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卫史话
19113100000008

第8章 豪强混战民起义,乱长治短百姓灾(2)

魏晋时期,鲜卑秃发匹孤也从塞北西迁,先到达河西北面,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及宁夏北部和中卫一带,魏镇西将军邓艾纳秃发降众数万,置于雍凉之间,与民杂居,后渐强大建国南凉。其地东起宁夏卫宁南山、固原,西至青海湖东,南到青海贵德,北接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因其散居河西,史称“河西鲜卑”。

西晋初年,统治者认为内迁的各少数民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他们实行歧视和压迫政策,使民族矛盾激化。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朝廷以胡烈为秦州刺史,上任伊始,便对少数民族妄加讨戮,他先屯兵高平川,继而进攻麦田(今中卫香山、靖远水泉一带)的河西鲜卑部族,河西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奋起反抗。树机能是鲜卑秃发部首领匹孤的四世孙。泰始六年(270年)六月,胡烈与树机能在万斛堆(今中卫碱井儿湖)激战,胡烈兵败,被杀于万斛堆。树机能乘胜由中卫进军,攻占高平(今固原)。胡烈死后的继任者杜预,率兵镇压树机能,与树机能对垒近一年未能取胜。受其影响,陇西、河西其他各族纷纷起兵反晋。居住在安定郡(今中卫、中宁、海原)的“北地胡”进攻金城郡(今兰州),晋凉州刺史牵弘率军镇压,被树机能围困在青山(今同心大罗山一带),牵弘兵败被杀。秦、凉二州刺史败亡,晋朝野大为震动。武帝咸宁三年(277年),晋镇西将军王骏、平虏护军文淑等督凉、秦、雍各州军分数路攻讨秃发树机能,树机能作战失利,所领20余部降附。咸宁四年(278年)六月,羌、胡各族再次掀起反晋斗争高潮,西晋凉州失陷,凉州刺史杨欣战死,凉州地区又被树机能占领。晋武帝任命马隆为“讨虏护军”,率部前往镇压。马隆率军经中卫西渡温圉水,转战千余里,树机能后在战斗中被杀,他所领导的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最终失败。这次反晋斗争历经十年,给西晋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其后,卫、宁、海三县才又归于西晋版图。

西晋末年,司马氏皇族争权夺势,先后有八王之乱(291~306年),国势凌夷,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和汉族豪强纷纷起兵割据,逐鹿中原,史称“五胡乱华”。先后占据宁夏地区的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赫连夏国。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匈奴刘渊称帝,建国号汉,313年其侄刘曜改国号为赵,史称汉赵。319年,羯族石勒称赵王,史称后赵,中卫地属后赵。329年,后赵灭前赵,宁夏全境属后赵。

351年氐族苻健在长安称帝,史称前秦,中卫地属前秦。淝水之战第二年(384年),依附于前秦的羌族豪酋——龙骧将军姚苌反叛前秦,攻杀苻坚,占领长安称帝,史称后秦,中卫又归属后秦。在后秦统治的24年中,居住在固原一带的鲜卑破多兰部首领没弈于被后秦封为高平公,镇守高平,统治宁夏。

其后出现的夏国是由匈奴弗部的赫连勃勃建立的。391年北魏拓跋攻杀了勃勃的父亲刘卫辰,勃勃逃到高平,投靠了高平公没弈于,被没弈于招为女婿,以后又得到后秦国主姚兴宠信,令其镇守朔方郡。407年夏,勃勃领兵袭杀了高平公没弈于,尽并其众,拥兵自立,自称大夏王。417年勃勃攻取长安,第二年称帝,立国号大夏。夏国时期,占有宁夏全境。431年,北魏灭赫连夏国,439年统一了北方全境。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先后建立的16个独立的割据政权,你攻我伐,诛杀并吞,进行了百余年的混战,就卫、宁、海地区而言,首当其冲,人民的灾难是极其严重的。此种情况到北魏时期才有了改观。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二年(436年),为了防御北方柔然入侵,在北方边境设置了薄骨律镇和高平镇,到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改镇为州,薄骨律镇改为灵州。薄骨律镇(灵州)下辖回乐、鸣沙、怀远、迠安、临河等县。中卫隶属鸣沙县。

