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29

第29章 倡导办学佩黻倾心,弦歌应理杏坛璀璨

中卫自古就有兴学重教的传统,地方史志载,明代中卫儒学就非常盛行,私塾、社学、义学遍布城堡。清代沿袭明代学宫制度,康熙年间创应理书院,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清廷将科举时代的书院罢废,中卫县应理书院停办。

1911年,县知事王瀚将大公馆改建,创设中卫县第一区高级小学校,校址在县城中街(今红太阳广场址),东设阅报室,门首设讲演所、劝学所。1918年又在应理书院旧址改设模范初级小学校一所。1922年经中卫县劝学所所长刘佩黻倡议,将中卫县第一区高级小学校与中卫县模范初级小学校合并,成立中卫县高级小学校。修业年限初小为四年,高小为三年,春季始业。第一任校长为清末拔贡袁守义,后为县廪生苏英。

1921年以前,县城虽设有高、初等小学,但因习俗因袭关系,一般家长多认为“洋学堂”会误人子弟,仍将其子女送往与学堂并存的私塾就读,因而学校学生较少。小学学生除上新课程外,还有“读经”一课。五四运动后,各学校开始全部使用中华书局出版的高初等学校各科教材,并在高小添设“英文”一科。

中卫县第一区高级小学自1911年创办至1924年共毕业学生十班,计95人,为甘肃省兰州中学、兰州师范学校和甘肃省立第八师范、第五中学(在今银川市)输送了不少学生,还有远到北京求学者。他们毕业后回到中卫,成为具有新学知识的教师,对地方教育起了传播新学、启迪民智的先驱作用。中卫县高等小学校教师队伍因之加强了,声誉大增,学生入学率提高,乡下各堡不少高小学生也远来县城就读。学生增加,原有校舍、设备不敷使用,乃有扩建校舍之议。

1926年,经刘佩黻等倡议,将原应理书院考棚拆除,改建学生斋舍及教室,至1928年基本落成。其旧有考院对面“申明厅”未废,门口应理书院牌楼依旧,学校大门改为拱形,额书“中卫县高等小学校”。大门两旁为传达室与茶炉房,前院内东建三间阅报室、西建三间图书馆,院内种植丁香两株并辟有花坛。二门两侧植洋槐两株(系中卫县最早引进栽植者),二门过道两侧东为校长室,西为教导处。中院为30米长的大院,大院东西外侧各建宿舍两院,共40间。南北两端各建教室4座。再进为过庭,其两侧东为事务处,西为成绩展览室。过庭后为中山院,东西两庑为宿舍,上厅为“中山纪念堂”,系7间大厅。东西又有两院亦建教室、宿舍及贮藏室,其后院可直达会馆巷(原县武装部所在地)。

高等小学堂扩建工作历经数年,中卫名绅刘佩黻先生负其责,殚精竭虑,辛勤操劳。建校方案、整体布局反复推演,多方求教;财力、物力不足,四处发动,多方劝募。在全县士绅、商人、寺僧、百姓支持下,终成一方伟业。

刘佩黻先生字端甫,系本县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举人,会试落第,为礼部大挑,签发四川,以即用县知事候补。辛亥革命后,由川返卫。他热心地方教育,全力培养人才,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曾任中卫劝学所所长,除对应理学校的建立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外,他首创中卫县贞贤女子小学,集资筹建中卫初级中学。民国时期,曾应宁夏省主席马鸿宾之邀,出任夏县县长。马鸿逵统治宁夏时,又任过省参议会议长。先生为人敦厚风趣,学识渊博,且长于医术,在本省知识界和缙绅商贾间享有较高的盛名。端甫先生谢世后(1943年),地方人士为纪念先生生前兴学育才之懿德,将后来在“山陕会馆”创建的私立小学,命名为“端甫小学”。

应理学校的环境美化由全校师生自己动手,除栽树种花外,在中山纪念堂内,绘制了孙中山先生遗像,还有大革命时期许多志士的遗像及肖像;院内窗与窗之间墙面,绘制了各省及东、西两半球、世界五大洲地图;板墙、壁隔、屏门上书写了警句名言,让学生在平时浏览中受到启发与感染,加深记忆,身体力行。

