激战。陈忠孝调香山、白马等处团练增援。起义军随即转移,兵分两路,一路围攻鸣沙州,一路于老五营截击宁安堡团总魏成麟率领的救援团练。义军诱敌深入,继以马军冲杀,团练溃散,魏成麟战死。十一月十九日,金积回民军攻破宁安堡。

此时的回民军破城,并无远大目标,不据守占地,各堡旋破旋复,械斗无宁日。而官府以无力维护地方平安,地方守御之责,依靠地方民团。

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初九日,金灵地区回民军攻打中卫县城。清廷命代理甘肃提督梁生岳率千余人由甘肃驰援。此时的宁夏形势是:金积堡回民军在北面围住了宁夏满城,南面海原盐茶厅与固原等处义军联合占领了宁夏以南二三百里地区,宁夏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回民义军控制之下。二月十九日,梁生岳抵达中卫后,遭起义军阻击,不能北进。陕甘总督恩麟又调川黔兵勇千余名交梁生岳指挥,令急赴宁夏解满城之围。梁生岳与绥远总兵安定联络,决定以官兵未集为由,主张对起义军安抚羁縻。清廷又命朱百川暂行宁夏道员职务,赴中卫催梁生岳北进。梁生岳害怕义军声威,仍缓兵主抚,固守中卫。五月初六日,清廷怀疑梁生岳与安定意存畏葸,命宁夏将军都兴阿查明参奏。五月二十五日,固原与盐茶厅的回民军三四千人经同心进攻宁安、恩和等堡。八月十九日,陕西回民军攻占常乐堡。中卫南部香山各处均有纷扰,永康堡破而又复。

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回民军杨文志与马生彦部4000余人攻占广武城,中卫县团总派禀生张铭率千余团练,会同枣园、铁桶两堡团练到十里碑攻打起义军,仅几次冲杀,三个团总全死于阵。月底,同心回民军乘黄河封冻,由鸣沙北涉黄河,与渠口、张义两堡团练500人在沙梁一带遭遇,团练不战自溃。回民军相继逼近黄河北岸各堡,准备进攻中卫县城。地方民团沿途堵御,死者相属于道。金灵地区回民军也不断组织兵力过河,积极向中卫方向扩大战果。二月,铁桶堡、渠口堡、枣园堡破。三月石空堡、倪家营子破。四月,梁生岳遣都司鲁刚泰驰援,抵石空堡与回民军遭遇,鲁刚泰战死,梁生岳及溃散民团据守胜金关。在此期间,陕西提督雷正绾、河州总兵曹克忠再次进攻盐茶厅,曹部行至南华山,与6000余回民军相遇,经激战至盐茶厅,分三路攻城,焚南门而入。回民军弃城后,由双墩经贺堡攻占关桥。清军雷正绾部攻占义军重要据点李旺堡。五月,清军曹克忠部自罗山退驻宁安堡,声援胜金关,北路回民军遂东撤。曹克忠部又经白马、滚泉进驻强家沙窝,雷正绾也由下马关进兵到金积堡附近,准备进攻金积堡。六月初七,金积堡回民军大破雷正绾,雷军残部向韦州退却,零落不成队伍。雷正绾率亲兵数人西越牛首山,经张恩堡流落广武城。曹克忠部亦溃败逃遁,后经宁安堡退到盐茶厅。九月,陕西回民军马振和、俞彦录、毕得才部自宁夏出贺兰山,攻定远营不克而还。因三关口有蒙古兵防守,又堵塞沿途水井,重兵扼守葡萄泉水道,不得已迂回沙漠戈壁,从贺兰山外向南撤退,绕出沙漠时恰至胜金关后,遂对梁生岳部突然包围。梁生岳腹背受敌,猝不及战,全军覆没,关隘遂被焚毁。后两年,蜀军统领黄鼎至此,乃捡骸骨汇葬,并树碑于道旁,题曰“表忠塔”。

