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37

第37章 三码头渐次兴旺,尽盛魁借机创业(1)

黄河水由青海、甘肃流至中卫沙坡头,水势平缓下来,河道渐次开阔。河道两岸是一条狭长的黄土平原地带,东西长200余华里,南北宽五六十里,黄河从中间流过,将大地劈成了南、北两块,这就是卫宁平原,中卫据其首。这里农业生产得黄河灌溉之利,物产丰富,年种年收;陆路交通虽受腾格里沙漠阻隔,带来极大不便,但有黄河水运补充,提供了许多方便,历史上形成了黄河沿岸众多商埠码头。

自北魏薄古律镇将刁雍开通中卫至内蒙古沃野镇水运起,黄河水运成为中卫交通中最为方便、廉价的运输手段。到清代,黄河自青海经甘肃、宁夏再达内蒙古包头,在数千里河道中,中卫居其中。舟船、皮筏并行,水上运输极为发达。中卫以西,虽有鬼门三峡(包括黑山峡)阻隔,舟船难以行驶,但皮筏和木筏可顺流下行。而中卫地区的黄河码头,恰处在数千里黄河水运的要津位置。凡顺流而下的皮筏、木筏到中卫后,傍河停靠,货物或在中卫销售,或卸售部分货物后,再加入中卫土特产换大船再行,借水运之便转运到包(头)、绥(远)甚至京津一带。这种通过水路向外运输的方式,促进了中卫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沿河一带商埠码头的形成。

中卫境内的沿河码头或称渡口,见之史册的较多,元史有“黄河九渡”之称。其中炭场子、新墩、莫家楼三码头(或称“渡”),距县城较近,先后成为中卫南北陆路交通和东西货物水上运输的商贸集散地,名副其实的水旱码头。其繁荣景象早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中卫十景“黄河晓渡”中就有记载:

河流东下自昆仑,浊浪排山晓拍津。

来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闲身。

炭场子在县城正南3里处,濒临黄河北岸,以运销贮放下河沿煤炭而得名,曾是中卫较早的沿河水陆码头。

起初,炭场子名为“康家码头”,但炭场子并无康姓人家,原来是“扛劲码头”之讹称,其意是称赞该码头在抵抗黄河水冲刷河岸方面很得力。中卫下河沿产烟煤,这种煤本地除用作烧炕取暖之外,还是手工业产品烧制时的热能。它易燃、火旺、温度高,砖、瓦、石灰等建材窑中,都离不开它。因此,历史上中卫以东各地,每年需要大量的中卫烟煤,再加上下河沿坩泥与陶土藏量丰富,砂锅及日用陶瓷制作也有一定规模,这些都成为炭场子贸易与交换的大宗产品。

炭场子有堆放煤的炭场若干个,堆放陶瓷制品的瓷场几家,还有一个盐场与木材场,加上几家饭馆与车马店、商店等,摆在街道两旁,成为一个商业齐全的农村小市镇。

炭场子早期的航运活动,除供从青海、兰州来的皮筏、木筏停靠、运载宁夏境内货物和旅客外,向东运行可达包头。用于航运的工具有木船和羊皮小筏。木船型体大,载物多(一般5吨~10吨),多用于远航包头。羊皮小筏多用于河上摆渡或短程航运,方便、省时。有时也可由两个或三至四个连缀成较大的羊皮筏(载重2吨~5吨)航行于金、灵、石嘴山、后套,较之木船省时、省费,经济合算。

炭场子从事煤炭与航运业的主要有左、宋二家,至今有其后代。据说宋家在下河沿经营煤矿发了家,于是,专供两个儿子读书,双双考取贡员。其中宋邦杰,既有功名又家资富有,成了炭场子有名望的首富。据宋家嫡传子妇洪淑贞谈,当时他家在炭场子街上开有商业字号,还有经营信贷业的当铺一爿,另在下河沿、宁安堡及县城亦各有一处。而左姓之家,在炭场子专营航运业,后辈人也有考取拔贡者。他家木船最多时有一二十只。据传左家行船气派大,宁夏境内畅行无阻。左姓之外的中卫船只,行至沿河关卡时,有冒充左家船而不受查验就被放行的事。左、宋两家主妇进城串亲,必乘坐两套骡马车,其派头与威风,赫然于中卫城乡。

