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23

第23章 “西烈王”赵神仙反清,哥老会聚县衙起义

清同治年间爆发的宁夏回民反清斗争,虽以回族人民为主体,但也有汉民参加。这次起义所反映的不单是民族压迫,更重要的是阶级压迫。马化龙领导的金积堡回民起义被清政府血腥镇压后,宁夏地区的反清斗争暂告一个段落,但并没有完全结束。这种斗争,随着以后天灾频仍,盗匪四起,兵祸连天,田园荒芜,老百姓在饥饿线上挣扎时又有所表现。清光绪九年至十二年(1883~1886年),发生在宁灵厅(金积堡)和中卫县滴水崖的汉族农民反清活动,就是哥老会首领“赵神仙”组织领导的汉族农民的反清事件。《清实录》卷236载的一则“上谕”记叙了“赵神仙”等人反清起义被镇压的情况。

光绪十二年十二月戊辰(1887年1月3日),陕甘总督谭锺麟奏拿办谋逆首犯,请将出力人员奖励一折。甘肃省中卫县滴水崖地方有匪首赵神仙即赵进才,胆敢纠集党羽,约期起事,谋为不轨。署知县匡翼之访闻发现后,当即传集绅团,克期会剿,谭锺麟复派拔官兵协同追捕,当将该匪首击毙,并拿获伙犯多名,分别正法惩办。此案起事仓促,该地方文武临机应变,歼擒要逆,俾燎原之势急就扑灭,自应破格优奖,以示鼓励。团绅游击张新铭,着以参将尽先补用。把总张得胜,署以千总尽先补用。仍着该督檄饬该营、县搜拿余匪,务获究办,毋任漏网。

赵神仙,真名赵良才,又名赵进才,宁灵厅邵刚堡人,原籍平远县豫旺城(今宁夏同心县预旺镇)。他是宁灵厅哥老会首领,有着强烈反清思想,曾长期隐姓埋名,活动于韦州和金积堡一带,平时以开粉坊、货店作掩护,秘密发展会众。因精通医术,又以治病、相面、占卜为人断吉凶,人称“赵神仙”。他发现含磷火柴涂在皮肤上能闪闪发光,便进一步以此欺惑群众。

清代末年以至民国初年,民间取火多用火石与火镰相撞,以火绳引火。那时,虽然有火柴,但因价贵一般穷人家买不起,只有城市富人家才使用。当时人们称它为“洋火”,意谓外国来的东西。早期的火柴含磷量高,用火柴头擦在皮肤上,暗处即可闪出磷光,这种火柴,毒性大,据说掐取一盒火柴头服后会致人于死。赵良才正是利用这样一种火柴将自己染造出了“神仙”身。这种伎俩其实谈不上高明,却一时间沸沸扬扬,远近相传,信众们甘愿受其愚弄。赵良才变成了身生龙鳞的“真龙”下凡,老百姓尊其为“赵神仙”。

自光绪九年(1884年)起,赵良才奔走于邵刚、金积、灵州、韦州一带,他秘密活动,发展会友,购买枪械,积极进行反清起义的准备工作。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赵良才在金、灵地区串联组织五六百人,自称“西烈王”,刻玺传令,准备举事。经过秘密筹划,定于十一月攻打宁灵厅(金积堡)。不料举事前事机不密,走漏风声,被宁灵厅同知郭昌猷察觉。郭调兵遣将,抢先下手,在宁灵厅所属各乡严令搜捕哥老会成员,起义组织遂遭破坏,会徒星散,致使起义未发而先失败。赵良才在金灵地区无法立足,只好潜回原籍豫旺城避难,同时暗地活动,伺机再起。光绪十二年(1886年)九月,赵良才经过一年时间的策划,再次集结会众和农民准备起义。他首先率数百人先行秘密潜居中卫县宁安堡(今中宁县宁安镇)南部天景山疃卜郎滴水崖,将这里作为起义的根据地。疃卜郎地处天景山东麓,距宁安堡仅35公里,是个只有五六户人家的小山村,目标不大。地形像个锅底坑,三面开阔,一面紧靠大山,旁边有个山口,可以由此进入滴水崖。滴水崖在疃卜郎西南2.5公里许,群山环抱,只要守住山口,便可与外界隔绝,是个进行秘密活动的理想场所。翻过山可到香山,若遭遇清军时便可迂回转移,也可上山潜伏,可进可退,地形十分有利。村里有山泉一眼,水质甘甜,饮用之余尚可浇地30亩,种植粮食蔬菜,生活有着落,便于坚持。赵良才等占据疃卜郎滴水崖后,与张永邦(外号小张三)、王恩美、任积堂义结金兰,组成起义领导核心。王恩美是舟塔王营(今属中宁县舟塔乡)人,自小在疃卜郎放羊,对那里的地形十分熟悉。其人讲义气,有胆略,时年40岁左右,是赵良才的得力助手。他们在四处秘密张贴告示,进行宣传发动。赵良才还以“西烈王开国大将军”的名义,号召群众参加队伍。

