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24

第24章 冯军西进兰州城,兵匪战祸接连生(1)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包围总统府,将以贿选手段窃得大总统的曹锟赶下台,将末代皇帝溥仪逐出皇宫,北洋军阀直系首领曹锟、吴佩孚倒台。冯玉祥在北京召开的政治军事会议上,决定电请孙中山北上入京主持大计,当时计划由孙中山主政,由皖系军阀段祺瑞主军。段祺瑞担任民国军大元帅后,反对冯玉祥倾向孙中山的思想,采取各种手法进行排挤。他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兼甘肃督办,一来把他排挤出北京,二来让他和甘肃的地方势力派去火拼,而自己坐山观虎斗。

1924年底,北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李大钊为总负责人。李大钊会见了冯玉祥,向冯提出“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发展战略。当时冯玉祥势力尚小,到西北发展不失为一种出路。李大钊利用国民军进军甘肃的有利时机,选派了共产党人宣侠父、钱清泉、贾宗周等随军入甘,借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向甘肃,在西北大地点燃革命星火。

1925年8月,冯玉祥在张家口就任西北边防督办又兼理甘肃军务后,冯属部队已取消国民军名称,改称西北军。10月冯派暂编第二师师长刘郁芬、热河都督府参谋长蒋鸿遇率部由绥(远)经宁(夏)入甘。在此之前,为减少西北军进军甘肃的阻力,西北军总部政治宣讲所派宣讲员冯静山、王辅臣等由包头到宁夏,宣传国内外革命形势和西北军入甘宗旨,对沿途重要村镇进行社会调查,先后在宁夏北部城堡及中卫县城、沙坡头、长流水等地召集宣讲会,使偏远闭塞的宁夏人民第一次了解到许多国内外大事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道理。刘郁芬西进兰州,中卫人民供应军需粮秣,承担运输差役,负担沉重,深受其害。县城内设总兵站,县境东设广武、枣园、石空东路三站,县城西设长流水、甘塘子、营盘水西路三站。各站负责人均由当地士绅担任。东路三站道路平坦,部队通过较为顺利。而西路三站经腾格里沙漠南缘,戈壁接踵,荒漠浩渺。尤其是距县城40里的沙坡头一带,坡高沙陡,浮沙没胫,人员行旅尚且维艰,大炮、汽车、辎重车辆、军需物资怎么通过?无奈之下,部队停留修路,又征用老百姓家的木板、门扇铺在沙路上,仍然无济于事。最后改黄河水运,在沙坡头东修临时码头,征用民船。汽车、大炮上木帆船,军民牵拉,逆水而上,绕过沙坡头,到孟家湾上岸,再行拉运。此次军差,征用人夫、牲畜众多,摊派粮草过重,路途遥远(一直送往兰州),道路艰难,不少牲畜途中累倒毙命。

宣侠父经历其境,曾在《西北远征记》中写到中卫沙坡头这一段路程行进之难:“大军在大沙山南部之中通过,阴云密布在天上,白雪飘飘地飞上客衣……车轮深深陷入沙内,喧闹着一片骡夫吆喝的声浪。骡马都口吐白沫悲嘶者,不断喷出蓬蓬热气。无情的鞭策,使这些疲劳而无可告诉的畜生,一步一步向这绵远的行程挣扎前进……第一天羁轭加在身上的时候,命运就决定了。鞭策跟着他们,走遍天涯地脚,直到变成一堆白骨,才恢复自由。”这段描述,再现了当时行程的艰难和牲畜的劳累程度。到10月23日,刘郁芬大军才抵达兰州,能到达目的地的牲畜,虽还留有性命,但由于劳累过度已无力返回中卫,只好被就地变卖。据说当时西北军纪律尚好,所征牲畜均有登记,后来按登记均给予补偿,但被征牲畜户却一直未见到牲畜补偿款,为此,中卫百姓怨声载道,对西北军的纪律大有褒贬。多年后,有人告发补偿款被中卫几个负责兵站的士绅大户侵吞,此事在县内也曾传得沸沸扬扬,但因多种原因(据说主持查办人接连受贿),彻查中途夭折,一直没有定论。

孙中山逝世,全国哀恸。1928年三月十二日,值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县城立灯架三天,举行隆重纪念活动。三月十四日凌晨,西北军孙连仲手枪营部分变兵突至,由县城西门入城,首先劫持了县长吴福申和商会会长,押至东关店内,向其索要两万现大洋。接着返回城内,四处放枪抢劫。

县城立灯架,只是在春节和元宵节,夜晚灯火辉煌、火树银花,是中卫历史上延续较久的一大景观。孙中山先生三周年忌日立灯架纪念,可见中卫人民对孙中山先生怀念至深。中卫香山民团团总梁振邦带着十多名民团成员进城,一来参加集会,二来借机观灯,住在旧鼓楼下敬泰魁商铺。闻讯后立即带团丁上房,爬上旧鼓楼阻击变兵。

梁振邦,中卫香山梁家水园子人,香山民团团总之一,左右挎两只盒子枪,双手开枪弹无虚发。梁家水园子周围群众赖其维护治安,免受土匪之害。梁手下一帮团丁,多系山区猎户,均非寻常之辈。其一名王生才者,枪法奇准,外号“生铁棒”,楞的出奇,一人敢追数名土匪,还非要把被抢东西追回来不可。