受炭场子兴旺的商贸影响,当地人从事农业耕作的较少,大多在冰河开冻之后,长期从事航运业。有的拉船走后套,有的在码头摆渡或搞短途运输,还有些就地从事商品倒贩。与此种种,炭场子的商品经济就较为发达。车马、骆驼和来往行人,川流不息往返于县城至炭场子的道路之上。受此影响,县城的“南关”地段,相应地繁荣起来。《朔方道志》中载:“内外列肆,而南关尤盛。”南关曾有粮店两处,中药铺一爿,酒坊、油坊及杂货商铺应有尽有,但这种繁荣景象为期不长,在炭场子码头转移到新墩之后,中卫城南关便萧条、冷落了下来。

炭场子濒河建有龙王庙,庙中有匾额一块,上书“神庥广被”四字,相传是清朝某皇帝所赐。庙的正门之上建有戏楼,为乡绅宋家出资建造。民谚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语。宋乡绅住宅原在龙王庙前面,后因河水向北冲刷,河岸坍塌,河水刷到龙王庙,至今有戏语曰:“炭场子庙的戏楼柱子能拴船哩!”迫于此故,宋乡绅家住宅,随后迁至龙王庙北两里,新建了两处宅院,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代。

炭场子因连年河堤坍塌,泥沙淤积,吃水日浅,于是中卫县水旱码头的中心就由炭场子转移到修建坚固的新墩码头了,这个整体转移时期,约在清代中叶。

新墩位于县城西南五六里的地方。新墩码头的建筑为突堤式,两边形成弯弓状,以减缓激流冲击,巨石堆砌如壁,坚固耐用,上下堤均可停泊船筏。由今尚存的《重修新墩庙碑记》得知,在清乾隆、道光年间,新墩就有了航运船业与外销煤炭两大行业的存在。这种商业贸易的经济组合,较之炭场子码头在中卫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大大前进了一步。

新墩码头成为中心码头后,兰州到包头的木筏、皮筏渐次多了起来,当时官商绅民喜欢的水烟,还有羊毛、皮革及一些驰名中外的中药材,尤其是大批木材源源不断经黄河水运而来,从而丰富了中卫的商品种类,活跃了中卫的商业贸易。

中卫北境内蒙古有内陆天然盐池。穷人可徒步到盐湖背盐(往返160里),自己食用或转卖。清乾隆《中卫县志》载:乾隆十二年(1748年)“奉文于渡口设场,抽收盐税,不禁土盐过河,河南居民深便之”。中卫的白盐池和内蒙古的察汉池青盐开禁南运,新墩设立了盐务榷运局,仓储食盐,向南转运。因此,新墩码头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但开禁两年,复又禁止。咸丰八年(1858年),陕甘总督乐斌奏准,阿拉善境内之吉兰泰盐池、察汉池均收归官有,招商承办,并在宁夏中卫县、一条山设立盐店收储转运,商家每岁纳课银一万六千两(《大清历朝实录》)。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甘肃省当局承租中卫察汉布鲁克盐池,年给租银一万两。在中卫、一条山两地设官运局,所有该地之盐,年定额为六万驮,按中六、条四分,冬七春三,交运中、条两局收仓储存。各路盐商再向中、条两局批购,行销各地”(《宁夏近代史纪年》)。

中卫官盐局设在新墩蒋家营子,直到民国初年,依然存在。盐局有一个缉私马队,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新墩码头的盐务运营业,成了该地经济活动的中心。当时新墩自太平渠的大渠桥以南,直达河岸的二里多路的两旁,形成了航业、过载贸易、盐运和蒙汉贸易服务的街区。街道两侧有私营盐店七八家,有全兴盛、尽盛魁、楚茂隆、裕泰和、恒兴成以及姚家粮店等。店里有储盐的盐房子,有停歇骆驼的场子,有驮户的客房,每家占地十数亩不等。还分别经营山货皮毛、杂粮收购、粮食加工、烧房酿酒以及兰州水旱烟、药材的批销。另有几家小杂货商铺,为蒙古人供销茶、糖、布匹、绸缎、日用百货。1912年,设邮政信柜1处,除为客商邮寄信件外,还办理汇银、寄货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