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52

第52章 苏武魂留寺口山,胜景千年有承传(2)

中峡比上峡宽阔了许多,峡壁上向阳一面的壁顶上杂生着一些野花、小树。这些身躯瘦小的野花杂木生长于石头的夹缝之中,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吸收着微薄的水分和养料,却能顽强生存,足见这些植物生命力之强。最令人称奇的是一株山榆树,它蜷曲的枝干和鸟的身形无二,躯干是一弯枝,一枝鼓起酷似鸟喙,鸟头上又有几个细枝,恰似凤冠;躯干另一则翘起一大弯枝,枝蔓横生,恰似张开的鸟尾羽毛,整个树形活脱脱一只开屏的孔雀。峡谷中间,山壁的左侧,又是一处高9米,宽3米,深深陷进石壁的脚印,大小、深浅一如峡谷进口处的“神仙右脚印”,所不同的是脚印方向相反,是一个左脚印。据说,多少年前有一老道在寺口子施法斩断了肆虐无忌的黄龙,惹怒了青龙,降怨于此地,暴雨滂沱,洪灾肆虐,当地人苦不堪言。赤脚大仙云游至此,见惨状,怒从心起,伸右脚踹开下峡,再伸左脚踹开中峡和上峡,从此风调雨顺,牛肥羊壮。由于用力过猛,便在石壁上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

中峡的尽头是一个直径10米左右的圆形洞天,叫“洞天拜月”。洞壁一侧,又有汪汪清泉浸出,平添几许清凉。抬头望去,半圆的洞顶竟衬托得蓝天如半轮明月,是否“洞天拜(半)月”的典故就出于此?洞外左侧峡壁上又是一处铁梯直指苍穹,上天梯,过铁栈,便到了上峡。

上峡峡谷的石壁上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化石,在光洁如银的石壁上,有一只黑色的熊猫,形象逼真,憨态可掬,使人不敢相信它竟是自然生成的。峡谷左侧石壁上还有一只巨大的蝙蝠倒贴在石壁上,迎合了人们“福到了”的心愿。最神奇的还是左侧石壁上那幅线条清晰、色泽分明的“宁夏版图”。无论是形状、比例,还是方位、疆界,都酷似现行的宁夏区域图,好像是亿万年前就有人知道多年后中国有个宁夏,宁夏的区域划分必然是这样一般。其他还有很多诸如王冠、长颈鹿、海豚等形态各异的图像、化石,无不表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之奇。

由天梯铁栈攀援而上,峡谷中又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石竖七横八的堆在那里,其中一块高约10米,重达百吨的巨石垒在另一巨石上。倾斜欲坠,幸有一块小石支在下面方才稳住,而那小石已被压得裂纹横生,似乎随时将不可支,被压个粉碎。人们无不提心吊胆,蹑手蹑脚,侧身而行,唯恐一阵风吹来,巨石倾倒,发生不敢想象的后果。峡谷出口处,还有“仙猴迎宾”和“青蛙王子”的石头造型。

天井山位于“一线天”上峡出口东侧。沿山沟往左,顺羊肠小道蜿蜒跋涉5公里左右,便可抵达天井山原始森林。这里是以山榆树、野荨、古槐、爬松及少许松树等次生灌木为主的森林。到处山花烂漫、馨香四溢,却有一番山野旷趣。尤其是每年春暖花开时节,这里山青云淡、和风送爽、山花烂漫、山鸟啾鸣,令人神清气爽,陶然欲醉,是踏青赏春的理想去处。

天井山主峰拔起于群山之中,海拔2361米。山上有一天井,深不可测,天井里面究竟有多大,有什么景物,至今尚未有人探险。据说,中卫刚解放时,土匪头子张海禄把天井山作为据点,电台和武器弹药就藏在天井洞里。天井山半山腰有一簇簇高大的树丛,最为茂盛的一簇树丛后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山洞。因为树木的遮掩,一般人根本无法察觉此洞,到了跟前才能发现。山洞很大,大概有150平方米的面积,里面分为两级,落差50多公分,形成了高低两个平台。洞顶有一洞直透云天,一束光线从上透下,使洞内景物清晰可见。也许是洞高且大又隐而不露的缘故,人称此为“聚仙洞”。“聚仙洞”往上前行几百米,周围地势渐宽,坡上谷中树木渐多,就到了天井山原始森林的边缘。