变兵押着吴福申县长,由东关而来,至旧鼓楼叫喊民团开门缴枪。王生才手快,一枪便把押县长的一名变兵打倒,另一名变兵刚要举枪还击,也被王生才打倒,其余变兵狼奔鼠窜躲到街道两旁铺房檐下。一号兵在增盛永商铺门柱后举起号子,准备吹号调集其他变兵,号音未响,又被王生才一枪穿柱打死。另有几名变兵从商铺抢得煤油,爬上房隐藏在腰墙后,想接近鼓楼放火,一变兵刚一露头,又被王生才一枪打得滚了下去。其余变兵吓得连滚带爬,溜下房去。

梁振邦带人上旧鼓楼时,天还未亮,他让团丁打开旧鼓楼大殿正门,点燃香案上的红蜡烛。鼓楼大殿主神是关老爷关云长,铜人铜马铜刀,威严中带着一股肃杀之气。鼓楼因只一层,并不很高大,透过敞开的大殿正门,站在街心不远处就能看到关老爷全身。关老爷那威严的红彤彤的脸膛,在红蜡烛照耀下闪着红光,整个鼓楼好像都变成红色的发光体,烛光下人影闪动,说不清一个鼓楼里埋伏了多少人。天色渐明,正殿上方匾额上“大丈夫”三个字也清晰可辨,这三个字本是大书法家、清光绪年间宁夏知府谢威凤的得意之作。“大丈夫”一词是称赞关云长的高尚品德,而作为书法,这三个字每字都有撇有捺,连在一起书写,在书法中是极难把握的。旧鼓楼匾额上“大丈夫”字字苍劲有力,可谓体现撇捺书法中的极品之作,充分显示了书法家谢威凤高超的书法功底。迎着晨曦霞光,这时三撇三捺好像闪着寒光,成了指向匪兵的把把利刃,让人不寒而栗。“关老爷显灵了”,不知哪个变兵在惊恐中冒出了这么一句,进攻变兵突然个个头皮发麻,像海水退潮般退了下去,鼓楼前三四百米之内成了雷区,无人再敢涉足。变兵被镇住了,只能在县城东半边抢劫,而西街店铺得以保全,没有遭到匪兵祸害。

变兵在旧鼓楼前死伤多人,迁怒于街头城民,几名城民被堵在新鼓楼前,追问是谁把消息报告了民团,城民回答不知,又被逼无奈。时值一好事人姓路名遥,背着一只刚从被打死的变兵身上捡来的盒子枪,傻乎乎大摇大摆过来。一城民急于脱身,只好向他一指,路某便被变兵五花大绑,押至东关,当众砍杀了。

变兵在城内抢了一些商号,天色将晚,吴县长的绑票还未拿到,又怕援兵至,于是押着吴县长和他的亲随郭守元向东逃跑。行至县城东10里的吕家营子,吕二老的抬炮响了,炮弹在人群中爆炸,变兵又死伤数名。吕家营子是土筑的堡子,在当时的公路旁边,变兵在县城抢劫了一天,吕二老早已知晓,组织家人严阵以待,并把清时守城用的旧式大炮“将军”架在营子墙上,居高临下,正好把变兵打了个措手不及。天黑了,变兵不敢接战,向东过不去,匆忙转而向北,由史湖向北沙窝逃去。这时突然北风大作,灰沙眯目,黑灯瞎火,不辨东西南北。正是隆冬季节,湖水结冰,不少马匹陷入结有薄冰的湖塘中。变兵们狼狈不堪,就在变兵牵拉陷入湖塘中的马匹时,吴县长的亲随郭守元逃跑了。

进城观灯的,还有香山另一名团总冯建忠及其所带团丁。变兵在城中抢劫时,冯建忠就派人联络城中民团,寻找袭击变兵的机会;变兵出逃后,冯建忠便和梁振邦兵合一处,加上县城内的民团团丁,尾追变兵,营救县长。途中遇逃出的吴县长亲随郭守元,便由郭带路追击。天色已明,变兵逃至长城边上,已进入沙窝,这里长城遗址尚还完好,残高2~3米,有一烟墩,当地百姓叫“挂旗墩子”。一夜的折腾变兵们早已人困马乏,饥饿难耐,烟墩长城可堵风,正好埋锅做饭。这时,冯建忠、梁振邦带的团勇赶到了,冯建忠冲在前面,四枪放倒四个变兵,其余变兵看到追兵来势凶猛,慌忙丢下锅灶,翻上马背逃跑了。押解吴福申的两名变兵被俘,吓得跪在吴县长面前请求饶命。事后,当地小孩在玩耍中留下一段又说又唱的嬉语段子:“蹦登蹦,吃早饭,挂旗墩子卖脑袋。”挂旗墩子就是变兵埋锅做饭的地方,这段嬉语倒成了变兵袭击县城的结束语。

吴福申县长回城,嘉奖香山两民团。冯建忠营救县长功大,被委任为中卫县护路队总队长。

冯玉祥势力到达西北,激发了冯军与甘肃回族地方实力派马麟的矛盾。中卫变兵进城事件还未过去一月,就发生了由回族青年将领马仲英于青海西宁发动的“河湟事变”(1928年4月)。这是冯玉祥西北军和甘肃回族地方势力派矛盾冲突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