前庭木制楹联书:

君皆云路中人,时势造英雄,淬砺龙泉酬党国。

我是风尘俗吏,弦歌闻应理,钩留鸿爪证因缘。(刘佩黻先生撰,县长吴福申题赠)

校训为:

诚朴勤勇(校长张济美拟、潘毓林书)

木制联语为:

浩气养胸中,山川出云,得志当为霖雨

黄河落天下,楼台近水,问谁挽住狂澜(刘佩黻先生撰、县长吴福申题赠)

中山纪念堂木制联语为:

奠天下为公基础,举民主革命旗帜,公权以公物,艰难啻造拯黄裔

怀世界大同愿望,联平等待我民族,同心而同德,和平奋斗救中国(张济美撰,欧阳育智书)

当时对教学设备也很重视,如自然课中的各类动植物标本;史地课中的各种挂图、地球仪等;音乐课中的风琴、鼓号乐器及乐队服装;体育课中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及场地;田径赛中的铁饼、铅球、标枪、撑竿、单杠、高低栏架;还有哑铃、木刀、大马刀(练习劈刺)等。除每天课堂教学之外,下午课外活动时,师生多在操场按其志趣、身体条件,选定项目,分别进行活动和锻炼,以增强学生体质。

图书馆中的图书是先有一部清末陕甘总督长庚主编的《甘肃省通志》计一百零一册,中华书局版百衲本二十四史一部,计数十函,还有《读史方舆纪要》一部,《皋兰县志》《靖远县志》《元和郡县图志》《中卫县志》(乾隆、道光两种版本)、《大清一统志》《关学编》等书(以上各书系民国初年刘佩黻与张晟二先生准备续修县志时所购存),以及原“御书楼”存《十三经》等书。后又购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第一辑全部,以及小学生各种课外阅读书籍,总计3000余册。这在当时小学图书设备中是非常突出的。

1939年,抗日战争时,校长宋兴儒与教师等倡议,为激励学生爱国热情,振奋同仇敌忾,救亡图存,奋发学习精神,制定了中卫应理小学校歌:

溯我应理,历史悠久,襟山带河,钟灵毓秀

桃李芬芳,迎新革旧,继往开来,大开鸿猷

东邻肆虐,破我金瓯,诚朴勤勇,群起奋斗

三民四育,扫荡倭寇,振我国魂,复兴华胄

(宋兴儒作)

建校时期,正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之后。甘肃旅京学生,在返乡途中路经中卫,举行讲演会,把新思想、新文化传播到中卫高等小学堂。1925年8月,冯玉祥接任西北边防督办,9月派师长刘郁芬抵宁夏,代理甘肃督办。共产党人钱清泉、宣侠父任总政治部主任。派宣讲员冯静山、王辅臣,在中卫县广武、石空、县城等处,宣讲西北军除军阀、打土豪,反帝反封建形势及入甘宗旨。1926年9月,冯玉祥誓师五原,就任国民革命军西北军联军总司令。接着西北军经银川、中卫开赴兰州。国民联军进入宁夏后,部队中共党员深入城乡宣传革命,共产党人刘屏先等到恩和小学指导教务,成立学生会,发动学生同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斗争。新思想、新潮流使办学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启迪。兼之,中卫籍外地上学学生陆续毕业归来,为地方教育事业输入了新血液,学校教育内容与形式为之一变。

应理学校历任校长对教师坚持择优聘任制,每学年开始例送聘书一次。去其怠者,聘其优者,更注重选聘师范毕业生中成绩优秀和有才华之青年,作为新生力量,充实教师队伍。因而,长期以来,历届毕业生一般成绩较好,在外出升学考试中多名列前茅。

学生课外学习内容也较为丰富。三年级以上学生每日必须写日记一篇,大、小楷各一方。各班每周或间周举行讲演会一次。

校舍大规模扩建后,校内道路的规划和铺设,花木的栽种和培植,墙壁上的绘画——图书馆、阅览室与前庭的墙壁上绘制的宁夏全省和中卫县的地图和名人语录的书写,主要由学生们动手完成。