“通仙谷”在“一线天”峡谷左侧,这条峡谷从“一线天”上峡出口分支左折,经虎口向北转一圈,至“一线天”进口“神仙右脚印”处出山,全线长约3000米,恰好是“一线天”峡谷的复线,弥补了游客走回头路的缺憾。

经过乱石参差,状若獠牙的“虎口”之险,一道高逾百米,阔约十丈的“巨瀑”映入眼帘,但见飞湍如练、水花迸溅,颇为壮观,待走近定睛细看,原是一处状若飞瀑的巨大山岩。在雨水充沛的古代,这里肯定是一道壮观之极的瀑布。现在若遇上大雨或暴雨天,此处仍然可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世奇观。离“飞瀑”不远处,有一块像刀劈斧削的长方形条石直插地下,名曰“观瀑”。走过一段坡地,前面赫然又是怪石磷旬的险谷。令人称奇叫绝的是一连7个陡坡,每个之间高约10米,形状怪异,每个坡下都有一个直径2米、1米不等的圆形水池,池壁池底光润如磨,池中有水,石水相衬,秀丽无比,此处叫做“七仙池”,据说是仙女们洗澡的地方。爬过了七仙池,峡谷又显得宽阔了些,往前不远处,有一高若1米的天然石桌,石桌四面散布着一些石块,状若石凳,名叫“圣弈台”。据说是当年赤脚大仙和吕洞宾弈棋的地方。从“圣弈台”往前,峡谷越来越陡,道路越来越险。在路段险要处,需援绳索爬上石顶,还要钻过宽仅尺余的石洞方才得以通过。这就是“通仙洞”。有一说法:能通过此洞的人即使不能成仙也可到达仙谷、进入仙境。紧接着便是“盘龙石”。硕大无比的巨石横在陡峭的峡谷中,就像无数巨龙挡住去路。人们必须凭借天梯、石栈、绳索等工具,手脚并用,“摸爬滚打”才能过去。这时又回到了“神仙右脚印”处。

西线景区是从“苏武牧羊遗址”开始的。西汉天汉元年(前100年),汉武帝遣苏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被匈奴羁留在北海牧羊19载。直到昭帝六年(前81年),才被接回朝。途经寺口子时,苏武受伤遇难,有一段时间在寺口子牧羊。所有景观都是依照苏武在寺口子山上的活动展开。

这里是一条红色的山沟,有一座50多米高的丹霞地貌所形成的陡峭山崖,被设置成业余攀岩场地。向东过“仙人桥”,爬上一处石窟。石窟内有盘膝而坐、举目远眺的苏武坐像。相传这座石窟就是苏武当年牧羊时修身养性、休息静心的地方,称“苦节堂”。有两联语:“旦旦望国穿秋水,宵宵思汉寄雁声。”“茹毛饮血,历就归汉英雄志;盖雪铺冰,磨出爱国壮士心。”苏武爱国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敬仰。

在“苦节堂”对面的山崖上还有一座巨大的石窟与之隔沟相望,这是“苏武圈羊石窟”。在山腰缝隙,其下为二三百米深的悬崖峭壁,石窟东西长12米,南北宽7米,高10米,纯自然形成。窟内塑有一群腹饱肚圆的公羊,神情各异,悠然自得。有的互拥而眠,有的蹭耳挠腮,有的扭打一团,意趣盎然,各有姿态,有联语:石窟千丈,百头胡牡相砥蛎;柴栅半扃,一介汉夫共休戚。