有典籍记载:胜金关因形势险要胜过“金徙潼关”而得名,实则为一处绝地:一山如犀牛饮水,奔至黄河岸边,三面环水,背后靠山,山且不高。关下一条路绕关头连贯东西。回民军从背后掩至,守关清军毫无退路,焉能不败。九月十六日,陕西回民军马生彦部攻占镇罗堡、柔远堡,进而围攻中卫县城。回民军围攻县城,时围时撤,县城始终未破。

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马化龙、马万选向清廷表示愿意接受“招抚”。是年底,回民军同意放弃宁夏府城,十二月,回民军将城池纡卡全行撤空,交出枪炮刀矛多件,清军遂开进宁夏府城。至此,宁灵地区暂时形成抚局。

同治五年(1866年)初,陕西回民军再次围攻中卫县城,县城东关被焚,城池危若垒卵。恰其时有傅军黄开榜率兵援救。

黄开榜系傅先宗部小统领。傅先宗阵亡后,部队溃散,黄开榜收其残部,经狄道(今临洮)康家崖逃至靖远,复乘木筏顺黄河而下,至中卫县城西黄河边头塘滩地。围攻县城的回民军未获此情,黄开榜亦不知有回民军在,中卫守城官军未获救援军情,又辨认不清,不敢放他们入城,让其与回民军交战后再入城。黄开榜此时明白,只有破釜沉舟,与回民军真枪真刀冲杀,才能取得守城官军的信任;现在自己兵少势弱,需要造成大声势,进行突然袭击,才能取得胜利。于是利用县城外头塘滩原留空寨遍插旗帜,置鼓,鼓声如雷,似有大军状,及战,其锋不可挡。风驰电掣的冲击中,一面黄字大旗格外醒目。城外回军,初不知援军至,后有人惊而呼告:“黄疯子来矣”,闻者胆战。(史书记载:“叛回尤惮黄鼎川军,见其旗帜,辄远行却避。”)黄鼎所率汉中清军战斗力强,对回民军的屠杀也格外残忍,围城的回民军把黄开榜误认成黄鼎率清军救援,于是纷纷逃离,中卫城得以保存。

其时,汉中营守备陈忠孝率领宁安堡及其周围几个堡的民团,阻截回民军于香山红泉、兴仁堡、宁安堡等地。十二月,陈忠孝率民团援救香岩寺被困难民,与回民军战于赵麻子井(今中卫红泉),适逢大雪,民团火枪受潮不燃,气为至夺,不得已赤膊上阵,终败。此役伤亡甚重,香岩寺避难民众及匿于窑中者皆无幸免,尸体露野,无人掩埋,过往行人不敢从此经过。后香岩寺主持发动地方人士捡骨匆葬,建万骨塔以祭之。此塔至今仍在原红泉乡的罗圈弯与孙家寨柯间的旷野,每有微风,四角铃铛叮当作响,向世人诉说当年的惨景。

同治七年(1868年)夏,回民军进攻中卫西部的大靖营(一条山),清守御士卒多战死,中卫东西两边均遭到回民军攻击。中卫县城以外的乡村各堡,已无安全保证,出于战乱防范,人们纷纷拥向县城,县城人满为患,城内各寺庙挤满四乡八堡饥民。城内缺粮,霍乱疫疠大作,死者众多,弃尸于巷,无棺营殓,县典史组织车辆拉运尸体,埋于西关城外乱冢丛中。

面对愈燃愈烈的回民起义烈火,清廷调镇压太平天国的得力干将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左宗棠先集中兵力逐赶捻军东渡黄河入陕西,把捻军与回民起义军分隔开来,灭捻后,全力剿灭陕甘回民起义军。同治七年,左宗棠整编清军十二万,由西安出发,分北、中、南三路进剿。中路由左宗棠和副将刘典率领,进军乾州、平凉,再至固原。在平凉、固原至灵州900里间,布设了30个军营专门护送军粮。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北路刘松山部由山西渡河到绥德,由东向西进剿,不到两个月,迫使董福祥投降。董福祥被清廷称作土寇,有数万之众,活动于榆林、绥德、靖边一带,其精壮被编为三营,称董字三营,成为清廷镇压回民军的得力部队。(董福祥后来在北京进攻东交民巷外国领事馆,抗击八国联军,非常勇敢。)是年三月,左宗棠进驻乾州后,亲自部署进攻陕回根据地董志塬(今西峰镇),将董志塬回军十八大营击溃。义军首领白彦虎收拾残众,编成四营(白彦虎、禹得彦、崔韦、马振和)撤退到宁夏金积堡。