学校接受的一些外来的事项,有的也交给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去做。许多学生借此机会学会了刻蜡板、印材料,懂得了请帖怎样拟,讣文如何写。这些,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兴趣爱好影响都很大。

学校规定衣服要自洗,被褥要常晒,住房要常扫,桌凳要随时抹净,晚自习前后要管好灯火,门窗要按时开关。临时性的工作都要勇于承担,保质保量地完成。

学校规定四年级以上学生一律住校,早上起床后漱洗、上早操,然后唱歌升旗,接着上早自习、上课。午、晚放学进餐时,先按班级集中在大院,由值周教师主持,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走出学校。各班有学生纠察,维持路上秩序。晚上,住校学生按时上自习,之后,集合唱歌点名就寝。

学校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炼。1927年,宁夏举行全省学生运动会,学校积极准备,在二、三年级中除选拔田径运动员及组成篮球队外,还特地组织了一支哑铃体操队,在一、二年级中选择年龄比较小、个头高矮一致、体格健美的学生参加。服装统一制作,蓝裤、白衫、黑坎肩,鞋袜颜色一样。人数在三四十人以上,打起哑铃来,不仅声响协调,而且动作优美,凡是看过表演的人,无不连声称赞。运动会中,多名学生获得优胜名次,哑铃体操队的表演更是引人入胜。团体总分,应理名列第一。从此,应理小学驰誉全省。

自1926年国民军入甘起,中卫应理小学师生即涉足到社会各项活动之中。国民军中的共产党员到校讲演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教唱国际歌、革命歌曲。受其影响,学校提倡并开展女生放足、剪发、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结束千百年来摧残妇女身心的丑恶陋习。男学生左臂佩“誓不与缠足女子结婚”的黄色袖布带;还专门为破除封建迷信,排练通俗而易懂的“文明戏”(话剧),到处演出,广为宣传。

1927年师生参加庆祝北伐战争胜利大会,登台演出新戏。1929年参加吉鸿昌主办的宁夏全省运动会并参观吉部反帝爱国军事大演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阶层抗日情绪不断高涨,应理小学师生随着新的形势,课余时间便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学校组织有小型宣传队,在县城内或乡村集市进行抗日宣传,唤醒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学生还经常给前方抗日将士写慰问信。1938年春,江苏新安旅行团到中卫,在南操场放映无声电影“一·二八”淞沪抗战,教唱《救中国》《打倒列强》等反帝抗日歌曲。这年5月间,银川实验小学教师率“少年战地服务团”来到中卫,给应理小学师生排演抗敌短剧,教唱抗日歌曲,上街演小戏。这年7月7日是抗日战争一周年,师生参加了全县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建立仪式,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及火炬游行。由此中卫县的抗日爱国宣传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此后,每年7月7日,全县举行火炬游行示威,应理小学师生排列着长长的队伍,甚为壮观。

暑假,教师还参加了抗日后方救护人员训练班。1938年冬,宁夏联合中学迁卫,学校组织募捐小分队,划片分区到各处为前方将士募捐寒衣。许多商户、士绅和老百姓,深明大义,慷慨解囊。

每逢节日,学校都刊出大型壁报、画报(漫画),图文并茂,张贴在学校对面的照壁上,为抗日救亡运动服务。

学校开展经常性的唱歌活动,学生除音乐课上学习唱歌外,在全校师生集合中,每次必唱歌。高年级会唱的低年级学生听久了也会唱,如《国耻歌》:“咱中华,四百兆,人众多,地不少,可惜港澳、澎湖和硫球,都丢了!都丢了!”《打倒列强歌》:“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每句唱两次)。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在师生中演唱,激长了民族救亡热情。当时常唱的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毕业歌》《打回老家去》《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救亡进行曲》(歌词为”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弦歌闻应理”名实相符。

马鸿逵在宁夏执政后,为巩固其反动统治,不断扩充军队,青壮年多被征入兵营,中、小学生及教师也被抓入伍。加上横征暴敛,农村、城市民不聊生,一片萧条景象。学校教育受到严重摧残,教师待遇薄弱,养家糊口,均成问题。但应理小学教师仍能苦其心志,勉维现状,坚持着传统办学精神。

1949年9月,中卫和平解放,应理小学迎来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