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职学生就业指导
19115800000014

第14章 求职程序(3)

所以,求职者必须要对面试环节多加重视。在应试前要充分准备并熟悉公司的背景材料,准备可能被问及和主动提问的问题,学习职业化的衣着打扮。面试中应保持落落大方、谦逊有礼的态度,并适时展现自己的个人风格。面试后,无论结果如何,都应写一封书面感谢信表明自己的感受和希望。

1.面试前的准备

(1)要把相关的证明材料带齐,如身份证、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预备打印好的简历若干份。

(2)要注重仪容仪表,掌握必要的礼仪和谈话技巧,并要适当地“包装”自己,穿着打扮要结合面试单位和应聘岗位着装要求,充满年轻人的朝气。

(3)对面试单位和岗位的了解。在面试之前,要对企业有必要的了解。如公司准确的全称、具体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用人单位的规模、发展前景、经营范围等。

(4)带上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以记录重要信息。

2.面试中注意的问题

在面试中,考官主要考察应聘者五个方面的能力。以下我们将逐个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求职者的应对办法:

(1)口头表达能力。面试中应聘者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或建议顺畅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考察的具体内容包括:表达的逻辑性、感染力、准确性,讲话的音质、音色、音量、音调等。

办法:愉快的精神状态能够充分地反映出人的精神风貌。作为面试答辩者来说,如果保持了愉快的精神状态,那么面部表情就会和谐自然。同时,应聘者要注意答辩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语言要富有条理性、逻辑性,讲究节奏感。切忌含含糊糊,吞吞吐吐,有气无力。

(2)综合分析能力。面试中,应聘者是否能对主考官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抓住本质,并且说理透彻、分析全面、条理清晰。

办法:应聘者在面试答辩中要始终保持坚强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建立在丰富的学识的基础上,建立在顽强的毅力的基础上,建立在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所以,只有保持了坚强的自信心,就有可能在答辩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敏锐的思维力、充沛的精力,夺取答辩的胜利。

(3)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主要看应聘者对主考官所提问题的理解是否准确,回答的迅速性、准确性等;对于突发性问题的反应是否机智敏捷、回答是否恰当;对于意外事情的处理是否得体、妥当等。

办法:应聘者在面试答辩中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心理情绪。有些答辩者尽管在答辩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一进面试答辩室,心情就紧张起来;有些答辩者在答辩中遇到“卡壳”时,心情也立刻变得紧张起来。怎样解决这两种情况下出现的心理紧张的情绪呢?我们要分析紧张的原因。这种极度的紧张是由于答辩者的卑怯心理和求胜心切而造成的。因此,答辩者一进入面试,应该去掉“自愧不如人”的意识,确立“大家都差不多,我的水平与其他人也一样”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紧张的情绪就会减轻一大半,随着答辩进入角色,紧张情绪就有可能完全消失。对于遇到“卡壳”而神情紧张的问题,如果抱着“能取胜则取胜,不能胜也无妨”的态度,紧张的情绪就会即刻消失,很快又进入正常的答辩状态。

(4)人际交往能力。在面试时,通过询问应聘者经常参与哪些社团活动,喜欢同哪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在各种社交场合所扮演的角色等,以了解应聘者的人际交往倾向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办法:人际交往能力,是指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核心环节是要善于理解他人的立场观点,并善于说服别人。人际理解能力是沟通能力的基础。要想理解他人,必须有换位思考能力,站在对话者的角度,认真思考他的立场和观点的合理性。对不同立场和观点,有包容能力,能够允许求同存异。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展开的说服工作,才容易让人接受。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观点往往是片面的,这样的立场和观点难以形成有效的说服力。了解了这一点,在回答此类问题的时候才能不偏不倚。

(5)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稳定性。对于国家公务员及许多其他类型的工作人员(如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自我控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遇到上级批评指责、工作有压力或是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能够克制、容忍、理智地对待,不致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工作;另一方面工作要有耐心和韧劲。

办法:面试答辩者在思想上应注意淡化成败意识。对于答辩的成败,要有一种对成功不惊喜,对失败不沮丧的心态。如果在答辩中有这样的心态,那么就能应付各种情况,即使在答辩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也会情绪稳定。如果只想到成功,不想到失败,那么在答辩中一遇到意外情况,就会惊慌失措,情绪沮丧。

另外,面试时,避免先谈待遇,如果能就单位的情况谈些有深度的看法或建议,是最好不过的。

3.面试后的注意事项

面试对于求职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许多求职者通常只注意到面试前的准备和面试中的应对,对面试后该做的事情却忽略了。其实,面试后的工作做得好坏与否往往影响到全局,甚至改变结局。对此,有关专家给出四点建议:

(1)及时退出考场。当考官宣布面试结束后,求职者应礼貌道谢,及时退出考场,不要再补充几句,也不要再提什么问题(如果你认为确有必要的话,可以事后写信或回访),以免影响他人考试。

(2)不要过早打听面试结果。在一般情况下,考官组每天面试结束后要进行讨论和投票,然后由人事部门汇总,最后确定录用人选可能要等3~5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求职者在这一段时间一定要耐心等候消息,切不可到处打听,更不要托人“刺探”,急于求成会适得其反。