起义军定于中秋节夜间举事,攻打宁安堡。中秋节的前一天,起义队伍在滴水崖祭旗,“西烈王”赵良才宣布:起事以两堆火光作为信号,首先攻打宁安堡,并指派王恩美为举火官。王恩美慨然受命,当众立誓说:“倘若火堆发不欢,我死也不上天景山;倘若火堆发不红,我死也不见众兄弟!”祭旗后,起义军装扮成老百姓,秘密到宁安堡西面的舟塔潜伏起来。其时,赵良才率部攻打宁安堡的风声已经走漏,中卫知县匡翼之率领守备各员及其所属兵丁,再加上各堡民团严加防范。这天下午下起蒙蒙细雨,半夜时分,王恩美带领亲兵准备点燃地主殷宝山的麦堆和神汉俞三的谷堆,作为攻打宁安堡的信号。谁知麦堆和谷堆被雨水淋湿,一时点不着。正准备将其拆散点火,不料惊动了殷家的长工,以为是小偷,便大喊“捉贼!”民团和清军闻声从四面八方赶来。赵良才、王恩美只得逃走。潜伏的义军不见信号,加上民团和清军的惊扰,纷纷逃散。这场起义在刚要发动的时候又被冲散了。匡翼之火速飞报上司,陕甘总督闻报即派参将一员率马队驰援;宁夏镇总兵冯南斌、宁夏道员福裕、宁夏知府黄自元均派兵助剿。但清军找不到赵良才等人的下落,便利用当地民团进行伪装搜捕,并物色熟悉南部山区地形、能够辨认赵良才和王恩美相貌的人为密探,带人追捕。在密探的带领下,清军和民团在疃卜郎西北的大喇叭洞里发现了赵良才、王恩美和任积堂等人,遂将山洞围困起来。赵良才意志坚定,拒不投降。王恩美和任积堂为掩护赵良才逃出,被民团俘获,后在中卫县城惨遭杀害。赵良才逃出后,躲避在苏三井(属同心县)张永邦家里,因受骗被人出卖而遭杀害。张永邦同时遇害。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仍有一定的影响。一,它是由哥老会首领赵良才组织发动的,说明哥老会这一秘密组织在宁夏已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宁夏辛亥革命中,哥老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二,它是由广大汉族贫苦农民参加的一次起义,是宁夏回汉人民共同反压迫、反剥削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农民起义的特点。到近代,宁夏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关于“赵神仙”的传说。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的火种在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又迅速燃烧起来。

清代中卫县属甘肃省宁夏府所辖。当时中卫县的辖地包括现在的中卫、中宁两县全境和青铜峡市的广武地区,计有18个堡。黄河横贯全境,水路运输可由兰州经中卫直通包头;由兰州经抵包头的陆路交通,也取道于此,因此交通十分方便。由此引来众多过往商人旅客,一些会道门布道人员也混杂其间,秘密传道的哥老会这一组织便在清代末年传入中卫。

哥老会分股聚众称为“开山”,即开山堂,山取山寨之义,堂取同堂之名。山主称“坐堂大爷”或“龙头大爷”;因开山堂要有山主主香,故又称其为香主。各山堂都有堂名、对联、四柱(山、水、堂、香)和内外口号。

中卫的“洪帮”系哥老会中的一个帮派组织,活动较早。清宣统年间,会徒山东人殷全忠在中卫县城定居,后联络了一些哥弟,经同盟会会员指引启迪开山设堂,取名“西泉山堂”,吸收会徒,发放“票幅子”(即布制会徒证),会徒扩展到全县18堡。“票幅子”(或称飘幅子)系木板印的布条,长20厘米,宽12厘米,上印“西山泉”三字,中上部印有四柱:“西泉山前万里长(山),大佛堂中放毫光(堂),万寿香景传万古(香),昆仑水流到东洋(水)。”两边印有堂对“聚西部豪杰为华族请命,合世界大同与平民出头”。中间印着“血立共心,定国安邦,异姓同胞,共立朝纲”四句话。其下印着内口号“天地日月”,外口号“松柏常青”。最下为“中卫八景”之名,中间留着一长方形空白(可能是填写姓名的地方)。这份“票幅子”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当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武昌起义成功,接着西安革命胜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全国多数省份纷纷宣布独立,摆脱清廷的统治。宁夏各地军民在同盟会宁夏支部与哥老会共同发动下,先后举行起义,11月17日夜,会党首领高登云、马连弟、高士秀率领会友与义民攻占州署,光复灵州。19日晚,会党首领刘华堂、刘复太、夏梓等率领义军和市民占领了宁夏府城。21日,会党首领蒲春山率领民众光复平罗、宝丰,黄渠桥也同时起义成功,是日,宁夏革命军政府成立。

