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31

第31章 十七载艰辛笃学,遭抓兵步履维艰(2)

三校合并后,分中学、师范两个部,校长李荣培,闫廷栋、樊应福分别任主任。原中卫简师的学生各插入师范部相应的班级。简师的教员只被聘用黄振华一人,其余教职员皆失业,中卫简师等于停办。原宁夏中学有地下党组织,迁校时学生党员武景惠、薛云亭、霍纯锡等亦来中卫,宁夏工委派人与中卫星台小学教员、地下党员杜琳联系,秘密传递党内刊物,开展宣传活动。这是中卫中学学生中有共产党员之始。

宁夏联合中学在卫,由于学校宿舍太少,设备、图节不符应用等诸多问题,只存在了半年,暑假即解体,三校均恢复原名。宁中、宁师分别搬往金积董府和金积小学。中卫简师搬回原校址,仍起用原有的教职工,又留用了联中的刘资培、刘仲芳夫妇等几位教师。学生中刘永乾等转入宁中,绝大多数旧生仍回原校。

1940年暑假,简师第一届陈希文、杜紫燕等8人到银川参加毕业会考,因学习环境动荡等原因,成绩不尽如人意,只有两人毕业,都分到小学教书。

这时,“教育部战地教师第十服务团”的部分人员来中卫,在水陆堂(佛教徒诵经之所,又名经堂庙,在高庙西侧)创办初中一所,初定名“教育部战地教师第十服务团中山中学”,校长赵仲勋(明斋),教导主任林棣(建德),教员王聘三、张干承等,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原为沦陷区教员。当年招收初中一年级50人。

次年5月,简师学生全体徒步到银川参加全省运动会,学生袁积财连得800米、1500米、3000米第一名,篮球队夺得冠军,简师得总分第一名。运动会期间,宁夏三青团派科长杨洪绩到简师住地(中山公园)招收了数十名三青团员,编为一个区队。后来成立三青团中卫分团,这个区队就成为中卫首批三青团员。中卫三青团的团员以简师学生为主,故校长被任命为分团主任。

6月末,简师第二届王维贤、杨伯金等19人到银川参加毕业会考,3人毕业。

是年,马鸿逵迫害共产党人,逮捕关押了大批地下党员,杀害了共产党员崔景岳、孟长有等。军警联合稽查处下达密令,简师、中学都派去密探,制造白色恐怖,学生、教师人人自危。中卫中学校长、教员皆系异地,背井离乡来卫教书,都很认真。入冬,校长、教导主任忽然被捕入狱,叫交代共产党的活动。关押月余无果,后被刘佩黻保释。校长赵仲勋非常气愤,出狱后拂袖而去。中卫中学无人管理,宁夏向教育部反映,决定将中卫中学改名为“中卫初级中学”,交中卫简师代管,每年教育部补给经费3000元。孙耀武(字和辑)兼任校长,任命原中卫中学教员王聘三为主任,调整教师,经费独立核算,另册报销。

暑假,简师第三届刘景乾等20人毕业。自本届起,取消会考,读够年限即发给毕业证书。又招收师范1个班54人,中学一个班61人,在校学生7个班(师范4个班、中学3个班)近300人。自此后,每年师、中两校同时招生,学生年龄小,家庭情况好的多入中学;因简师有津贴又可免服兵役,故年龄大,家庭情况不好的多入简师。教育厅又下令:外籍学生不准考简师。因怕他们领津贴读到毕业,却不留在宁夏工作。

1942年,币值贬跌,物价上涨,曾给教职工加薪,到本年度校长月薪加到280元,教师平均135元、职员80元。由于物价不断飞涨,次年只得实行加成的办法,当年加成指数是12,即原月薪×12=当月应领工资。又按年龄每月发给小麦(25岁以下6斗,25~30岁8斗,30岁以上一石),粮价在薪水中扣除。学生的津贴亦改为每人每月发小麦3斗。

1943年,马鸿逵趁夏收农忙季节突击第十次抓兵。学生暑假正在家,不少被抓。学校提前开学以保护学生,哪知政府又出台了父子合格(父子16~45岁)即出一丁的政策,许多学生父子合格,保甲长径直进学校抓本保学生,被抓走20多人。学生纷纷逃出学校,学校将此情况向上级反映。9月,教育厅行文重申了教育部“凡师范教育的学生,年龄不超过25岁的应免服兵役”的规定。学校据此与政府交涉,政府答应制止,并假意向各乡下文:“此次征集新战士,各乡保甲长不明教育对国家之重要,竟然走入学校乱抓学生……饬属保甲长,不得擅自入校……”此时抓兵已近尾声,保甲长擅自抓走的学生,放回则是不可能了。

1944年暑假,初中、简易师范各毕业一班。因当年小学毕业学生多,招初中一个班28人,简师两个班71人。但旧有学生害怕抓兵纷纷退学,虽然新生名额、班级增加了,在校学生却较上年减少100人。学校的兴衰完全受制于抓兵政策。

秋,马鸿逵又一次征兵。县府将名额分配到保,每日集合全县保长,有兵交兵、没兵背货,军棍加身,这些保长日子也不好过。年年征兵,兵源枯竭,这些“不明国家与教育之重要”的保长,故伎重演,擅自入校抓本保学生,教学秩序大乱。教育厅随即发函师管区,并派科长田庆丰带员到校,积极与县府交涉,要求释放已被抓的宋耀先等15名学生。又达成一项共识:父子合格,如果父亲验不中就不再抓师范生儿子,学校据此报送了一份应免服兵役的92名学生名册,由政府通知学生所在乡保。田科长一直住到征兵结束,但15名被抓学生终未放回。