(3)学会感谢。面试结束以后,即使对方表示不予录用,也都应通过各种途径表示感谢。如果是电话相约面试的,可以再打一个电话表示感谢;如果是托熟人参加面试的,可通过熟人转达谢意;如果是自己事先写求职信联系面试的,可再写一封简短热情的信表达谢意。请注意,面试后表示感谢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据调查,十个求职者有九个不回感谢信,你如果没有忽略这个环节,则显得别具一格而又注重礼节,说不定会使对方改变初衷。

(4)保持联络。面试后的一段时间里最好不要离开当地,必须外出时要向面试单位说明并提供联系方式,以免通知你面试结果时找不到你,另一方面也表达你的诚意。

第五节 谨防求职陷阱

常见陷阱一:骗培训费

记者采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时,他告诉记者,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培训,请先交300元培训费。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是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值得毕业生注意的是,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负担。

陷阱二:皮包公司

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该公司提出的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而招聘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初中以上即可。该公司以低学历招聘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该公司已不存在。该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

对此,求职毕业生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陷进三:免费劳动力

11月28日,在××电视台工作已半年的××给记者讲述了他在毕业找工作时的遭遇。××回忆说:“我是一名大专生,学的是摄像,去年12月份的时候,一个电视栏目组到我们学校招聘,我当时被选中了,非常高兴,当时谈的条件是试用三个月。这期间没有工资,试用合格后,正式聘用,工资800元加奖金。”

在那三个月中,××没有一个休息日。除了正常工作之外,还要在每个周六、周日的时候和老摄像们一起去做婚礼录像,“录一个婚礼,最多给我一包烟,吃一顿婚宴。”××说。虽然工作如此努力,但是三个月后,××还是被“炒”了。制片人的理由是,××和节目组的另外一名实习的女生关系暧昧,而在栏目组中是不允许同事之间谈恋爱的。

后来××才知道,这个栏目组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招聘,都是以试用期三个月为名。三个月满后,栏目组以各种理由将试用人员辞退,之后继续招收。这样,他们就可以免费用到劳动力。

先试用再签劳动合同的做法本身就是违法的。这多半是用工者为了逃避劳动合同的约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制裁而采用的手段,目的就是想使用廉价劳动力。只有签订了正式的劳动(聘用)合同,双方才可约定试用期,而不是在试用期满后签订劳动合同。

陷阱四:口头承诺

2004年,××市某大学10名学生集体到某省一家民营企业做食品检验工作。当时该企业给学生的口头承诺是:月薪4000元,外加年终分红;工作满一年,分房;工作满三年,配车。所有人都认为这几个学生遇到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10人没有和该企业签订任何的书面合同,就去了某省。

到了某省之后,急于求成的学生们草率地与该企业签订了工作合同。一个月之后,所有人都大呼上当。他们的月薪确实是定在了4000元,但是在工作中他们经常违反合同上的“霸王条款”。例如,迟到一次罚款500元;在食堂吃饭,剩饭、剩菜罚款100元。结果,大家一个月工作下来,扣掉各种罚款,实际发到手里只有可怜的三四百元钱。学生集体反抗,说要辞职不干了,该企业拿出工作合同,要求每个学生交8000元的违约金。学生说,在学校谈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该企业则表示,请拿出证据来,众学生木然。

毕业生选择工作的时候,最好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学校对前来招聘的企事业单位都会进行详细的考查,安全性较高。如果进行网上招聘,要去政府公布的正规网站。对于个人开设的中介机构,一定要谨慎对待。求职生与用人单位洽谈时,要大胆地和用人单位商谈有关工资、保险等相关内容,洽谈成功后,一定要和他们签订具有法律效用的书面合同。签订正式工作合同时,要注意条款的设置,切勿签订“霸王条款”。

陷阱五: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2005届毕业生小宋通过招聘会进入某市一家公司,当小宋提出要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公司表示不与小宋签订任何书面协议,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小宋觉得公司给出的薪水不错,就同意了公司的做法。

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人事关系得以延续的依据,如果不签订该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适用房、评审职称等。因此,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毕业生应主动要求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并可通过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协助办理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的接收。

诸如此类的招聘陷阱数不胜数,希望广大应届毕业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真假招聘的意识,通过正规渠道取得面试资格,切忌因一时求职心切而上当受骗,以免落入形形色色的招聘陷阱。一些受骗的毕业生认为,针对招聘陷阱,相关部门应负起责任,杜绝毕业生受骗。某校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高老师说:“国家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抵押金、保证金等费用,如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收取各种费用,求职毕业生就要勇于说‘不’。一个遵纪守法的单位才能有发展前途,如其不遵守国家的规定,对其向求职毕业生许下的承诺也应打个问号。如今毕业生找工作较难,就业压力较大。但毕业生在主观上还是要保持冷静,才能客观地审视对方的情况。”

本章推荐阅读:

1.(美)博尔斯着.求职手册,何雪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万锦虹,李英主编.商务与社交礼仪.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