中卫县会党闻风而动,哥老会首领何占彪(四川人)、吴桂(中卫人)、殷全忠(山东人)、田发(安徽人)等秘密商议,决定起义,他们通过“跑根的”(联络人)和宁夏府城、灵州取得联系,要一齐攻占宁夏。提出的口号是“血心并立,定国安邦,异姓同胞,共立朝纲”。他们率领哥老会众,将中卫县守城用的旧式大炮“将军”“抬抢”“长龙”等武器,架设在县衙,准备正式起事。可以说,当时中卫县城的形势是箭在弦上,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候,中卫县知县赵先榘和驻防中卫的清军绿营副将贾鸿增等人,一看哥老会要起事,吓得惊恐万分,他们既不敢跑,又不敢抵抗。贾鸿增是个大烟鬼,整天只知道吞云吐雾,他所带的那些绿营兵,都是些“听着关银子(领薪水),拿的大戥子(一种称量金银、药品所用的小秤);听着打民军,跑的没影子”的老弱残兵,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而就这些绿营兵中又有不少哥老会的人。中卫哥老会首领通过“跑根的”已和他们通了气,准备里应外合占领县城。

宣侠父在《西北远征记》中对当时的中卫知事赵先榘有一段描述:“中卫知事出城来接见刘氏(指国民军师长刘郁芬),两名新兵,都辫发长垂,在车前奔走。内中一个新兵,高捧着长达五尺左右的旱烟杆,另一个拿着旱烟袋。从这幅稀奇的仪仗里,就可以推测甘肃一般的政治状况了……知事赵某,是旗人,任中卫县的正堂已经十余年了,他的父亲长庚,曾经荣任陕甘总督。”这段描述,活生生再现了一县之长的赵先榘,虽有权势依仗,但其本身却是空而无用且胆魄畏缩的官僚。

在这种情况下,一筹莫展的赵先榘和贾鸿增只好央求县城士绅与哥老会进行谈判。士绅劝阻何占彪等哥老会首领说:“灵州城、宁夏城虽然起事了,但能不能成事还说不定。就是成了事,我们跟上走也不迟。希望你们不要闹得全县不安宁,地方遭涂炭。”为了能进一步说服哥老会首领放弃起事的念头,他们还举出同治年间马化龙造反围困中卫县城的事(按: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回民起义军由鸣沙过河作战,先后占领铁桶、渠口、枣园、张义、石空等堡,闰五月,又一举攻占胜金关,进而包围了中卫县城)。士绅们说:“胜金关失守后,中卫县城被围困3年之久,战事加上瘟疫、饥饿,死了多少人啊!结果回民还是失败了,你们还是以安地方为重,不要轻举妄动!”士绅们在对哥老会软硬兼施的同时,又暗中与县衙赵大老勾结,组织地方民团,准备消灭会党。

宁夏会党起义,全甘震动。清陕甘总督长庚和陕西巡抚升允急从攻陕前线清军中,抽调马安良的“精锐军”——帮统马麒部直扑宁夏,此部称“西军”,为河州回民军,有骑兵、步兵共6营来宁镇压,已接近中卫。中卫哥老会组织得到这一消息,看来起义无望,为了不给老百姓带来祸患,哥老会经过再三商量后,便顺水推舟,答应士绅们的条件,围攻县衙之事也就匆匆作罢。

中卫县城会党虽然取消了举义计划,但18堡之一的广武堡的民军和会党却联合起来,举行了起义,他们包围并袭击了驻地清军。清军驻守军官秀英顽抗拒降,经终日血战,秀英被民军击毙,清军溃散,广武城遂告光复。

1911年12月17日,马麒率军经中卫攻占广武,接着攻占宁夏府城、灵州、横城、平罗等地,每占一地,“敞刀三日”,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一场为时不到三个月的辛亥宁夏会党起义,虽然很快被清军及地方民团扑灭了,但清军的暴行更加激化了统治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加速了清廷统治政权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