是年,教育部下达训令,规定8月28日为教师节,县政府遂制定“教师节纪念办法”。8月28日,县城中小学师生在高庙门前举行纪念会,各学校放假一天。革除了在文庙祀孔的旧习。

11月,蒋介石号召知识青年从军。县三青团负责组织,中卫简师陆文章等11人自愿报名,随银川市的大军奔赴缅甸。

1945年,应届生毕业,招初中1个班35人、简师两个班96人,在校学生8个班近300人,教职员34人。

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卫人民一片欢腾。尤其不打仗了,不征兵了,中卫人民更是眉开眼笑。谁料正在大家兴高采烈的时候,马鸿逵又下令冬季征兵。这次征兵开始,因有县府不允许保长入校抓学生的命令,后来年龄较大,够当兵“资格”的学生多逃走他处,在校学生大多是年纪小的和女生,保甲长擅入学校,往往扑空,就很少入校了。学校没受大的干扰,便维持到放寒假。

1946年春学校开学,到校学生只有100多人,大批学生中途退学,教育厅于8月下达训令,叫“已退学之学生,除已充兵役者不计外,已充教员者勒令退职就学,违抗不到校者追偿已领之公费公粮”。学校造了本学期末报到的73名学生名册,交县政府派人专办此事。有极少数人只得返校(不几天又离校),有些人交回了公费公粮,如周兴滋(退1370元、小麦90斗)、罗志(退413元、小麦73斗)等。多数人家长被押,或贿赂办事人,或宁受皮肉之苦应付,后来不了了之。

7月,教育厅通知成立中卫初级中学,任命何其正为校长。接收中卫简师代管的中卫初级中学,修缮文庙做校址。当即招新生一班38人,在校学生一、二、三年级共110人。

8月,简师教导主任黄振华(字执中)接替宋兴儒任校长,不久省教育经费管理委员会派员来校核对教职工和学生数,发现学生未到者不少。10月下令将校长、会计押解省城入狱。因学生纷纷退学,经常有缺额。而当时物价不断上涨,办公费很不够用,便以缺额学生的津贴弥补,历任校长均是如此。不过须招待好核对来员,如果善于应酬,也许连学生的名也不点就走了。黄校长就是不理这一套,便被汇报“贪污学生津贴”,招致囹圄之祸。幸而他声誉不错,再加贤婿(军粮局长)营救,免于判刑,会计田子和做了替罪羊,判刑1年6个月。

校长蒙尘,学生也蒙难,征兵又开始了。每次将要征兵,先把参议员用军车拉往银川,主席亲口讲征兵之事,议员返回后执行。这次没等参议员返回,省上密令已下达各县,各保甲长连夜齐动手,打门喝户,到处鸡鸣狗吠,人心惶惶。即使非应征户,也难入睡。白天市面萧条,街上行人极少。这次征兵,厅长于光和莅县坐镇,每天下午吊打保长,县政府真是阎罗殿。合格之兵多已在逃,有的合家逃走,兵源更加枯竭。保甲长日夜到处寻觅可抓之对象。学校更是他们出入之所。简师只有少数男生和女生到校,有的班只寥寥几人,无法上课。

1948年1月28日,教育厅下达28号训令:“中卫简师校长因案撤职,经派纳长麒充任。”纳系永宁人,中央政治大学毕业,荣任校长。到任后贴出开学通知,四个年级报到不过50人左右,心已冷了大半。召开教职员会议,布置工作之余,想说点打气的话,但他们三个月没领到半文薪金,有话难出口。

县政府当年招不到学生,于5月5日行文各乡,要求积极保送16岁以上的小学生提前上师范。实际上,近些年师范招生,从不进行入学考试,所谓“保送”实为“督催”。

暑假,简师第九届陈建康等9人毕业。当年全县11所高小毕业300多人。简师只招到一个班40人。入冬,马鸿逵感到末日临近,只顾亲押黄金7.5吨及其他财产经兰州运往国外。教育经费中央虽早已拨来,但没有命令谁敢做主发付?寒假才发七、八月薪水,已是不值一文了。学校招不到学生,教师嗷嗷待济。纳校长单身吃住在学校,靠家庭接济生活。纵有千斤之力也难以施展,放寒假回家就再未来。

1949年春,起用曾任中、小学教师、校长的宋兴儒任校长。他让有多少学生教多少,有什么教员开什么课,教到哪算哪儿。流行货币改用银元券,但亦不断贬值。薪水不再加成,教师的收入更无保障。外籍教师大多离校,教职员全靠每月发的几斗小麦糊口。

快放暑假了,通知会计到银川领半年的经费。会计领到钱,立即向私人兑成硬币带回。5个月的薪水,教员最高的领到黄金2钱(10克)、银元两块多。这是教职员最后一次向国民党政府领薪水。

暑假,简师第十届徐莲芳(女)、辛秀莲(女)、闫中华(女)、周秀英(女)、侯宏周5人毕业。这班学生一年级时有两班96人。假期又招收新生1个班,在校学生4个班不足100人。

学校从成立到1949年已17年,简师毕业十届共161人,初中毕业7届(包括后来的中卫初中)129人。这就是解放前风雨飘摇17年,中卫中学所取得成绩的总和。人数虽然有限,但这些毕业学生对当时及今后中卫的革命、建设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兰州解放,中卫解放了,从此中卫简师和中卫初中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