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46

第46章 多管齐下促谈判,政治攻势屈人兵(2)

为宁夏和谈奔走的有名望的民主人士不下十多位,其中突出者,首推郭南浦。郭南浦,又名富金,号均三,原籍宁夏金积,清末移居泾源。曾任甘肃造币厂厂长、甘肃烟膏局局长,是甘肃伊斯兰教界的知名人士,与马鸿宾、马鸿逵素有交往。兰州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政治部对敌联络部部长甄华通过起义的原正宁县县长马守礼的串联,邀约兰州知名民主人士郭南浦、马锡武、王廷翰、裴建准等人座谈,希望他们去宁夏做说服工作,促进二马进行和平谈判。

马锡武、王廷翰、裴建准三人顾虑重重,都不愿前往,郭南浦慨然应诺,参加了宁夏和平代表团。代表团到了银川后,马鸿逵已逃往重庆,马敦静把代表们软禁起来,对郭南浦老先生更是仇恨,恶狠狠地说:“如果不看在和阿爷(马福祥)阿大(马鸿逵)以往的交情面上,我定叫这个老不死的白胡子染成红胡子(杀头),让他休想给共产党当说客,来涣散我的军心。”处境十分险恶的郭南浦镇静自处,终于与马鸿宾取得了联系,促成了马鸿宾思想的转变和马惇靖八十一军的起义,对整个宁夏问题的和平解决产生巨大影响。银川解放后,杨得志、李志民代表十九兵团领导机关向他赠送了“和平老人”的锦旗,对他在宁夏和平解放中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是孟宝山。孟宝山,陕西省人,曾任马鸿逵部交通处少将处长。抗日战争期间,被排挤出银川,一度担任过马部驻西安办事处主任,后来在西安市独立谋生。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后,他受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联络部部长甄华的派遣,8月5日,在平凉化装成任山河战役中溃散的宁马部队士兵,风餐露宿,历经10天艰险,于8月14日晚到达银川,只身深入戒备森严的马鸿逵公馆“将军第”,向马氏转达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决宁夏问题的诚意,遭马氏父子拒绝,被迫离开银川返回西安。

9月13日到达同心县马家河湾时,与郭南浦等人相遇,又折返中宁。在9月18日马惇靖八十一军起义时,八十一军代表马培清提出,次日要在黄河北岸马部地区签署协议,解放军代表则提出在黄河南岸解放军地区签署,双方意见相左,孟宝山恐怕发生意外枝节,影响和谈进程,从中进行斡旋,大胆提出在黄河中间的沙滩上签字。后来实际签字地点虽然有所变化,但孟宝山为宁夏和谈尽心尽力的一片诚心还是显而易见的。

中卫八十一军起义,宁夏和平解放,虽过程曲折,其终于成功的原因,除人民解放军雷霆万钧之势、党的政策的感召、全国形势的影响和战争进程的促成外,一些民主人士的热心奔走,反复做工作,加速人心向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949年8月下旬,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攻占兰州城,马上向宁夏进军的时候,马鸿逵接到蒋介石的电令,让他携带作战地图去重庆开会。此时,马鸿逵正在准备逃出银川,但他同时又担心落个弃城逃跑怯敌怕战的罪名,既不好向部下交代,又可能被蒋介石开刀问斩。恰好,这个电令来的正是时候。他马上召集手下的三个军长吩咐道:“蒋先生来电,令我去重庆开会。我这一去,少则三五日,多则十来天,待会议一完,立即就回来!我走后,望各位多多操心,加强防守,死战到底!”

