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51

第51章 苏武魂留寺口山,胜景千年有承传(1)

汉武帝时,汉廷接连不断讨伐匈奴,双方多次通过派遣使者的方式相互侦探对方的情况,匈奴先后扣留了汉朝的十多批使者,匈奴派来的使者,汉朝也将他们扣留,并互相抵偿。天汉元年(前100年),新即位的匈奴单于将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部送回,汉武帝很赞赏他深明大义,就派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着旄节,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匈奴,而且还给单于赠送了丰厚礼物。苏武完成了与匈奴修好,互不侵扰,罢战休兵和平友好使者的任务。准备返回时,匈奴内部发生叛乱,此事竟和同苏武一齐出使的副中郎将张胜有牵连,作为中郎将的苏武也就被拘受审。

苏武说:“我的气节和国家的使命遭受屈辱,我即使活者,有何面目回到汉朝。”说完拔出佩剑就自杀。

苏武没死,被救活了,但伤势沉重。苏武耿耿忠心,誓死不变节的气概,匈奴单于很是钦佩,于是千方百计想使苏武投降。面对威胁,苏武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对高官厚禄引诱,苏武视之粪土、不屑一顾。苏武的爱国心表露的越充分,单于越爱其志越想招降他。他们把苏武囚禁在大窖里,不供吃喝。苏武吃毡毛、喝雪水,几天过去了,没有饿死。匈奴很诧异,以为是神,但仍不甘心,最后又用艰难困苦、饥寒交迫消磨他的意志,把他流放到没人烟的北海,让他放牧公羊,等公羊生崽后才允许回去。苏武在北海边放牧,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就挖掘野鼠储藏的草籽、野果充饥。

他每天拄着使节旄节牧羊,时刻不离手,以至节上旋毛都脱落完了。这样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到北海边射猎,因为苏武会纺丝织网、制作射猎工具,还会矫正修理弓弩,单于的弟弟很喜欢他,供给他衣服和粮食,又赠送他一些羊、马、容器和帐篷等物。苏武的衣食不愁了,但好景不长,单于的弟弟不久死了,这年冬天,又一个匈奴部落抢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了穷困厄难之中。

在汉朝时,李陵与苏武同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战败被俘投降了匈奴,单于派李陵到北海去说服苏武。李陵对苏武说:“你最终不能回到汉朝,白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吃苦,你的忠诚大义谁能看得见呢?皇帝陛下年老昏聩,法令反复无常,大臣无罪而遭夷灭的有十几家,你的兄长、弟弟先后在大臣们的争权夺利中送了命,你的妻子听说已经改嫁了,你的两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如今过了十多年,也不知是死是活。

人生就像朝露一样短暂,你还苦熬到什么时候。”苏武说:“臣子侍奉君王,有什么可遗憾的。我们常希望有机会报答皇帝,报效朝廷,现在有了杀身报效的机会,即使是受刀斧之斫、汤镬之刑,肝脑涂地也心甘情愿。如果你一定要让我投降,那就让我报效朝廷,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忠诚之心如铁石,相比之下,自己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叹息道:“我李陵罪恶滔天哪。”说罢泪如雨下。不久,苏武听到汉武帝驾崩的消息,面向南方放声痛哭,以至呕出鲜血,每天拂晓都哭悼武帝。

汉昭帝即位后,匈奴与汉朝和亲,昭帝要求把苏武等人放回来。虽然匈奴单于玩弄花招,说苏武死了,但被汉廷揭穿阴谋,最后不得不放人。匈奴王对苏武爱之甚、恨之也甚,若让苏武回到汉朝,国人效法其精神,匈奴如何能撼动大汉王朝?于是派兵扮作强盗,命其在汉边境将苏武杀害,以免让汉朝抓住把柄。

苏武一行由出使时的原路返回。行至中卫地界,过了黄河,到达寺口地区,突然蒙面大盗四起,苏武一伙奋起反抗,终因势单力孤,一个个残死在强盗刀下。苏武也受了重伤,踉踉跄跄跑到寺口山脚下,沿悬崖下一条窄道逃跑,这时蒙面大盗已追至身后,苏武看着已无生还希望,只得返身做最后一拼,哪知一刀下去,豁然一声巨响,地动山摇,脚前窄道沿绝壁齐刷刷落下一段,悬崖上大小石块也纷纷滚下,蒙面大盗们大吃一惊,失魂落魄逃跑了。

寺口子的牧羊人在山洞里发现了苏武,他们为他疗伤,供他饮食,当得知被救活者就是在北海牧羊19载的苏武时,整个香山地区的百姓都来看望,一时间,苏武避难的山洞前热闹非凡,苏武被香山地区百姓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随着苏武伤势的渐渐好转,苏武也出去随牧民牧羊。他热爱这里的山,这里的水,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喜欢这里淳朴友善的民风。他特别爱这里的羊,能在陡峭的石壁上攀岩吃草,充满一种无畏、不避险阻的精神。他放羊19年,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他和寺口牧民一起研究如何提高羊的繁殖能力,如何改良品种。

苏武走了,回朝廷复命去了,可香山地区的百姓忘不了他,他们在苏武栖身的地方建起了庙,还修了“苦节堂”和“羊圈”,把他当神一样供奉起来,让香山地区的后人牢记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爱国忠贞之士,他的事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汉代至今,其高尚的气节传诵2000余年。抗日战争时期,祖国各地曾传唱一首叫《苏武牧羊》的歌曲,歌词是:“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苏公,身陷志不屈,睥高官,藐厚禄,社稷重如山……”