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二十二日,丁忧守制的汉中营守备陈忠孝,集合宁安堡丁壮千余人,到老五营挑战。马正和等部回民军以佯败把陈忠孝诱进伏击圈,再用土炮两面夹击,陈忠孝战死。宁安团练死伤累累,溃不成伍。起义军乘胜追击,占领了宁安堡一带。五月,提督黄金山率部与河州回民军战于狄道康家崖,失败后溃退,大肆淫掠,被穆图善招抚,遣屯宁夏,驻中卫县城。六月十一日,中卫县民团出城至挂旗墩操练演炮,不料陕西回民军自边墙后掩至,民团匆迫应战,后卫在窘急混乱中将火药燃炸,自相掠扰,民团及观操者惨死无数。九月十二日,左宗棠属下黄鼎、马德顺率部从八营(今固原境)出发进攻李旺堡,沿途义军阵亡近千,在破堡时,用炸弹炸堡,又使数百义军牺牲。十四日,清军从黑城(今固原境内)冒雪行军60里,抵黄羊坪;十六日至盐茶厅。时义军已转移西安州,清军追至,义军数千力拒,死亡1500人,并向刘家井撤退。当清军头目马德顺在刘家井一带看地形时,两旁所伏义军马步数百以刀矛攒刺,山上义军又抛石而下,清军死亡30余人,马德顺还营后身亡。二十一日,清军击义军于新堡子。十二月初八日,击义军于石峡口外;十二日,攻义军于老虎沟、鸦儿湾等处,盐茶厅境内的起义被镇压下去。

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黄鼎率五个营自兰州进驻中卫县城,扼守胜金关等隘。而此前,清军雷正绾部经鸣沙、恩和、张恩,进驻滚泉等处,于峡口筑十垒与金积堡回民军相峙,金积堡形势危急。

初,金积堡只有少量外援。米拉沟撒回500余人进至中卫沙坡头、大板及上下河沿等地,声援金灵回民军,拦劫中卫粮运。四月河州回民军进据北沙窝从沙坡头渡河进攻,均被清军总兵黄金山击退。此后,金灵回民军已再无援兵。九月,回民军除金积堡外,仅存王洪堡、杨明堡和马家滩几座城堡。十月二十五日,金积堡早已弹尽粮绝,堡中煮牛皮、吃麦根久矣,马化龙面对败局,仍然大义凛然,同其子马耀邦出堡投降,用父子二人的性命去换战斗中未死的回族民众的生命。不杀马化龙,清廷是不甘心的,次年,在清廷授意下,刘锦堂伪造马化龙窝藏枪支罪证,将马化龙父子、家族以及雇工全部杀害。

战争中没有死难的回民,饥贫潦倒,大部分在清军押送下,拖儿带女,脚步蹒跚,被遣赶到海原、西吉、泾源的深山沟壑之中,少部分被安置在灵州周围。而当时的汉族民众,情况也很糟糕。为躲避回民军,均入城自保,致使四野不宁,沟渠失浚,耕牛种子奇缺,耕耘失时,粮食严重减产,四处告饥。至于城堡被攻破而死于战乱者,已是无法计算。中卫县城内的人民是幸运的,在这场近十年的战乱纷扰中,虽然城防多次出现严重危机,但始终未破,城民性命无忧,城内设施也基本没有遭到破坏。这里面,除清军援救外,当时城内的民团起了重要的作用。

清末吏治极为灰暗,捐税苛重,贪官污吏横行,阶级压迫和民族纠纷交织在一起。对于汉回纠纷,腐败的官吏不是偏袒一方,便是颟顸武断,致使阶级矛盾转而为民族仇杀,成为同治年间回民反清斗争的突出特点。今天,全宁夏的回汉人民,和睦相处,荣辱与共,共同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宁夏的飞速发展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回汉两个民族共同的智慧、心血、汗水交融出来的。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英明的民族政策领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