然后,他又把他的二儿子马敦静独自留下,暗暗叮嘱道:“蒋介石这老狐狸现在叫我去,一则想拉住咱们的队伍,二则是怕我投降共产党,把我骗到重庆当人质,逼你们与共军作战。不过,你知道就行了,千万不要声张,弄不好就会军心大乱。刚才我给三个军长都交代过了,让他们听你的。你要稳住,有事跟我通话。看来宁夏是保不住了。我也不一定回来了,要是解放军打过来,你就见机行事吧。”

马鸿逵一走,马鸿宾到银川,本打算以长辈身份劝说掌握宁夏军政大权的侄子马敦静一同起义,但马敦静对其态度冷漠,避而不见。马鸿逵也从重庆有针对性的发电,告诫所属将领:“宁夏军务,只有静儿和各军军官负责,他人不得过问。”这个“他人”其实特指马鸿宾。

针对马鸿宾犹豫不决的态度,十九兵团一方面施加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开展政治攻势,宣传中国共产党对待敌军政策和民族政策,使其认清形势,丢掉幻想,当机立断,弃暗投明。

随着靖远、景泰两县相继被解放军攻克,中卫城郊马家军的散兵游勇日益增多,谣言四起,社会治安极为混乱。八十一军军部撤到中卫,驻在县城旧鼓楼,但主要负责人马鸿宾、马惇靖却不在中卫,县城防务由该军一个团负责,团长叫康占元,绰号康夜猫子。此人治军较严,常常夜晚查岗、查哨,留下了此雅号。因没有接到军长的明确指示,仍在积极备战,打算顽抗。而此时从外地回来的教育界人士头脑比较清醒,如从陕西回乡的温槐三、康国珍,从兰州回家的苏馥涛,西北师院学生刘景乾、张其轼等,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谈论时局,认定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现在解放军大军即将打了过来,如能争取和平解放,既可救民于水火,又能使地方免遭战争涂炭。为达此目的,大家的意见是动员县参议会出面维持局面,迎接解放。随着国民党中卫县县长丁世旺,军粮局局长张梦九,军警联合督察处处长雷震霆、许达之,警察局局长茹克武等先后逃跑,县上的粮仓已失去控制。粮仓如若被坏人抢劫,驻扎在城郊的八十一军数团部队及地方公教人员所需口粮就成了问题。这不仅使公共财物遭受损失,还将造成社会的动乱。

在关键时刻,国民党中卫县参议会在群众的支持下,决定由议长李天斗出面,邀集水利局长林培华、中卫简师校长宋兴儒、中卫初中校长何其正、应理小学校长宋职、应理女校校长张睿、商会会长唐子政等人,在新温池后院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参议会接管粮仓,按规定标准给驻军及公教人员发粮。由唐子政、王秉廉、宋欣然等人负责募集慰问品;由马永芳拟出《中卫县老百姓迎接解放军解放中卫慰问信》,准备迎接解放军;由李天斗掌管粮仓钥匙,张睿带领教师严复诚、任效光照据发粮;由康国祯按日统计记账。9月17日,在解放军到达中卫后,又继续供应解放军所需粮食。这一工作一直延续到9月下旬县人民政府成立。李天斗将发粮单据账目悉数移交县人民政府,并作了详细汇报,受到县领导表扬。

参议会还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主动做驻军的工作。当时大秋作物已经黄熟,亟待收割,而城防部队紧闭城门,城内农民心急如焚,纷纷找参议会,表达要求和平解放、免受战祸的心愿。参议会分别派人到城西沙坡头、过河到杨滩与解放军联系,反映民意。又约请八十一军驻军团长康占元在源兴隆商号见面,了解八十一军的真实态度,并相应作和平起义的说服工作。

9月18日,参议会得到八十一军决定起义的消息后组织了两个慰问团,分赴东西两路欢迎慰问解放军,西路由何其正、刘景乾、张其轼、张睿、金常昭、宋职等人组成,去城西申家滩;东路由李天斗、唐子政、徐文焕、张怀儒、魏登堂、苗子新、王建诚等人组成,去河南杨家滩。他们到解放军驻地后,将慰问信及酒、肉、香烟等物品敬送部队,受到解放军指战员热烈欢迎,但其拒不收慰问品。经慰问团再三说明是群众的心意后,解放军方才收下,并给予了相应的价款。慰问团回城时,带回了解放军的《约法八章》,连同早写好的欢迎标语,张贴到县城街头。群众争相观看,男女老少喜笑颜开,学校、商店鞭炮齐鸣,欢庆中卫和平解放。同日,县参议会派王秉廉随同八十一军的代表郭魁武骑马到迎水桥找十九兵团联络部,商谈解放军与八十一军的驻防地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