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夏,太武帝拓跋焘派征南大将军刁雍为薄骨律镇镇将。刁雍系渤海饶安人(今河北盐山县),字淑和,出身于世代高官之家,是一位才智双全、体恤百姓的好官。上任后,首先主持修建了艾山渠(艾山也叫峡口山,是今吴忠市、青铜峡市牛首山、青山的统称)。他四月末到镇,看到这里古渠道因为黄河变迁,渠身高出河床,无法引水,粮食生产没有保证。他通过实地考察,上奏折在艾山开渠口,引黄河水另外修渠。新渠修成,他又总结当地农业生产经验,提出先进的“节水灌溉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中卫在他管辖之内,渠道也得以治理。使西晋以后完全淤塞荒废的渠道得以修复,田亩得以重新垦种,农业生产在短期内收到明显效果,连年丰收,粮食有了大量剩余,人口快速发展。

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招令薄骨律等四镇出牛车5000辆,将宁夏黄灌区薄骨律镇囤积的粮食50万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魏时每斛26.5公斤)运到沃野镇(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境内)以供军粮。薄骨律镇到沃野镇相距约400公里,其中不少路道是沙漠,还要渡过黄河,行车十分困难,往返一趟需百余日,长距离运输大数量粮食需占用大批劳动力和畜力,按当时每辆牛车的载量,需三年才能运完。刁雍调查黄河上游河道情况后,上表请改水运。他在“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200艘”,开通了中卫至沃野镇河运,从水路顺黄河而下,单程五日就可以抵达沃野,三至六个月就能运粮60万斛,节省民力十多倍,免除了百姓旱路运送军粮的繁重苦役。牵屯山一般指六盘山北端海原一段,北魏有所扩大,包括中卫香山。“河水之次”即是中卫及中宁黄河南岸。刁雍的水运措施,不仅解决了当时运送大批军粮的难题,同时也开通了中卫历史上黄河作为首站大规模运输的先例。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刁雍建城储粮,使今中卫、中宁、吴忠地区成为北魏粮食基地。北魏皇帝下诏称赞刁雍“深谋远虑”,并将储粮仓城命名为“刁公城”。

北魏初期,社会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但统治者日趋腐败,公开卖官鬻爵,贵族、官僚疯狂兼并土地,残酷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这就造成了北方六镇和甘肃人民的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北魏统治者给予了沉重打击。到北魏末年,宁夏地区又处于少数民族首领割据的半独立状态。苦水河流域(包括今中卫、中宁、同心、海原)是鲜卑酋长费也头控制地区。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政权控制在高欢手中,西魏政权控制在宇文泰手中。这时的灵州(包括整个中卫地区)成为双方攻伐争夺的焦点地区。

在东西魏割据时期,宁夏属西魏控制,全境分属灵、原二州。556年10月,魏安定公宇文泰病逝,第二年其子宇文觉逼魏帝让位,建国号周,史称北周。为了防御北方突厥族入侵,北周在灵州、原州设置了军事总管府。灵州下设普乐、怀远、历城三郡,普乐郡下设回乐县,辖中卫。北周保定二年(562年),会州州治于鸇阴(今甘肃白银市平川区)移于鸣沙,中卫属之。建德六年(577年)废会州,改设鸣沙镇,中卫隶属鸣沙镇。

北周武帝宣政二年(579年)十二月,北周攻取南陈朝之北徐州。宋代地理书载:“徙其民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这段文字可阐释为:长江左岸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区,人们有崇尚礼仪、爱好学习的习惯,在迁到灵州的江左人的良好生活习俗影响下,逐渐改变了灵州当地羌、戎的旧风俗,人人都变的文质彬彬讲礼仪了,因而这里被称之为“塞北江南”。另从地理因素讲,通过南民北迁,南方崇儒尚文之风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植入宁夏后,与宁夏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相结合,共同打造了宁夏塞上江南的内涵。中卫乃至银川地区俗称“塞北江南”或“塞上江南”,此因大概是最早的缘由。也就是说,中卫乃至银川地区被称作“塞上江南”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