过了牧羊圈便是黄龙山。黄龙山因颜色为黄色,山体高耸起伏若龙而名,登上黄龙山岗,极目四顾,寺口子全境几可全览。山顶建有一亭,名曰“怀汉亭”。说是苏武每登临此地,居高远望,思念家乡。下了黄龙山,到了黄龙桥。桥在两山之间,下面是几十米深的山水沟。桥为悬索桥,长约30米,宽有1米多,用木板铺就。到了桥上,悬空铁索晃晃悠悠,使人步履踉跄,必须凝气聚神,手扶两边铁索,一步步徐徐而过。过桥之后,便到了古交通要塞寺口子沟。

苏武庙石窟坐落于沟道东侧山崖上,其下为数十米高的陡壁断崖。石窟的通道是一条自南向北宽尺余,高不及1.5米的岩槽,在通道中部还有一段3米的断崖,叫“苏武断桥”。传说苏武在此遭到匈奴追杀,危急时,突然日隐云压,晴天霹雳,在苏武身后劈出这一断崖,将追兵堵住,苏武方才幸免于难。后人在断崖处用木板搭成天桥,这就是广为流传的“苏武断桥”。

苏武庙石窟分下、上两层。下层为正殿,居中塑有手握使节、极目远眺的苏武像,牛神、马神、山神、土神护佑左右。上层分内外两室,中有岩洞相通。

“睡佛寺石窟”坐落于寺口沟西侧半山腰一突出的山嘴上,山嘴东面成断崖,似置于半空之中,于山嘴南侧垒石成阶,供人上下。石窟呈不规则形。南北最长处14米,宽9米,东北角有一敞开的洞门,高2.5米,宽3~4米。石窟分为前后两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后室正中供桌上那尊神态恬静、超然侧卧的石雕睡佛,身长5米,侧身高近1米,披红色金丝袈裟。佛像头前、身后、足下,环绕十尊佛门弟子。或坐,或卧,或立,或动,姿态各异,错落有致,各显默诵、虔诚之态。睡佛身后的108位罗汉更是栩栩如生,令人神往。顺着睡佛身后的小道走到尽头,一缕光线透过石洞射了进来,石洞只能容一人伏地出入。佛教徒说:只要从这个洞口爬个来回,便可以消除灾难,平平安安。还说,人的身体哪个部位有病的话,只要摸摸睡佛的相同部位,就会痊愈,故尔游人争相抚摸,久之,睡佛被人抚摸得愈加光腻。

睡佛腹下肚脐有一则传说。相传北宋真宗派杨延昭带10万大军讨伐西夏,在柳州大战,后被困寺口子,杨六郎心急如焚,多亏仙人点拨,石佛脐内流下粟米解救了三军,因此才大获全胜。真宗下旨重塑金身,并赐名为保国寺,也叫米钵寺,“米钵生金”的传说由此产生。据说后有贪心者欲取睡佛腹中之米,嫌其洞小出的慢,便将其凿大,哪知却因此失灵,一粒米都不再流淌,留下了千古遗憾。

米钵寺下有一泉,泉水清甜甘洌,说是杨延昭虽得大睡佛肚脐眼流出之米却无水下锅,愁苦之际,坐下白马嘶鸣咆哮,奋蹄创出清泉一眼,解救了大军。故此泉名曰“马刨泉”。沿山沟往前,是寺口子又一奇观“石匣子”。在峡谷的最窄处,汇集着一股泉水,水流潺潺,曲折蜿蜒,水随山转,溪边怪石嶙峋,连绵起伏,形成奇特的“石匣子”景观。再往东约1公里,即将回到西线始发地时,沟内突兀两处石群,如人工雕塑一般,活像一对石牛和一对石羊。石牛被称“二牛抬扛”,石羊叫做“双羊望泉”。原来此处绝壁有一沟缝,缝下部酷似人体臀部,且有清泉一眼,当地人呼之“元阴”。石羊欲饮而不得就只好长期观望了。

寺口子胜景自然古朴,与人文景观相谐趣,是人们休闲、野炊、避暑、寻幽、思古、探胜、攀岩、游玩的绝妙境地。只不过参观一些景点需有点勇敢精神,有点现代激情,还要重温一下历史,把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今天的景点联系起来,才能更深刻体会到胜景千年传承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