这首歌和岳飞的《满江红》一样,在那个时代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

那么,苏武到底在什么地方牧羊?在北海,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西伯里亚贝加尔湖。那怎么说是中卫寺口子?这是中卫先民世代传下来的故事,它的存在,自有其历史渊源。对此,清乾隆年间中卫知县黄恩锡曾有序和诗:“中邑山民多牧羊为生计,其报祀则祭苏典属国。余过香山寺口,山半有苏武庙。俗传像为肉身泥成者,不知何人假托,野老言之津津,欲辩其妄,口占一绝。”

破庙寒山野草风,牧羊犹解祀苏公,

汉廷自返羁臣节,笑把荒唐问野翁。

黄恩锡辩妄一说,是有其道理的。苏武出使漠北匈奴途经寺口子的事,在中卫地区不知流传了多少代,延续下来的故事别出誉乡成分——把香山寺口子说成苏武牧羊之地,又借地质造山运动中出现的断崖宣示苏武的神勇威力——苏武断桥,一刀能砍下一段山崖,但其中心点仍是歌颂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让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在中卫地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这里还需考证一下:苏武在北海边牧羊,只身孤影、忍辱熬煎,食毡毛,饮雪片,持着信念不变的“节旄”,苦苦坚持19年,最终回到了汉朝。在《苏武牧羊》的歌词里有“渴饮雪,饥吞毡”之说。那么,苏武到底吃的是什么样的毡呢?一说,不是毛毡的“毡”,是苏武出使凭证“节杖“上的毛状装饰物。毛毡的“毡”,是用羊毛或其他畜毛擀制的,人们睡觉时铺在炕上保暖、防潮,这种“毡”人是不能吃的。至于说汉使节的信物“节旄”,就是竹柄上所缀牦牛尾锦物,《汉书·苏武传》载:“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种“节旄”上的装饰物也是畜毛,也是不能吃的,而且,一支“节旄”上的毛也很有限。

有学者经过深入探讨,提出苏武吃的是旃毛菜,在古汉语里,“旃”通“毡”,而且读音相同。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旃毛菜别名地毛菜、头发菜,蒙古族称其为“嘎吉力乌孙”,意为“土地上的头发”。因其珍贵,被誉为“黑色金子”。这种菜是一种藻类植物,生长于荒漠之中,营养价值极高,正是靠着它,苏武得以延续了19年的生命。这一新的研究成果符合科学道理,使苏武在荒漠中长期延续生命具备了真实性。

汉代苏武往来出使漠北匈奴途经寺口子,留下众多传说,文化底蕴厚重,是品位极高、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寺口子位于今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南20公里处,风光旖旎。今日景区以山体浑圆,状如圆球的绣球山为分野,天然地分成东西两线。东线,自然风光奇险美幽;西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两线风光迥异,特色不同,却又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历史文化底蕴和山林自然风光的互补,真正是造化神秀,妙趣天成。

东线景区纯属自然景观,全无人工雕琢之痕,奇险与幽美相伴,神话传说众多。景区分为独立的三部分:“一线天”、天井山和通仙谷。

从绣球山往东,经碉堡形状的大门便进入东线景区。前行,两边青山忽然变得高大陡峭,山谷也越来越窄,在山谷拐弯处,只见左边山壁上霍然嵌印着一只高9米,宽3米的巨大脚印,从那深陷进山体约50公分的光滑圆润的大拇脚趾以及宽窄有度,深浅不一的前掌、后掌和脚心等形状看,分明就是一个右脚印,此景叫“神仙脚印”。再往前行,只见八块巨石或横或斜或躺或卧,横拦在谷中,把个丈把宽的山谷堵得密密匝匝,严严实实。大的有5米高,小的也有2~3米高,光滑细腻,灰白如雪,如人的手掌抚磨出的一般,且模样不一,姿态怪异,很值得慢慢品味,给人以无限遐想和美感,这是有名的“八仙聚会”。

“一线天”峡谷有上、中、下三层,先进入的是下峡。这里峡谷最宽处不足两米,最窄处只有70多公分,曲折弯转、张合有度,沟底有涓涓清流,在丝丝凉风吹拂下,人一下子进入了清凉世界,感觉舒服极了。在入口处不远的左边石壁上有一处长约50米、宽约5米的截面,光滑平整,如刀削一般,人称“剑壁”。传说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当年与赤脚大仙赌棋,弈输之后一气之下拨剑斩削而形成的。仰面而视,但见尺许宽的一线天光碧蓝如洗,清澄透彻,就像是偌大的天空在此浓缩在这一线条之中,使人倍觉蓝天的美丽和珍贵。沿着峡谷逶迤前行,不时会看到石壁间悬空欲落的怪石,似有随时落下将人砸成肉饼的可能。前行间,突遇绝壁,到了峡谷尽头,一股清泉沿绝壁流下,喝一口,甜丝丝、凉飕飕,沁人心脾,舒服之极。绝壁之侧,有铁梯从几块巨大的悬石之间延伸上去。援梯而上,达悬石顶,不由使人眼前一亮,原来又是一层峡谷,真乃“谷穷水尽疑无路,前途光明又一峡”,这是“一线天”大峡谷的中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